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遥远的你
文/周丽晶
亲人间何须刻意道珍重。
这一生中,你一共同我提及这句话三次。一次是在我赴美留学前,一次是在父亲坟前,最后一次是你去世前昔。是的。这是你,我的母亲。一共六十余年并不算多漫长的人生,出生时是世间万千生命中平凡的一员,离世时亦是阒静无声。平淡的童年生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掩埋的青春岁月,艰苦辛酸的半世沧桑。所有的一切在死亡面前皆变得缄默无声,如同婚礼华服,婚宴时璀璨夺目耀眼一时,喧嚣过后也就空置一旁成为记忆。却欲为你记录下这些菲薄流年与厚重人生,若我同你一般颠沛流离一生,我又将会选择以怎样的面目应对。
一九六八年,毛主席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一声令下后,数百万城镇中学生不得不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承担截然不同的生活。
为了让自己的妹妹能有机会留在上海照顾父母,身为姐姐的母亲选择了奔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离开上海那天,火车站人山人海,各个单位敲锣打鼓地欢送。母亲与同行的同学们背着背包提着简易箱子和脸盆,胸前挂着一朵朵大红花。这些生于城市的年轻一辈都还纯真热血,有许多人是第一次离开上海去到三千多公里外的陌生世界,此番一走,便是安稳生活的句号。母亲尚不知自己将会在云南面临怎样的处境,心下不由惆怅不已。到了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广通火车站,一行人下了火车以排为单位,转坐军用卡车。这些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挤在车厢中,坐在自己的背包上,一路颠簸,黄土飞扬。母亲转头回望车窗,除却杳无一人的荒凉外仅见尘土肆虐,回首只见众人个个灰头土脸却依旧高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嘹亮的歌声在这片贫穷的土地上空回荡,越飘越远,似是象征他们一去不复返的安逸城市生活,又宛若隐隐暗喻他们将被耽误的艰辛人生。
起先两天还颇有一腔激情地唱歌,热血又满腔豪情地向遥远的前方迈进。然而时过二三日仍没有到达目的地,歌声逐渐变成了哭声,有微弱抽泣,亦有号啕大哭。忧愁、茫然汹涌而入淹没了脑海,委屈与后悔须臾间充斥了心头。五天后,一行人终于到达目的地——瑞丽卡朗农场。农场条件简陋至极,竹子搭建的房间之间只是简单隔开,互相可以看见,但睡在床上能够看到绚丽的漫天星辰。最意外的是没有厕所,这些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们顿时又濡湿了眼眶。
由于来自城市,大家的野外生存能力普遍不佳。上山劳作的第一项任务是开荒,母亲在开荒时常常被马蜂蛰到,两边脸颊肿胀,疼痛不已,却又不知如何是好。最严重的一次半边脸肿得有如小脸盆那般大。同时也不明白怎样正确食用菠萝,有知青盲目地用牙咬,最后导致嘴被划伤流血。每日都须挥汗如雨持续劳动八小时以上,劳动强度非常之大,晚上倒在床上就疲乏得像是再无力气爬起来。每三到六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每次吃肉就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提前半个月前就开始四处奔走相告要杀猪吃肉的消息,而事实上母亲往往只能分得些猪皮和骨头吃。肥肉需节省下来用作炼油,制成之后三个月的炒菜油。还记得有一次,一名女知青错将洗衣粉当味精撒到了肉上,吓得当场失声痛哭。母亲扼腕一声叹息,悄无声息地把肉拿到井边反复刷洗数次后再拿回去煮给大家吃,就是这般艰苦的条件,而这些年轻人在常年的磨炼下也不再是当初城市中那些受庇护的天真孩子。
知青最期盼的即是下雨天。雨天便可组织学习或读报纸而不用上山劳动。当年在云南边境地区,建设兵团中橡胶连队最是辛苦。瑞丽属热带地区,开出来的荒山上没有任何绿荫,酷热的气温下时常一整天都喝不上一口水,每人每天都要挖八个大坑栽橡胶树。逢割胶季节,每人每天规定至少割两百棵,从清晨天际微亮时就上山收胶,傍晚时分还需二度上山再收一次胶。然而并不是每次雨天都这样受欢迎。有好几次母亲都在收胶半途中被大雨打了个措手不及,百般无奈下只能迅速褪下外套或用草帽保护着橡胶冲下山,待返回破败的农场时,早已是浑身淋透的落汤鸡,头发一缕缕地滴着水滴,侧鬓湿漉漉的发丝粘连在脸颊上,狼狈不堪。
青春就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中如指间沙般飞速流逝,常年的农场留守生活看不见前途,触不及希望,每天尽是出工、吃饭、睡觉。男女无别,一样干着最苦最脏的农活。
这令人深陷在失落泥潭中的流年,却也有因爱情而美好到颤抖的时刻。因生活的无望与压抑,母亲一日以去县城看病为借口从农场逃了出来,身上毫无分文亦没有农场开出的通行证,只能茕茕孑立一人在县城的街上盲目游逛,又得时时提心吊胆惧怕撞上村里人被逮个正着。好心密友先前告知她若实在无处落脚,可以考虑去另一朋友那里躲躲。正是因了这件事的契机,母亲遇见了父亲。父亲同是从上海来的知青,所处的大队环境较母亲的农场要宽松些,当地村民对他也是尽力照顾帮助。躲在另一间小屋中避风头的母亲在惶恐中只记得父亲的那间房中有一箱他带到云南来的书籍,那些书对身为爱书之人的母亲是极致的诱惑,在不安中极大地抚慰了她烦乱的心绪。这箱书亦成为了他们酝酿真挚感情的温床,因爱好书籍的共同语言而了解彼此,愈发亲密。
这夜父亲忽然敲了母亲房间的门,告诉母亲她的农场近来正忙于开展运动,组织无暇顾及所有人,还未发现她逃离的事,而她的密友急召她尽早回去,以防事情败露被批判。朝夕相处与情投意合,在分别前夜,父母第一次无限眷恋地拥抱在一起,父亲内敛而深情地向母亲告白了真心,而母亲亦发现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已然爱恋上了这个携有一箱好书的文质彬彬的清秀男人,一切恍如梦境。母亲的擅自离队竟无人有空组织批斗大会,甚至没有什么惩罚,就这样她意外顺利地归队,爱情点燃了原本黯淡无光的生活。然而这次出逃归来,她的心态却产生了巨大的波动,有了甘甜爱情作寄托,无望难挨的日子似乎变得容易了些许。此后他们频繁通信,假期时还能有机会见面。一切水到渠成,强烈的异性磁性吸引让他们认定彼此即是此生唯一的真爱,炽热的恋情在外人眼中亦是般配幸福的一对,没多少年便成婚结为连理,幸福紧紧环绕周身,钝化了这一代人充盈了无奈泪水的冰冷命运。
可我不幸从未能见上父亲一面。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知青掀起回城热潮。就在母亲怀着我准备同父亲一起返回上海前昔,父亲却在一次去城里办事回家的返程途中猝然发生车祸意外。偏远的出事地点与当时落后的医疗,终究没能挽留住父亲尚且年轻的生命,没能让母亲在原本看似坚不可摧而安稳静美的爱情壁垒中再多停留多少时间,童话般的结局远在遥远的远方,并不在触手可及的面前。这像是《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的葬礼台词:“他是我的东、我的南、我的西、我的北。是我作息的意义,是我日夜欢唱谈话的内容。还以为爱可以天长地久。我错了。繁星已经无用,把它们熄灭吧。收起月亮,掩盖骄阳,把海水抽干,把林木扫去。从今以后,世上再无美事”。突如其来的噩耗陡然强烈震动了农场中的知青们,再度刺激了他们因之前有知青自杀身亡而变得悲痛又脆弱的敏感神经。
黑暗降临,缄默不足以应对。血液冷得太快,夜却太漫长。本在怀孕期间不能多哭的母亲无法抑制自己日日以泪洗面,宿命再一次沉痛地打击了她,横扫她在无望生活中仅有的希冀,抹杀殆尽。孩子,腹中尚未诞生的小生命是这一切发生过的印证与痕迹,她万念俱灰几近一无所有,只牢牢抓住了这最后相承的血脉。返回上海的日子迫近,母亲怀揣满心伤痛,逐一告别了她那些因爱情与婚姻最终决定放弃回城的朋友们,留下一句“无论留下抑或离开,爱人还在身边,就是好的”,就带着我决然逃离了这残酷的伤心地。而我注定生来就是一个携有母亲心间无法磨灭的伤痛的孩子。
那是一片埋葬悲痛的荒芜土地,掩埋了同父亲一样去世的知青生命,也席卷走了母亲他们那些活着的知青的韶光年华。这是那一代人的命运枷锁,无从挣脱。初期的满腔热血,中期的迷茫,后期的企图挽救,末期的无望,远离故乡数年再回归城市的知青们注定了将被迫面对新一轮的迷茫无措,而留下的知青们则将一辈子的人生都无助地交付给了这贫困潦倒的偏远边境。这所有的一切一切,所有付之东流的青春年华,到头来却不过海市蜃楼一场空,温暖乍现却终成水中月,只需一阵微风就频起波澜而破碎消遁,太过轻易。
独自抚养女儿的孤独女人,上有渐渐年迈了的父母,好在还有妹妹能够互相依靠,但彼此日子都捉襟见肘,不忍拖累。不甘心已经离自己远逝而去的年轻时代,毅然决定苦读高考去完成自己的大学梦。照料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非常费心费力费时,还必须找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苦看书埋首做题练习巩固。数学题思路考虑到一半却被我忽然响起的啼哭声无情打断是家常便饭的境况。拼命地起早贪黑为了看更多的书,给年幼的我冲调奶粉时仍在默念诗句,一边抱着我哄我入睡,一边还在纸上记下理科题的解题计算过程,诸如此类。开始正视过往的经历,明白世间需待自己隐忍的苦楚并没有因为过去的伤痛而了结,相反,更多的艰辛与阻碍在等待着已是踽踽独行的自己。
在我年幼时,母亲素来管教甚严,学习上紧盯着我不得懈怠,回家稍晚就会面临责问与训斥。进入青春期后,骨子里的叛逆因子时不时发作,同母亲的冲突争执颇多,相依为命的母女却不断以伤害和怒气来证明自己对对方的爱。彼时母亲已经从当年晚睡早起的街边小本经营渐次积累资金升级到稳定的生意,生活开销的来源有了一定保障。时至高中后,渐渐懂事,多少了解到一些与当年上山下乡运动相关的事情,体会到了父母那一辈人与我们这辈的不同。历史丢给他们过重的负担,而我们却不复拥有如他们当年一般热血激情、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浓烈的倔犟精神,因此才逐步开始揣度与理解母亲的苦衷与不易,不再日日以争吵为乐。大学时最是怀念周末回家时能吃到母亲亲手做的小馄饨的时光,柔滑的馄饨皮,鲜美的馄饨馅,配以口味稍淡一些的高汤底料,微撒黑胡椒粉。这番口感滋味如同家庭的温暖,于我这种出生时就缺失了父爱的人来说是何其珍贵而郑重。
本科毕业之际把握住了机遇,研究生获得公派留学美国的机会。远行前在机场和母亲道别,终是压制不住眼泪,哽咽着拥抱了这个苦命了大半辈子的坚强女人,张口半晌却只道出一句:“母亲珍重,务必照顾好自己。”而母亲却淡然笑笑,朱唇微启吐露一句,“亲人间何须刻意道珍重,自是会彼此珍重。在那里好好念书,无须过于挂念我。”
终是有了同母亲略微相似的地方,均是颠沛流离在异乡。对于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几批留学生而言,美国并非想象中的天堂。起先到美国时毫无经济基础,用人民币只换得五十美元左右的钱,经过香港时就花去了十几块,最后到美国时只剩下三十余美元。如何在这个充斥着异国语言的美洲世界生存下去成为了当时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紧张感与巨大的压力感自是不言而喻。
打工端盘子大抵是当时中国留学生不得不为的一项共同职业,在狭小的低档餐厅里打工,从早到晚不停歇地工作,累得连话都懒得说一句。最幸福的时刻便是躺在地上一张张地数那一块一块的小费,连一个小钢镚也不愿放过。没钱时只能低声下气地问老留学生借。一次到商店里买一些处理的烂香蕉,店主不停地问我是不是养了一只猴子当宠物。偶尔烧一些廉价肉,能够吃上一个多礼拜,已是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