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是无处不在的真实策略“游戏”,只要我们生存在人世间,就在不停地博弈着。而我们要成功,要胜利,就理应了解游戏的规则。每个人都处在世事的弈局之中,都在不断地进行博弈。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不停的博弈决策过程。每天都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各种选择中进行适当的决策。现实社会如同棋局,人与人就处在博弈关系中。我们这样生存着,我们就这样博弈着。谁也不是局外人,谁也不应当局者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生存博弈论
三国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大意是:树木在山林中过分清秀而出类拔萃,必然会被风所摧毁;石堆比海岸还要高,流水必然会冲击它;行事为人事事高于别人,难免别人会诽谤你,产生非议。
中国的仁人志士们都喜欢把“韬光养晦”看作是修身养性的不二法门。这其实是有着深刻的生存博弈思想的。
所谓韬光养晦,韬光就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就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是一种优秀的生存博弈策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续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同样,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由于人比动物更聪明,这种竞争也更加复杂和残酷!
三国时的贾诩是一个博弈的高手,他对人心和人性的了解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投降曹操之后,聪明的贾诩变得沉默寡言,深居简出,也不和当时的名士上层打交道,结果一生恬淡,无疾而终。
贾诩是一个聪明人,他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了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在张绣手下时,由于张绣那里缺乏贤能之士,因此他可以挥斥方遒,指挥若定;但到了人才众多的曹操那里,贾诩就不得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和地位。第一,他是中途投靠而来,曹操即使再信任他,也至少要保留一分顾虑;第二,曹操帐下谋士成群,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善于用兵的智谋之士,在这样的一片树林之中,想要不被无情的狂风吹折,贾诩的选择只有一个:明哲保身。
简单地说,韬光养晦就是收敛锋芒,不让自己的锋芒对周围的人产生威胁,这样才能保全自己,得以生存,否则,感到威胁的人难免会有想消除这种威胁的想法。
有一个有趣的博弈范例:
假设有A、B、C三个射击手,C的命中概率是30%,B的命中率是80%,A是神枪手,命中率是100%。假设三个人轮流互相射击,每个人最多打2枪,可对其他两人中的一个射击,也可对空射击,再假设只要被命中,就一枪毙命。考虑到C的水平最差劲,由C第一个射击,然后是B,最后是A。问C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自己的存活率最高?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C应该对空射击,才能保证自己最高的存活率(41.2%)。再多做一些计算,可得出B的存活率是56%,A的水平最高,存活率却是最低的,只有14%。
这个结果很有意思。A的能力是最强的,却在这场博弈中最难存活下来。在现实生活中正是这样,生存不但取决于你的能力,更取决于你对别人的威胁程度。一般而言,能力越是超强的人,对别人的威胁也是越大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个人能力并不与生存能力形成绝对的正向同比关系。要提高现实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对A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装莽,也就是“大智若愚”,这样实在是无奈之举,但却是生存最好的策略。
最可怕的事情是弱者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者,那强者的生存空间会更小。比如,我们把次强者B的命中率改动一下,改成40%,只是比弱者C稍稍强一点,能力相近,和A的差距都很大。重新计算C的最佳策略,结果是C的最佳策略是向A射击。这就好比是魏、蜀、吴三国相争,曹操占据中原,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无人可以争锋,就犹如范例中的A;东吴盘踞江东,历经三世,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国家太平,但实力和曹魏相比,还是差距很大,就犹如范例中的修改参数后的 B;刘备最弱,就犹如C,所以刘备的最佳策略就是联合东吴,抗衡最强者曹操。这也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思想。
当我们明白了个人能力与生存能力并不成同向正比关系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明白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虽然看起来和我们的正常逻辑有些相背,但这就是生存的学问,是博弈的现实。
博弈课堂:
1.能力强未必生存力强,因为有太多的因素让你的能力无法得到施展。
2.做人要低调,所谓高调惹祸端,不要标榜自己,更不要锋芒毕露,否则你再优秀却因为不能和周围的人融为一体而惨遭淘汰。
皇帝与权臣:权力天平上的游戏
皇帝和丞相经常被比作现代公司里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两位主要人物经常处于一种微妙的权利平衡游戏中。历史经验证明,管理高层合作愉快的前提是最高管理者能够在自己与属下之间寻找平衡;对总经理来说,则要求既能保持适当的独立,又不威胁董事长的地位和尊严。
自秦始皇建立秦朝,到清朝覆灭,中国的封建王朝历经两千多年,上演了一幕幕生灵涂炭、篡位夺权、虐杀功臣、兄弟残杀、权臣弄权等悲喜剧。如果说一个王朝的建立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战争的话,那皇帝和权臣的斗争则更让人们看到了政治的反复和生存的残酷。
封建历代王朝都有权倾一时的权臣,他们的存在甚至威胁到了皇帝的切身利益。比如:秦朝的李斯、赵高,西汉的霍光、梁冀,曹魏的司马氏,西晋的司马伦,东晋的桓温,东魏的高欢,西魏的宇文泰,南朝宋的刘裕,齐的萧道成,梁的萧衍,陈朝的陈霸先,北周的杨坚,唐的朱温,后周的赵匡胤,北宋的高俅、蔡京,南宋的秦桧、贾似道,元朝的阿合马、脱脱……朱元璋的明朝,由于削弱了宰相的职权,最终导致宦官弄权,比如魏忠贤、刘瑾等,就此种下了亡国之祸。惟有明一代,权臣只有张居正一人而已。清朝权臣差点当皇帝的只有摄政王多尔衮,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都小心翼翼,国柄在手仍一心忠于王室,最后的袁世凯不过是做了一场春秋大梦,活活忧死而已。
纵观历史,这些权臣可真谓风光一时,但是风光的背后却也是有着无奈和血泪的。我们无意为他们翻案,但是在政治这个漩涡中想要生存下来可是极其艰难的。历代都有很多人被政治迫害致死,让人唏嘘不已。皇权和相权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一方面,天下之大皇帝一个人再英明也是忙不过来的,必然要委派得力的人手来帮助自己管理,而委派人管理就要给对方一定的权利和独立性;另一方面,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全天下都是皇帝的,其他人的权利包括丞相的权利是得不到任何保障的。
皇帝需要人帮忙治理国家,但是他又怕这个人在不断的经营中实力壮大,让自己这个董事长靠边站,即使不靠边站,说话没人听、自己当摆设的滋味也是不好受的;而权臣帮助皇帝去治理国家,既要求权利,也要求独立性,但是这种权利和独立性又不能让皇帝感觉到威胁。在这场皇帝与权臣的博弈中,双方的最优策略都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才是保证互相生存的根本。
当然,这种懂得寻找均衡的皇帝和权臣还算是比较开明的领导者。而一些皇帝滥用皇权,生怕大臣功高盖主,就干脆诛杀了那些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比如:刘邦、朱元璋。
据说,楚汉相争的时候,身在前方打仗的刘邦对处在后方的萧何非常不放心,隔三差五地派使者回来“看望”萧何。萧何身边的鲍生对萧何说:这是汉王对你不放心,他怀疑你有野心,你还是把家族中能打仗的人都派到前线去吧。萧何从其言,刘邦大喜。
韩信被杀后,刘邦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加封5000户,派500卫士。萧何旁边的召平又说,皇上疑心你了,这500人不是来保护你的,是来监视你的。你要辞掉封赏,拿出全部家产来劳军。萧何从其言,刘邦大喜。
与此相反,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了。
刘邦曾经有一次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10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
韩信的下场虽然不是这次谈话导致的,但是他让皇帝难堪,让皇帝感觉到了威胁,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利必然会诛杀他。
有的朝代是皇帝怕手下的大臣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权利;而有的朝代,则是权臣凌驾于皇帝之上,虽然名义上尊奉天子,实际上大权独揽,皇帝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这在中国古代王朝中并不少见。面对这种状况,皇帝自然不甘心受人摆布,但是要在与权臣的博弈中取得胜利,着实要下一番心思的。
唐代宗李豫时代,一个本为皇室军马棚饲养员的小人物李辅国逐渐爬到政治高位。李辅国权倾天下,轻而易举地杀了他原来的政治合伙人张良娣,成了独一无二的权臣。李辅国带领太子李俶(李豫即位前名)即位,明着对新皇帝说:“皇上只管深居宫中,外面的事全由老奴处置好了。”
李辅国太强大了,李豫内心不满,表面还得顺从,谦虚地叫口口声声自称“老奴”的权臣为“尚父”。面对强大的权臣,作为皇帝的李豫只好动用“黑社会”了。在他谦叫了李辅国半年“尚父”后,收买了一个强盗,深夜进入李辅国家,砍下李辅国的头颅,外加一只手臂。李豫还装模作样地敕令主管部门去抓凶手,同时派宫廷使者去李辅国家慰问,赠封死者为太傅。
在皇帝和权臣的博弈中,皇帝还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要想除掉权臣,虽然有时候要费些周折,但总还是能办到的。而对权臣来说,要么取而代之,要么甘居人下。既想忠于皇室,又贪恋权利,终究不得善终。
博弈课堂:
1.皇帝和权臣,就是权利天平的两端,只有取得平衡,天平才能平稳。
2.对皇帝和权臣来说,都不能只要求享受权利,而不接受制约,否则,不是皇权滥用,就是权臣弄朝。
棒子、老虎、鸡:冤冤相报何时了
在多人博弈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并导致出人意料的结局。一方能否获胜,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实力,更取决于实力对比造成的复杂关系。
很多人都知道“棒子、老虎、鸡”的酒令,就好像知道“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一样。“剪刀、石头、布”给人们展现的是一个“一物降一物”的博弈困局,“棒子、老虎、鸡”展现的也是这样一个朴素的竞争思想。
游戏的玩法我们都很清楚:棒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啄棒子。我们假设棒子、老虎、鸡都有若干条命。三方之中,任何两方的博弈都是零和博弈(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其相加之和为零),也就是一方的幸福要建立在另一方的痛苦之上。
比如,棒子和老虎之间的博弈:棒子有两种选择,要么打老虎,要么不打老虎;老虎则没有选择,因为老虎的选择是吃鸡或者不吃鸡,而在棒子和老虎的零和博弈中,老虎是无可奈何的。在这种情形下,没有纳什均衡,即双方不存在共同的最优策略选择,这里只有棒子的最优选择即打老虎,因为打老虎可以给棒子带来收益。
同样的道理,在老虎与鸡、鸡与棒子的博弈关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这样一来,棒子就会毫不留情地选择打老虎,老虎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吃鸡,鸡也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啄棒子。把这三个零和博弈连起来的话,棒子、老虎、鸡都会有一个最佳选择,那就是干掉自己能够干掉的对象。结果,三方陷入了生存博弈困局而难以自拔,最终只能是棒子、老虎、鸡都被干掉。
在现实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一物降一物”的多方博弈。
楼市的运转,除市场自行调节之外,政策指导亦是调控楼市的一把利剑。面对一路高涨的房价,国家政策成为与开发商、购房者三者博弈的重要部分。
如果把棒子看成政策调控的“大棒”,老虎比喻成开发商,鸡比喻成普通的购房者,棒子、老虎、鸡的故事演绎到楼市里,则变成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楼市“调控战”。
老虎要吃鸡,弄得鸡群惶惶不可终日,而棒子则在此时出来打老虎。开发商为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抬高房价,面对高房价普通购房者怨声载道。此时政府开始上台“说话”,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对开发商施加压力,紧缩“银根”和“地根”,试图釜底抽薪,达到抑制房价的效果。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开发商在政府的连环招面前,却有拆招解招的秘诀。
普通购房者一方面对政府出台的不少政策表示怀疑,一方面却寄希望于政策能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于是,政府、开发商和普通购房者在博弈中度过了不平静的一年。
当然,谁都不甘心于被吃掉的命运,于是就要想办法反抗。“联盟”就此诞生了。
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一物降一物”在联盟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有一方提议和解,在这种博弈困局中必然会得到大家的一致响应。比如,鸡提议和解,由于鸡是棒子的克星,棒子自然不能不听鸡的意见;而老虎老被棒子打,听说棒子要和解,自己当然很高兴,因为从此可以免除棒喝之痛了。于是,在三方利益的制衡下,“联盟”就这样产生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三人组合里,每一方都是自利的,每一方都会为自己的最大利益而考虑,虽然三方都存活下来了,但是还没有获得自己最佳的收益。于是,每个人都希望在既得利益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利益,那就得向第三者下手了。
棒子仗着是老虎的克星,要求老虎将鸡的脑袋分给自己,老虎在棒子的威吓下不情愿地把鸡脑袋分给了棒子。此时的博弈关系由三方博弈演变成了双方的博弈,即棒子与老虎联盟对付鸡。由于有老虎为棒子挣腰,鸡已经丧失了对棒子的伤害权。棒子老虎的联盟除了保障自己的生命与生存外,获得了额外的鸡肉,各自的收益比三方遵守和平协议时要多得多。
棒子老虎的联盟是一种合作博弈,在联盟中的棒子和老虎,都有合作或者不合作的选择。其中,棒子以为拥有对老虎的伤害权,因此在整个联盟中是主导者,而老虎是参与者。干活卖力的是老虎,而不费吹灰之力却收益最大的是棒子。
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必然会引起老虎的不满,于是老虎开始谋求新的合作,以期摆脱棒子的压迫。老虎计划与鸡结盟,但它的最终目的不是打垮棒子,而是彻底摆脱棒子的要挟,独自吃鸡。但是不幸的是这个计划被棒子得知了,于是棒子当着鸡的面打死了老虎,把老虎皮剥下来给鸡做了个虎皮大衣。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棒子和鸡联盟与老虎的博弈。老虎没有博弈的资本,只能任人宰割。在棒子和鸡的联盟中,鸡是主导者,棒子是参与者。棒子是干活卖力的一方,而鸡的生命不再受到老虎的威胁,且能分到棒子在打虎中的战利品,其收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