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着眼点就不能放在“突击”上,而应靠平时的勤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培养自己严谨的思维和勤学好问的精神。
猎人到森林里去,最重要的不是多带点干粮,而是带上猎枪;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背会公式,解几道习题,而是学会学习思维和分析的方法。那种盲目追求数量和难度,机械地模仿和钻“牛角尖”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在中学时,要注意上课认真地听讲,作好笔记,每上完一个阶段的课,总结一下,归纳出要点,找出贯穿这一部分的主线,熟悉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做习题时,要注意基本功的练习,在这方面,是不要怕麻烦的,尽量要让自己的演题有规范的格式,书写整洁,论述准确,推理清楚严密。比如,你较喜欢解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这类题往往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解题,可以沟通几条知识渠道,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对巩固和积累知识是很有益的。当然,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解一些难题。难题难在几点上,转过几个弯子,问题就好解决了。关键在于反复推敲题意,考察已知和未知,想想有哪些途径,然后再动手试做,切不可匆匆动手,乱套公式,或是企图投机取巧,找什么类似的题目来照搬。解完题后,认真回想一下题目的难点在什么地方是很要紧的,这是个归纳的过程。这样做,做每一题都会给你一定的启发,有益于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
在考试准备阶段,时间很宝贵,不必专门挤时间攻难题,不妨在完整系统地总结归纳时,将以前做的习题拿出来看看,着重看一下错误的地方,从中吸取教训。这样做,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很快抓住自己的弱点,事半功倍,总之解题是运用基本原理的实践活动,是你的基础扎实与否的试金石,不论是基本题,还是难题,重要的是多思考,多总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7.如何掌握45分钟里的最佳学习法
45分钟,是一节课的时间,45分钟里有什么加减法呢?
有的同学课前做好了种种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铅笔削得尖尖的,钢笔灌得满满的,要用的课本、笔记本,都放在信手可以拿来的位置上。铃声响过,当老师走进教室开始讲课时,他的整个身心都随着老师的讲解而活动,这就等于在45分钟里加了5分钟、10分钟……
相反,也有一些同学,铃声响过一阵子了,才慢慢腾腾地走进教室,并且,人进教室心未进,老师已开始讲课了,他还想着别的事,加之学习用具没有准备好,不是铅笔秃头,就是钢笔没墨水,或者不知书塞到哪里了,10分钟过去了,东西还没有找齐全。老师讲的啥,他全没听见。这,不但耽误自己的时间,有时也影响了同学们的听讲,这就等于45分钟内减去了5分钟、10分钟……
单从时间上用加减法一算,问题就显而易见了,但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效率上的加减法。前者,心神安定,老师讲一步、学生跟一步,思维不掉队,笔记记得清,越学越有劲,经常坚持,必然事半功倍;后者,刚上课,思维上就拉下了步,笔记不清楚,老师讲了第二个问题,他还在想第一题。一步没赶上,步步赶不上,致使全节课越听越糊涂。天长日久,恶性循环,就会由课堂上的退步,导致整个学习成绩跟不上队。这里面的得失,更需要用乘除法计算了。
中小学生课余时间很多,但比较起来,课堂上的45分钟尤其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宝贵的时间,提高课堂上的时间利用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汇报。
18.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意义重大,现分4个方面讲述。
1.有效地利用时间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意味着有效地利用时间,学校学习的时间80%都安排在课堂上。从课堂学习所处的时间看是早饭以后的整个上午和下午3点前后。此时间内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学习效果最好,是学生脑功能最活跃的时间。因此必须有效地利用这段黄金时间,谁轻视课堂学习,谁就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这是最严重的浪费。有不少人,年少时不努力学习,而参加工作后,又深感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以至追悔莫及。故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古训流传至今。
2.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课堂学习是学校学习的中心环节。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听到老师对知识的精心讲解,而且还可学到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课堂练习,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因而,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优劣起着决定性影响。
3.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搞好课堂学习,必须充分运用智力,即充分运用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智力只有长时间的运用,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反之发展了智力,势必大大促进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4.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搞好课堂学习,注意力必须持久地集中,脑功能必须持久地启动。若因某件不愉快之事分心,或因休息不充分而困倦;都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脑功能的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必须时时注意磨炼意志,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惰性。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须几经岁月,几经春秋。天长日久,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便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讲十分重要,它是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19.如何认真审题
所谓审题,一般说就是了解题意,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与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即了解课题中的条件(给予的条件)与任务(问题),从而了解课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课题的印象。
有很多学生在做作业时不重视审题,有的表现为读过题后,在还没有确切了解题意,弄清题目的条件与要求时,就急于猜测或盲目尝试,形成盲目解题;有的表现为忽视或遗漏某些情节或数量。有的是有些学生不善于审题,这表现在一些学生虽也一遍又一遍的读题,但在读题过程中不知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结果往往没有弄懂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是遗漏了题目中的隐蔽因素。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审题不清,怎能正确地解答呢?
要审好题,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审题,切不可拿了题就做。其次,要学会审题,审题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开端。审题有时是一次完成的,是和知觉过程一起实现的。对于复杂的题目,审题往往要经过反复思考,通过一系列的智力活动来实现。审题时的智力活动主要是分析、综合、联想。通过分析,分清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再通过综合,将这些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建立起课题的印象;通过联想,将课题需要的知识再现出来,用以解答课题。所有这些都统一在审题时的智力活动之中。
影响正确审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识的理解水平及巩固水平;另一因素是智力活动水平。因此,要正确审题、解题,一方面要深入、透彻地理解、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品质和习惯。
20.如何细心做题
数学教育专家G·波利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理解问题之前,不要着手解决问题。”在审题时应着重考虑好解题思路,要做到下笔做题之前心中有数。审完题后,怎样做题效果才会好呢?
1.做题的步骤要清楚,要符合做题规范
一般老师对解题的格式有要求,应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有不少同学不注意这一点,认为只要结果正确就行。做练习时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不计较书写与格式,但在做作业时这个问题就不能不重视,因为在考试时,一些大的计算题、文字题、证明题等是按步骤给分的。
作业还要做到书写工整,一个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从他作业的书写中就可以反映出来,工整、简明、条理清楚的作业反映了一个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2.要争取一遍就做对
北京大学附中的学习优秀生胡波同学曾经深有体会地说:“作业和考试一样,考试就和平时做作业一样。”这“两个一样”告诉我们做作业时不粗心、不马虎,要求自己一次就做对。
3.做作业应在熟练上下工夫
为数不少的同学,一般不在“熟练”二字上下工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满足了“已经懂了”,“这样的题已经做过了”而很少再去追问自己:“理解的深不深?”“做题的速度快不快?”“准确性如何?”期末统一考试时,收卷的铃声响了,还有一些同学题都没有做完,更别说检查了。这些同学还经常不服气,说什么:“再给我半小时,我准能得满分!”于是怨声载道。什么“题太多了”,“时间太少了”等等。为什么不去检查一下自己在“熟练”二字上是否下过工夫呢?!常说的“熟能生巧”为什么不能用到学习中来呢?!
为了提高解题速度,有必要熟记常用数据,掌握速算方法。如1~25的平方,1~12的立方,1~10的算术平方根,从0度每隔15度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等。
21.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1.要吃透典型例题
先讲一个徐悲鸿画马的故事。徐悲鸿画的马,瘦骨嶙峋,四蹄生风,泼墨所致,筋骨峰峰,飞鬃如云,点蹄似金石。他吸收西画素描的特长,集国画笔墨之韵趣,脱颖而出,堪称一代绘画艺术的精英。
徐悲鸿常去马场速写,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他师法自然,融会古今,自创独家笔墨。“画到生时是熟时”。他的画有深厚素描功底。他学素描,自有一法,每画完一幅精心的素描后,就要记住其特征,默画一幅,然后对照原作,改正错误。他的技艺能出类拔萃,学习方法独具一格是其原因之一。
初看他的学习方法似乎“笨”,人家画一次,他要画两次,要知道认真画好一幅画,学到一技之长,比盲目的练习要强百倍。第一次作画,也许还把握不住精华所在,第二次“默画”,头脑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消化就能成为于己有益的营养。
你从上面这个小故事中悟出些什么道理呢?
一般学生的解题多半停留在模仿例题这个层次上,如果题型稍微变化一下,就会感到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下手解题。在正式的考试时试题一般都比较灵活,单凭模仿是很难得高分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作业题会做,可一考试分数就比较低的原因。真正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本质上掌握知识,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为了能正确、迅速地完成作业,建议你在做作业之前首先吃透例题。注意,这不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在本质上吃透。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物理的赫伯特·林博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学习每个典型例题或证明时,一定要达到自信已理解为止。然后合上书,靠记忆来解题。如果你被难住了,对照书检查一下,然后等一会儿再做一遍。通过研究典型例题,不仅有助于你深入理解该例题所表明的概念和定律,而且一旦掌握了解题过程的始末,在做作业时,你就会容易地解决比较难的题。”希望你能养成在做作业之前吃透例题的习惯。
2.正确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要较好地掌握知识,首先练习要达到一定的量,数学家杨乐在江苏南通中学读书时,初等数学题就做了一万道以上,获得了较系统较完整的数学基础知识。苏步青教授在学生时期曾经做过一万个微积分的题目,他认为要真正把知识学到手,“一定量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但追求量千万不能忽视做题的质,质较量更为重要。
目前一般的学生擅长搞“题海战术”。认为多做题,效果必定大。有位特级教师曾就这个问题亲自做过实验,他说:
“有个星期天上午,我坐在家里打开复习资料做题,做了一个又一个,有的很顺当,有的要想想,就这样算了一个上午,确实有些疲劳。当我把笔一放下,书一合上,脑子里除了留着最后一题的印象之外,其他的仿佛全忘记了,只是完成了算题的任务,至于提高‘分析能力’,‘往脑子里增加新的知识’等方面似乎一无所获。”他还说:“客观地分析一下,学生目前一天得演算多少题,做题的目的究竟为了什么?因此,一定要扭转这种事倍功半的学习方法。”
这位特级教师主张:做题应少一点,深刻一点,记牢一点。他说:“做题时,应先做例题,钻研例题,再做习题。每做完一个题都要想一想:这个题检查了什么基本概念?你运用什么基本规律解题?你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解题?解题的思路是怎样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解?你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把这个题的条件加以改变,又会得到什么结果?比如说题目给的是光滑的斜面,你可以把斜面改成有摩擦。题目问的是直线匀减速。你可以考虑直线匀加速。通过做一个题,变成做几个题,变成做一类题。”
上述特级教师的见解非常符合心理学规律。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经过反复思索的东西才能记忆深刻;只有经过消化的东西才能“创造”出能力。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做题的量而忽视做题的质,势必会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3.遇到难题,独立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难题,但不同的学生对待难题的态度和处理难题的办法是不大一样的。可以观察到不少学生遇到难题时不是积极开动脑筋,力争自己解决,而是不经自己的思考就去问老师、问同学,有些甚至干脆把别人的作业拿过来抄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而优秀学生则认识到突破难题,不仅会深入掌握所学的大量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清华大学的学生史小六上初中时专门准备一个本子,经常收集、研究《中国少年报》等报刊,收集的一些有趣味的题目。他就这样通过做数学难题来促使自己动脑筋,激发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当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他在研究几何问题上,遇到一些从前没有学过的解析几何知识,便去请教老师,老师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让他去查沙尔门·菲德拉的解析几何,这本书有三大厚本,又是德文版。那时他德文基础并不好,读起来很吃力,但也只好去啃。他说:“当时也埋怨过老师不来教我,但是,当我读完那三大本以后,不但解决了我所研究的问题,同时还得了几乎一生用不完的基础知识,对以后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上述两例表明:靠自己的力量突破难题会使我们受益无穷。
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一般是由于自己对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全面和准确,或者不会运用的缘故,并不是题目超出了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时,就应反复阅读教材和笔记,认真思考领会,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这时最好暂时放下来。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谈到,把某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搁置几天不去想它,当再拿起它重新研究的时候,也许往往又变得极其容易。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值得我们借鉴。
要是到最后还没有解决,再去请教老师和同学,跟他们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要注意在寻求帮助时,不要让人家讲透,只求在思路上点拨一下就可以了。
4.归类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