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爱财的人,凭正当手段致富并赢得人们的尊敬。如果用损人利己的手段获得赃钱,那是玷污钱财,而不是真正的爱财。
好色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正的好色,应该是喜欢她,尊重她,追求她,爱护她,愉悦她,而不仅仅是占有她,更不是伤害她。后者只是心理变态,怎么算得上好色呢?
一日一心得
爱财好色是人的本能,而这种本能可以促进人们对事物的积极面对,如果一个人连爱财好色的情趣都没有了,人生该多无聊。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句话,能从侧面反映出爱财好色的合理运用。所以爱财好色是人的正当需求,不应回避,只要记住“君子爱财爱色,取之有道”。
德不高则行不远
南怀瑾语录:“德不高则行不远”,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利世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
南大师说:“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话来说: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认为三不朽的事业,这是很难的成就……这个‘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的立。不怕没有禄位,也可以说是不求人爵的位子,只管天爵的修养。同时也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有的人天天抱怨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本事,没有人重用自己的才能,抱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却从来不想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千里马呢?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假如真的是千里马,就要拿出脚力来。老是躺在那里等草料,人家怎么看得出你是千里马呢?
如何证明自己是千里马呢?首先要在立德、立功、立言上下功夫,让别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价值。
如何立德?就是拿出好心来,多做于人有益的事。雷锋只是一个普通战士,因为爱做好事,就全国扬名,成了大家学习的楷模。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把“立德”做到全国扬名的地步,但至少要在本单位树立一个好人形象,让老板、同事和下属都称道你的德行。
什么是“德”呢?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团队都有不同的标准,我们当然只能与时俱进、入乡随俗。就工作单位来说,团队精神、忠诚敬业、勇于创新、勤劳节俭,这都是公认的美德。认认真真体现这几个方面的德行,自然会受到欣赏和重视,你在工作单位的地位就确立了。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那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
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
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圣人合才而取德。
今天我们的用人之道,我们选拔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似乎依然坚持的是这个原则。当然,其德和才的内涵都已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周公本人,不但不骄不吝,而且是谦逊大度的典范,这也是人所共知而勿庸赘言的了。
孔夫子教导我们,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孔夫子还告诉我们,德育本身也有基础,要抓德育就要狠抓这个基础。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这里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也就是能“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办事实谋福利的人。
为了使这个高尚的道德目标具体化,以便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来逐步达到,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人做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格教育”问题。其基本内容是: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做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道德教育就是人格教育,按孟子的话说就是实施“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兽之别”,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他明确指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如果只讲究吃饱、穿暖、居住安逸而不受教育,人就会失去人格,和禽兽也差不多。为此他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论证了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应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八德,这也就是孟子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这样,孟子就明确地回答了要让学生作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但是,由于孟子的“性善论”含有唯心主义先验论色彩,其八德并未被后人完全认同。在后世儒家中还有不少学者推崇管仲的“四维”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
这些学者认为可用“礼、义、廉、耻”作为完善人格的标准,即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汉代的贾谊和清代的顾炎武等大学问家均对四维说十分赞赏。
在本世纪30年代倡导的“新生活运动”也曾主张以“中华民族固有之德性棗礼、义、廉、耻为基准”,认为这是“古今立国之常经”。但是管仲的四维只讲“礼、义、廉、耻”不提“孝、悌、忠、信”并不能涵盖完美人格的全部内涵,所以有较大的片面性。
新加坡在全面总结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并以此八种德行作为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纲”和新加坡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李光耀的这一英明之举已在新加坡取得极大成功。
孔子还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就是指“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尚德不尚为,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
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原则。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也用算了,危害还不会好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甚至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甚而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质更比能力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比较全面地说,应该是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能得兼时,德重于才。如果完全没有才,则已不在我们所讨论的范围内了。
一日一心得
“德不高则行不远”是利世的做人观,做事首先做人,我们相信: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与利世一起患难与共,荣辱共担;只有有品行端正的员工,才可能有长盛不衰的企业。
礼仪之道绝非小事
南怀瑾语录:出门在外,人与人之间免不了接触,应该对任何一个人都要恭敬有礼,不能看不起任何人一个。看到任何一个人,都要像看到贵宾一样诚恳、尊重。“使民如承大祭”是讲做事的责任感,指为大家做事的时候要负起责任,担负责任的态度要“如承大祭”一般。这也表现为一种对人对事的态度。
待人接物要有讲礼仪。南怀瑾大师说:“现在的学生几乎不会应对,如问他:‘贵姓?’他就答:‘我贵姓某。’‘府上哪里?’他会说:‘我府上某地。’就是如此,应对的礼仪没有了,这是大问题。”其实,不光学生不会应对,很多成年人也不会,见了人连个招呼也不会打,请客、做客的礼仪也不懂,在公共场所或交际场所,还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掏耳朵、挖鼻孔、咬指甲、晃悠双腿等等,这就难免让人反感,并影响到很多事情。
一位女记者约请一位知名教授采访,教授爽快地答应了。原定采访时间两小时,没想到,刚谈了三分钟,教授便借故要走,而且态度很冷漠,使女记者十分尴尬,又大惑不解。后来,她通过教授的学生才弄清原因:原来,那天采访时,她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脱掉鞋,架起二郎腿。也许是早上起床忘了换袜子的缘故,那味儿很不好。教授十分反感,就中止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