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读点南怀瑾全集
10700000000031

第31章 解脱的智慧:在道家的心态中逍遥(2)

禅师之间也相互检验彼此是否住相。赵州游天台山,在路上遇到寒山,看到路上有牛脚印,寒山说:你看到牛了吗?赵州说:不识。寒山指着牛脚迹说:这是五百罗汉游山留下来的,赵州说:既然是罗汉怎么会留下牛脚迹呢?寒山说:苍天苍天。赵州呵呵大笑。寒山问:你笑什么,赵州说:苍天苍天。这段对话如果从常人眼光去看,似乎不近人情,可是在显示了道人与常人之不同,常人著相,牛脚迹是牛脚迹,罗汉脚迹是罗汉脚迹,而禅者处处以本份事相见,在法性上,牛脚迹就是罗汉脚迹,罗汉脚迹就是牛脚迹。

基于这些前提,禅者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不取不舍的无著生活,因为他们不住著相,始终过着极为简单俭朴的生活:比如左溪玄朗常行头陀,居住石岩,一件袈裟穿四十多年。通慧禅师入太白山,不带粮草,居住树下,饿吃树果,渴饮泉水,一裙一被,一双鞋穿二十多年,布衲终身不换。智则禅师性格落魄不羁,总是披着一件破衲,房间里除了床单,瓦钵,木匙,其他什么都没有,房门从不关闭,大梅法常禅师不吃锄头下之菜。慧休禅师三十年著一双鞋。他们把物欲减少到了最低程度,却从宁静的心境中得到极大的法乐。

禅者的修道就是在简朴的生活中,在日常作务中,他们从吃饭,穿衣,种田,采茶,扫地,砍柴,除草去体会道。因此,当你问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穿衣不同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转反侧。而禅者则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一日一心得

不住相能解脱生命的痛苦,《心经》上告诉我们要用般若智去观照一切,认识到世间万物空了不可得。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恐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盘。涅盘是永恒的幸福宁静,只有证得涅盘,生命才能彻底解脱痛苦。

欲望,会遭来无限的苦果

南怀瑾语录:人生,不管你发了多大财,永远觉得房子少了一间,衣服少了一件,钱少了一笔。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因应现实的世间,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展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遭来无限的苦果。

南怀瑾先生说:“‘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资是资产,是有形的物质;财是金钱、钞票等。累积财物,拼命赚钱,赚了又赚,多了还要多,有了更想有。我见多了别人贪多的样子,我太清楚多的危害了。”贪心不足蛇吞象,没钱想有钱,有钱想钱多,世上的人们就是在“有”与“多”的“欲海’,中上下翻腾,每每被碰得头破血流,却乐此不疲。

佛家认为:“一寸道九寸魔。”说明修炼品德是一件很艰苦的事,必须时刻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有所收益。理性的克制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不是束缚的锁链,而是强韧的护身甲,虽然披挂上它不免有些累赘,但是它能让你避免误入歧途,早日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虽然也下了工夫,但最终还是会功败垂成。

传说,有两个人偶然遇见了普贤菩萨,菩萨教授他们酿酒之法,叫他们选取端阳那天成熟、饱满的大米,用冰雪初融时高山飞瀑、流泉的水珠调和了,再注入千年紫砂土烧制成的陶瓮,最后用初夏第一张沐浴朝阳的新荷裹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凌晨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这两个人牢记菩萨的秘方,历尽千辛万苦,跋涉千山万水,风餐露宿,胼手胝足地找齐了所有必需的材料,把梦想和期待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候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多么漫长的守护啊。当第49天姗姗到来时,即将开瓮的美酒使两个人兴奋得整夜都不能入睡,他们彻夜都竖起耳朵准备聆听鸡鸣的声音。终于,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啼,悠长而高亢。又过了很久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缓慢而低沉。等啊等啊,第三遍鸡啼怎么来得那么慢,它什么时候才会响起啊?其中一个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放弃了再忍耐,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陶瓮,但结果却让他惊呆了……

里面仅仅是一汪水,混浊,发黄,像醋一样酸,又仿佛破胆一般苦,还有一股难闻的怪味。怎么会这样?他懊悔不已,但一切都已经不可挽回,即使加上他所有的跺脚、自责和叹息。最后,他只有失望地将这汪水倒掉。

另外一个人,虽然心中的欲望像一把野火熊熊燃烧,烧烤得他好几次都想伸手掀开瓮盖,但刚要伸手,他却咬紧牙关挺住了,直到第三声鸡啼响彻云霄,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啊,多么清澈甘甜、沁人心脾的琼浆玉液啊!

商业社会就象那遥远地方的美丽少女,充满挑逗和诱惑,让你对她有希望、有幻想,但她却是绝对虚荣和势利,你越是向她靠近,便越是觉得她冷漠和遥远。荣华富贵飞呀飞,让你还没走稳就想跑,还没跑动就想飞,顾不得歇一歇。

然而,大自然的天体运动与“区区人世”的生命运动毕竟有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差别。天体运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区区人世”的生命运动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在作用范围上也是有限的。一个人终其一生,不辍不停,能够获得的、能够成就的事功就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欲望象海水,越喝越渴”,何况你不可能喝干任何一片海水。

于是就有了哪些东西非要不可,哪些东西不能要,哪些东西可要可不要的理智选择。双向人生的回答是:把成长摆在首要,要清净快乐,要健康长寿,要亲情、爱情、友情。这些是必须得到的。而贪婪、卑鄙和索取是不能要的。功名利禄是可要可不要的,如徐志摩云:“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南怀瑾先生倡导年轻人,尤其是身处商海的年轻人去学佛参禅。学佛参禅并不是非要修身养性,禅就是那迎风而上的坚盾,它可以净化你的心灵,保护你的身躯。所以,适时甩开欲望之害,平静地看待一切得失,无贪便是无害。

一日一心得

一个人只因一念贪心私欲,就会使本来刚正的性格变成懦弱怯虚,使本来聪明的大脑变得昏庸愚莽,使本来善良的心肠变得冷酷残忍,使本来纯洁的品性变得污浊肮脏,结果坏了一生人品。所以古人以不贪作为做人的法宝,并依靠这个法宝度过自己圣洁的一生。

最大的福气是清福

南怀瑾语录:要建造一间巨大的房屋,必须要开辟门窗,以便光线空气的流通,才能住人而养人。使人胸襟开阔,内外畅达而无阻碍。由此而说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修习心智功夫,必须要开张灵明,静居其中,见闻不隔而清净无为。人生最大的福气是清福。不晓得您现在是否还这样认为?

佛教福报当中,尤其难得的叫“清福”。南怀瑾大师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他宣扬“清福”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清福、明了清福、享受清福,那这个福报真的是无量无边,智慧也一定是随着增长。南怀谨先生有一篇短文“清福最难”,讲的“清福”的真正涵义。

明朝有一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拜天。这是中国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关公、观世音……都在天上。管他西天、东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划得来,只要一炷香,每一个都拜到了。这人拜了30年,非常诚恳。

有一夜感动了一位天神,站在他面前,一身发光发亮。还好,他没有被吓倒,这个天神说:你天天夜里拜天,很诚恳,你要求什么?快讲,我马上要走。这个人想了一会儿,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游山玩水,没有疼痛,无疾而终。这个天神听了说:哎哟,你求的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都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谁做的到呢?地位高了,忙的连听《金刚经》都没有时间,他哪里有这个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难。涅磐翻译成寂灭,虽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实际上,涅磐是一种境界,就是“长乐我净”的境界,是一个极乐的世界。那才是“我”,我们生命真正的“我”。

清福是朴素之福,闲适之福,淡雅之福,平常之福。然而正如作者所言,“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谁做得到呢?”

清朝的慎郡王胤禧,是很会做诗的,他曾经做过一首樵歌,道:

“不闻人声,但闻斧声,寂寂岩馨答,丁丁飞鸟惊。得柴换酒,醉归踏月山歌清,友木石,无衰荣,白云流水自朝暮,万山漠漠烟光青。”

“得柴换酒,醉归踏月山歌清;友木石,无衰荣。”这是清福,是许多吃肉朋友所艳羡的。胤禧身为郡王,却很爱风雅,一任他的哥哥胤稹——雍正去过皇帝瘾,猜忌,禁压,杀戮;而他却游山玩水,吟诗作画,大做其春浮居士。

他要享受清福。

而且还把这清福赏给了“友木石,无衰荣”的樵夫。“得柴换酒,醉归踏月”,福气的确很好,不过这只表现了才子们的闲情逸致。事实上,靠着二条胳膊,一柄板斧,天天在山上砍柴的樵夫,是并不懂得的。他们只知道得柴换米,饥归踏月。但倘要这样说,这就不能算是清福,反倒有点象是清苦了。

清福难享了,这是一种哲理。正因为难以享清福,因此也就只好降低“福”的标准了。幸福在不同人的眼里标准是不同的,人与人是不可比的,也是无法相比的。不管别人怎么看,只要自己拥有一个率真的快乐心灵、知足的心态就是拥有一个幸福的世界。虽然没有多少金钱、没有任何权势,没有多大的声名,但在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努力做到拥有平凡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心态,争取每一天的日子都能在快乐中度过,这就是享清福。

佛祖说,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仍然安宁快乐;不知足的人,即使处在天堂,也不满意。

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打算不满意,就没有什么能让他满意。因为他总能找到不满意的地方。好比童话故事里的那位公主,床上铺了十几条柔软的被子,不过是被底下放了一颗蚕豆而已,她就被烙得整夜睡不着觉。固然是因为她的皮肤柔嫩,也是不知足的毛病在作怪。相反,一个知足的农民,劳作之后,躺在草地上,天当被,地当床,也能睡得十分香甜。

享受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物质资源再丰富,也不等于得到了享受。至少在睡觉这件事上,富人不一定比穷人能得到更多的享受。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一位美国学者曾进行过一个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他惊奇地发现,美国公民的幸福指数并不比非洲原始族群的居民高。美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非洲原始居民的物质条件十分贫乏,后者的幸福指数为什么不低于前者呢?恐怕还是知足常乐吧!

佛祖又说,不知足的人,虽然富有却很贫穷;知足的人,虽然贫穷却很富有。这好像悖论,其实不然。贫富本无限度,富到比尔·盖茨那种地步,还可以更富;穷到乞丐那种地步,还可以更穷——若是跑到沙漠里,多喝一滴水都是奢侈,不是更穷吗?所以,贫富并无绝对,到这个地步觉得富,就是富;觉得穷,就是穷。

有一次,某小镇上的一位耄耋老人过生日,当地的记者也来向这位寿星祝贺。在采访中,老人自豪地说道:“我是这儿最富有的人。”

一个税收员听说这件事,很是奇怪,因为他从来没有收过老人的所得税。于是,他找上门来,问道:“听说您是本地最富有的人,真是这样吗?”

老人爽朗地回答:“是的。”

税收员观察老人的居所,不像很富有的样子。他又问:“您能具体说一说您的财富吗?”

老人说:“身体健康是我的第一项财富,别看我已经90多岁了,但能吃能走,身体可不输给你喔!”

“您还有其他财富吗?”

“我还有一个贤惠温柔的妻子,我们在一起生活了60多年。我还有好几个聪明孝顺的孩子,这儿的人看了都很羡慕。”

“您有银行存款或其他有价证券吗?”

老人十分干脆地回答:“没有。”

“您有其他不动产吗?”

老人的回答仍然是没有。

税收员肃然起敬。他真诚地说:“老人家,确如您所言,您是我们这个镇上最富有的人。而且,您的财富谁也拿不走。连政府也没办法收您的财产税。”

从物质财富多寡来说,这个老人不是最富有的。因为他有一颗最知足的心,所以他确实是最富有的人。也可以说,他有一颗富人心。相反,如果有一颗穷人心,哪怕拥有再多财富。也是一个穷人。

一日一心得

财富的最大价值是投资于正当事业,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并借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赚钱只是他的一项工作、一种修炼、一个游戏,他能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最愉快的心灵体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

永远保持“初心”

南怀瑾语录:做人做事要永远保持刚刚出来的那个心情。例如年轻人刚出学校时满怀希望,满怀抱负。但是入世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历了,或者心染污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的,变得不敢说话了;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了。

南怀瑾大师说,这就是社会与环境影响了一个人。社会与环境其实不足以影响人,只要我们自己有独立的造诣,独立的修养。

很多人烦恼不已,其实只要心不受环境所动,就不会有烦恼了。

有一个囚犯,他的牢房只有一两坪大,空间非常狭小,住在里面很不自在。他的内心充满着愤慨和委曲,认为这么一间小囚牢,简直是人间炼狱。他每天就这么怨天尤人,不停地抱怨。

有一天,这个小牢房里面突然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囚犯心想:我已经够烦了,又加上这只讨厌的家伙,实在气死人了,我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被捉到时,它就轻盈地飞走了。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还是无法捉到它,这才慨叹地说: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所以说,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囚房里,亦能转境,把小囚房变成三干大干世界;如果一个人心量狭小、不满现实,即使住在宽敞的屋子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

塞尔玛陪伴丈夫住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天气热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有华氏125度。她没有人可聊天,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她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而这两行字却永远留在她心中,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