企业的用人是一项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课题,它考察的不仅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成功驾驭企业组织的能力,更考察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未来的品质和胸怀。对于管理者来说,企业的用人之道在于知人善任、用人之长。所谓知人善任,就是了解和掌握员工的特点,并将其合理地安排到相应岗位上工作,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所谓用人之长,就是在工作中要尽量发挥其擅长之处。
在一个组织中,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参差不齐的,而劣质的部分往往以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一般人看来,短就是短;在有见识的人看来,短也有长。即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清代思想家魏源讲过一段这样的话:"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中国智慧充满了辩证法,就看企业家具备不具备这样的头脑与眼光。如果大才小才、奇才怪才、"庸才"、"不才"都被企业家用这样的"见长之术"研究一番,那么,会有多少"千里马"奔腾起来?会有多少"劣马"变成"千里马"?观念与眼光一变,到处都会充满生机。要想达到"木桶"的最大盛水量,就要尽可能加长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企业的用人制度也是一样要"人尽其才,取长补短",解决薄弱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
美国柯达公司在生产照相感光材料时,工人需要在没有光线的暗室里操作,为此培训一个熟练的工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没有几个工人愿意从事这一工种。但柯达公司很快就发现盲人在暗室里能够行动自如,只要稍加培训和引导就可以上岗,而且他们通常要比常人熟练得多。于是,柯达公司大量招聘盲人来从事感光材料的制作工作,把原来的那一部分工人调到其他部门。这样,柯达公司充分利用了盲人的特点,既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不能不归功于"掌门人"高明的用人策略。
市场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这个道理已被人们普遍认同、接受。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成为决策主体、经营主体、市场竞争的主体、一种人的集合体,更应讲究求贤用人之道。不少企业家已注意"君子用人之器,各取所长",却忽略甚至无知用人之短,甚是可惜。
报载,有位企业家深谙用人之道,他不但注重用人之长,还大胆启用人之短,诸如,爱吹毛求疪的当质检员,争强好胜的去抓生产,好出风头的去搞市场公关,斤斤计较的去管仓库等。这样,"劣马"变作"千里马",士气大振,齐心协力创效益,企业的生产经营由"声声慢"逐渐变为"步步高",这不能不归功于"掌门人"的人才观。
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要生存、壮大、发展,仅凭一两位"诸葛亮"打天下毕竟势单力薄,行不通。要靠众多的"臭皮匠"调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强将手下无弱兵"的人才优势,企业之篝火才可能熊熊燃烧、烈焰冲天。
诚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上无完人。企业家应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视才如金、知人善用的胆略,了解、熟悉每位员工的脾性、能力、特长、爱好,针对不同的个性、情况安排工作,使他们能迅速"对号入座",愉快地进入"角色",从而迸发出积极性,创造性,竭尽全力、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效劳、奉献,促使企业运作良性发展,实现高效率、高效益、高收入、高科技的集约经营目标。
有诗曰: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无多苛求。由此可见,人之所长与所短是相对而言的,只是划分标准不同罢了。会用人,用活人,人之所短也就转化为人之所长,何为"本地姜不辣"之慨?
"身边人"错用,特殊职位考虑不周埋隐患
一个企业家或者一个企业干部,如何教育和管理自己的"身边人",实在已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了。
错误寻根企业家要特别规范自己周围人,特别是亲人的行为,不要让特权庇护自己的亲人朋友。
解决措施企业家要做到公私要分明,不要让家庭、亲人过多参与公事。
三国时期,在赤壁大战后,孙权和刘备为争夺荆州兵刃相接。驻守陆口的东吴大将吕蒙作出严格规定整肃军纪。当大军攻占江陵城后,将士严守军规,对百姓利益秋毫无犯,缴获宝物一律封存。一天深夜,大雨滂沱,吕蒙及将士都露宿街头,一名士兵为了不让铠甲淋湿,从民宅中要了一个旧斗笠盖在铠甲上。天明,被吕蒙发现,这个人正是吕蒙的远房族弟吕贵。吕蒙颤抖着说:"你爱护铠甲,其心善也,不过取民斗笠,实违军纪,我不能因乡里故情而违军法,如今我们打天下,不能光靠武力,还要靠得民心。"于是下令将吕贵斩首,在场将士无不为之震惊。至此吕蒙所部纪律更加严明,士气更加高涨,连获攻占江陵、袭破荆州、擒杀关羽等重大胜利。
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守街亭,自贬三级;曹孟德马踏麦田,割发代首以儆效尤;司马光多年为官,卖田以置棺木葬妻,效仿的都是严以自律、正气凛然的高风亮节。
管住身边人,是企业家一项起码的基本准则,也是体现一个企业家政风和家风的重要表现。所谓"身边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生活中朝夕相处的配偶、子女等;另一种是因工作关系相处的秘书、司机、下属等。平时这些人与领导接触最多、情况最了解,往往感情也最深。能不能管得住他们,是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成就事业与否的关键,即"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欲影正者端其表,欲教人者正其身。"管住下属、管住亲属、管住身边人,绝非说说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有好制度,要领导率先垂范。
在企业,特别是全国几百万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企图用"回避"政策一刀砍断企业家与"身边人"的关系,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身边人"由于和企业家具有共同的创业史,或有血亲联系,或有共同的价值观,往往表现了对企业具有特别浓厚的向心力、凝聚力、亲和力,与企业有共衰共荣的使命感。而有时,"身边人"的问题又真的闹到企业家必须在"要企业还是要身边人"中进行取舍的地步。
有一部分"身边人"自认为身份特殊,有一种优越感。他们不愿受制度、纪律的约束,我行我素,有恃无恐;而有的企业家则在处理问题时,常常碍于情面,怕得罪"身边人",不能秉公而断。这就无形中出现了一批特殊员工,对企业造成严重后果。
问题还在于,这些表现在少数"身边人"身上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危害,却非常深远。其一,就这些特殊员工本身而言,容易形成不思进取、散漫、放纵的恶习。其二,少数"身边人"的不良表现会败坏企业空气,使大多数员工会因此失去积极性,不愿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个别人则乘机把这些特殊员工当做自己违纪违规的挡箭牌。其三,造成普通员工对企业家的误解(以为"身边人"的行为是企业家纵容的),产生不满情绪和离心力。其四,少数企业家因为不能做到在规章制度面前一视同仁,因而在员工中丧失威信。其五,由这些"身边人"的小问题,诱发管理者之间的意见分歧和不团结。久而久之,就会使整个企业失去凝聚力,使多数员工失望,使优秀人才流失,最后分崩离析,企业成为一盘散沙。
很多企业家都希望在用人的时候可以用到最优秀的员工,从而希望这些优秀员工可以与企业一道把销售做起来。这样,企业有了盈利,员工也有了不菲的收入,岂不是皆大欢喜!可事实上,在众多企业中,因为这种理想化思想的存在而导致的人员与岗位的不匹配,与管理者的预期相左,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员工没有归宿感,流失率居高不下,企业成了同行的培训基地;人浮于事,岗位、收入和能力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员工对于企业经验策略的解读不同,在市场执行过程中标准不一,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那么,该如何选人、用人才能发挥最大效果,一起做好企业的经营大事呢?不妨从以下思路来着手:如何选人?每个管理者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在选人之初,制定一个必须具备的标准,并且这个标准是唯一的,那就是"想做事"。简单一点来讲,一个人是否能做好一件事,外部给予的所有条件都不是核心要素。关系其是否能做好事情的核心在自身,也就是他是否想做这个事情,是否想做好这个事情。对于那些想做事,但是不太会做事的人,要合理使用。不将其放在重要岗位,给予其充分的学习和提升空间,让他逐渐学会做事的方法和技巧;而对于那些想做事,并且会做事且人品素质都比较高的人,管理者就要不拘一格予以重用了。可以给予较好的待遇和平台,吸引这些人留下来并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最用,促进工作的开展。在人尽其用,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之后,作为企业管理者,还要制定出一套做事的流程,让所有员工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来做事,从而保证效果最大化。
所以,企业的管理也需要对资历、学历等完全不同的员工制定其工作的一个详细流程,让他们有制度可依,有标准可查,规范其工作,提升整体团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