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读点南怀瑾全集
10700000000026

第26章 领导的智慧:以智慧和风度赢得人心(1)

先管好自己,再管理别人

南怀瑾语录:最难管的是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思想与情绪。你们要做老板、领袖,搞管理学,先管理自己吧!自己性情管理好,智慧管理好,理性管理好,然后再管理别人,再谈事业。

有一个学僧元持在无德禅师座下参学,虽然精勤用功,但始终无法对禅法有所体悟,故有一次在晚参时,元持特别请示无德禅师道:“弟子进入丛林多年,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养,每日一无所悟,请老师慈悲指示,每天在修持、作务之外,还有什么是必修的课程?”

无德禅师回答道:“你最好看管你的两只鹫、两只鹿、两只鹰,并且约束口中一条虫。同时,不断地斗一只熊,和看护一个病人,如果能做到并善尽职责,相信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元持不解地说道:“老师!弟子孑然一身来此参学,身边并不曾带有什么鹫、鹿、鹰之类的动物,如何看管?更何况我想知道的是与参学有关的必修课程,与这些动物有什么关系呢?”

无德禅师含笑地道:“我说的两只鹫,就是你时常要警戒的眼睛——非礼勿视;两只鹿,是你需要把持的双脚,使它不要走罪恶的道路——非礼勿行;两只鹰,是你的双手,要让它经常工作,善尽自己的责任——非礼勿动;我说的一条虫就是你的舌头,你应该紧紧约束着——非礼勿言;这只熊就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与个人主义——非礼勿想;这个病人,就是指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让它陷于罪恶。我想在修道上这些实在是不可少的必修课程。”

南怀瑾大师讲领导艺术,他说:“伟大就是管理自己。很多人以为伟大就是领导别人,这实际上是错的。成为一个成功管理者,要花50%以上精力管理好自己。当你不能管理自己的时候,你便失去了所有领导别人的资格和能力。”

当一个人走向伟大的时候,千万要先把自己管理好,管理好自己的金钱、自己周边的人脉社会关系,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你管理好了自己,我们称之为自律,称之为守法,很多类似的美德就有了。

假如你是一个管理者,试问:

一个管理不了自己的人,如何管理别人?

一个每天上班不守时的人,下属会守时吗?

一个下班逛街泡吧看连续剧,书都不翻一下的人,下属会热爱学习、追求进步?

一个上班常打私人电话、上网聊天的上司,下属会集中精神、全力以赴工作?

一个背后说客户坏话、算计客户的上司,你能要求下属心正意诚、以客为先?

……

相反:

一个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准时上班的上司,他的下属很少敢迟到早退!

一个天天学习、不断进取的上司,他的下属不更努力,很快就会被淘汰!

一个严以律己的上司,他的下属也不敢造次!

一个对客户毕恭毕敬、真诚服务的上司,他的下属如何敢傲慢滑头?

……

管理好自己的人,他的部门不用怎么管理,下属都很自觉。

一个管理不好自己的人,他的部门怎么管也管不动,上梁不正下梁歪!

所以,人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人,都一定要管好自己。

管好自己,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自我约束,是一种处之泰然的自我调控,是一种以身作则的自我标榜。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谁要想管好自己也都需要有一定的过硬的心理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你“出淤泥而不染”的有力保证。不管你身处何时何地都照样循规蹈矩,而“不为五斗米所折腰。”管好自己,你不会做那些偷鸡摸狗的坏事情,也不会去贪小便宜的抽油刮水,更不会去霆而走险的贪赃枉法。管好自己,使得你没有太多斤斤计较的势利,使得你没有太多百无聊赖的自慰,使得你没有太多的游手好闲的堕落。

其实,管好自己是非常简单的,只要你凡事都三思而后行就不怕选错方向却背到而驰;只要你交流都谦虚谨慎就不怕出口伤人却遭到众人嫌弃;只要你为人都光明正大就不怕大家非议却有失公理;只要你款待都一视同仁就不怕偏长护短却斯文扫地。

管好自己,是你生活中的一种固然的必须,也是你生命里的一种诚然的必要,更是你人生的一种欣然的必定!

善于管理自己,专注地精勤用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行,非礼勿动。非勿言。非礼勿想”。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日一心得

管理好自己,才能取得领导的资格,才能在组织中成为最好的成员。其他成员多少有些放纵,而你是最好的成员,所以大家会信任你,才敢把命运寄托在你——一个首先能管理好自己的人身上。

第一要务是“取信于人”

南怀瑾语录:一个君子,要指挥下面的人,需要他们做事的时候,必须先要建立起来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当他们对自己有了信念,然后要他们做事,虽然没有告诉他们所以然,他们仍会做到。当部下对自己还没有信仰的时候,要求他们过多,他会以为是找他麻烦……一般人的心理如此,人是最难对付的,所以待人处世必须以信,信之重要在此。

南怀瑾老师问大家:在没有取信于下属之前,为什么不能指挥他们呢?因为指挥不动。很多领导在会上发言,很好的制度,很好的政策,讲得津津有味,下面的人却说:“瞧!又在欺骗咱们老百姓。”下面的人有这样的心态,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政策也难以推行,或者执行不彻底,不就白忙乎了吗?

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实际上就输在未曾取信就先指挥这一点上。他一上台,就撤换了一大批才能不佳或品行有缺陷的军官,代之以德才兼备的新人。从理论上来说,这并没错呀!关键在于,大家对他并不信服,心里肯定会想:“老子当兵打仗那会儿,你还在吃奶,懂什么呀?”大家心里有这样的想法,他的做法就全都错了。

在没有取信于上司之前,为什么不能劝谏他呢?因为他根本不会听从。指出他的错误,他看不到你的好心,还以为你在嘲笑他而自显高明呢?于是,他对你没有感激,只有厌烦甚至仇视。

“信而后谏”的原则不仅对上司适用,对亲人、朋友也同样适用。大致上,对方不愿意倾听你的意见时,说明他还不太相信你能拿出什么高见,不如闭上嘴巴,起码不会招致他的敌意。

所以说,做领导首先要取信于人,做出自己的金字招牌。人家认可了你这个招牌,他就认可了你的一切“产品”,即你的观点和行为。如何取信于人呢?有三个要点:

第一,树立一个符合大众期望的目标。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我们说话做事,必然包含某个动机,明显一点好处的事谁都不会干。所以我们一动口、一动手,人家就会有一个疑问:这小子想干什么?如果我们所行之事对他有益,他就会赞成;如果会危害到他的利益、名声或影响他的心情,他就会持反对意见,甚至制造障碍。为了获得帮助和减少障碍,我们就应该多说于人有益的话,多做于人有益的事。

如果我们想干大事,还必须亮出一个符合大家期望的目标,并设法使他们相信这是真的。这是重要的成功之道。《孙子兵法》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只要大家认同你的目标,他们就愿意陪你出生入死,什么也不害怕。

目标有的高尚、有的务实,关键要让大家看到好处。周恩来先生少年时的目标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家一听,谁不竖拇指:好!咱们中国人民被外国佬欺负一百多年了,早就该崛起了。所以大家都乐意支持他、帮助他、追随他。台湾企业家蔡万霖的目标是“我做大老板,员工做小老板”,员工一听就高兴:只要我能做小老板,你做大老板我没意见。香港“珠宝大王”郑裕彤决定进军房地产业时,把干部们召集到一起,宣布了自己的远大目标:“我们过去在珠宝界已经打出了一片天地;而现在,我们将要建设一个‘新世界’!”他表示,将要建成一个全港最引人瞩目的建筑群:新世界中心。大家都兴奋起来,愿意追随他创大业。随着“新世界中心”落成,郑裕彤一举成为香港地产界的超级大享之一。

让人屈从不如让人乐从。每一个下属都只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不会为上司的目标而奋斗。除非你的目标能让下属看到好处,他们才会真诚追随。

第二,有一项他人无法比拟的特殊才能。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他也许是技术专家,也许是管理专家,也许是经营专家……在这里,“专家”一词的意思是,在你所处的群体中,大家普遍认可你某方面的才能。这跟是否握有国家某个机构授予的职称没关系。

成为专家跟人生成就有什么关系呢?假如你确有专长,人品还过得去的话,别人在这方面遇到疑难问题,自然会来向你请教,并乐意按你的意见办。当很多人习惯于听从你的意见时,你的威信便在人群中突显出来。这种威信又会影响到你对其他方面的发言权。尽管你在其他方面的见识并不比别人高明,人家还是愿听你的,同样的话,别人说出来只是歪理邪见,你说出来才是真知灼见。这样,你在人群中的地位便确立了。这种地位又进一步影响到你的其他机会,比方说优先升迁,等等。如果你是领导者,下属对你的想法就是:这个人非同凡响,跟着他准没错。当大家对你产生了这样的信念,你说的话就很少有人怀疑了。

第三,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耶稣在《马太福音》里有一句话:“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诚信不是某些人眼里的鸡肋,它应该是做人处事最起码的品质,对于领导者或下属都是不可或缺的伦理。遗憾的是诚信已经成为眼下匮乏的稀缺资源,它就像迷彩服一样,成为许多人用来伪装掩护的幌子:口口声声诚信为本,实际上骗你没商量。

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别人对你缺乏信任,是因为你说话不讲信用。“狼来了”的故事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牧羊童在山上牧羊,闲着没事干,就拿骗人当游戏,一次次说“狼来了”,人们受过几次骗,就不再相信他了。狼真的来了,他就只能后悔莫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一再失信与人,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你了。

我们要想取信于下属或上司,就要严守信用,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正如南怀瑾大师说:“孔子说作人、处世、对朋友,‘信’是很重要的,无‘信’是绝对不可以。尤其一些当主管的人,处理事情不多想想,骤下决定,以致随时改变,使部下无所适从,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那么,守信要到何种程度呢?最好学学周成王,做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有一次,周成王和小弟弟叔虞在一起做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子剪成玉圭的形状,递给叔虞说:“我把这个赏给你。”

叔虞很高兴,喜滋滋地将这件事告诉周公。周公就去问周成王:“您给了叔虞封赏吗?”

周成王说:“我只是跟叔虞开个玩笑。”

周公正色道:“我听说‘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书会记录,艺人会传唱,官吏会议论,怎么能开玩笑呢?”

于是,周成王将错就错,封叔虞为晋王。

也许有人会说:一句玩笑话也当真,太古板了吧?其实不然,信用是靠细微小事积累而成,要想获得别人的绝对信任,必须绝对守信,即使一句玩笑也不例外。如果不打算兑现,就不要随便开玩笑,以免失信于人。

一日一心得

实现诺言,遵守诚信,有时有可能让人失去什么,但同时也会让人得到金钱所得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尊重。其实不仅仅是商家,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诚信,诚信是对每位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诚”是对人的态度,忠诚、诚实;“信”是做人的态度,守信、信誉。诚实守信,也就是诚信。形成诚信的社会风气,既要有制度作保障,同时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以诚相待。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别被学问捆住手脚

南怀瑾语录:讲人生修养,一个大丈夫,不管对哪门学问,都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要被它困住了。因此,反过来讲,对于下棋、打牌等等,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被它困住的,不能不算是学问。如困住了的话,就变成了“致远恐泥”。

南怀瑾先生特别叮嘱学佛修禅的人说:学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这样才可以学佛。如果搞得一脸佛气,满口佛话,一脑子的佛学,那就没得救了。

南老师还曾把硕士、博士学位形容为“死人棺材”,把所有学问形容为“死人古董”。不错,这个硕士、博士学位里面,确实装了不少学问。但这个学问只是“死人的古董”,虽说值钱,好不好用,就很难说。因为社会总是走在书本前面,两者始终存在差距,这个差距,要靠灵活的变通和在实践过程用心领悟来弥补。如果认为可以躺在学位上吃老本,跟睡死人棺材没有两样。

“睡死人棺材”,是一般长于学习、短于实践者的通病。甚至还有背着“死人棺材”走路的。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王寿的书生,在外地求学。他癖爱读书,乐此不疲。那时的书,是抄写在竹片上的,再用皮革串起来。王寿为了抄书,在自家房前房后种满了竹子。他每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都用来借书、抄书、看书。

有一年,王寿的母亲去世了,他要到东周奔丧。他随身背了一些书,准备途中抽空看看。这些书重得很,结果只走了几里地就累得喘不过气来。他只好坐在路口休息,并随手抽出一册书来读。

这时有个叫徐冯的隐士从此路过,见他背这么多书,就停下来跟他打招呼,并说:“你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

王寿是第一次听见有人否定读书,不禁愣住了。

徐冯笑笑说:“人是要做事情的。做事,要依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而有所不同。比如少年时、欢娱时,可以狂放一些;老成时、主持礼仪时,就应持重一些;国家太平时可以出来治事;国家时最好退而隐居。所以聪明的人做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书呢,它是记载言论和思想的。言论和思想又由于人的勤奋思考而产生。所以人的智慧并不是以藏书多少来衡量的。你是聪明人,为什么不去勤于做事和勤于思考,却要背着这累人的东西到处走呢?”

王寿听了,如梦方醒,再三拜谢徐冯,还当场烧了自己所带的书,手舞足蹈地,轻身去了东周。

这个王寿,幸亏有高人指点,使他大彻大悟,要不然一辈子就被这些“死人棺材”耽误了。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读书学习是连在一起的,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个词,好像读书就是学习,学习就是读书。其实,学习未必是读书,读书也未必是学习。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做人做事的理念,未必都从书本上来,只要能学到而且有用,无论是从哪里来,都是学习。

《红楼梦》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些人虽说没有读书,但实实在在学到了人情世故,谁敢说他们没有学习?谁敢说他们没有学问?

孔子、老子的学问被传得那么神,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超越,大概就是因为读死书、死读书、愿睡“死人棺材”的懒人太多吧!

但是,释迦牟尼却没有死人棺材给人睡,他不像一般学问家那样,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告诉人家我这个学问就是真理,相信我就对了,不信我就错了。释迦牟尼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我这里没有佛法,你找我要佛法,算是找错人了。佛法在哪里?在你自己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