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应急管理预防、演练与自救
10701500000021

第21章 心理救援与心理干预(1)

第一节 心理危机的概述

一、灾难心理学

(一)灾难对心理的影响

重大灾难在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害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精神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灾难具有突发性、难以准确预测、严重危害性等特点,灾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应激,会导致每个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生理、认知、行为异常等应激反应。灾难造成的强烈的精神应激不仅会导致个体出现短时的心理障碍,如急性应激障碍(ASD),还会导致长期的心理创伤,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等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1】患者在受刺激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病,症状表现为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恐惧、警觉性增高、回避和易激怒等,并且障碍出现于创伤事件后四周以内,障碍持续至少两天,至多四周,超过四周则要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在创伤后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对社会影响较大,如果处理不当,可能有20%~50%的人由急性应激障碍转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长期生活在痛苦之中,难以矫治。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常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数月或数年后发生,是指受灾者由于经历紧急的、威胁生命的或对身心健康有危险的事件,在创伤之后出现长期的焦虑与激动情绪。

在印度尼西亚海啸中,对幸存者的应激行为观察证实了此观点。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印度尼西亚海啸后的两个星期内,有22%的人符合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而在灾难后的六个月内有30%的人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在国内,一项对张北尚义地震后三个月灾区心理障碍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6.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18.8%,震后三个月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患率为7.2%;另一项关于唐山大地震后心理障碍的调查研究显示,地震所致孤儿47%符合急性应激障碍标准,而所致截瘫患者中有50%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标准。以上国内外报道均证实了上述观点。还有的幸存者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产生自杀倾向。

通常,灾后人们的心理反应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悲伤、恐惧、忧愁和庆幸生存;其他心理反应按强烈程度不同依次是心慌意乱、愤恨、痛不欲生等。灾难使人们原有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及支持系统出现故障,从而出现心理失衡、心灵创伤等问题,更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因不堪心理重负而自杀的倾向。另外,灾难对于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生理与心理冲击,包括灾难的直接受害人、受害人家属及灾难发生时的救援人员等。

因此,灾难过后除了物资救援和卫生防疫等物质层面的工作,对于受灾群众及救援人员的心理救助问题逐渐进入了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视角,成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灾后心理服务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灾后心理干预的经验,这对我国刚刚开始的灾后心理服务工作有着很好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总之,开展灾难心理学研究,关爱我国灾民的心理卫生,既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需要,又是现代应急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灾难心理学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培训手册中指出,灾难是极其复杂的、具有多个维度的现象,涉及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方面的含义,它极大地超出了受灾人群的应对能力。因此,灾难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它给人类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的心理及行为又将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灾难的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除了财产和人身方面的伤害,更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一项调查发现,地震灾区的受灾人员、救援人员还有间接接触震灾相关信息的人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出现了如抑郁、悲痛、恐惧、焦虑等创伤性心理反应,震后半年,灾区出现了数例因地震创伤引起的自杀事件。重庆交通大学灾区学生在回家乡开展心理援助活动时发现,灾区的部分群众特别是丧子丧偶者在灾难过去一年多后依旧常有灾难现场的幻觉体验,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所以,灾难是一个对人类物质造成损失和对人类的心理、生理活动造成威胁的“压力环境”,它必定会引起受灾者一系列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

灾难心理学是研究灾难与心理关系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受灾过程中人们心理的活动规律,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灾难心理救助,它是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环境学﹑灾害学﹑医学﹑教育学等理论和技术去探求灾难与心理及行为的关系的一门学科,既包含自然科学的知识,也包含社会科学的内容。

灾难心理学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现象及其规律为目标,主要关注于个体行为的本质、发生原因、行为的预测及影响行为的条件等重大问题,其研究范围包括如下五个部分:

1.灾后身心的应激反应

应激是个体面对应激源时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模式,这种生理反应与刺激物的性质无关,被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灾难心理学就是要研究面对灾难个体会产生哪些身心应激反应,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应激理论、灾后身心应激反应及其防治策略。

2.灾后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指应用通过多种方法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进行灾后心理救助,首先是要对救助对象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心理学常用的心理评估方法,包括心理健康自我评估、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应对策略自我评估等。

3.灾难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目前危机干预已经日益成为临床心理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模式、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与方法,以及在灾难不同时期心理危机干预的评估与实施办法等内容。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是灾难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4.灾难危机教育

正确地进行灾难危机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危机、勇敢地面对危机、战胜危机并走出危机,而且可以培养人的领先观念和创新意识,在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灾难危机教育可以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如何更好地进行灾难危机教育也是灾难心理学应该加以研究解决的内容。

5.灾难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应该针对灾难事件开展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国内外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共识,而如何建立专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快速、有效、多方位地开展灾后心理卫生服务则是政府机构和专业人士共同面临的挑战。

灾难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和最终目的是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实生活,有针对性地对灾难不同过程中的不同个体或群体实施心理救助,为人们的心理健康与发展提供服务。灾难心理学是灾后心理救助工作开展和实施的理论基础,是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心理危机与心理救援

(一)心理危机

1.心理应激

当突发情境出现时,我们的生理和心理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这是机体受到对其构成威胁的任何刺激时引发的多种激素参与的全身反应。

生理应激反应是个体面对突发事件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如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容易受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梗死感、肌肉紧张等。

心理应激反应则主要表现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

在情绪方面表现为经常焦虑、恐惧、怀疑、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

在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作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到其他方面等情况。

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以及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心理应激是人类在异常情境中的正常反应,伴随出现灾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悲痛症状,是不能为当事人所控制的。但若应激持续时间长或不能成功应对刺激,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解体,继而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

2.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障碍。对于个体是否达到心理危机的程度,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一是个体存在着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生活事件,如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二是出现严重不适感,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三是当事人惯常的处事手段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如“9·11”事件后,毗邻纽约世贸中心的美林证券公司员工反映,他们经常情绪紧张,失眠情况严重;而纽约市消防局100多人因精神紧张而请假,许多人靠服用安眠药和镇静剂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通常可以自愈,大约于1~6周后消失。

(2)在危机期,个体会出现求助的意愿与倾向,并愿意接受外界的帮助与干预。

(3)心理危机可能出现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年轻人,而且男女发生几率均等。

(4)心理危机自愈的情况取决于个人素质、适应能力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虽然心理危机具有自愈性的特点,多数人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整合和认知精神创伤,从而恢复正常生活状态,但是另有30%的受灾者的心理障碍是无法自愈的,如果对这些人没有进行及时的帮助与心理干预,他们可能永远陷于噩梦的阴影中而无法自拔。因此,提高政府与社会对灾后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疏导和救治的意识,加强应急管理中心救援工作的力度与能力,是当前发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灾后重建与恢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心理救援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为了缓解其引起的社会心理问题,美国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成立了心理创伤救治小组,对受害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跟踪式的心理疏导。事实证明,灾难性事故与事件过后,如不能及时对经历灾难的群体进行有效的心理控制和缓解,人们可能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因此,对受灾者的心理干预与救助便成为人们处理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给受害人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必然的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灾难心理救援”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组织的以心理专家、医学专家为骨干的专业心理救助队伍,针对灾后灾民的实际心理状态,运用心理学、医学等相关知识,对存在心理危机的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缓解因灾难或伤害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对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者进行个体心理救援和救助工作。

现有的关于心理救援与心理干预的文章存在许多混淆的地方,所以本书将两者进行了划分:除了对灾区进行个体心理援助方面的工作之外,心理救援的工作还包括管理灾难对整个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它针对的是灾区及非灾区的所有可能受到心理影响的大众群体,参与实施人员包括政府和所有相关社会人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心理干预则侧重于心理危机治疗的具体方面,属于医疗和心理卫生部门的工作,侧重于实际的心理救助的技术与学术方面。可以说,心理救援包括心理干预,是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心理救援的目标是对一切受到灾难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人群提供心理帮助,具体的救援目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1)减缓灾难对个体的影响。灾难发生会对人的身体、心理、安全和财产等方面造成伤害,心理救援的任务就是对个体因灾难引起的心理问题、行为障碍或心理疾病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处理,及时控制各种负面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促使心理疾病早日恢复。

(2)促进群体心理健康。灾难的群体效应会产生大范围的影响,个人的渲染有可能对他人的心理产生负性影响,媒体的报道等也会对整个社会人群产生心理上的映射作用,从而引起群体的心理反应。这些个体与群体间、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作用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就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导致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恐慌、焦虑等情绪障碍,造成群体性心理崩溃的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安定人心和控制局面是心理救援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心理救援人员要从更大的范围和更广泛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仅仅是亲历人群和目击者,还要包括救灾人员、受灾者及其家属等各类人员。

(3)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心理层面关注的对象往往是在灾害后引起的公众的恐慌,包括社会转型、社会不公、政府决策等引起的民众的共性的心理感受和反应,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共性行为反应。社会心理层面的问题往往会引发社会局部的或全局的动荡和冲突,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心理救援也要考虑社会安定问题,从社会整体上考虑个体的心理健康,将保持局部和整体的社会心理稳定作为重要任务,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后快速心理危机干预及服务机构。心理救援还需要与政府、社会和各行业的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以达到安定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效果。

(三)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又称危机介入、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是给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帮助和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它通过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调动个体自身的潜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救援的重要部分,是心理救援的重要方法与技术,一般可以按心理干预的时间将其分为反应性干预和预防性干预。反应性干预需要受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专家担任,并且需要一套严密的机制来保证其运行。预防性干预则重视事前预防,重视教育与辅导,其基本目标在于防患于未然,把有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与一般的心理治疗并不完全相同,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可以使个体正确地把握现状,重新认识经历过的危机事件,并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很多研究和实例证明,在发生灾难性突发事件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积极的作用。

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调整自己近期的生活,并学习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与健康行为,增进心理健康。现代意义的心理危机干预,主要体现为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结合,也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受灾群体多加关心与尊重。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主要有三个:①稳定情绪。也就是尽力阻止灾后悲痛情绪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②缓解急性应激症状。主要针对出现灾后应激问题的个人和群体进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治疗。③重建个体的各项心理和社会功能,使其重新适应生活,这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最终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三个目标,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要提供方便的途径,让受灾人员能够轻易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支持。

美国的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为了缓解灾难受害者的悲痛,重建他们的独立功能,预防和减轻他们遭受的心理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要注意以下五个原则:

(1)快速干预。灾难后的心理危机会造成情绪上的危险状态,即使他们已经被安定下来,也仍然有可能处于不适应的高危状态。因此,危机干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2)稳定化。最大限度地动员物资、人员等参与救灾工作,建立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网络,尽快恢复生活秩序和规则,以稳定受灾人员和受灾群体的心态。促进稳定是灾后心理重建的第一步,有利于尽快恢复受灾人员的各项心理功能。

(3)理解灾难。受灾人员通过回顾灾难发生后的一切,理解灾难发生的过程,了解灾难发生后的各种影响,增加对灾难的控制感。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倾听受灾人员描述事件经过,鼓励他们表达各种情绪,帮助他们理解灾难的影响。

(4)注重问题解决。对危机干预人员而言,积极帮助受灾人员使用各种资源来获得控制感是非常重要的。灾难发生后,受灾人员对自己生命和环境的控制感被摧毁,很容易导致无助和绝望的情绪,影响灾后的心理重建。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协助受灾人员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通过解决灾后出现的众多问题来重新恢复信心,重新获得控制感,进而恢复各项心理和社会功能。

(5)鼓励自力更生。注重和恢复受灾群众的自力更生能力在灾后的心理重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危机干预人员要激发受灾人员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调动自身能力,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解决灾后的各种问题。

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遭受严重精神创伤的人群。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使人们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状态,这对经历了重大灾难后的个人以及整个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