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博弈论全集
10700400000015

第15章 鱼和熊掌该如何选择(1)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无数次的选择,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几次比较关键的选择,因为很多人的成功就在于做对了几次关键的选择和决策。而如何做对这关键的选择和决策,就是博弈了。

“霍布森选择”和“布里丹的驴子”

选择是每个人一生中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都在做的事情,选择的不同也直接带来了迥异的结果。要想使选择能够尽可能地对自己有利,在做选择时,就要尽可能地在更大的范围内、理性地、坚决地作出选择,不要犹豫不决,否则只会浪费了最好的机会。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企业的老板在挑选部门经理时,一般都会选择在自己的企业内部,或者是自己的圈子下来挑选,结果选来选去,再怎么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挑选,就很容易出现“霍布森选择”的局面。甚至出现“矮子里拔将军”的惨淡状况。

所谓“霍布森选择”,是指在别无选择的条件下做选择。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在卖马时承诺:“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但有一个附加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

其实这是一个圈套。

霍布森的马圈大大的、马匹多多的,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在这个故事中,看似人们作出了选择,但是由于有附加条件的限制,人们作出的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是一个陷阱。

管理上有一条重要的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毫无疑问,只有一种备选方案就无所谓择优,没有了择优,决策也就失去了意义。

用一个呆板不变的标准来要求员工的管理者,会激起员工的不满与愤怒。管理者应该不要使员工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更不能把他们约束在任何一张无形的铁床上。

所以,管理者选“马”,就要当个好“伯乐”,跳出马圈的圈子,到大草原上去选“马”,到全世界去选“马”,打开思维空间,扩大资源的配置半径。一般地讲,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大,企业就越处于优势;反之,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小,企业就往往越处于劣势。只有放宽眼界,打开思维,放眼世界,才能选到世界级的“千里马”。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道理很简单,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前途。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想要改变就必须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放大选择的半径,人们的选择余地自然大了很多,但是同时面临的选择也就多了很多。这个时候,一些人就容易犯犹豫不决、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毛病,在面对两个条件比较接近的选择时,不是犹豫不决,不知道该选哪个,就是两个都不想放弃,最后错失大好的机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布里丹的驴子”这个寓言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着种种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选择,常常在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古人讲:“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有个农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时被洪水冲走,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妻子,不幸孩子被淹死了。对此,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说农民先救妻子做得对,因为妻子不能死而复生,孩子却可以再生一个;有的却说农民做得不对,应该先救孩子,因为孩子死了无法复活,妻子却可以再娶一个。

一位记者听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问那个农民,希望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想不到农民告诉他:“我当时什么也没有想到,洪水袭来时妻子就在身边,便先抓起妻子往边上游,等返回再救孩子时,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决策之大忌。当我们面对两堆同样大小的干草时,或者“非理性地”选择其中的一堆干草,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饿死。前者要求我们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直觉、想像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

博弈课堂:

1.打开眼界,开拓思维,扩大资源的配置半径,是选择的前提之一。

2. 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直觉、想像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

棉花、金子与“手表”

作为理性的人,我们应当选择给我们带来更大利益的那个策略。但是有时候,有的人生怕选择不当导致自己遭受损失,于是干脆放弃选择,固守已经拥有的东西,结果失去了唾手可得的好处。有的人以为选择越多越好,结果却发现自己被“乱花”迷了眼,更分不清哪种选择更好了。这两种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每个人都希望有选择,而且希望作出正确的选择--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较好的。在面对选择时,有的人很乐意挑战自己,而有的人则为了减少风险,干脆放弃选择。乐意挑战自己的人通过选择得到了意外的大收获,甘愿放弃的人则只能望洋兴叹、后悔不跌了。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有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个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让家人一个月衣食无忧。当下两个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往回家的路走去。

他们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放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头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才丢了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能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向前赶路。

又走了一段路之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紧要同伴放下肩头的东西,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而他的同伴仍是不愿丢下棉花,甚至怀疑那些黄金是假的,劝同伴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个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同伴赶路回家。

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那位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了一路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两手和挑金子的同伴一起回家。

机会来到的时候,人们常有种种不同的选择方式:有的人会单纯接受;有的人抱怀疑态度,站在一旁观望,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变。许多成功的契机,起初未必能让每个人都看到深藏的潜力,而起初抉择的正确与否,往往更决定了成功与失败的分野。

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审慎的运用智慧,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随时检查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产生偏差,适时地加以调整,千万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般,只凭一套哲学,便想度过人生的所有阶段。

所以,放弃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放开的心胸做正确的选择,它将带领你走出困境,永远走在通往光明大道上。

有的人即使面对选择也会选择放弃,甚至逃避;而有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这样自己选择的面就宽很多,成功的几率就大很多。而事实上,这种想法只是一厢情愿的,是错误的。

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市场上,有两个小吃摊。

第一个小吃摊提供6种口味的小吃,第二个提供24种口味的小吃。结果,当然是第二个摊主吸引顾客较多,在经过的客人中,60%会停下试吃;而经过第一个小吃摊的客人中,停下试吃的只有40%。

但是到月底,市场的负责人却发现,最终的结果与人流的表现大相径庭--在有6种口味的摊位前停下的顾客,有30%都至少买了一瓶果酱;而在24种口味的摊位前的试吃者中,却只有3%的人买了东西。

在实验中,科学家随机抽取两组人,让第一组测试者在6种巧克力中选择自己想买的,第二组测试者则在30种巧克力中选择。结果,第二组中的满意度远远低于第一组,更多人感到所选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对自己的选择有点后悔。

这个研究,也直接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结论:选项越多反而可能造成负面结果。这种现象也正反映了“手表定理”的原理。

所谓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人们非常直观的启发: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入混乱。

博弈课堂:

1.面对选择时,要勇于作出改变,固执己见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的机会。

2.选择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过多的选择会让你感到无所适从,甚至陷入混乱之中。

两难的“约会游戏”

在多个目标中,如何确定哪个是最主要的目标,哪个是次要的,哪个是无关紧要的,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策略可供选择。相反,只要记住自己想要的是最大的成功机会,一切就透明化了,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当一个人面对一大堆选择的时候,由于每个选择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所以,人们总是无从下手,总是权衡来权衡去的,结果错失了最好的选择,往往最后只能无奈地选择一个次好的,或者干脆放弃。其实,只要你策略对头,再多的选择,你也能顺利找到自己最想要的那一个。我们用一个“约会游戏”的案例来介绍这种博弈思维。

假定你是个女性,决定要结婚,你身边社交圈里有100个合适的单身男子都有意追求你,你的任务就是,从他们当中挑选最好的一位作为结婚对象。你该怎么做才能争取到这个结果呢?

从100个里面找出那个最好的,显然并非易事。一般人们可能马上就会想,那和每一个人都接触一遍,然后对每一个人的各项素质进行测评,对比找出最好的那个来。

可惜在这个游戏中,条件是严格限定的:每个人你只能约会一次,而且只能当场决定选择还是放弃,不能把他们“冷冻”起来作为后备,一旦你选择了其中一个,你就没有机会再约会别人了。

这些条件似乎有点苛刻,其实在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机会是不等人的。等你左挑右选,把一切都规划好了的时候,人家可能早都成了别人的丈夫。

还有一个游戏规则必须遵守:约会之后一旦你决定淘汰这个人,他就永远出局了。你可以假设他娶了别人,或者心灰意冷出家当了和尚,甚至跳崖自尽了。总之,你不能和每个候选者约会后,再给他们贴上排名的标签,最后才从里面挑最好的一个。统计学家称这种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做决定的决策过程为运次决策。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将自己选到最好的几率最大化呢?

现在的矛盾之处在于,你希望选到最佳伴侣,如果太早结束约会生涯,就等于放弃了在那群还没约会的对象中,找到一个比现在更好伴侣的机会,仓促的婚姻将使你终生悔恨。匆匆结婚后的漫长悔恨,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等得太久,最好的那个又可能已经从指间溜走,要补救也来不及了,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发生的。

那么,究竟利用怎样的策略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显然,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遇到的人,因为他在100个人当中名列第一的机会只有1%。这个概率可以说是非常渺茫的,直接把筹码放在第一个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赌注。即使这个人的确非常优秀,你也要忍痛割爱,因为你不知道在这100个人里,他到底排在什么位置。

同样地,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甚至后面的人,情况都一样,每个人都只有1%的机会可以成为100个人当中的第一名。如果你真心想要找到最好的,就不应该随机选择。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假如你约会的第一个碰巧是最好的那个呢?你把他淘汰掉了,以后约会的对象一个不如一个,岂不是遗憾终生吗?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些夫妻是初恋情人,而且过得很幸福。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游戏中的策略问题,不做其他的分析。

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第一组人(比如说先取10名)作为试验品,就好像在糖果店或面包店里的试吃品一样,之后如果遇到比这组人更好的对象,就可以考虑嫁给他了。这个方法既可以在候选人之间作比较,同时也不会与现实太过脱节。你可以给每个约会对象评分,设定一个满分值,当分数高于前10人的人出现时,那他就是你要找的那一个了。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从前10个人当中获取一些经验,作为评估他人的基础,所谓约会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上述策略时,有两种情况会使你损失惨重:第一,如果前10名刚好是全部里面最糟的,碰巧下一个又是倒数第11名,那就算你倒霉了,你将面临一个相当坏的选择,虽然不是最坏,但也足够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