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做事做老板做管理
10748100000024

第24章 把握机遇(1)

敢打敢拼才会赢

古人云:“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抱怨天;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任何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的举动都毫无意义,任何成功之道都不是怨出来的,而是创出来的。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弃学经商,弃官经商,成为现代商界的成功者和佼佼者。所谓“从学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商”是说明,市场经济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值得去试、值得去走的路,这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召唤。去争论值不值得去试、去走的人是坐而论道,行动上的矮人。每个个体的行为选择都有其自主性,都应从自身的条件和周围的环境的判断中作出抉择,其关键在于人要有自知之明。

走南闯北,行商坐贾的血液里流动着商人特有的“不安分”的因子。寻找机遇,探求商机,知难而进,四处出击,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格格不入的。“随遇而安”,“安身立命”,“知足常乐”往往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所信奉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常常使知识分子固步自封,作茧自缚,成为超越自我的一种障碍。知识分子一方面希望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体现吃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不能破釜沉舟,独闯天下,立命商界。因此,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一些知识分子表现出一种不平的心态,他们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缺乏果断行动,抱怨商人文化素质低、道德素养差,但又不愿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

中国圣贤老子曾经说过:“胜人者力,胜己者强。”(《老子》第33章)说明能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量;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新一代知识分子,要做时代的强者,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功者,首先要战胜自我,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其实,路就在你的脚下,下一步你选择什么,往往决定了你的人生的轨迹和事业的轨迹。如果下一步你选择的是一如既往,随遇而安,这也是一种活法。因为,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一个稳定的职业,一份稳定的收入,一种稳定的生活,如果能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态,淡薄名利,淡化得失,淡视成败也是一种生活的境界。

当然,生活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不同的。成功后对成败的淡视、成名后对名利的淡薄、获得后对得失的淡化,与这之前的淡视、淡薄、淡化显然是两个层次,两种境界。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后者更多的是对成败、名利和得失的真正超越。

如果成功的欲望和梦想促使你下一步准备换一种活法的话,你应该当机立断,跨出决定人生轨迹的这一步。优柔寡断不是商人的性格,四平八稳不是商人的脾气,在商界惟有拼才会赢,惟有搏才会成功。渴望成功者先要作好失败的准备,因为成功之道是用失败的经验铺垫的。潮起潮落是商海的自然规律,优胜劣汰是商海的竞争规则。山穷水尽,背水一战,常常是商人的必修“课程”。你作好准备了吗?尤其是如何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

成功之道从你这一步开始,这是一种信念,没有这种信念就不要去闯荡商海,没有这种信念也不要去怨天怨人,没有吃过葡萄就不要说葡萄就是酸的。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不安分”的知识人、文化人勇敢地闯入商界,一些人已经崭露头角,尽管他们清楚未来之路仍然十分艰辛,但他们对于自己最初跨出这一步的选择,始终无怨无悔。没有当初的这一步,人生就不会如此富有挑战性,生活就不会如此富有创造性。

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

被誉为清代“红顶商人”的胡雪岩曾经有一句至理名言:“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生意。”

被世界各地华裔商人奉为“经营之神”的范蠡便是一位极有眼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的成功源自他的眼光。

范蠡,字少伯,楚国人(今河南南阳县)。曾为越国大夫。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亡吴兴越。恢复越国后,范蠡高瞻远瞩,不为诱人的官位所左右,而是认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他预见到官场上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便急流勇退,弃官经商。

范蠡来到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家人,一边在海滨垦荒、种地,养殖五畜,一边看准机会做买卖赚钱。由于范蠡聪慧敏捷,治生有方(古代的经营之道称之为治生之学)。时隔不久便积累了巨额资产。齐国国君闻其贤名,擢之为相。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仍弃官而去,并将家中财产尽数赠给亲戚朋友。

最后,范蠡来到山东定陶经商。范蠡认为定陶位于天下中心,交通便利,是处贾经商的好地方,从而定居于此,自号陶朱公。因此,后人更多的只知陶朱公,而不知范蠡。

范蠡经商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不断总结、概括“治生之学”,提升商贾理念。

范蠡行商处贾从不只顾眼前利益,就事论事,而是善于用辩证思维方法去指导商务活动。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时局的兴衰,商潮的起落也不例外。在经营过程中,应能审时度势,待时而动。

例如,范蠡著名的经营原则“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就是他比别人看远一步,棋高一着的经营辩证法,如同“敌国破,谋臣亡”那样富有远见卓识。

尽管时代不同了,但是“商人的眼光将决定着商人的未来”这一理念并没有变。商人有国籍,但生意无疆界。商品的比较价值和比较优势是在商品的大跨度的流动中显示出来,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独特的地域性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新颖的创造性设计,令人信服的商品质量和独一无二的售后服务,都能产生比较价值和比较优势。中国商人已经到了需要放眼全球的时候了,已经到了需要创立世界品牌的时候了。谁能成为先觉者,高瞻远瞩,先行一步,谁就能在21世纪成为中国商界的佼佼者。

眼睛仅盯住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是大商人。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有人说,是实力不同才导致了眼光不同。其实则不然,考察一下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商界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十分典型的,足以说明这样的道理:商人的眼光决定商人的未来。

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战后恢复和艰苦创业,整个经济转人了高速增长期,国内需求日益高涨,一些日本企业只把眼光放在日本国内市场,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当时,国际市场上把日本产品与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划等号,加上战败国的名声,使日本商人常常在世界商务活动中低人一等,因此不少日本商人不愿走出国门,他们都希望在国内市场上一比高低。

在战后才刚刚由早稻大学毕业的井深与东京工业大学的盛田昭夫创办的日本索尼(SONY)公司,尽管当时公司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实力并不强,规模并不大,但眼光却非常远大,代表着战后日本新一代商人的气魄。

20世纪60年代初,近“不惑之年”(40岁)的盛田昭夫就意识到日本商人应该走向世界。他在《MADE IN JAPAN》一书中回忆道:“当时,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随着事业的日益发展,如果不能将海外市场纳入自己的视野,那将无法造就一个井深先生与我曾憧憬过的公司。”

行动来自于理念的导向。未来有赖子眼光的指引。对商人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要忽视眼光和理念的价值,它常常是商人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机会不是等来的

机会对商人来说无比重要。把握住了机会,就等于赢得了大把的金钱。但有些人常常感叹自己时运不好,总是抓不住机会。更多的人则在空空的等待中虚耗生命。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呆等机会、空等机会呢?究其原因.是当事人思想上、心理上的不良习惯,造成创造机会的严重障碍。若想好好掌握机会,获得生意上的成功,就必须了解造成障碍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改变思想、心理上的陋习。

1.固守传统

传统对人潜移默化,令人墨守成规,不知道改变的需要。直到传统与现实严重脱节,到了不改变不行的地步,人们才警觉被传统束缚多时,此时谋求改变传统,须付出极高的代价。

传统又对人构成强大的压力,令人不敢改变它。传统是长久以来为大家接受的信念和做事方式。传统的压力,来自“长久以来”,以及“为大众接受”。个人面对有悠久历史、受广大群众奉行的传统,是如何渺小!谁敢向传统挑战,需要拿出极大的勇气。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传统的束缚,一方面不知道有改变的需要,另一方面不敢去改变现状。结果只好等待传统慢慢地自行改变。

2.习惯与惰性

传统是群体行之已久的信念和做事方式。习惯是个人行之已久的信念和做事方式。习惯影响我们,也分两方面:

①跟传统一样,习惯对我们潜移默化,令我们不知道有改变的需要。所谓习惯成自然,做得多了,便以为理所当然,不会质疑这样做是否符合实际需要。

②习惯使人产生惰性,懒于去改变。其中一项表现是怕麻烦。改变习惯,需要先认识旧习惯的不当,然后尽很大努力去改变它,并养成新习惯。这需在思想、意志、行为上花上一番努力,是既困难又麻烦的。一般人心里常想,还是按照既有的方式去做吧,干吗自找麻烦,自讨苦吃呢?这么一想,就容易乖乖地让习惯牵住鼻子走,不去试图改变习惯了。

3.害怕困难、失败

创造机会,谈何容易?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有望成功。可不是吗?好比赤手空拳去建立自己的王国。你要招揽人才,建立军队,寻觅领土,确立制度,开发经济,治理人民,每一项工作都潜伏着许多困难,需要你去克服。不管你的王国是建立在哪种行业上。情形都是一样。当然,王国的规模愈大,困难就愈多、愈复杂。

困难未必能够克服。在关键的地方无法克服困难,便会招致失败。即使这项困难克服了,又会有另一个困难出现。总之,在你面前,经常埋伏着失败的阴影。

胆怯的人,一想到要面对重重困难,想到失败的可怕,便停下脚步,不敢往前走。结果,未起步的,永远停在原地;已起步的半途而废。

4.害怕冒险

创造机会需要冒险。风险来自困难、失败的可能,也来自不明朗的前景。这儿只谈前景不明朗这一点。

创造机会就要面对不明朗的前景。机会出现时,只是脑海里一个意念。要把意念变为现实,需要作出投资——付出时间、精力、金钱等。

投资未必一定获得回报,付出努力,不见得一定得到预期的成果。在构思意念时可能出错,或者在实践的各个阶段中,都可能判断错误。一番努力最后可能只换得一个教训,什么也得不到。

此外,环境的因素不受我们控制,一个突变,可令你飞黄腾达,也可令你倾家荡产。此外,为了集中精神开发一个机会的潜能,常常要放弃其他机会,辞掉安定的工作,放弃稳定的收入。

种种不明朗因素的累积,形成一个不可预知的局面。在不可预知的局面里,再于下去会怎么样,大家都不知道。有些人沉不住气,给不明朗前景吓怕了,退了下来。

5.安于现状

什么人最怕冒险?就是那些安于现状的人。

满足现状并非坏事。多少人在一家机构里工作10年、20年、30年以至退休,按部就班升级,结婚生子,一家生活安定,这本身已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只要维持现状,一切都在自己的计算之中,你会感到安全、满足。

满足现状的人并不怎样欢迎机会。机会代表变动、风险、困难和失败的可能,这些都与他们的要求背道而驰。创造机会,表示打破现有生活的均衡。忽然间,四方八面出现不明朗的因素,这些都是满足现状的人所不愿看见的。有时,他们会幻想一下创造机会可能带来什么丰厚成果,这样已感到满足。他们不会企图把构想付诸实践。

安于现状并无不妥,可是,如果一边埋怨收入不够,生活比不上别人惬意,但却不肯冒险,不肯投资,这只是徒然自寻烦恼。

6.固步自封

固步自封是进步的大敌。我是最好的;我现在所做的,再无改善的必要,这是骄傲。骄傲令你看不清形势,令你不思改进,也抗拒改进。好比已发明了飞机,而你仍觉得你所设计出来的轮船最快捷,结果呢?你同期的对手已坐飞机环游世界五次,后来者更因发明了穿梭机而飞上太空,而你仍旧呆在甲板上,望着螺旋桨激打起的浪花,自以为轮船航行快速而沾沾自喜。

7.恋栈旧巢

许多人不愿换工作,其中一个原因是舍不得离开。这种感情因素不难理解,却实在影响着许多人。他们可能对那份工作,那家机构,那里的老板、同事、工作环境产生感情。虽知外边有更佳的机会等待着,他们就是硬不了心肠离开现有的工作环境。其实这是一种怯懦的心态,应及早克服,才有创造新天地的可能。

摸准行情,吃透信息

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多样,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现代,正确选择利用信息无疑是做好生意的一项基本功。学会选择利用信息更是搞好生产或从事经营的一个基本,应从包括自然界、社会在内的大量信息资源中,选择与自己相关的经济信息,其中,更要集中注意力选取市场信息资料,因为它与做生意息息相关,用途特别大。

1.信息归类

就是把自己搜集到的各类信息,分一下大类,然后分辨真假。对那些明显虚假的信息剔除出来,把认为是真实的或基本真实的信息留下来,然后再分成优劣、好坏。对那些办起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项目作为首先应该办理的;对那些办起来既有利益、又有风险的项目,进行一番分析对比,看是利益大还是风险大;对那些危险太大、收益又没把握的项目,归为最差、无价值一类。把类别分清了,真假、好坏、优劣信息自然也就分出来了。

2.分析对比

在了解到各种行情后,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大家都认为是只有好处、效益又高的经营项目,反而难办或难以办成。因为大家看的都是有利的条件,没看到不利的信息,都在往这个经营项目上挤。而一挤,就可能使形势起变化,有利条件就有可能变成不利因素,进而增加了困难。

真正有潜力能发展的是那些既有前途又有风险、既有效益又把握不准的项目。为了把项目选择好,就得对信息和行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对比。其办法是把经营项目中关于好处、坏处、效益、风险的信息,都一条一条列举出来,然后逐条对比,看好处占主要方面,还是坏处占主要成分,最后再得出结论。

3.投入试验

如果你认为某个项目不错,但在经济综合分析对比后,仍没有确切把握,未能把最真实、最有效的项目选出来,还无法下决心大干,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先作小型试验,先拿出投资,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生产经营,依据结果再下决心。这样,既摸清了行情,又获取了经验,给扩大经营范围打下基础。

4.准确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