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读点南怀瑾全集
10700000000032

第32章 解脱的智慧:在道家的心态中逍遥(3)

塞尔玛一再读这封信,觉得非常惭愧,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塞尔玛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非常惊奇,她对他们的纺织、陶器感兴趣,他们就把最喜欢但舍不得卖给观光客人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了她。塞尔玛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物态,又学习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观看沙漠日落,还寻找海螺壳,这些海螺壳是几万年前这沙漠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这样一来,原来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令人兴奋、留连忘返的奇景。

是什么使这位女士内心有这么大的转变?

沙漠没有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但是这位女士的念头改变了,心态改变了。念头之差使她把原先认为的恶劣环境变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的乐园。她为发现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并为此写了一本书,以《快乐的城堡》为书名出版了。她从牢中铁窗看出去,终于看到了星星。

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常常计较环境的好与坏,要注重内心的力量与宽容,内心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无门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

一日一心得

不为环境所困,不为杂念所扰,不为顺逆所动,遇到逆境能够不烦忧,便是平常心。只要自己的心不随着环境而乱动,不要被环境牵着鼻子走,不用主观的自我意识来观察、衡量、判断,也就不会产生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人生以人生无目的

南怀瑾语录:活着就是活着。所以许多哲学问题,到《庄子》这里就都没有用了。人生就是以人生为目的,就是庄子“块然独以其形立”的道理,本来如此,这个题目本身就是答案,还有什么好讲的!人们经常说人生应该怎样,这不是要刻意去雕琢么?不要雕琢,明明就是以人生为目的,很快活的,其无欢喜也无悲伤,这样就可以了。

如果人生的一切追求都只为了功利,那未免就误解了人生。

如今的社会很可怕,马路上的人你只要观其言,察其行,就会知道,一切都有目的的。是的,这就是今天目标偏执教育隐藏的危机,它使我们的注意力全部被调到那个结果上去,全部都只对行动结果感兴趣了。它做一件很不讨好的事。

南怀瑾老师谈到当今教育时,说道:“|偏执教育的本意是加快我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而事与愿违,我们都被从享受过程而转移到享受结果上去了。”

我们整日劳作,自然为了金钱,于是疯狂地工作,不择手段地搞钱,最后,们的目标终于我实现了,人人手中都能拿得出百万、千百万元银子了,我们看到手中那么多钞票,自然觉得该休息了。很有钱的生活并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快乐,它只可能带给你临时的享乐。

享乐和快乐是有本质区别的。快乐是心灵层面的,是更高层面的,而享乐则只是感官生理层面的内容。快乐是心灵安静、自足,享乐则是从来没有安宁和满足感。如一次挣了许多钱,你在旅途遇到了一个妖艳的女郎,用钱交换了性乐趣,你当时满足了。享乐是要通过不断地外在刺激来占据的,一旦停止便会空虚无聊。

全世界的偏执教育基点都是把人当小孩看的,它从没有真正教人自立过。小孩需要奖赏,那么,长大成人了在各个部门工作,他便设立什么奖励、奖金、勋章来哄你,他之所以用这些东西来哄你,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把你当大人看过。一个成熟的人是不需要外在的奖赏的,奖赏是一种愚弄。成熟的人他的奖赏只可能来自于他的内在,他的付出之中,他不可能盯着那个外在的奖赏而努力而奋斗。

萨特,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哲学家之一,他便是一个对人类偏执教育有很深洞的见的人,他拒绝了诺贝尔奖,他在内心深处认为那是对他的侮辱。他说:当我创造我的作品时,我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奖赏,诺贝尔奖并不能够对我增加什么,相反地,它反而把我往下压,它对那些寻找被人承认的业余作家来讲是好的,我已经够老了,我已经享受够了,我喜爱任何我所做的,它就是本地身付出所得到的奖赏,我不想要任何其他的奖赏,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我已经得到的来得更好。

他是对的,但是世界上对的人很少,世界上充满着错误的人,他们都生活在陷阱之中,都落入了偏执教育不足的圈套之中。同样还有一个类似的笑话。泰戈尔,世界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写了《吉檀加利》一书,它的原文版比翻译版优美得多,因为原文版是用孟加拉语写的,而孟加拉语很甜,既使在吵架时,它听起来好像在谈一件好事,极富有音乐感,这是英译本永远做不到的。

不巧,英译本得了诺贝尔奖,而更优美的原文在国内却反响很小。由于他已得了诺贝尔奖,故国内许多大学回过头来要给他颁发文学博士头衔,他故乡加尔各答大学是第一个颁给他荣誉学位的学校,但是他拒绝了。

他说:你们给我一个学位,但你们并没有承认我的作品,你们是承认诺贝尔奖,你是对那个“玩具”感兴趣,你是在侮辱我和我的劳动。

他们认为只要是奖励,就没有人不要的。因为从小的偏执教育都是这么哄过来的。但是,这对一个成熟的人来说,对萨特、对泰戈尔来说,就是一个障碍了,因为他们是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那个哄人的道具在他们身上便不灵了。他们成了他自己的主人,他不是仆人,他也不想当仆人。因为有奖赏便有了主仆关系存在,就纵容主仆的关系,就加深了奴性。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从功利中解脱出来呢?

重视过程,享受过程。

在过程中你才会体验到大批量的快乐。你学习时,像在春雨绵绵读忧伤的古诗词时,你应当不只是用记忆强行地背诵就可以了,你应该细细品味体味那首词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你不应死记硬背,那是被动的,你必须让那个诗中的情怀流动到你的大脑思维之中来,你要让意识流动。

一个不懂享受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懂得生活的。一个不懂享受的人,最好莫到这世上来,免得瞎受苦。如果我们一味地讲责任、讲付出、讲道德、讲义务,天天将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词挂在嘴上,从人的本性来说,这是假话,这是虚伪的。如果真有那么一个人总是这样说,那么他不是神经病,就是用心险恶。我想吃一顿好饭,我才会为之奋斗;我想穿一身名牌,我才会为之努力;我想拥有名誉、地位、财富,我才会为之不懈,

一日一心得

唱者以歌唱享受生命,舞者以舞蹈享受生命,写者以笔来享受生命,英雄以豪迈来享受生命。生命有如挂钟,说停就停,谁也留不住谁,谁也等不住谁。星河浩瀚,人生苦短。为什么不快快享受我们有限的人生呢?拥有享受,才算是真正拥有了人生。

把缺陷当好事

南怀瑾语录:一个人学问的成功也好,事业的成功也好,做生意的成功也好,必须要带一点病态,必须带一点不如意,总有一些缺陷,才能够促使他努力。

《圣经》中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南怀瑾说,其实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是有缺憾,不完美、不圆满。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业,有善业、恶业以及不善不恶的无记业,这个业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牵着你跑。

南怀瑾先生在讲《金刚经》第十一品时说道,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婆娑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

佛说,不圆满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春秋时期的老子也说,大成若缺,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憾。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有缺陷不可怕,因为“有一些缺陷,才能够促使他努力。”这是南怀瑾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完美是我们的追求,但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缺陷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遗憾存留于人世间,面对缺陷,哀叹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们应该做到而且能够做到的是,把这些不足和缺陷当成了我们不断追求完美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不要把目光总盯在缺陷上,而是要舍弃带缺陷的“敝帚”,轻装前进。

制作异常精美的杯子因盖子的一点缺陷而滞销,但聪明的商家并没有坐在那里为杯子的滞销怨天尤人,而是拿掉盖子,勇敢地捐弃缺陷部分,而拿杯子最完美的一面示人,使滞销品成为抢手货。面对不可避免的缺陷,与其悲天悯人,倒不如快刀斩乱麻,来一个壮士断臂,留一个断臂的维纳斯,也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

因此,缺陷既然存在,不容回避,就不能抱残守缺,顾影自怜,应该大刀阔斧,扬长避短,让残缺的那部分退居幕后,让健全的那部分生命开出绚丽的花朵。让生命之花以另一种完美的形式绽放。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那史家之绝唱,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那抓人的创作,像耳聋的贝多芬那《命运交响曲》,像瘫痪的史铁生那轮椅上的著述,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抛开缺陷,让健全的思维开出最迷人的花朵。

缺陷并不可怕,他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缺陷背后就是完美,重要是是你是否有魄力有胆略丢弃缺陷的残肢,笑迎痛楚的新生。

历史上,孔子不为诸侯所用而授徒三千,孙膑中奸计而著兵书,李白命途多舛而诗情万丈,苏轼仕途不进而一代宗风。他们并非原本完美,而是努力地舍弃遗憾成就完美。

缺陷不讲情面,不可抗拒地存在,面对缺憾,眼泪不顶用,能够挽救缺陷的只要汗水和智慧。

有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如何去弥补。去除缺陷,追求完美,他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邰丽华虽然无缘与世间的种种声音,这在别人看来或许是种缺陷,但她却为我们演绎出生命的绝美,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出人性的高洁,她实现了完美,让缺陷在他身上无处藏身。

钱钟书就是这样一个人,一颗金子,是当他在文学界驰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而当年的他可是以零分的数学成绩被北大中文系破格录取的,扣除这段历史,游走于文学之中,他的风采与文采得以显现,最终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与日月来争辉。

同样,南唐后主可谓“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假如他没出生于皇族之中,舍弃了君主身份,他可能成为一代杰出的词人,然而正是君主这个称号以及他所要承担的责任掩盖了世人对他才华的赞赏,后人对他的评价只能是一个亡国之君。

然而,唐代诗人张继却并非如此,考科举的路上充满了艰辛与无助,而当他摆脱仕途做官才能发光的想法后,一首《枫桥夜泊》显耀于世,熠熠生辉,牵人肚肠,丰富了诗宴大餐。如果想孔乙己一样在仕途上痴迷不悟,也许中国的诗歌史上将会少掉这样一个人的名字。

假如史铁生沉沦于瘫痪的痛苦之中,将自己埋藏于苦海中,而不让掉自身的包袱,他的文学之路也是毫无希望。假如阿甘不能在困境中不断奔跑,而携带着个方面的压力与苦楚,他的完美的奔跑形象也就不会让人们敬仰。假如霍金不用毅力支撑,用信念与疾病斗争,那么他将永久在轮椅上空度余生,他在科学领域中的才华也没有人会知道,更不会有人欣赏。

叶吐而燕子归来,花尽而硕果满枝,阴尽预示着阳生之必然性。尽力舍弃生命中的缺陷吧,你也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徜徉在完美与缺憾之间,那只是一层薄纸之隔。扔掉那些对缺陷的顾虑,重新收拾自己能够游刃有余的领域,涉足它,探索它,必将不同凡响,在他人心目中成为金子,完美无缺的有用之才,何乐而不为呢?

的确,生命就像是一篇高低起伏的乐章,高低错落才会显得生动而鲜活,所谓“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人生的不圆满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对此进行分析,其实人生的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会令我们感到腻味,以至于心生厌倦而不再珍惜了。

何止人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着缺憾。其实,完美总包含某种不安以及少许使我们振奋的缺憾。没有缺憾,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乏味。

亚历山大大帝因为没有可征服的土地而痛哭;喜欢玩牌者若是只赢不输就会失去打牌的兴趣。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

你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最辉煌的人生,你的人生也需要有阴影陪衬。我们的人生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到了缺憾,你就体验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拥有了完整的人生——从缺憾中领略完美。

一日一心得

正因为人的不圆满,才会促使人向上追求,渴望自身的圆满,不圆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个人灵魂飞升的动力所在。因此,正视并珍惜你的不圆满,努力向上,才是真正健康的心态。

平常心就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