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遭到人言非议后,要摆脱苦恼的情绪,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做法。诚如一位哲人所说:“强者,为自己的目标而活着;弱者,为周围的舆论所主宰。”一个人在“人言”面前,可以更坚强地生活,也可以从此消沉下去;可以为着正确的目标奋斗下去,也可以用与世无争的态度来逃避流长飞短的议论。这两种做法,哪一种更好些呢?无疑是前者。尽管它可能使一个人在情绪上造成暂时的苦恼,但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更能锻炼一个人的性格和意志,从而最终战胜苦恼情绪的侵扰。
那么,怎样才算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流言蜚语呢?这里有三点可供参考:
1.当你听到那些流言蜚语的时候,应当是“既来之则安之”
有句俗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这前半句话,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后半句话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这时情绪上就要控制自己,力求正确对待。因为那些喜欢对别人散布流言蜚语的人,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的正确行为不符合他们的愿望,一种是有些人本来就喜欢叽叽喳喳,搬弄是非。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你在情绪上表现得郁郁不欢,甚至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正确做法,这样岂不是正中他们的下怀?如果是另一种情况,本来这些人说话就不经过大脑慎重的思考,也许说过就忘了,这就更不必把这些议论装到心里去,用苦恼来折磨自己了。
2.对那些讽刺打击的流言蜚语要作冷静的分析
人的行为为什么会遭到别人的非议?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像唐朝的韩愈说的:“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而非议也主要来自两种人,一是如韩愈说的“怠者”,这种人自己“不能修”,也不让别人“修”;二是如韩愈说的“忌者”,嫉妒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他说他的,你干你的。时间长了,那些不负责任的非议,也就会自生自灭。
可能还有另一种情况,这就是自己的言行在基本方面是对的,但也有一些缺点和过失。别人看你好的方面少了,看你不好的方面多了,加上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于是对你进行讽刺打击。如果有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像古人说的那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旦你这样做了,相信那些讽刺挖苦的流言也就中止了。
3.要经得起风言风语的考验
“莫言草木要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那些流言蜚语尽管对一个人的情绪会有极大的打击,但是它不符事实,因而总是“腿短”的,是难以长久站住脚的。真与假、美与丑、是与非可能一时被歪曲,被颠倒,甚至发生像历史上那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情况,但时间最后总是会作出公正的判决。更何况我们今天的社会,也包括我们的学校,毕竟是正气占上风。因此,在被那些讽刺挖苦的阴云笼罩心头的时候,你就要经得住这种考验。
俗话说:根深不怕风雨狂,人正何惧影子斜。止谤莫如自强。只要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就要记住但丁的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不仅是一个人心理和意志成熟的表现,而且对于今后事业上的成功也有极大的益处。
66.如何对待挑拨离间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挑拨离间这种现象呢?这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以及对社会事物的看法还存在着差异,因而造成了真理与谬误、美善与丑恶、羡慕与嫉妒共存的现象。
被人挑拨,受了委屈,是件坏事。但任何事都有两重性,我们从中也可以学习到不少东西。因为它可以教我们明辨是非、加强修养,促进我们更好地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你也许听过《将相和》的故事吧: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机智勇敢,在与秦国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拜为上卿,官居老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在各种场合贬低蔺相如。有人借此挑拨将相关系。挑拨之词吹到廉颇耳中,他宣称要在大庭广众之前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这种情况后,不是去与廉颇论高低,而是有意避开他,就连路上碰上了,也立即给廉颇让路。许多人对蔺相如不理解,主张跟廉颇较量一下。可蔺相如说,我俩争斗,危及赵国,国家安危在前,我怎么能计较个人恩怨呢?他的话感动了大家,也感动了廉颇。后来廉颇负荆请罪,二人和好,亲如兄弟,为后人留下“将相和”的佳话。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受人挑拨,矛盾激化时,一个人的觉悟和涵养是多么重要。从大局出发,以个人、局部利益服从集体、全局的利益,这样就不会怒起心头,去和对方争个山高水低了。宽宏大量,不但可以溶化两个人之间的矛盾,避免许多无谓的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而且对那些爱搬弄是非的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那么,是不是对挑拨离间者忍让、宽容、不计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也不是。是非问题还是要论清的。由于人觉悟不同,修养有高低,有的不是光忍让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应该主动地、虚心地征求对方意见,指出两个人矛盾的症结所在,或请同学、老师协助解决,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俗话说,人怕见面,树怕扒皮。开诚布公,诚恳地和对方交换一下意见,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是完全可以把事情弄清,使隔阂消除的。在找对方谈话的时候,一要掌握时机,二要讲求策略。对方正在气头上,你直愣愣地谈,恐怕会“顶牛”,时间长了,又贻误战机,达不到教育对方的应有效果,应该等矛盾缓和一下谈为好。
在同学们身边,发生离间同学关系的事,属于思想认识问题。这些人大都是出于狭隘、嫉妒之心。对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我们以怨报怨。针尖对麦芒,相持不下,不但这种矛盾、误会解决不了,还会扩大事态的发展。对这样的同学,要满腔热情地帮助,要有理有据地给以批评,促使他们改正错误。
67.如何对待坏人坏事
扶正祛邪,见义勇为,就是能够挺身而出,敢于伸张正义,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对待别人的不幸遭遇能够救人之危,解人之难。
不畏强暴,见义勇为,是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的表现。某中学曾经受到一个流氓集团的搔扰,这些小流氓起初在学校下晚自习前躲在校外暗处,见着女生就追赶侮辱,见着男生就勒索钱财,没有钱的就被打几个耳光,并限期在什么地方交钱,不然就会遭到毒打。后来,这伙小流氓公然在白天也来到校外直呼学生的姓名,叫女生不上课和他们一起玩,叫男生给他们钱,有的甚至闯进学校,冲进教室。一时间闹得学生惶惶,家长接学生回家,人人自危,校无宁日。后来学校保卫组在派出所的配合下,和这伙小流氓大干了一仗,才平息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教师和学生,如董烈华老师只身追流氓,与其在小河内搏斗,将其人抓获。夏雨海等男生为护送女生回家曾与流氓团伙搏斗等,无不显示了他们扶正祛邪、见义勇为的精神。
当然,在这场与流氓团伙的斗争中,有的同学认为:“我惹不起,总该躲得起吧!”但刚好相反,正因为这些人“不想惹”,不敢斗,让这些流氓看准了弱点,流氓便专找这些人,这些人也就躲也躲不起了,并身受其害。因此,我们对不法分子,只能和他们斗,群起而攻之,使他们像过街老鼠一样陷入人人喊打的局面,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害。
救人于难,见义勇为,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热爱人民,是否有起码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试金石。
68.不能正确对待批评怎么办
中学生里,有不少人对待批评的态度是很成问题的。主要有这么几种:
1.顶撞
不管是谁,只要你一说我,我就和你顶。这些人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譬如对方的说话态度啦,方法啦,措辞的分寸啦,是这些同学被抓的对象,只要一抓住,就开始胡搅蛮缠。这些人的特点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反正你不能把我怎么着。
2.逃避
理由: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于是,家长批评——跑,昼夜不归。学校老师批评——躲,旷课。家长、学校老师一齐批评——出走,看你怎么着。
细想起来,跑得了和尚难道还跑得了庙吗?错是你犯的,大丈夫“敢作敢当”嘛,你跑了,可是思想上的毛病也能跑了吗?不能。反倒使你增加了一条拒绝接受批评的缺点。
3.报复
这是一种极卑劣的行为,是犯罪的前兆。在学校里报复同学,故意找荐欺负他,偷拿、弄坏他的物品,并不惜给他造点谣毁坏人家名誉。更有甚者,勾结外校同学“群起而攻之”。报复老师,偷拿老师的物品,玷污他的衣物,扎自行车带,拔气芯,扔砖头打碎老师玻璃,欺负老师的小孩,等等。这些人惧怕批评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
4.装聋作哑
“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在“惹不起,躲不起”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任凭老师、家长怎样批评,他都来个“蔫有主”,不言语。等你们脾气也发了,话也完了,我也忘了。以后该怎么做还怎么做,来个“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这些人的特点是护短。以为凡是长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均为“优质产品”,即使是脓疮也是“艳若桃花,美若乳酪”,其实谬也。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倔驴》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头驴,从来不照主人吩咐的那样做。主人要它往左边走,它偏往右边走,主人要它往右边走,它偏往左边拉。有一天,主人拉着这头驴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向高山走去。驴不想走主人带它走的这条路,就向路边走去。其实那里是陡峭的山崖。驴眼看就要从山崖边上一头栽下去了,主人一把揪住驴尾巴。
“回来,你这蠢驴。”主人说着拽住它的尾巴,往山坡的小道上拉,“往这边走,不然,你就要摔下去了。”
“往这边走,往这边走,”驴顽固地说,想从主人的手中挣脱,“我就不想走那边嘛。”
驴拉的劲儿太大,那个人拽不住,只好松了手,只见那驴欢叫一声,从悬崖边上冲了下去。
结局不言而明。一味地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错误,就会像“倔驴”那样粉身碎骨,不可收拾。有一个罪犯,因盗窃被判了刑,究其根源不过是在初一时偷了商店的一捆大葱,而拒绝老师的帮助,结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假如当初他能够在老师批评后改正自己的错误,哪会有今天呢?看来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啊。拿出勇气,改正缺点吧。
我国古代散文家曾巩一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想当初曾巩与其弟曾华多次应考未中。有人便在住宅外边墙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其诗曰:“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当时曾巩气得脸色铁青,将诗狠命揉作一团扔在地上,全家都感到羞辱。但是后来曾巩说:“这是送给我们一条鞭策自己的鞭子。”遂发愤攻读,三年后曾巩37岁时州考张榜,兄弟6人及两个妹夫全部中举。
曾巩一家如果将这首打油诗一撕了之,置之不理,不发愤攻读,不把它作为鞭策自己的鞭子,岂能有以后的兄弟6人及妹夫张榜中举呢?可见拿出勇气改正错误,是一个人进步的根本。中学生有一个毛病就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其实,“虚心接受”只不过是应付而已。有志的中学生应该在“改”字上下工夫。古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古人把能改正错误看作是一个人做的善事中最大的一件。可见它的重要。
69.受了处分背上包袱怎么办
学校作为集体生活的组织是应当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的。因此,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惩罚手段也是必要的。其目的,在于促使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并使其他同学也受到教育、吸取教训。而绝不是要整治某个学生。列宁说过:“聪明人并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而且也不能有的。聪明人是不犯重大错误同时又能容易而迅速地纠正错误的人。”所以,当你犯了错误,就应当鼓起勇气,踏踏实实地改正错误。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是会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和欢迎的。
我们历来主张“允许犯错误,也允许改正错误”,而绝不是处分一回,就把人一辈子打入“冷宫”。有个学生名叫吴玉皓,他曾在中学时因犯罪被判刑3年,但他认识错误,悔过自新,而提前获释。去年参加高考,被辽宁大学破格录取了。这说明,党和政府对犯错误的中学生是关心、爱护的,是用发展眼光看待的。犯了错误,只要改正学好了,是可以既往不咎,不算旧账的。反过来,自己经常回顾过去,警钟长鸣,则是有益的。如果犯了错误,受了处分,便“一落千丈”,一错再错,甚至想入非非,“破罐子破摔”,那就将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断送自己的青春。
据了解,目前对中学生的处分主要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对处分能否撤销,各地尚无统一规定。但由于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所以,一般说来,对于中学生所犯的一般性错误所受的处分,如警告、严重警告等,确实改好了,是不会记入学生档案的;对于犯有严重错误,受到严重处分,则要记载所犯错误事实,处理意见,而且要记载本人的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表现。但是记载绝不是揪住不放,对于悔过自新者,在升学、毕业前,都要进行说明,做出鉴定,是不会影响个人前途的。
总之,个人的历史是用自己的言行书写的。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形式上是否撤销处分,而在于是否真正同错误“告别”。作为一个中学生,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加强思想品德修符,做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青年。
70.被别人误解怎么办
1.要学会正确看待误解,经得起它的考验
有些青年往往容易透过放大镜看矛盾,使本来不大的问题显得十分严重。实际上,人生道路从来是坎坷多于平坦,怀疑和误解只不过是横亘在这条道路上的诸多考验中的一种。人们是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生活的。各人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准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了解情况的多寡都有不同,因此,无端的怀疑,不负责任的嘲讽甚至不无恶意的中伤都可能发生,这并不奇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对待各种误解以及嘲讽,中伤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泰然处之,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2.要有健康的精神寄托
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我们的心胸就会坦荡无垠。甚至无暇顾及误解的困扰。中学时代正是为知识大厦奠定地基的黄金时代,所以应该抓紧时间,把大脑的兴奋优势和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学习上。投身到知识的海洋里,这样就会使你感到充实,感到紧迫,你就会把令人不快的怀疑抛在一边。
3.要学会排遣苦闷
流言会造成思想上的抑郁,千万不要把它憋在心里。“隐藏的忧伤如熄火之炉,能使心烧成灰烬”。如果有苦闷的情绪就很需要排遣。可以去听听音乐、看场电影或者到操场上打打球,娱乐和欢乐会驱散你心头的阴霾。还可以找尊敬的师长、知心的朋友倾吐一下心里话,从他们那里可望得到同情、劝慰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