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爷爷奶奶的“孙子兵法”
10705800000005

第5章 放开手,别让孩子有依赖心(3)

有一位爸爸,他的妻子身体不好,而他自己又要到外地出差,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回来。临走前,爸爸告诉10岁的儿子:“我要到外地去工作,可能一年都不会回来,照顾妈妈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每天晚上要关好门,关好窗户,检查完煤气罐再睡觉。拜托了!”儿子眨眨眼睛,认真地点头答应了。

一年后,当这位爸爸出差回来后,妻子欣喜地告诉他,自从他走后,孩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勤快了,还懂事了很多。“儿子现在对我可关心了,还学会炒菜做饭了呢。”儿子放学回家还特意给爸爸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庆祝。爸爸笑得合不拢嘴,看来自己当初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爷爷奶奶总是把自己安置在关心呵护孩子的位置上,什么事都替孩子操心,自己累不说,还可能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责任意识在无形中缺失。而且爷爷奶奶对孩子照顾得太无微不至,也容易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觉得大人什么都管,自己没有自由。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为孩子做很多事,却有可能反倒受累不讨好了。

作为家长,爷爷奶奶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来照顾自己。当关心和被关心的位置颠倒了以后,两者的关系就会立刻发生质的变化。从让爷爷奶奶关心孩子,演变成孩子关心爷爷奶奶,孩子有了关心照顾的对象,身上担负了责任,自然就会有明显的进步。

☆专家支招

对于爸爸妈妈来说,家里有老人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机会。不要把孩子交给老人,而是让孩子关心老人,让他们来照顾老人。

通过让孩子照顾老人,还可以让孩子设身处地地体会到爷爷奶奶照顾自己时的艰辛,对爷爷奶奶增添更多的关心和感激,祖孙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这些照顾也是对孩子自身能力一个很好的锻炼。

孩子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坚强,克服软弱的坏习惯;当好多孩子还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殊待遇的时候,这样的孩子往往已经开始自己洗衣服做饭了;当不计其数的家长守在学校门口等候娇滴滴的孩子放学的时候,这样的孩子一个人上下学回家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爷爷奶奶自己可以引导孩子来照顾自己,比如在家里做家务的时候有意识让孩子给自己帮忙,递衣架、买东西、搀扶老人等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即使爷爷奶奶自己完全能做的事,也可以交付给孩子,并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这些事做不了,你长大了,肯定会做得很出色的”等等,通过这样的暗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肩上沉重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让孩子照顾老人的时候,爷爷奶奶要给予恰当的夸奖和赞扬,如果长时间让孩子来照顾自己,却不给孩子一点鼓励、认可和夸奖,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委屈,认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无足轻重,从而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爷爷奶奶要在孩子照顾自己的时候认真地说谢谢,让孩子的努力得到认可。如果孩子做得不够好,爷爷奶奶也要在肯定孩子的同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绝对不能训斥孩子,让孩子觉得受累不讨好。

另外,爸爸妈妈也要看到孩子在照顾爷爷奶奶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看到孩子帮助爷爷奶奶做事要真诚地赞扬,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孩子做出正面积极地评价。让孩子对自己的这些行为有更准确到位的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素养。

分给孩子家务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爷爷奶奶要充分利用好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机会,并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激发孩子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年级的玲玲平时和奶奶一起住,她总以能够帮助奶奶做家务事为荣。

那天奶奶有点发烧,吃完饭就在床上躺下了,看到这种情况,玲玲毛遂自荐说要自己洗碗。她先将每个碗和盘子里的剩饭剩菜都倒进厨房的垃圾袋里,然后用一个大盆把所有的碗都摞起来一起放到水池子里。玲玲打开水龙头,倒上洗洁精,准备洗碗。忽然她手一滑,一个碗落到地上,摔了个粉碎。奶奶正好走进厨房,连忙说:“没关系,第一次谁都一样,关键是要逐步掌握要领。”奶奶的鼓励让玲玲一下放松起来。接下来,她洗得很认真,一点也不毛躁。把所有的碗都洗干净之后,玲玲甩着发酸的胳膊对奶奶说:“奶奶,以前看您洗碗很轻松,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也很累,您辛苦了,以后我一定要多帮您做家务。”

在家庭生活中,爷爷奶奶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分派一些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给花草浇水等,以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更好地体验劳动的乐趣。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的小事,不但有助于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还能改掉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

优裕的生活环境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越来越懒惰,爷爷奶奶尤其要注意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克服“偷懒”的心理。对洗碗、洗菜、洗锅、倒垃圾等轻活儿,尽量让孩子独立去做。有些家务,如包饺子、收拾房间、整理桌面、叠被子等可以让他和大人学做;还可以让孩子帮忙买油盐酱醋等,既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能让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所提高。爷爷奶奶不用担心这样会把孩子累坏,孩子往往比大人想象的能干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就变得越来越能干。

☆专家支招

爷爷奶奶可以先对孩子提出任务,再悄悄创造让孩子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让孩子学洗衣服时,可以先洗污渍少的,再逐渐增加难度,这样才会增加孩子做家务的兴趣,而不至于让孩子一下子被难倒或再也不听从指挥。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或间接指导孩子做简单的事,让他体会到依靠自己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

在给孩子分配家务的同时,爷爷奶奶还可以用给孩子讲名人轶事等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许多大事。

孩子做家务的时候,老人最好不要过度关注,要给孩子充分的行动自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大人不要中途插手,在进行过程中最好别提出任何建议,给孩子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才敢大胆地去尝试,也更容易成功。

当孩子独立完成了一件事的时候,祖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例如孩子自己洗了脏衣服,尽管洗得不怎么干净,我们也应该微笑着夸奖他“会自己洗衣服了,真是个好孩子”等等。同时,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教孩子一些做家务的技巧和方式方法,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再例如,当看到孩子打扫房间时,应该及时称赞他:“你真能干,家里干净多了。”

孩子对大人的评价和肯定都很在意,因此当孩子主动向爷爷奶奶展示自己做事取得的成绩时,爷爷奶奶一定要停下手中的工作,及时给予孩子关注和夸奖,给孩子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让我来看看,嗯,确实有进步!”

平时,爷爷奶奶还可以请孩子“帮忙”。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行动不那么灵便,可以经常让孩子帮助自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比如晒衣服的时候,对孩子说:“宝贝,帮奶奶拿几个衣架!”这种情况下,孩子总会积极地去帮忙。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爷爷奶奶还可以辅助孩子做事。例如乘电梯的时候,可以抱着孩子去按电梯里的按钮,从而让孩子在简单的行为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

对于较为繁重的家务事,可以分成几部分让孩子一点一点学着做,千万不能着急。小孩的耐心有限,总做同一件事情会引起厌烦情绪,所以爷爷奶奶最好经常换换花样,或者让孩子轮流来做,这样他们还可以掌握多种劳动技巧。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爷爷奶奶要充分利用好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机会,并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激发孩子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家长要把标准放低一些,宽容一些,千万不能抱怨,嫌孩子做得不够好。这时再给孩子一个拥抱、亲吻,或在众人面前多夸一夸他,他就会得到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