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不是阴谋诡计,不是厚黑学;而在于理解世界,在于指导我们更理性地幸福生活和融入社会。理解矛盾和冲突,是为了建设更加和平美好的社会。运用博弈论的知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当中从容穿行,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务,过自己最希望过的生活。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 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了解一点为人处世中的博弈学知识,争取形成一个对自己或对双方都有利的结局,最大程度地获得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各种资源,最低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是非常必要的。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为难的事,有些人总是只顾自己,对别人的难处幸灾乐祸,导致他们自己在前进的路上也不会很畅顺。其实在前进的道路上,为别人下绊脚石,也会堵了自己的路,如果搬开别人脚下的石头,自己的路也就会越走越宽。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博弈论中很多著名的案例都是基于这一点的原因才发生的。人的自私不仅在于“理性”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更是在于尽可能地削弱竞争对手,不让对手超过自己。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起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发誓不到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位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
“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的是,在这十字路口我就要和你们分手了。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个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个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许什么愿了,但我不能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
而另一个教徒也在心里想:“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
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了一番后,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
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狠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瞎掉了两只眼睛!
这是自私的天性招致的自我烦恼。为了不让对方得到好处,宁肯伤害自己。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如故事中的人一样,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沟通,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在面对帮人还是帮己的博弈时,人们面临几种选择:
1.帮助自己,不帮助别人。
2.帮助别人,不帮助自己。
3.既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
很明显,在这个博弈中,“帮助自己,不帮助别人”的策略,自己收益是最大的。但是,这个策略带来的利益最有可能是短期的、眼前的。一旦自己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意味着只能自己想办法,而得不到必要的援助了。这么看来,帮助自己的策略从长远利益来看,并不是最优策略。“既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这样必然将自己的一部分收益分给别人,而且最有可能的是,分给别人的是最小的一部分,这样做的结果是未必能够换得别人的真心帮助,这样在自己遇到危险时,能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很难说了。而帮助别人,其实也就是帮助了自己。很简单的道理,在别人有难时,你帮助了别人;在你遇到困难时,别人即使处于还人情的想法,也会尽力帮助你。这么看来,“帮助别人”的策略是最佳的选择了,最起码自己不会受到伤害。
一位商人在一团漆黑的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心里懊悔自己出门时为什么不带上照明工具,忽然前面出现了一点灯光,当他渐渐地靠近灯光时,才发现提灯的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
商人很奇怪地问那位盲人:“你本人双目失明,灯笼对你来说一点儿用处都没有,你为什么还打灯笼呢?不怕浪费灯油吗?”
盲人听了他的话,慢条斯理地回答道:“我打灯笼不是为给别人照路,而是因为在黑暗中行走,别人往往看不见我,我就很容易被撞到,而我提着灯笼走路,灯光虽然不能帮助我看清前面的路,却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就不会被别人撞到了。”
这位盲人用灯光为别人照亮了路,为他人带来了方便,同时他也保护了自己,正如印度谚语所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有一天,辛格和一个旅伴穿越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某个山口,他们看到一个躺在雪地上的人。辛格想停下来帮助那个人,但他的同伴说:“如果我们带上他这个累赘,我们就会丢掉自己的命。”但辛格不能想像丢下这个人,让他死在冰天雪地之中。当他的旅伴跟他告别时,辛格把那个人抱起来,放在自己背上。他使尽力气背着这个人往前走。渐渐地辛格的体温使这个冻僵的身躯温暖起来,那人活过来了。过了不久,两个人并肩前进。当他们赶上那个旅伴时,却发现他死了--是冻死的。
辛格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给予了另一个人,使他保存了生命。而同时,辛格又何尝不是从那个被他救的人身上得到了温暖,才没有被冻死呢?救了别人的命,最终却是救了自己的命。两个人都活了下来,这恐怕是这个博弈故事中最圆满的结局了。
很多人觉得帮助别人自己就会受到损失,其实不然。首先帮助别人,自己会不会受到损失还不一定;其次,帮助别人即使可能会受一些损失,但是这点儿损失换来的回报却是多过损失很多倍的。“吃亏是福”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博弈课堂:
1.帮助了别人,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别人感念你的帮助会回报你,等于是你自己帮助了自己。
2.帮助了别人,可能自己会受一些损失,但是从长远来看,换得的回报却是巨大的。
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之心视之,就非常不容易了。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这则是一种胸襟和肚量。
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蒙田说过:今天的放弃,正是为了明天的得到。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活得轻松,而有的人活得沉重呢?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则是拿得起,却放不下,所以沉重。对此,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来,而是放不下。而人生最大的选择就是拿得起,放得下。也只有这样,你才活得轻松而幸福。否则,便只会使自己的负重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无力承担而被压垮,结果反而失去的更多。
很久以前,猎人为了抓住猴子,选了一种瘦口瓶,里边放了猴子最爱吃的花生米,放在猴子经常出没的地方。猴子发现了花生米,伸手进去拿。结果抓住了花生米,握成拳头状的猴爪却怎么也退不出来了。此时,猎人出现了,猴子被抓。
在这场人猴博弈中,人是强者,这就犹如两只斗鸡对峙,在双方势力不均的情况下,实力强大的斗鸡理所当然地会选择进攻,也就是前进,而实力弱小的自然就会后退,因为后退是实力弱小一方的严格优势策略。俨然,聪明的斗鸡的选择就是后退。拿得起也放得下,才是弱者处世中应选择的策略。也因此,按照这一博弈理论,猴子的最佳策略优势就是放下手中的花生米,这样就可以摆脱瓶子,提高奔跑的速度,但它的习性却是只要抓紧东西便再不肯放手,结果便是为了一把花生米而失去了终生的自由……
事实上,对于这个故事,从博弈论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生要拿得起方能放得下,作为理性的人,有时候,放下也是博弈者赢得人生的最佳策略。
要想真正做到拿得起放得下,首先要有一个平和、淡然的心态。但人总是这样:在替别人交涉的时候所制定的策略往往比自己替自己交涉的时候所制定的策略要优很多。其实,这是因为人总是最关心自己的,即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当牵扯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博弈双方都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旦有一缕微风也会冲乱你的心情,而这个时候所制定出来的策略,往往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而当你替别人交涉的时候,由于无关自己的利益,心理上很自然地就会除去这种压力,你会很轻松且灵活地与对手进行周旋,把它当成游戏--事实上也是。
所以,试着将所有的事情与状况,都当作是项游戏,是个无关自己利益的世界,拿起放下,反而制定策略的结果会好很多。
因此,我们不妨把与对手的博弈看作是一场比赛--关心它,但是别过分关心。你若是能抱着玩游戏、比赛的态度来处理双方的博弈过程,不论是在博弈前还是在博弈后,至少可以获得三项好处:(1)你将会有更多的精力,任何人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总是有较旺盛的精力;(2)心理的负担减轻,压力降低,血压不会因此而升高,维护了较佳的心理状态;(3)你会制定出对自己较好的优势策略。这是因为心情会影响你的感觉而让你的力量随之增强。博弈的对手也会因为你自信的态度、愉悦的心情而倾向于你。
另一方面,也不要受对方情绪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冲动之下做出的策略选择,常常会使人受到最大的伤害。即使自己刚遭受对方的打击,也要放松自己。要记住,没有任何人或事能激怒你,除非你自己有所反应。托马斯·杰斐逊说过:一个人的最大优势策略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放得下,拿得起。
博弈课堂:
1.别谈看重得失,这样才能失之不悲,得之不喜,一颗平静的心是没有什么可扰乱的。
2.博弈就是一场游戏,抱着轻松的、玩的心态,你会发现往往能够玩出精彩来。
做事切莫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就是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考虑,做完之后又放心不下,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尽量周到,如有不妥,就很担心把事情办砸并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极其注重个人的得失,他们被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心房被得失纷扰得没有一分安宁。
患得患失的人总是一味地担心、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患得患失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附在人身上的阴影。
许多人在开始创业时,虽然艰难,可下决心、做决定时很痛快,不会想那么多。但是当他有了一些成就之后,就变得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了。因为他以前囊中无物,当然无所谓得失,现在有一些基础了,就害怕失去这个失去那个。人在害怕失去的同时,又期望什么都得到,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所以才痛苦。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左右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变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难以集中起来,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将会成为我们获得成功的大碍。我们应当从后羿身上吸取教训,面临任何情况时都应尽量保持平常心。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作为“理性人”,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本没有错,但问题是遇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因为你的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对方的策略选择。
印度有一个知名的哲学家,气质高雅,因此成为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习惯性地回答说:“容我再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条罗列下来,结果发现好均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状况他是清楚的,但结婚后会是个怎样的情况,他还不知道。对!应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她的父亲:“你的女儿呢?请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冷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的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