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28

第28章 密钥Ⅴ.习得心灵的窥探术 (5)

小杨认为,网购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自从发现了购物网站的便利之处,能在网上买到的东西就从来不去实体店里买,就连零食也都是网购。家里添加了一个小生命之后,儿子的婴儿床、奶粉、推车等一切用品,都是网上买的。网上交易笔数越多,自然就意味着在网上泡的时间越多。每一笔交易成功,必然要花时间去研究,去下单。小杨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基本上一天到晚都泡在网上,除了看看新闻和电影,玩玩游戏,就是上网购物。以至于到了后来,只要在家她就要对着电脑,即使没有什么要买的东西也要一直泡在购物网站上。

我们总是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一天天就这样过去了。我们总感到自己很忙碌,从早到晚,筋疲力尽。尽管如此,我们却还是觉得收获甚微。我们会有一些固定的重复的举动,几乎每天都要花一些时间在上面。比如习惯性拖延、频繁查看邮件或登录微博;回家打开电视不停地看肥皂剧;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握着手机随时随地上网或玩游戏;明明有一堆事情要做,打开电脑却不由自主地八卦灌水;即便无事可做,也要熬到深夜才睡觉。这就是“软瘾”。

日常的一些基本行为,比如吃东西、读书、上网、看电视、睡觉等,原本是十分平常的,但是如果这些行为让你感觉能量耗尽、麻木沮丧,那你就很可能是染上“软瘾”了。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新名词,它显示了一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情绪。比如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每天在网上的时间或者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平时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电脑或电视,不愿参加社交活动等。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习惯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危害,一旦我们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的是在榨取我们的时间、精力,麻痹我们真实的情感,使我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软瘾”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行为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种族每个年龄段的人们都难逃“软瘾”的羁绊。

一说起“瘾君子”,人们总会想起吸食毒品的人。但其实“瘾”至少已有5000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全球性灾难。“瘾”分为物质成瘾和精神成瘾两大类型。在今天,有人饮用止咳水成瘾,有人嚼口香糖成瘾,有人恋物成瘾,有人过食成瘾……目前世界精神病学界已经普遍认为,成瘾性疾病是一种脑病,这就从以往仅从道德角度看待变成了从医学角度来看待成瘾性问题。这些心理疾病都已经成为医学和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

美国临床心理学领域流传着一项调查结果,那就是91%的美国人患有“软瘾”。其中,拖延、过度看电视在调查中名列榜首。而网络相关的各种强迫性动作如频繁地查看邮件、登录微博等,尽管是否构成心理疾患尚存争议,但是世界各地相继成立了治疗网络成瘾的机构或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也有一项研究声称1/8的美国人在网络使用方面存在问题,其心理症状表现为戒断不能,渴望更多的上网时间,忽略家人朋友,不上网时情绪低落、敏感易怒,生理上则表现为眼睛疲劳、睡眠不足以及腕管综合征。

与能够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的药物成瘾不同,“软瘾”不会产生那么严重的后果。但是心理学家认为,“软瘾”同样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学习工作等。“软瘾”不会像药物成瘾那样让肌体死亡,但陷入“软瘾”的人也没有真实地活在当下。与药物成瘾类似的是,人们倾向于追求成瘾行为所带来的特殊快感。多数情况下许多人是在借此逃避某些东西,或者排遣内心的情绪困扰。例如,当人们在工作上或者情感上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在烦躁、有压力甚至痛苦的时候,就会选择上网、玩游戏等方式体验快乐放松的感觉,并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棘手的问题。以后再遇到困难、麻烦的时候,人们会再去寻求上网或者游戏,逐渐就成了“瘾”。

女性在抑郁、焦虑、疲惫的时候更容易疯狂购物,人们在人际关系不理想时便会想要长时间地上网聊天。而在对现实环境不满或者感到空虚的时候,人们则可能沉迷于游戏。每个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因此即使同样是网购上瘾,也不能一概而论。并且,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对电视上瘾的具体根源也可能不同。无论是过度沉溺某种行为,还是出于逃避压力而长久地陷入不良习惯中,“软瘾”让人远离了更健康的活动,也妨害个人的社交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软瘾”和爱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一些正常的爱好或行为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它们能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并且也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如果活动中感觉到愉快、有活力,那你是在学习、在成长,或者在清除不良情绪,在调整自我,这是爱好或激情的体现。而一旦某个行为习惯给正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头晕脑涨还无法控制自己停下来,那就是有问题的迹象了。

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软瘾”并不是一种病。人们选择购物或者消遣来释放自己的紧张情绪,进而提高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这种趋利避害的选择是人的本能行为。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转移压力的方式,有些人在休息、放松之后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去面对事实,解决问题;有些人可能意志力差一些,缺乏必要的自制力,也或者面临的压力太大而长久地沉溺于某些行为中不能自拔。如果人们能够在与他人的沟通中给予并感受更多的关心和爱,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就不再需要用“软瘾”来填补生活中的空白和空虚了。

现象揭秘“软瘾”显示了一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情绪。与药物成瘾类似的是,人们倾向于追求成瘾行为所带来的特殊快感。多数情况下许多人是在借此逃避某些东西,或者排遣内心的情绪困扰。一旦我们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的是在榨取我们的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情感,使我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如果人们能够在与他人的沟通中给予并感受更多的关心和爱,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就不再需要用“软瘾”来填补生活中的空白和空虚了。

55.人人都爱做白日梦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经常幻想自己买彩票能够中大奖,幻想自己能够炒了老板的鱿鱼,幻想自己能够得到美女的眷顾……在别人眼中,经常做白日梦的人简直就是神经病,但是心理学家却不这样认为。

王威是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有一天中午,他去超市买东西,交钱的时候收银台没有足够的零钱,便给他一张当天的彩票奖券作为补偿。王威随手将奖券塞进口袋里,可是回到办公室后却一直无法集中精神。他说:“整个下午,我都没有办法正常工作。眼睛盯在文件上,脑子里却一直在想我中了大奖,应该怎么花掉这么多钱……”

做白日梦这种情景在我们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这种白日梦是令人神魂颠倒的。比如平时饱受老板折磨的人们,坐在办公桌前想象着自己买的彩票中了大奖,炒了老板的鱿鱼,并在他惊愕的眼神中昂首而出;比如平时默默无言的人,想象着自己发表了一个精彩的演讲,然后陶醉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比如曾经被男友抛弃的人,想象着自己脱胎换骨风采焕发,而男友却穷困潦倒,跑来找自己乞求复合……

埃里克·克林格曾经解释过白日梦的发生:“白日梦更多是在确认我们已经知晓的东西,而不是传递新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留意它们,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自我交流的方式。”任何事情都可能触发白日梦:一句话,一个场景,或是一段文字……白日梦瞬起忽灭,平均只持续14秒。克林格还表示:“白日梦和我们自身的目标有关,所以,不可能大家都做同一种白日梦,白日梦完全因人而异。”

一些有趣的证据表明,尽管白日梦的内容完全没有规律,但还是有两个常见的主题。男人经常梦想着自己成为征服世界的英雄,而女人则认为自己是遭受痛苦的落难者,因为女人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中。

有些人认为白日梦只是一些胡思乱想,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只会让人浪费时间,但是心理学家却不这么认为。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克林格曾经说:“人们都以为白日梦是胡思乱想,但实际上,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提前规划我们的生活,提醒我们将要发生的事,帮助我们熟悉新的环境,给未来做计划,审视过去的经验,让人们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也曾对作家村上春树说:“正是有些人不能再讲故事了,所以他们就有了心理问题。”故事的本质就是某种白日梦。

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精神活动有一半时间会花在白日梦上,它会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揭开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恐惧。在心理学上,白日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治疗主题,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基础。做白日梦的时候,我们会稍稍偏离当下所处的环境。这意味着我们此时更容易接受来自潜意识层面的信息。白日梦是一扇通向创造力的大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难题,甚至帮助我们实现潜能。

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曾经带领研究人员做过有关白日梦的实验,他们从社会上征募年龄为18岁至65岁的志愿者,要求他们执行一些简单任务。譬如每呼吸一次按一下按钮,或者在键盘上按出计算机屏幕上显现的字母。研究人员认为,这类任务非常简单,志愿者容易走神。研究人员定时询问志愿者,是在专心执行任务还是走神做白日梦。任务完成后,研究人员检测志愿者工作记忆能力,让他们记忆字母,同时解答简单数学方程式。工作记忆即短时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暂时储存和加工的记忆系统,允许大脑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容量有限。工作记忆能力越强,人们在从事手头任务之余可以做的白日梦越多。结果显示,所有志愿者完成任务情况良好,执行简单任务时报告走神多的志愿者在工作记忆能力测试中得分更高。

在面对压力、挫折和孤寂时,人们会做逃避式的白日梦,它能让我们转向另一个世界,一个理想化的情境。英国心理学教授克利夫·阿纳尔说:“产生逃避式的白日梦,意味着你需要在生活中做些改变。不必非要大张旗鼓,也许只是做点什么,或者找一个新的爱好,好给你的生活注入一些推动力,让你得到自以为缺乏的社会承认。”白日梦包含了一个人对于生命和生活的幻想,虽然不现实,但却提供了生命的许多可能性。白日梦有助于释放压抑,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并没有必要为自己的白日梦感到过多不安。按照克林格的说法:“白日梦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大脑,这是生活中很基本的个人资源。”轻轻按摩头部、面部,尤其是眼睛四周与太阳穴。听一些节奏舒缓的轻音乐,或者干脆用耳塞轻轻堵住双耳,什么也不听。在尽量减少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任凭大脑做非主动的缓慢游思——通过想象一个积极的场面,提升我们的自信心,敦促我们要表现得更加优异;而通过仔细思量消极的事件,能够避免人们的思维走进死胡同,并改变我们未来的行为。

因此,我们不能只从表面来看待白日梦。就像梦境一样,白日梦的真实含义常常隐而不露。一名漂亮的公司女职员曾经向心理咨询师坦诚,自己经常不止一次陶醉在白日梦之中:“在一个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在众人的掌声中,我身着欧式宫廷华服,挽着一位男士从楼梯上下来步入大厅。接下来是宣布舞会开始……”这种梦境,并不一定表明人们渴望大出风头,而只是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形象的在意,以及希望得到他人更多的认可。

曾经有一个身残多年的老妇说,自己在心灵的旅行中捕获了许多极其美好的时光。这个老妇几乎从不出门,她的心灵每天都是神游异域,重游童年熟悉的景致,攀登阿尔卑斯山脉,缓步穿过意大利城市的街道,置身于心爱的地中海上泛舟,然后,在自己索伦托的老家静坐几个小时,那是那不勒斯湾上千帆竞发,那是维苏威火山升腾起如蒸汽机车冒出的烟,那是成熟的橙子、柠檬落在儿童的脚边……这些都让她感到心旷神怡。沉浸在这样的想象之中,她全然忘记了疼痛,忘记了让她终日待在家里的伤残。当她神游回来,心灵已经焕然一新,充盈着新的希望与勇气,去与身体病魔作抗争。她说,若是人们稍微知晓将想象图像化的技巧,然后尽情去享受,那么,人类将感到更为幸福与快乐。

现象揭秘实际上人们的精神活动时间有一半会花在白日梦上,它会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揭开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恐惧。在心理学上,白日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治疗主题,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基础。做白日梦的时候,我们会稍稍偏离当下所处的环境。这意味着我们此时更容易接受来自潜意识层面的信息。白日梦是一扇通向创造力的大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难题,甚至帮助我们实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