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对朱向东的咨询步骤一共设计为三个阶段:
第一,矫正不良行为阶段。
第二,消除自卑心理阶段。
第三,适应学校学习阶段。
贯穿于三个阶段中、区别于其他个案的方法之一,就是借鉴了家庭咨询的一些技术。例如每次咨询开始时,都是先请他的母亲介绍这一周朱向东在家中的情况,然后征求朱向东的看法,评论母亲的讲述是否有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或者他认为哪些是有误会而导致不一致。然后请母亲回避,我与朱向东再交流。另外还加重了家庭监督的成分。
在刚开始的前几次咨询中,我发现一个现象:每当他母亲叙述的时候,朱向东必有几次用比较蛮横的口气和态度打断并纠正母亲讲话的内容;而母亲也就非常顺从地把他的意见接受下来。按照我确定的咨询方案,促使朱向东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是逐渐转变他与家人的交流方式,这需要家庭成员的配合。对此,我曾与朱向东母亲单独有过这样的谈话。
我首先向朱向东母亲介绍了朱向东形成现在这种状况的原因、诊断和我的咨询方案。在分析原因中强调了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同时也把我所观察到的这个家庭的一些互动模式告诉给她,并对她说:
“……孩子出生后不久就遭受了不幸,我能体会做父母的心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由于我们家长认为亏欠孩子的,所以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哪怕大人苦一些也心甘情愿,这些也可以理解。尤其是孩子的父亲经常在外地工作,你要一面上班、一面照看孩子。虽然有孩子姥姥帮忙,但你依然要付出很多辛苦……”
听我这样说,朱向东母亲慢慢低下了头。
“……在你们第一次来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你与丈夫之间的互动、孩子与你和你丈夫之间的互动存在着问题。”
听我这样说,她抬起了头。
我继续说:“你为照顾孩子和这个家付出了很大的辛劳;善良的本性让你接受着来自这个家庭其他成员的所有压力,例如,在你丈夫介绍孩子情况过程中,你曾插嘴补充一些内容,但你丈夫对你说‘我说话,你不要插嘴’。当时你看你丈夫的眼神中有一种无奈,后来就再没有说话。同样,在他介绍情况时,朱向东一只低头不语,没有任何异议表达。这些都可以看出你丈夫所处的家庭轴心位置,你虽有不满,但也依然接受。又例如,在你介绍孩子情况时,朱向东经常用比较恶劣的态度打断你,并强烈表示不满。其实你明明知道他说的不是事实,但你也是接受、认同。你对孩子和丈夫的态度,都会反过来强化他们的态度,最终对问题的解决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听我说完这些后,朱向东的母亲摘下了眼镜,用纸巾擦拭了两边的眼角。
我故作没有看到。
我继续对她说:“要想让孩子改变,家长可能首先要改变。在一个家庭成员间互动模式有问题的家庭中,只有家长改变了,孩子的问题也才有可能改变;如果家长不能改变,孩子的问题肯定不会改变,这是规律。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任何孩子身上的问题,都可以在家长的身上找到答案。所以,我希望你和你丈夫都要引起注意,改变自身的一些做法,为朱向东的变化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我又补充了一句:“就算是这样,孩子的问题也不是必定能够解决的啊!对此,我们专业人员有的时候也是无能为力。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了!”
此时,由于朱向东的父亲回到湖南工作去了,母亲再次一人照看他。所以,母亲理念上和行为上的变化对朱向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对母亲的希望是:首先,当他以恶劣的态度与其讲话时,一定要严肃指出,尤其是指出不能骂人;如果效果不好,就做出拒绝交流的姿态。其次,逐渐减少对他的物质满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索要的一些非必需物品,一律不给他买;晚饭时如果不吃,过时不候;如果饿得受不了自己想办法解决,但可以自己给自己做饭。
随后,我对朱向东提出了要求。
通过几次咨询,他和我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相对融洽的咨询关系,并且“权威效应”在他那里也开始发挥了作用,对我的信任度也有所提高,所以我对他提出的一些希望或要求,都尽可能地去做了,当然主要集中在改变行为习惯方面。
我提出他必须要分阶段、逐渐调整自己过去的一些习惯。经过我们共同协商,使他明确自己在咨询的第一阶段中必须改变的内容:
由于朱向东不去上学,也不愿意外出,所以上网聊天就成了他唯一感兴趣的事情,开始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与陌生人的聊天,还会更加影响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改善。因此必须限制上网玩游戏和聊天的时间,每天不能超过三个小时,以后逐渐递减。
他出现的睡眠障碍,有一部分是因为作息时间的不规律,每天上午十点多钟起床,然后就看电视;午饭后又午睡两个小时左右,三四点钟起来开始上网聊天、玩游戏、听网络歌曲,一直持续到晚饭。饭后看电视,继续上网。在母亲的要求下11点左右熄灯,但是许多时候睡不着,又偷偷起来继续上网,直到凌晨两点多钟才睡。这样的作息时间必然导致生物钟的紊乱,影响饮食和精神状态。另外,如果按时间计算,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已经超过八小时。不同的是当别人都在睡觉的时候,他如果觉得应该睡觉了,必然睡不着。依此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睡眠障碍。为了改变睡眠状况,每天要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坚持几天白天不要午睡,就会调整过来。
除了对母亲讲话的态度恶劣外,根据其母讲,他有时候还会自言自语,甚至突然骂人,虽然不是很脏的话,但依然无法接受。所以要求他不许骂人,不许中途打断母亲的话,训练自己要学会听别人讲话。(关于朱向东有时候会出现自言自语或突然骂人的情况,尤其结合他父亲给我看的那两张照片,我曾担心他是否具有精神性问题。但是经过《临床诊断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试以及对本人和家长的详细问诊,还考察了其家族病史、本人疾病史,比较有把握地排除了这些顾虑,所以才提出了上述要求。)
在提出这些要求时,我借鉴行为主义心理学中“代币法”的治疗技术并做了一些调整,结合朱向东的具体情况,对他同时进行强化训练。
所谓“代币法”治疗技术,也称表征性奖励制,是行为主义学派中结合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行为契约法、自我调控于一体的训练方法。具体操作是运用积极鼓励的方法,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咨询个体出现的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使其重新树立新行为或改变不良行为。所谓“代币”是一个表征,是一个符号,用任何代表物都可以。只要来访者表现出目标行为,或某种不良行为的减少或消退,他就可以按规定获得相应代币,并根据相应的规则获取相应的奖励,以此提高一个人持之以恒的能力和对某方面的兴趣等。这种方法原用于对那些行为自制力较差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正、或是精神病人在住院治疗的康复期内行为训练的一种普通方法。虽然内容简单,但在行为主义治疗体系中,被广泛采用,对本人的行为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朱向东的个案上,具体操作方法是与他和他母亲商定,假如一天中他完全做到了我所提出的上述三条要求,就请母亲记录下来,并在记录上给出5分。如果其中一条没有做到减2分;一条中没有完全做到,减1分。当分数积累到50分时,可以奖励他一件他想要的、价值在100元以内的礼物。同时他还可以选择:如果暂时不要这件礼物,可以继续积累分数,当分数达到100分时,可以送给他价值300元左右的MP3播放器(这是他多次想要,而父母因为不满意他的表现一直没有买给他的)。
不要指望一个尚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制力的13岁少年,可以连续不间断地做到这些;也不要指望他可以为了达到目的不去弄虚作假;更不要指望像朱向东这样成长起来的少年,不去对母亲进行要挟或恳求。这就需要家长明了如何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正确看清自己怎样做才是真的爱孩子。记得心理治疗大师斯考特·派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父母带着他们的局限将我们养大。他们也会跌到,会犯错,会让我们一起承担后果。不过,我们幸运的话,还会得到他们的爱;如果爱得很深,局限性也不会再是问题。”今天朱向东的问题表现,实际上是在承担着当初父母以爱的名义所犯下过失的后果。父母当初的爱是真挚的,然而因为不够“深”,所以造成了爱的局限。如果现在父母依然很“深”地爱着孩子的话,就会在觉悟的基础上,做出承担自己应该承担后果的努力,以此帮助孩子和自己去突破当初因父母原因所造成的“局限性”。虽然这些努力有的时候可能会很痛苦、很艰难。
这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经过了47天,朱向东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那个MP3播放器。在咨询的时候,他非常兴奋地把这个礼物拿出来给我看。严格地说,我不知道这件奖励物品中所含的水分有多少;况且他改变行为的第一个阶段就耗费了这么长时间,已经马上要到新学年开学的时候了,但是我依然真诚地祝贺了他。对一个13岁的少年来说,这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事实上,从他母亲那里得到的信息是,朱向东在三个方面确有进步,但期间的反复也是比较多的。尤其是上网玩游戏的问题,几乎每一天都超过了约定的两个小时,最多的时候达到连续五个小时。气得母亲只好在上班的时候把上网用的调试解调器拆下来带走。不过好在作息时间已经基本调整了过来,饮食上也改善了许多。过去只要是喜欢吃的东西,连续好几天每顿都要吃,做了其他的饭菜一口都不吃。现在可以几乎做到母亲做什么饭就吃什么饭,挑食的毛病已经大为改善。
采用“代币法”的训练目标,只是针对上述三个行为,另外我还对他提出加强体育锻炼的要求。由于腿的残疾,朱向东不能跑步,但是可以骑自行车。在征询了朱向东的意见,他的父母给他买了一辆喜欢的自行车。我要求他每天坚持骑车锻炼一个小时左右,并且要在上午十点之前出发。这样要求是为了让他不能睡懒觉。
在这段时间内,按照他父母的想法,为了能达到让他做到每天出去、并且逐渐与别人交流的目的,朱向东的父母还满足了他另外的要求:买一条小狗。他父亲某次回到北京的时候,带着他去买了一条圣伯纳幼犬喂养,让他每天早晨出去遛狗,而且还可以与那些早起遛狗的人以狗为话题进行沟通。他非常高兴,把狗养在自己住的房间里,并且保证做到每天早晨出去遛狗,然后回来再骑自行车锻炼。
关于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一个人心境和情绪、甚至行为习惯的观点,在行为主义理论领域中有着许多论述,是完全可以寻找到依据的。但是对用养狗这种方式来促使一个人行为习惯改变的做法,我以前没有考虑过。所以对朱向东家长这样的做法,我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我也曾经思考过,假使让我重新设计朱向东的咨询方案的话,我会不会做出这样的设想呢?答案是“否”!因为我所接受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按照正统方式进行的,我找不到这样做可以收到好效果的理论依据,因此不会主动设计这样的方法。但是现在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并且有可能会收到一定效果,我是否可以面对这个现实,因势利导,最大化地充分利用呢?于是我在狗的身上开始做“文章”,建议朱向东不仅能够遛狗,还要负责打扫狗的粪便。他都答应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向东基本做到了这些,开始与不相识的人交往了,锻炼了他的交流能力。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朱向东的睡眠、饮食状况有了较好的改善;每天早起外出的活动和锻炼,使他的身体素质似乎也有所增强。
回顾这段过程,也让我有了一个新的体会:在咨询治疗中,我们容易在自己所接受的训练范围和知识范围内思考,固有的思维定式虽然可以使我们的业务反应进入自动化过程,例如面对来访者,可以很快地或者说是直觉地反应出问题所在,并做出判断和寻找咨询方向;但有的时候也制约了我们的思考,使我们的思维面变得狭窄。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会有许多对来访者改变自身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形成帮助的有效方法,尽管暂时不能找到充分的心理学理论依据,但确实有效果。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客观地认识这一点,博采众家所长,不断丰富自己各个领域的经验,尤其重要的是,要比其他领域的人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盲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帮助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