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和谐自我跨越行难
10704000000048

第48章 审视与领悟“和谐”之理念(5)

第五节 解析“和谐自我”的自治理念

“和谐”从本质上看,必须内外兼修。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与“和谐自我”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具有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如果说,在“和谐社会”的基点上,“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延伸,那么,“和谐自我”就是“和谐社会”的补充。从外部环境分析,中国社会和谐离不开世界和谐的大环境,一个发展又无战争的国际环境,必将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又离不开和谐发展的世界环境,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从“和谐自我”的角度分析,一个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是自我和谐的外因,而“和谐自我”又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和谐自我”的基本概念

“和谐自我”,意指通过发挥自我主观能动作用,调节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矛盾、合理平衡自我的物质与精神利益、妥善协调自我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使自我内在矛盾与外部环境矛盾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自我”集中体现在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两个方面。对内协调包括: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矛盾得到相对有效协调、自我对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期望程度得到相对有效的协调。对外适应包括:自我生存环境得到相对有效整合,使自己在一个相对安定有序而和睦的生存环境状态下生活。总之,“和谐自我”是一个“自治自律、尊重人权、诚信友爱、勤劳尽责、安定有序、淡泊睿智、健康向上、求同存异、良好的社会适应度、个人与环境和睦相处”的自我。

二、“和谐自我”的自治理念产生背景

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的快速调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服务、管理、体制之间产生了多层次、多角度、持续性的强烈碰撞。由此造成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导致个人浮躁心态和精神迷茫。虽然社会发展解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但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冲击着长期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平均主义”意识。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压力和危机,各“经济人”阶层不同利益需求欲望日趋强烈。为了解决这些堆积在人们深层次的心理压力,防止个人的过于急躁行为,配合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及社会管理,本人提出了“和谐自我”的自治理念,以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寻求相对和睦的生存小环境,在平和的心态下,渡过一个健康而有价值的自我人生。

三、“和谐自我”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个人是组成社会关系的重要细胞,个人“和谐自我”构成了社会和谐基础。在社会品质环境恶化,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从客观上讲,加大了自我和谐的难度。但从主观上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个人的自治和自律,体现在每一具体小事中,个人自我和谐或不和谐必将汇聚成川流不息的小溪、小河乃至于大江大河。一个和谐或不和谐的自我,对社会来讲,会起到“滴水效应”和“蝴蝶效应”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讲,一个和谐或不和谐的社会环境,又具有“浇灌或抽水”等“环境效应”的作用。所以说,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必定是由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组合而成,也必须从“和谐自我”做起。从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认识,我们每个人不仅需要民主的社会环境,而且需要经济富裕而又安定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个人言行自由,而且需要自治和自律;不仅期望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需要个人间团结协作;不仅需要和谐的世界环境,而且需要和谐的周边和区域邻国环境;不仅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且需要和谐的企业、团队环境;不仅需要和睦的生存环境,而且需要和谐的心理环境。

四、“和谐自我”理念体现最佳的个人自治谋略

本人提出的“和谐自我”理念,既是实现个人自我管理的一种模式,也是开展个人自治的最佳谋略,更是体现一个人责任社会和责任自我的君子风度。“和谐自我”是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品质修养、为人之德与为人之谋、科学技术与职业技能、个人生活与家庭环境、个人情结与亲朋好友环境、个人交往与公共环境等关系达到良性互动运行,通过协调实现平衡发展取得与他人共赢的自我。如若这种和谐机制能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或养成良好习惯,一旦出现自身心理和情绪不和谐的状况时,这种习惯就能自然反映,自发地搜索、寻找和发现影响自我和谐的因素,并通过心理调节得以矫治,有效整合自己性格和心理不和谐部分,使身心结构获得一种相对平衡,达到个人生理和心理在一个相对平和和良好的状态下运行。

五、“和谐自我”的核心是“心理和谐”

所谓“心理和谐”,意指一个人对客观状态通过对内协调对外适应,而达到相对理性平和的情绪和心态。心理和谐是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集中表现为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一个和谐的心理状态,能够为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即“和谐社会”不仅包括社会安定有序,也包括每一个社会成员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社会和谐”包括“自我和谐”,而“自我和谐”又孕育个人“和谐心理”。“自我和谐”是内因,“社会和谐”是外因,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社会和谐”促进“自我和谐”的形成,而“自我和谐”又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设。因此说,“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心理和谐”也谈不上“自我和谐”;没有“自我和谐”,更谈不上所谓的“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