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能有季羡林先生这样高龄的人少之甚少。人们不禁要问:季老有什么养生秘诀?季老答曰:“养生无术是有术。”、“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闻名全国。” 最后他又补充一点重要经验,就是:“一个人决不能让自己的脑筋投闲置散,要经常让脑筋活动着。过去‘用脑伤神’的说法已经被科学实验所否定,应改为:‘用脑长寿’”。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羡林语录: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前面还有将近二十来个人。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地是八宝山。时不时地有人“捷足先登”,登的不是泰山,而就是这八宝山。我暗暗下定决心:绝不抢先加塞,我要鱼贯而进。什么时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挥手,向人间说一声“拜拜”了。
季羡林特别喜欢陶渊明的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季羡林经历了人生许多事情后,他感悟到了诗中所表现的心灵境界。诗的关键在一个“应”字,这个“应”字由谁来掌管,由谁来决定呢?季羡林不能知道,但他觉得反正不由自己来决定。既然不由自己来决定,那么就由它去吧。在对待人的生死问题上,季羡林非常豁达,有着洞明世事后的平和,他主张不刻意为之,顺其自然。
季羡林常常说自己养生没有秘诀,也没有刻意的去做些什么,来使自己益寿延年,他只是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自在而为,顺其自然的对待生活,对现实持接受的态度,并且对未来很乐观。季羡林这种平和、乐观的心态,从医学角度来讲,其实正是季羡林长寿的原因之一,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健康的心理比健康的体魄更重要。
平和是金,人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才能创造出奇迹。有人就曾根据这一点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第一个作出这种预言的,是瑞士钟表匠塔·布克。1560年,他在埃及的金字塔游历时,作出了这个预言。
在四百年前,一个钟表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呢?自埃及考古工作者证实了布克的判断后,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便对这位钟表匠产生了兴趣。他想知道这个人到底是凭什么作出那种预言的。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他开始搜集布克的有关资料。最后,他发现布克是从钟表的制造,预知那个结果的。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起初,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对金字塔的建设者,他之所以能得出自由人的结论,就是基于他对钟表制作的那种认识。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在塔·布克的史料中发现了这么两段话: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而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像,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
塔·布克是第一批因反宗教统治,流亡瑞士的钟表匠,他是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据说,瑞士到目前仍保持着塔·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工作采取强制性、有苛扣工人工资行为的国外企业联营。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造不出瑞士表。
可见,心态对人很重要,具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快乐生活,工作出彩。同样,心态对于人的身体健康也是至关重要。有的人身体结实,体格健壮,但是心理脆弱,自怨自艾,过分忧虑,遇到一点小的挫折,是当成天大的事情,心慌意乱,生活的规律和节奏全被打乱,严重的甚至丧失自制力,影响到身体的免疫功能,最终身体的健康也因此不复存在。这种人的健康正是毁在了心态不健康上。
什么是健康的心态呢?
拥有健康心态的人,要具有健康的情商,应该具备美国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力》这本书中,提到的五种情商能力。这五种能力是:第一,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就是说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能够体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有人管他叫做情绪觉知。第二个是要妥善的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力,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情绪化,情绪化,脱缰野马,控制不住。 第三个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能够自我调节,从不良的情绪体验中走出来。 第四个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不光是控制自己情绪,还要能看出他人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第五个,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曾于1997年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等影响。因此,要健康、健美、长寿,自身的因素就成为第一要素。可见,一个人长寿与否,60%取决于自己。
健康的心态,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达到。现代人,特别是老人可以在生活中检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提醒自己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不要对生活中不顺的事情,过分忧虑,很多时候顺其自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也能让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
一日一心得:
怎样才能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呢?第一,要驾驭愤怒情绪。第二个要克服紧张情绪。第三,避免急躁情绪,培养自己的忍性。第四,摆脱消极情绪,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第五,合理的宣泄,压力过大时,所以可以适当的宣泄。
积极过好每一天
季羡林语录:我并不是为活着而活着。活着不是我的目的,而是我的手段。前辈学人陈翰笙先生,当他一百岁时人们为他在人民大会堂祝寿的时候,他眼睛已经失明多年,身体也不见得怎么好。可是,请他讲话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工作。”全堂为之振奋不已。
季羡林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曾说过:“我的要求就是不停地工作,我一辈子没停过。我的生活习惯就是不停地工作,习惯。不写不行,好像没吃饭一样,第一需要”。他常常警告自己,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如果季羡林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他认为虚度时光是一种慢性自杀。所以季羡林总是把每天的生活都排得满满地,他每天早上都是四点一刻起床,简单的洗个脸,吃点东西就开始伏案写作,他常常笑称,自己的早餐是先天下之早餐。人们形容人的勤奋往往会用“闻鸡起舞”这个成语,但用在季羡林身,改成“鸡闻他而起舞”更合适一些。到每天早上七点,别人开始上班的时候,季羡林已经工作了三个小时,一上午的工作已经出来了。
对季羡林来说,每天四点多起床写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是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到他因身体不好住进三0一医院前,他一直都保持着这个习惯。季羡林是2003因病住进北京三0一医院。这三年多里,已九十多岁的季先生经历了心肌衰竭、左腿骨髓炎、心脏病,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写下了二十多万字的《病榻杂记》。
可以说季羡林的一生是工作的一生,充实的工作给季羡林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意义。而在工作状态中的老人,往往活得更健康,积极工作,让每一天都过得有价值,这也是季羡林长寿的又一个秘诀。
有人说“人忙难老,人闲易老”,生活充实忙碌一些,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反而更好,不容易生病,而一旦闲下来,无所事事,许多病倒是找上门来。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老干部,退休前工作繁忙,意气风发,什么病没有,退休后在家里待上几年,反而闲出病来。
报纸上曾报导这样一则新闻,十一长假期间,李先生一家人出去旅游,母亲因为年纪大,不想去,就留在了家里。但李先生怎么也没想到,他出去旅游回来后发现,独自一人在家的母亲竟像变了个人,整天闷闷不乐,后来找心理医生咨询才知道,母亲患的是“假日综合征”。李先生告诉记者,“十一”前他们一家合计着出去旅游,本来想带着母亲一起,可她嫌累不愿去。可谁知母亲没累出病来,却在家“闲”出病来了。
为什么忙起来,身体还更好一些呢?因为工作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如果一个人不能做一些对别人有用的事情,觉得自己没有用了,生命力就会减弱,病也就跟着乘虚而入。
所以,有时候人还是忙点累点好,太闲了会闲出病来。人在有事可作的时候,人的身体各个器官的机能,都会被调动起来,免疫能力,抵抗疾病的能力都会比精神松懈的时候强。有许多人,甚至在患上癌症后,依然工作,并以工作的热情,战胜了病魔。美国人马龙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1984年,马龙30岁,她的生命仿佛走到了尽头。马龙患上了乳腺癌和宫颈癌。在过去的11个星期内,她已经经历了两次外科手术。现在,她正经受着化疗带来的巨大痛苦。雪上加霜的是,疾病夺去了她的秀发、她的积蓄,还有,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能忍受更多的压力而离开了她,唯一给她留下的就是两个小男孩儿。更糟的是,医生给她下了死亡判决书:她还可以活两年,如果幸运的话,最多五年。
尽管马龙不断地经受着身体内剧烈的疼痛和无边的恐惧,可她知道自己不能就这么躺着自怜自叹。她必须鼓起全部精力来照顾两个儿子。这就意味着,她必须得找一份工作。
在所有的销售类工作中,马龙最终选定了男性占主体的汽车销售领域。前16次的应聘,马龙都失败了,在做第17次努力时,马龙向销售经理认真讲述了一番她对女性购车者的独特想法后,终于被当场雇用了!马龙的汽车销售生涯从此开始。
在工作当中,马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新手,并且工作环境中几乎全部是男性。马龙在工作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年度销售人物的称号。而此时,马龙的癌症病情也得到了逐渐的控制,她的身体不断强壮起来。
在其后的日子里,她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被提升,在做到高管的位置后,她决定开创自己的汽车销售公司。在1989年,距离马龙为了治病养家卖掉自己第一部车整整五年的时候,一间属于马龙的汽车销售商店诞生了。
马龙真心的劳动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回报。今天,她的癌症已经被彻底消灭,她已经成为两家汽车销售商店的老板。她的公司每年的收入达到4亿5千万美元。
积极的心态,使马龙没有倒在癌症下,工作让她把生命的潜能全部打开,她也籍此,战胜了自己,战胜了病魔,重新赢回了健康。
一日一心得:
为什么工作对健康有好处?因为工作使人忙碌,让人不会感到寂寞、孤独。研究表明,人们无事可作时会感到不愉快、忧虑、孤独。相反忙于工作的人感到最愉快。许多热爱事业卓有成就的人感到在努力工作时最幸福。工作起到人与现实之间桥梁作用:通过工作,人们彼此接触,通过集体活动,人们得到友谊和温暖。这有利于健康。失去工作就是失去一切,它影响人的精神,使人容易患病。
感情充沛,兴趣不老少
季羡林语录: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伟大的人们是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息。
季羡林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也是兴趣不老少的人。在季羡林的散文中,常常可以体会到他深沉真挚的情感,对祖国的爱,对师长亲朋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哪怕是小花小草,在季羡林的眼中也像是寄予了生命一般,他会为它们的命运而感怀。季羡林还一直很喜欢小动物,他小时候养过兔子,后来由于工作学习繁忙没有养过小动物,直到老年时才又开始养猫。季羡林爱猫在北大是出了名的,他对猫非常之好,甚至有人笑称在他家实行的是猫道主义。季羡林是一位博爱的仁者,他有一种对世间万物的大而化之的爱。
季羡林是一位感情充沛,内心世界丰富的人,他总是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以已推人,他身上有一种善良的人性,所谓“仁者无忧”,这也是季羡林长寿的秘诀之一。
孔子曾说过 “仁者寿”,其中就蕴含着养生之道。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智者乐,仁者寿。”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一生中谈论最多的是仁,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仁的地方多达158次。他在《论语·雍也》中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孔子提出了“以德助寿”的养身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为什么“仁者”会长寿呢?仁,是一个道德概念,引入医学,为身心,为精神。西方医学认为,心理平衡是生理平衡的重要条件。精神的宁静愉悦,可以提升人的免疫功能,可以增加细胞的分裂次数。孔子分析了人为什么不能长寿的原因,是因为“夫寝处不适,食欲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辱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此处孔子说的疾病而死、服刑而死、争战而死,都与道德有关系。孔子特别强调“内无思想之患,以怡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散,精神不散。”用今天的观点来说,“仁者”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道德高尚,性情平和,与世无争,从不争强斗气;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不忧不愁,快活一生,怎能不长寿呢。
季羡林热爱大自然,他在花草中寄予了自己的感情,在最困难的时候,美丽的大自然,让季羡林增添了对生活的留恋。季羡林的散文中有许多对花草的描写,写得非常细致传神,象《二月兰》《夹竹桃》《马缨花》《神奇的丝瓜》等。在《幽径悲剧》中季羡林写道:“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