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27

第27章 密钥Ⅴ.习得心灵的窥探术 (4)

有些人十分念旧,总是不愿意扔那些已经用过的东西,尽管那些东西已经没有什么用处。比如,喝过的饮料瓶子,看过的旧报纸,不想再穿的衣服和破损的家具,也许它们有一定的情感价值,也许你觉得没准以后能够用得到,你总是无法下决心将这些旧物扔掉。日积月累,这些旧物堆积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落满了灰尘。为什么有些人会把家里变成收集旧货的仓库?

有一个男子中年丧妻,带着一对儿女生活。后来经人介绍,与一个单亲母亲组成了新的家庭。一家人住在一起,和和美美。只是,妻子发现丈夫总是舍不得丢掉那些用不着的东西。不管是旧家具,还是用过的瓶瓶罐罐,都被丈夫堆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弄得家里拥挤不堪。当妻子提出意见之后,丈夫总是说:没准以后哪天能够用得着呢。

有些人天生就喜欢整洁,有些人虽然不喜欢混乱,但是自己却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只好容忍那些没用的物品堆积在房间的各个角落。心理学家认为,囤积旧物是一种情结在起作用。就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未完成情结一样,情结是一种潜意识的认知、情感或者思维的定势,它会使人对周围的事物形成特殊的偏见与爱好。比如有的人就有“动漫情结”,他们会特别喜欢收集与自己喜欢的动漫相关的各种物品,比如海报、画册或者其他周边产品。人们对某种物品的眷恋,也可能是投射了早年生活的某种缺憾和需求。

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囤积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囤积粮食,以便为供给不足时做好准备。松鼠、仓鼠、渡鸦等动物的习惯也表现了囤积的行为和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并不需要囤积那么多食物,但是对囤积的偏好仍然存在,几百年的生物选择并没有让人们扔掉这些观念。这种自然的倾向已经与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收集形式,比如古董、邮票,甚至烟盒、酱瓶或者各种纸片。

囤积旧物的习惯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生活现象,而且还有可能与人的大脑活动有关。美国精神学专家进行过相关的实验。研究人员挑选了一些有囤积习惯的人和一些具有其他强迫症行为的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有囤积习惯的人大脑前回和后回区域活动都比较弱。人的大脑前回主管行为决策和问题解决,大脑后回则主管空间定向与情感记忆,这两个区域的活动弱说明了人们相应的功能降低。

人们的囤积倾向中伴随着一种阻碍因素,因此正常的收集偏好是受到神经调节的。人们脑部的中央位置促使人们去获取其他物品,而额前骨中部则会控制人们的偏好不让其过度发挥。如果这一控制部位有损伤的话,人们就会持续不断地囤积各种物品。国外精神医学家将这些病态的偏好描述为“反复收集过量的物品,而且这些都是没有什么价值也不怎么使用的物品,并且不愿意丢弃这些物品”。他们不愿丢弃物品的原因基本上是觉得这些东西是有实际用途的,他们总是说:“万一有一天我要用怎么办?如果我丢掉它,到了要用到它的那一天我会很后悔。”

因此,囤积旧物的习惯发展下去,很有可能成为一种病态。心理学家为此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强迫性囤积杂物症”。在美国,具有强迫性囤积杂物症的人有三百余万之多,这些人同时还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社交能力差、不愿与他人沟通等问题。那么,如何分辨病态的囤积和正常的收集之间的区别?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之后发现,正常的收集者十分喜爱自己的收藏品,并且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了乐趣;而病态的囤积者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烦恼,只是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

舍不得扔掉破旧的东西,而形成囤积的习惯,一定是有某种情感寄托其中,比如怀念那些重要的时光、事件,或者那些生命中出现的人——孩提时代的玩具、到外地度假时用过的车票和疼爱自己的外婆用过的水杯。人们之所以不舍得扔掉那些目前看来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因为人们把它们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会认为,丢弃了这些东西之后,生活就丢失了一部分,会产生缺憾,即使实际上并不会这样。有的时候,这种心里感觉中的缺憾只是感觉而已,只要能够做出清理旧物的决心和行动,就会发现生活并没有受影响,甚至会变得更加轻松,就像变得更加整齐、宽敞、明亮的房间一样。

美国一档脱口秀节目曾经针对囤积旧物的现象做了一期专题。在节目中,主持人问一对有囤积习惯的夫妻是否会觉得自己家里十分凌乱,这对夫妻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主持人问他们,有没有想过清理一下不必要的物品,这对夫妻表示也许旧物还有一定的用处,自己也没有清理的动力。主持人问如果发生了火灾或者其他灾害之后,这些物品应该怎么处理,这对夫妻表示肯定只会带走值钱的东西。最后,主持人告诉他们,如果再不清理这些物品,就会对自己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然后,这对夫妻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家里清理干净了。

本节开头我们所提到的那个再婚男子,经过心理咨询之后才明白,他囤积旧物的习惯其实是由于自己过于思念前妻造成的。虽然他自己没有明显的意识,但是他的行为却投射出了对前妻的眷恋。接受心理辅导后,回到家里,男子的心结突然解开了,他很快把家里囤积的旧物都清理干净,并觉得这样的生活其实很不错。这时,他想到自己再婚的妻子临去世前跟他说的一句话:把家里的囤积物都清除出去,这样你的心中就只有我了。

现象揭秘囤积旧物是一种情结在起作用。就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未完成情结一样,情结是一种潜意识的认知、情感或者思维的定势,它会使人对周围的事物形成特殊的偏见与爱好。所以,人们对某种物品的眷恋,也许是投射了早年生活的某种缺憾和需求。只要能够做出清理旧物的决心和行动,就会发现生活并没有受影响,甚至会变得更加轻松,就像变得更加整齐、宽敞、明亮的房间一样。

53.讨厌的星期一

你害怕什么?老鼠?蟑螂?考试?还是……星期一?也许在星期里的每一天都有让你害怕的东西,但是星期一确实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很恐惧的日子。有车的人害怕堵车,没车的人害怕挤车,孩子害怕上学,大人害怕上班,老人害怕孤单,领导害怕开会。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害怕星期一,因为在这天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都不高,效率十分低下。就连日前的沪深股市,都有“黑色星期一恐惧症”。

每到星期一,是不是感觉疲倦特别容易来袭?每到星期一,是不是总是感觉精神恍惚甚至手足无措?据调查,星期一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迟到或者感到疲劳,“星期一综合征”正在袭击越来越多的人。有些人度过双休日后,在上班时总感觉疲倦、头晕、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周身酸痛、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等,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星期一综合征”。

“星期一综合征”有时候也被称作“星期一恐惧症”,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不振、身体疲乏、焦虑易怒等,严重者还往往伴有心悸、盗汗、精神恍惚等症状。因其多发生在星期一,故而得名。为什么会产生“星期一综合征”?医生们通常用巴甫洛夫“动力定型”学说来解释:旧的动力定型被破坏而新的动力定型难以建立时的“混乱”。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人们聚精会神于工作和学习,形成了与学习和工作相适应的“动力定型”,从而把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事置之度外。到了双休日时,之前被人们置之度外的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这些事情又必须得到处理。因此,双休日就成为格外忙碌的日子,从而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了。双休日过去之后,由于必须全身心地重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即要重新建立或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此时就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这就导致了“星期一综合征”。

今年29岁的小田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她认为星期一是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日子。她感觉一到星期一总是进入不了工作状态,心情会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甚至还会感到头晕、胸闷、脑涨,注意力总也不能集中。“想起领导要讲话,想起主任要总结上一个星期的业务成绩,还要布置本周的业务量,再加上手头上还有上周留下来没处理完的工作,心里就一阵阵地发怵。还有这个星期约的客户,要和他们进行没完没了的谈判……”在星期一,同样是8小时的工作时间却好像无形中延长了许多。小田对千头万绪的工作越来越没耐心,头晕乎乎的,懒懒的好不容易拖到下班。她一直想,赶快回家或找个地方好好放松一下吧。对于自己来说,星期一实在是太紧张了。小田说,要是永远没有星期一,该多好啊!

小田的症状就是典型的“星期一综合征”。人们在周一至周五,学习、工作和生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而到了双休日的时候,一些事打乱了平常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比如有的人忙于家务,里里外外不停手;有的人拼命地睡觉,以补充平时睡眠的不足;有的人则趁双休日玩个痛快,逛商店、游公园,更有的通宵看录像、玩游戏机。心理专家指出,“星期一综合征”实际上是心理太累造成的。人们对双休日娱乐休闲的期待与需求越高,产生“黑色星期一”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就越容易导致“星期一综合征”。

整天忙于工作和学习的人们,应该注意缓解自己的“星期一综合征”。在工作的时候不要过度紧张,以免增加对双休日的期望值。在双休日的后一天,也就是上班的前一天不要安排过于刺激或者高度兴奋的活动,防止因突然难以适应工作而导致情绪紧张不安。另外,在这一天也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比如抽出半天时间好好思考第二天的工作,或者将下一周的工作思路理理清楚。或者,在周末的时候拜访一下亲友,与家人团聚,而不要进行比较刺激的娱乐活动,这样之前建立的动力定型就不会被过大地破坏,“星期一综合征”很可能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症状也会是轻微的,不会过多影响工作和学习。

对于“星期一综合征”,心理学家海·克罗欣曾经说过:“所有的慷慨快乐和兴奋都突然远离而去,人们肯定会感到生活空虚、无聊和平淡,很多人会开始怀疑人生的价值。”心理学家认为,由于人们对单调工作的厌倦和对美妙假日生活的留恋,到了星期一自然会引发这些现象。从人的生理来看,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当大脑松弛后,想再紧张起来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此外,很多公司会在星期一安排一周的工作,会让人感觉周一比平时压力要大一些,因此精神也相对紧张一些。而且,由于人们不喜欢星期一,实际上也在无意识间给了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如果你认为这一天将是糟糕的一天,那么这一天就真的有可能变得很糟糕。

现象揭秘“星期一综合征”有时候也被称作“星期一恐惧症”,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不振、身体疲乏、焦虑易怒等,严重者还往往伴有心悸、盗汗、精神恍惚等症状。因其多发生在星期一,故而得名。医生们通常用巴甫洛夫“动力定型”学说来解释:旧的动力定型被破坏而新的动力定型难以建立时的“混乱”。而且,由于人们不喜欢星期一,实际上也在无意识间给了自己一个心理暗示。

54.偷走时间的“软瘾”

忙碌了一整天之后,你是不是一回到家里就坐在沙发里,打开电视看各种低俗却热闹的娱乐节目,还有那冗长而乏味的肥皂剧?或者是马上打开电脑查看邮箱或者微博,然后花大把的时间上网闲逛或打网络游戏,甚至到了后半夜还在和陌生人聊天?又或者你会花大把的时间逛街?或者整天沉迷于自己的幻想当中?如果你有以上状况的话,那就可能染上了“软瘾”。

不久前,某购物网站论坛上有许多网友展示了自己去年的消费电子账单,并且还给不同的消费额划分了等级:500元以下为“勤俭持家型”;500元至5000元为“普通青年型”;5000元至1万元为“铺张浪费型”;1万至3万元为“剁手型”;3万至5万元的,是“应该被拉出去枪毙型”;而超过5万元的,被称为“枪毙10分钟都不为过型”。网友小杨就属于“剁手型”。去年一年,他在该购物网站交易600多笔,基本上平均每天都要收到两个包裹,这一数据在许多网友中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