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总有一个忠告受益终身
10727500000034

第34章 不要吝于助人,要以助人为快乐之本

自小学起,老师们就教导我们要乐于助人,助人是快乐之本。长大了,现实的因素多了,社会上的人心都太狡诈了,这使得我们越来越失去了那一份单纯的助人之心。可我们也越来越不快乐了。

社会风气总有人要去努力,才会转变,而且我们不应该一朝被蛇咬,就十年怕井绳,社会还是好人多的。学着去帮助别人,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一把手,或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你会因自己的善举而高兴的。

小明老家有座一小小的寺庙,叫洪山禅寺。那是一个幽静的去处。小明不信佛,但他爱去寺庙里读书散步、清净内心。

有一段日子,他情绪低迷,在家小憩。忽一日,他想到了寺庙,那里香客不断,檀香馥郁。再看香客们的脸,一张张写满坦然、安详、幸福,让人既有些嫉妒,又有些疑惑:莫非佛门真乃净地,果真能擦拭了众人的心灵?

信步流连中,小明看见在一枯树下潜心打坐的佛门老者,老者的入迷之态止住了他的脚步。走近细看,老者那面露慈祥却心纳天下的表情强烈地震撼了他——原来,一个人能心态安详地活着是多么的美好!

他悄然坐在了老者身边,惴惴然向老者求得开悟。他向老者谈了自己心中的苦痛,然后说,为什么现代人都会如我般嘘叹:人与人之间居心叵测,纷争不停?

老者拈须而笑,没作详解,却是铿锵而悠长地说:“我送你一句佛语吧。”老者一字一顿地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其实人生中,许多的失意和烦扰都是我们在苛求得到中萌生的,学会做一个施人以爱、赐人以福的人,你的精神愉悦舒张了,而最终爱心和福祉又会回到你的身边,何乐而不为呢?

有些事,其实对于我们就是举手之劳,比如别人在发传单,那么你收一下,又不会伤害到自己的什么利益,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完成份额。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心安,又能使对方开心,为什么不做呢?

一个人想看一下天堂和地狱到底有什么区别。于是他先来到地狱。地狱装饰得富丽堂皇,只是这儿的人一个个看起来面黄肌瘦,有气无力。吃饭的时候到了,他们全都围坐在一个大汤锅前,每人手里执着长长的勺柄,但由于勺柄太长了,无论他们怎样拼命往嘴里送,结果也是枉然。

接着他来到天堂,天堂装饰得好像与地狱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这儿的人一个个红光满面,幸福而满足。他发现天堂的人同样手执着长长手柄的汤勺,围着大锅吃饭,但天堂的人却把舀到的饭送到对面人的口中。

我们常常吝于帮助别人,却不知道,帮助别人其实正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

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

盲人看似愚蠢的行为,却不得不让人佩服。他很清楚,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自己。这是一个多么睿智的人生哲理啊!

一位哲人说:“一个不肯助人的人,他必然会在有生之年遭遇到大困难,并且大大伤害到其他人。”帮助了别人,别人会对你感恩,一双善意的手可以成为一生的财富。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人“相互支撑”是社会生活的法则,从而学会助人,乐于助人。如果你撑一把伞给我,我撑一把伞给你,我们就能共同撑起一个完整而和谐的世界。

在一个刮着北风的寒冷夜晚,路边一间简陋的旅店迎来一对上了年纪的客人,不幸的是,这间小旅店早就客满了。

“这已是我们寻找的第16家旅社了,这鬼天气,到处客满,我们怎么办呢?”这对老夫妻望着店外阴冷的夜晚发愁。

店里小伙计不忍心这对老年客人受冻,便建议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住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打烊时在店堂打个地铺。”

老年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要付客房费,小伙计坚决拒绝了。临走时,老年夫妻开玩笑似地说:“你经营旅店的才能真够得上当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那敢情好!起码收入多些可以养活我的老母亲。”小伙计随口应和道,哈哈一笑。

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小伙计收到一封寄自纽约的来信,信中夹有一张来回纽约的双程机票,信中邀请他去拜访当年那对睡他床铺的老年夫妻。

小伙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老年夫妻把小伙计引到第五大街三十四街交汇处,指着那儿一幢摩天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为你兴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们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

年轻的小伙计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美梦成真。这就是著名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经理乔治·波菲特和他的恩人威廉先生一家的真实故事。

由此可见,帮助别人,往往也是帮助自己。生活的哲理是:有付出,必有收获;你帮助的人越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

与人为善往往只是举手之劳,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使没有回报,你从中获得的喜悦和成就感也是其他事情所不能比拟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自我人格的升华。

不要老是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应该想我能够给予别人什么。当你能这么做,并且大量帮助别人获得价值的时候,也就是你成功的时候了。因为那些获得你帮助的人会慢慢累积成一股庞大的力量,回馈给你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

如果你是怀着一颗诚恳的心与别人交往,时时刻刻愿以一己之力去帮助别人的话,那么对方的爱也会以回报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注入到你的身上,让你得到善良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