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剖析构成“知难行难”的各类因素
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教条的“跨越行难”观,当我们在“个人品质”修炼时,在探索如何跨越行难、跨越自我和战胜自我的过程中,决不可用简单的、教条的和孤立的观点去思考这些问题。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结合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征,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和全面的综合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找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在“个人品质”修炼中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及时化解和有效地控制这些矛盾和问题。
事实上,“剖析”也是一种“跨越”。当我们在修炼自己的品质、锤炼自己的意志、培育自己的耐力、浇灌自己的爱心、提炼自己的智慧、创造自己的健康过程中,面对身边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若能及时剖析和正确诊断,及时有效地控制和避免因误诊而出现“品质”病变,这就是一种“自我医治”的跨越行为。这种带有“自我医治”式的“剖析”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自我和谐的健康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不和谐的不健康因素”。
一、受社会道德品质大环境制约
我们在“个人品质”修炼与“和谐自我”的修行过程中,面对“行动困难”这一矛盾,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社会道德品质环境这一客观外部条件的制约;二是个人内在的主观条件的制约。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品质环境是个人道德品质生存和变化的重要的前提条件,而社会品质环境又依赖于诸多的“个人品质”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和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比如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品质大环境恶化,势必造成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危机,必然存在社会性的诚信缺失、爱心缺失、宽容大度缺失、正直勇敢缺失等现象,以致使个人品质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如果社会道德品质环境被严重污染,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污染人们正常的生存环境;不仅干扰了社会建设和管理,而且破坏了社会和谐与发展;不仅腐蚀了人们的机体,而且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不仅蚕食了一代人的灵魂,而且还将移植到后代人的灵魂。
总之,一个人“个人品质”生命体的运行是否顺利、生命力是否旺盛,势必受到社会品质环境实际状况以及变动的发展趋势的制约。无论你自身肌体的状况是健康或者不健康、是抗体性强的或者弱的,都会受到社会品质环境的影响。同时,社会道德品质环境对个人品质的生存、健康发展、规范提高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
二、受现代“经济人”本质特性制约
我们在“个人品质”修炼与“和谐自我”的修行过程中,面对“行动困难”这一矛盾,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社会道德品质环境这一客观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个人主观因素制约。而个人主观因素制约包括5个方面的内在制约:第一是受人(即“经济人”)的本质特性的制约;第二是受“经济人”自我的“人生理念”和持有的人生“品质理念”的制约;第三是受“经济人”自我的“个人品质”理念的制约;第四是受“经济人”所持有的“个人品质”标准及其修炼程度的制约;第五是受“经济人”持有的“和谐自我”理念与其修行程度的制约。
1.“经济人”的概念与“利己”特性
“经济人”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人”的一种专用定性词。所谓“经济人”意指“力求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这种“追求自我利益”的特性,集中表现在“经济人”特有的“利己”本质。也就是说“经济人”待人处事是以“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或“如何取得最大化的利益”为主要目的,在决策选择和行为过程中,受制于自己平衡“利己”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得与失,平衡“名和利”的得与失时所持有的理念和观点。
2.“经济人”与“利益得失观”
通常,“经济人”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从自身或站在“利己”的角度待人看事,因自我利益“得与失”平衡点把握难度大,所以,经常会显现“思己怪他”的心理失衡状态。由于许多“经济人”持有片面的利益得失观,不仅为自己设置了“路障”,而且也使自己陷入“路难行”的困境;不仅造成了自我不和谐,而且增加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经济人”面对自我利益的得与失时,以“最大化利己”为第一反映。时常在想“利己”之事,并在“想”中希望“得到”,在“想”中不愿“失去”。一般情况下,“经济人”以“利己”为基本出发点,围绕“利己、最大化的利己、最小的成本支出”“三项利己原则”而实施待人处事的行为。在“利己和最大化的利己”实现过程中,许多“经济人”既想“得到”最大化的“利己”收益,又不想“失去”或不愿支付较多的成本费用。在此意愿的支配下,因不同“利益得失观”决定不同的行事方式。许多“经济人”在产生动机和实践过程中经常疏忽了这些错综复杂的综合因素存在,不能全面分析其中的各种原因,不能结合实际正确的看人看己,形成了动机与现实的偏差、期望值过高的偏差、承受挫折和失败压力的偏差等动机、行为和结果等诸多偏差。经常出现动机与条件相违、动机与结果相悖,导致产生的最后结果不佳的状况。
3.缺乏正确认识自己
对于“经济人”来说,一个合理的动机必须与所处的社会阶层、文化修养、职业技能、“个人品质”修炼、人脉关系、遗传基因、潜力素质以及实现机遇等诸多综合因素相结合。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少“经济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属于何种性格的人,不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知道如何扬长避短,甚至更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寻找什么和追求什么,从而存在期望值过高、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做事眼高手低、社会角色错位、“利己”目标设定不合理等各种表现。在缺乏全面的分析环境和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前提下,“经济人”会产生许多盲目的动机和随意的冲动,并为自己的盲目、冲动和随意性支付承受压力和烦恼的代价。
4.缺乏卸压能力
所谓卸压能力,意指“经济人”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卸除由烦恼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卸压和解压,是每个“经济人”应该学会的一种“自我和谐”的技能。但是,不少“经济人”由于缺乏卸压能力,在动机与结果、愿望与现实中出现了较大的差距,而产生了上火、失望、烦恼、痛苦甚至于绝望等一系列失调反映。这种因意愿与结果相违背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导致情绪的波动,带来较多的烦恼,形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压力,许多“经济人”既缺乏及时卸压的能力,又缺乏如何解压的技巧,陷入困境不知如何调整。
三、缺失“人生理念”做人方向不明
“理念”是理想信念的总称,是哲学、灵魂和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哲学意义上理解,也就是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管理、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并对此所持有的信念。一个人的“人生理念”,既反映自己活在这个世上的生存观念和信念,又反映你这一辈子做人做事的方向和总的人生目标。人的“人生理念”是由自我人生的“事业理念、品质理念、价值理念和生活理念”4条重要的分支机构组成。人生的“品质理念”又是由“个人品质”理念结合“个人品质”标准组合而成。“品质理念”是人的灵魂、人的精神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而人生的“价值理念”是以“个人价值”理念为基点,并由“和谐自我”理念与“健康自我”理念组合而成。既然理念对于人的一生是这么重要,为什么不少人却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呢?经过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与个人理念混乱缺乏管理
当今社会,人们对自我的“人生理念”及管理不以为然。无论从理念的创新到制订与之相配套的标准和规范,无论从理念的传播到接受理念,无论从确立理念到坚持持有理念,无论从“个人品质”的修炼、“和谐自我”的修行到理念的实施整个系统管理过程中,均显现出一种混乱无序的现状。
2.试图用传统的道德理念束缚人们的手脚
人们避开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当代“经济人”的如潮水般的涌现这一事实闭目不看,一味地紧紧抱着那祖先创造的、已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和古人的道德观念之外衣,片面强调用传统的“忠、孝、仁、义”的道德标准看人看社会。因为缺乏一整套具有“创新、系统和全面的与现代经济社会相配套”的“现代道德品质”理念,所以,某些人试图尝试推行传统的道德理念,以束缚现代社会人的手脚,期望能达到规范现代社会道德品质行为之目的。
3.缺乏与现代社会相配套的创新道德理念
我们面对的一个社会现状是缺乏创新的现代道德理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人的‘品质理念’”模糊、“个人品质”行为失范、人生的“价值理念”混乱、“个人价值”理念扭曲的一个理念苍白的社会现状。市场经济条件下涌现出无数的“经济人”及其产生的“经济人”行为与传统的道德理念之间,产生了激烈而又巨大的相互碰撞,在碰撞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年幼的社会道德观念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相比,显得那么的苍白和无奈。理念混乱表现在:一边是试图复活的传统道德观念,一边又是至少在两代人之间已经根深蒂固的“阶级斗争”理念;一边是官为本、财为本、名利为本的传统习俗,另一边又是与现代人基本的道德理想和品质追求相悖的社会现状。这种理念混乱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侵犯着我们的肌体、干扰着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道德创新。当人们对自我的“人权”、“独立人格和自我权益”执着追求和极力维护的同时,却开动着装满“阶级斗争”的大脑,戴着传统的有色眼睛,用现代人的目光不断在自己四周扫描,用民主和自由的理念鞭策自己,用“忠孝和仁义”的道德标准衡量他人。
4.忽略以身施教的正面传播理念
一对一的以身施教、身体力行式的正面行为传播,促进全社会的理念管理走向良性的循环与发展的最佳路径。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流于口号式的以报刊、广播、文字和文学艺术等媒体形式的感性认识方面的宣传传播,一些社会名人,少数政府官员、要人和富人群体缺少理念管理的意识,其消极的行为传播结果,造成不少人有意识的抵触和无奈的抵触情绪。
5.理念不清导致人的价值观念混乱
由于理念又体现出人的一种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经济人”受自我本质特性所制约,在价值选择方面选择以物质收益多一些的价值观理念,抛弃选择以精神收益多一些的价值观理念,不时出现损人利己的行为。提倡利人利己,反对损人利己,崇尚损己利人,理解利己不损人,制止损人损己。
6.缺乏理性与实际相符的分析和选择决定
由于缺乏“人生理念”,不少人理念混乱,缺乏一种明显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形成今年结婚、明年离婚;今天说你好,明天说你坏的情形;经常出现自相矛盾、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现象;有的人当人面满嘴说着忠孝仁义道德的话,背地里却做着偷鸡摸狗等不道德之事;有的人人前貌似君子,但人后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有的人当面虚情假意,转身就把他人整得体无完肤。
四、缺少“个人品质”修炼标准造成良知失缺
标准既是规范的尺子,也是运动的规则。确立明确的人生理念,是自我人生路上的第一步。制定与人生的“个人品质”评价标准,是我们展开“个人品质”修炼的第二步。不少人为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的“品质理念”,缺少与现代社会相配套的“个人品质”评价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可以这么解释,无论是“个人品质”修炼标准,还是“和谐自我”修行标准,犹如一个武林高手或习武之人,其掌握的武功,必须是以某一门派的(如少林派、武林派等)的武功为基本标准。因此,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若无一个统一规范的社会道德品质标准,若无一个全体国民都能参照与行动的“个人品质”评价和修炼标准,势必会出现社会道德品质系统整体混乱无序和其行为的不规范。对于一个人而言,没有标准也就没有人生目标和生活的信念。势必造成一个人做人道理不清、人生道路不明,从而导致其基本良知的缺失。因为没有“个人品质”修炼和评价标准,许多人面对矛盾陷入困境时难于跨越;因为没有“个人品质”修炼和评价标准,不少人尚未意识到“和谐自我”对健康人生的意义何在;因为没有“个人品质”修炼和评价标准,人们必然忽略自我管理式的修炼行为;因为没有“个人品质”修炼和评价标准,人们心里没有一杆秤,没有一把修行用的尺子,也就谈不上实施所谓的修炼行动。一个没有规范的“个人品质”标准的社会,不可能形成社会成员明确的品质修炼行动。因为没有“个人品质”修炼和评价标准,人们用习惯的、传统的品质尺子衡量他人,用“阶级斗争”的品质标准评价和要求他人。
制定“个人品质”标准,不仅有利于加强我们持有“个人品质”信念,还有利于规范我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个人品质”行为。简单地说,无论何人在你的一生中,你信奉做人的道德品质理念或信念是什么?也就是说,你相信并希望做什么样的人?如果说你相信并希望做一个好人,那么好人的标准是什么?好人的标准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倘若你想做一个好人,那么你必须参照好人的标准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一项一项对比着做。总之,当你确立的自我人生的“道德品质理念”,仅仅反映了对自我人生的“个人道德品质”标准的虔诚度,只有参照“个人道德品质”标准及实施规范化的修炼行为过程中,才能体现出自己又是如何虔诚的。
五、缺少“和谐自我”修行标准产生不和谐的自我
曾有一位博友问我,“和谐的理念可以包罗万象,它虚伪的一面被揭开时不知先生有何感想?”从这位朋友的疑问中,我感受到一个问题,这就是缺失“和谐自我”理念的一种表现。对于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不少人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偏差。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有的认为只是口头上说说的事,事实上是行不通的,也有的认为与自己无关。所以会出现上面这位朋友称之为“虚伪”的感觉。然,君不知,“和谐自我”既体现一个人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一种平衡自我的手段和方法;既体现出个人对自我人生安全负责的一种责任,也体现对他人生存环境安全的一种责任。现实生活中,因为缺失“和谐自我”理念,人们才会产生许多过火和过急的言论和行为,由此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矛盾重重,从而又是引发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根源,造成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也可以这么说,人们经常所遭遇的“行动困难”或“做不到”,主要源于“理不清”而失落了“良知”造成自我不和谐。这种“良知”失落产生的不和谐现象,不仅表现出社会不和谐,而且也表现出个人生存环境不和睦;不仅表现出人与人之间不和谐,还表现出个人自我心理不和谐。为此,我们若想解决“行难”即“行动难以做到”的问题,必须学会跨越自我和战胜自我;必须确立以“和谐”为主基调的跨越行为;必须在“和谐自我”的理念支撑下找回自己的“良知”;必须在“自我和谐”的过程中提炼良好的个人品质基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难而行”。
六、缺少“和谐自我”理念造成不健康的现状
缺少“和谐自我”和“健康自我”的理念,人们步入了一味责怪的误区。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社会的形成,几千年的“仁义”道德观早就被我们革命革掉了,“仁义”道德似乎在博物馆里才能找到。
1.规则空档期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当旧的游戏规则被“砸”碎、抛弃和遗忘了,新的游戏规则还未建立,在这个规则空档的时期,为了平稳过渡,有的人找出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观”作为抵挡的盾牌。曾记否,当人们挖掘了祖坟造成了我们老祖宗的道德幽灵四处游荡,社会原有的道德品质和个人品质如无爹娘的流浪儿四处飘泊,找不到依靠而随其自然发展。中国社会为了这种自由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个人的品质理念缺失污染了市场经济环境。当人们一心一意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突然发现少了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即社会道德品质和个人品质理念,这种缺失已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经济改革的步伐。为此,人们试图捡回被自己丢掉的“仁义”道德观,以重整军风。
2.特权者阶层的问题
虽然,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伴随着对旧体制的改革而展开,而中国的社会道德品质理念则依然依附于旧的道德观。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符的个人品质理念?如何确保这个理念的实施?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是比较含糊,基本上处在理论的角度来谈,可操作性也不强。就算从已经确立的一些道德标准及要求来看,对于社会的一般成员来说,产生的影响也不大,因为他们本不是这个“社会道德”问题的主流群体,其影响面也并不大。对社会影响面大的人群,主要指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的人士,那些手中掌管实权的人士,那些社会知名人士,那些能够掌控别人命运的人士,那些有较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人士,那些决定政策和方针的人士,那些垄断部门和垄断阶层的人士,那些执政者和制订政策的人士。总之,那些在人、财、物、信息、执法等各类资源方面能制订政策、控制和指挥权力的人士,是国家、部门或企业的精英,也是民众的榜样,而对这些人的心理和道德行为,我们现有的监督和监控能力还相当的弱,社会约束力还很差,从权力、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角度看,从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层面上讲,这是引起“心理和道德”环境污染的较集中的社会问题焦点。
3.缺失“道德医生”
一个失去良知的人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是一个不健康的人,这个不健康包括心理不健康和道德不健康。因为,一个人的良知是你心理和道德健康的基本标准。我们这个社会,医生种类繁多,但唯独缺少道德医生这个职业。以前,“道德医生”的工作职能,由政治思想工作者,也就是党委书记、团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工会主席等行使帮助人们排解心理和思想矛盾和问题,而现在他们在忙些什么呢?忙于与董事长、总经理一起同抓共管经济。为此,你不能期望会有什么人来帮助你解决心理和思想上不健康的毛病,只有用和谐自我的方法达到自我协调和平衡,依靠自己调整你的情绪和生活。
七、缺乏“悟性”形成“认识事理”模糊
所谓悟性,意指用“心”去领悟,用“脑”去分析,用“眼”去看现象,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问题,用“和谐自我”的理念去承受、包容、适应和进取。一个人的悟性,不是先天形成的,必须用“心”去承接痛苦,用“情”去提炼磨难,用正确的“方法”去思维分析,用“健康”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做人的“理念”去战胜自我。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本人认为“理非易,行必悟”,也就是说理解做人的基本道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必须学会用心去“领悟”,做一个“有心人”,不仅要用你的心对所走的路做出“选择”,而且还要用你的“心”去承接选择后的痛苦;不仅用你的心包容痛苦带来的磨砺,而且还要用你的心去适应各种不尽如意的生存环境;不仅要用你的心迎接艰难曲折的生活挑战,而且还要用你的心说服、跨越和战胜自我。当你切切实实地“用心”在做人和做事后,你才有可能做到“知难而行”,才有可能在“知难而行”中提炼出自己的良知,达到自我相对和谐的健康心理状态。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品质修炼无论从文字上还是道理上是容易理解,但要跨越文字道理,将理论化为实际行动却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难以跨越?原因何在?阻力来自何方?对于以上许多为什么,已有睿智者明确指出,跨越行难的主要阻力还是来于自我本身。那么,为什么要跨越自我?如何战胜自我?如何跨越自我?如何跨越行难?等等,这些非常现实的难题活生生的重新摆在我们面前。对于此类问题,本人认为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必须重新审视“知易行难”,明确“理非易,行必悟”。
八、难以设定合理的“跨越”台阶
记得去年,我曾拜访过一位外语学校现已退休的老校长、我的老朋友汤先生,谈起有关“个人品质”培养、修炼等有关中国素质教育问题,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跨越,这是一个很难用文字解释清楚的问题,如何跨越?台阶有多少?标准又是什么?谁来评价这个标准?他提出的这一大串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因为,我充其量不过是有一小点人生经验和体会的人,不要说什么研究理论的学者,就连研究理论的边也只能沾点皮毛。他提出这一大串问题不时的在我脑海中出现,提醒我在个人品质修炼和跨越自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什么是“经济人”的合理台阶?合理的台阶包括哪些方面要素?台阶高低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台阶高低的内在要求又是什么?综合以上诸多问题,只能得出一个答案即:“跨越”台阶必须因人而设,“跨越”高度应该因人的弹跳力而定。本人在“解剖经济人”一章中,将通过分析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