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读点南怀瑾全集
10700000000027

第27章 领导的智慧:以智慧和风度赢得人心(2)

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世界500强之一的企业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他们只好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看上去属于高端产品,确实很先进。

中国南方有个小厂子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也发现常常会有空盒子,他找了个小工来说:“一天之内必须把这个问题搞定。”小工果然想出了办法:他在生产线旁边放了台风扇猛吹,空皂盒一下子都被吹走了。

知识是什么,有时候是一种绊脚石或一根绳索,限制你的思路。事实本来就是如此。所谓佛法,就是一个零。释迦牟尼可以给你无数个0,但你那里至少要有个1。你有一个1,加上他给你的无数个零,你就得到了无量无边的佛法。你那里没有一个1,给你多少个0,还是等于0。这个1是什么?是我们的自性。它被贪、嗔、痴等种种恶业盖住了,要靠灵性的觉醒将它发掘出来。除此之外,谁也帮不上忙,释迦牟尼也不例外。

求人不如求己,“睡死人棺材”也不好玩,作为领导还是“快快自度”吧!如何“自度”?有两个要点:

第一,不要受专业限制。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专业对口”的观念根深蒂固,好像学什么就只能干什么,在择业时,将视点全放在相关的行当上。实际上,任何专业都是“小道”,关键要把人生目标选好。鲁迅年轻时立志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形象,所以他去学医,想改良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后来,他发现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更重要,又以此为目标,毫不犹豫地抛掉医学这种小道,拿起了笔。鲁迅学医和从文都是“小道”,他的“大道”是什么呢?他学医时,大道是提升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从文时,“大道”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素养。他坚定地走自己的大道,所以能将“小道”发扬光大。

第二,不轻视“小道”,但只做与目标有关的事。假设人生目标是道路,任何技术都有可取之处,比方说打球,好像只是玩玩,可是玩好了,没准NBA会花上千万美元请你去打球,玩给大家看;又比方说打麻将,好像是玩物丧志的东西,可是玩精了,没准麻将协会要请你去当教练。虽然任何技巧都有可取之处,仍然只是“小道”,不仅打牌下棋如此,领导才能、管理技巧以及世间一切技术,都是如此。那么,什么是“大道”呢?你的人生目标才是大道。那么专业技术就是行路的交通工具。没有哪种交通工具绝对是好的,也没有哪种交通工具绝对是坏的。小车虽然先进,到了山沟沟里,还不一定有毛驴跑得好呢!同样的道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无高尚低下之分,关键在于目标是否高尚,以及能否成功地实现目标。

为了达成目标,一定不要轻视任何专业技术,也不要迷恋任何专业技术。这就是所谓的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用什么技术或不用什么技术都不要紧,一切以目标为指向。心中执着于目标,就不会偏离方向。正如南怀瑾大师所说:“前面的目标不放远大,专抓一点小成就当成大学问,就被困住了,像掉进泥坑里去了,爬不起来,所以君子不取小道,宁可走大路。”

一日一心得

如果一味的贪求知识的增加,而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一直在原地踏步,那么他掌握的知识就会在他的头脑当中处于僵化状态,反而会对他实践能力的发挥形成束缚和障碍。这就象消化不良的人吃了过多的食物,多余的营养无法吸收,反倒对身体有害。

以言教不如身教

南怀瑾语录:万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说不作,或作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唇舌而已。因此,如推崇道家、善学老子之教的司马子长(迁),在他的自序中,引用孔子之意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都是同一道理。

在南怀瑾先生的会客厅,有一个很大的壁柜,里面分了很多层,摆满了各式中成药,约有数百种之多。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品牌药,也有几种药是南先生自配的。因为他对中医药也颇有研究,如果来访者有病,他一望而知,不待对方开口,他便能道出病情。对有病者,他便从壁柜中取出药,请患者服下,临走时还要赠送几天的药,请患者带回去服用。不少人领受过他的好意。

平时他特别关心学生的健康。他见一个学生经常伏案看书,但提醒他注意眼睛保健,还耐心地传授了一套眼保健操,直到对方学会为止。

南先生还经常亲自动手炖汤给来访客人或学生喝,他炖的汤,都是按中医食疗方法调配制作,颇有滋补作用。他自己对饮食并无多大嗜好,只要大家吃得高兴,他就很高兴了。

南先生平时跟人谈话,并不是摆出老师的样子,耳提面命。他往往是无所不谈,既亲切又随和。有什么好的心得,好的见闻,他随时愿意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例如,他有一次看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狄公全传》,觉得好,就向在座诸位热情推荐说:“这书写得好,值得一看。高罗佩很了不起,虽然是外国人,但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南先生从不像某些名家那样,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他总是这样自然而然把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风格,于一言一行中渗透到他人心里,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事实就是这样: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别人看。

有一个宰相夫人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君爱国等。而宰相每天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看书,极少指教孩子。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本,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儿子啊!”

宰相淡淡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无穷,苦口婆心的劝说,妙语生花的大道理,都不如一个简单的行动。

某县有一所初级中学,被称为全县最差的学校。这里的环境脏乱差,学生的成绩一塌糊涂,每次教育系统评比都是倒数第一。

并不是这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全没责任心,他们也想把学校管好,把学生教好,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学生好象天生长了“反骨”,就是不服管。上课的时候,有的人说笑聊天,有的人随意出入,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甚至有人公然跟老师打架,课堂纪律无法维持。时间一长,老师们都失去了信心,有门路的纷纷调离,没门路的只好无精打采地混着。学生家长也对老师们失去了信心,纷纷让孩子转学,学校的情形更是每况愈下。

终于,县教育局对这所学校失去了耐心,撤换了校长,并给新校长立下“军令状”:半年之内,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将撤消这所学校。新校长认为,要抓学校,首先要从老师抓起。于是,他决定从省城请一位特级教师来讲课,给本校的老师作一个示范,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当好一个老师。

特级教师来了,是一位三十不到的女性。她一身素净,穿着打扮时尚而不轻佻,越看越像个特级教师。只见她满面春风地走到讲台上,用欢快悦耳的声音跟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好!”

按照礼仪,同学们应该回敬一声“老师好”,谁知教室里鸦雀无声。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特级教师冲同学们调皮地眨眨眼睛,表示她对这个冷遇的理解,于是同学们都笑了。

特级教师将讲义放在讲桌上,却发现讲桌里里外外都是粉笔灰,她的手上、衣服上也沾了好些。看来这张桌子已有些日子没有好好清理过了。再看黑板上,昨天书写的内容还留在上面,且被同学们加了不少即兴创作的内容,比如小人头之类。

特级教师看看手上的粉笔灰,看看衣服上的粉笔灰,夸张地一笑,说:“我快成一个白人了!”

同学们都笑了。然后他们脸上又都露出一点难为情的意思,因为他们觉得让这么白的手、这么干净的衣服沾上粉笔灰,真的不应该。

特级教师又和颜悦色地问:“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抹布和粉笔刷在哪里?”

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是否该帮老师的忙。这时,一位男生跳起身,从教室的角落里找来了抹布和粉笔刷。特级教师接过来,真诚地说了一声“谢谢”。然后,她花了好几分钟时间,仔细清理黑板和讲桌。干完活,她又仔细地审视了一遍,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回过身,笑着对同学们说:“这样是不是好看多了?”

结果,这堂课,同学们都听得特别认真,没有一个人违反课堂纪律。下课后,值日生马上跑过去,将黑板擦干净,还将已经很干净的讲桌擦了一遍。他们已经知道应该怎样做一个学生。

那些旁听的老师们呢,他们也知道了应该怎样做一个老师。

在领导艺术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即:我示范。千言万语也比不上亲自做给别人看。当你用友善、真诚、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时,无疑也会得到友善、真诚、尊重的回报。当你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对方也会见样学样,即使学得不是那么像。

当对方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抱怨和指责通常是没有用的,反而会使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那又何必抱怨和指责呢?不如以身示范,“行不言之教”。

一日一心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心中树起一种榜样,我们能够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它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锐气、朝气,是必胜的信念,是永无止境的力量源泉。身教重于言传,领导们何不让自己成为下属的最佳榜样呢?

谨防小人的谗言

南怀瑾语录:无论是天下大事如国家的拔用人才,小则如一个公司行号,乃至一个小小团体,人挤人,人排人,总是难免的。因为人这个生物,天生就是如此不成器的。所以一个当主管的、当家的,一定要切记“士无论贤愚,入朝则必遭谗。女无论美丑,入宫则必遭嫉”的原则,然后处之以仁义,运用以智慧德术,或者效果会好得多。

孟子是儒家中最有民主思想的人。他认为在用人时,国人都说行,才予以重视;国人都说不行,才产生怀疑;国人都说可杀,才考虑惩罚。很显然,这种观点充满了书卷气,或者说想当然,根本行不通。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说:“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点存在。”对任何一个人,总会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都不会出现“国人皆曰可”或“国人皆曰不可”的情形。即使真正的坏人,也会有人给他唱赞歌,不会出现“国人皆曰可杀”的情形。所以,想按大家一致的意见办事,永远办不成事。

孟子有这样的书生之见,不难理解,因为中国除了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在孟子之前从无实行民主制度的历史,没有经验教训可以研究,自然难以设计理想的制度。但他的民主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此外,孟子的话,指出了专制政治下一个必然出现的弊端:用人失察,赏罚不公。因为领导者的意见来源少,很容易受极少数奸滑之人的蒙蔽。

但是,听从群众意见也未必准确,因为群众是盲目的,很容易受人煸动。如何避免小人带来祸害呢?除非以业绩论人,按制度办事,否则没有太好的办法。此外,还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第一,不要根据个别人的意见下结论。

个别人即使不是小人,也可能存在识人不明或情绪作用等原因,那么,他提供的可能是错误信息。如果提供意见的是小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春秋时,祁射子去见秦惠王,交谈之后,秦惠王很欣赏他的才能,准备予以重用。唐姑心里很嫉妒,就在秦惠王面前讲祁射子的坏话。当祁射子第二次去见惠王时,秦惠王的态度就很不友好。祁射子也就失去了受重用的机会。

还有一个例子: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有个爱妾名叫余。余想成为正室,就想让春申君废掉正妻。有一天,余哭哭啼啼地去找春申君,并揭开上衣,露出青一块紫一块的腰部给他看。春申君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回事。余说:“我能够为您作妾,真是三生有幸。可是,我想侍候好夫人,就侍候不好您了;想侍候好您,就侍候不好夫人了。既然我无能,侍候不好两个主子,与其死在夫人手中,不如让您赐死,这样我也死得瞑目了。”

余的表演很逼真,春申君信以为真,立即废了正妻,立余为正妻。

后来,余生了儿子后,又想忘掉春申君的大儿子甲,好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有一天,她把自己的短内衣撕破,然后哭着去找春申君,说:“我受您的宠爱这么久了,还为您生了孩子,甲不是不知道。今天早上我在后花园里散步,他却要调戏我不可。我不敢沾辱您的名声,就拒绝了他,谁知他竟敢强行非礼,连衣服都被他撕破了。”

春申君怒火中烧,立即命侍卫把甲给杀了。

秦惠王因为一个人的话,就失去了一个人才;而春申君因为一个人的话,竟然忘掉废掉结发之妻,杀死亲生儿子,这都是偏听偏信造成的损失啊!

第二,小心伪装的忠言。

小人进谗言,有一个特点:根据领导的性格,抓住领导的心理,说出的话好像都是在真心为领导着想,迷惑性非常强。

魏文侯命乐羊率军攻打中山国。这时,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君抓住他的儿子,逼他退兵。乐羊子不同意。中山国君就把他的儿子煮熟了,还派人给乐羊送来一盆肉汤。悲愤已极的乐羊喝掉了这碗肉汤,表明他誓破中山的决心。

魏文侯知道这件事后,夸奖道:“乐羊为了我,吃了他亲生儿子的肉汤,可见是何等忠诚啊!”

这时,堵师赞说:“一个人连儿子的肉汤都敢吃,谁的肉汤他不敢吃呢?”

后来,乐羊攻下了中山国,凯旋归来时,魏文侯重赏了他,却再也不相信他了。

在一般情况下,堵师赞的话是对的,谁忍心喝亲生儿子的汤,这个人简直禽兽不如。但他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主帅的决心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和三军将士的生死,乐羊子怎么能为了儿子一己的生命而置大局而不顾呢?

所以说,是非黑白,其实是一句话而已,当真不能不慎察啊!

第三,慎防虚假的群众意见。

领导者有必要多听群众的意见,但要提防狡诈之徒操纵群众意见。还要分清群众的意见的是否理性。因为人们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完全可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大清康熙时的名臣张伯行,为人廉洁正直,有“江南第一清官”之称,与余成龙齐名。张伯行出任太平府知府时,遇到了一件疑案。为了解案情,他脱掉官服,微服私访。

张伯行在路上走了很久,有些累了,正好前面有一座小庙,他就走进去歇息。庙里的主持已经八十多岁了,一看见张伯行,马上就站起来,合掌肃立,并喊徒弟备茶。

徒弟在远处应道:“太守就要来了,您还是把客人带到别的房间去坐吧!”

老僧说:“太守已经到了,速来献茶!”

张伯行大吃一惊,怀疑这两位僧人有未卜先知的神通。他问:“你们为什么知道我要来?”

老僧答道:“您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境内都知道,哪里只有老僧知道!”

张伯行又问:“你怎么认得我?”

老僧说:“太守不能认识一郡的人,一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

张伯行好奇地问:“那你知道我是因为什么事外出吗?”

老僧说:“某某案子,涉案双方都派出亲信,布散在道路上已经很久了,他们只是假装不认识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