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舒化鲁说:管理学十大公理: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图解
10675400000050

第50章 管理学第十公理:文化诱导公理(2)

任何一种文化从本质上分析,都是包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三个信息束的集合,舍弃这三个信息束集合,也就没有文化可言。文化的诱导作用也仅仅是通过这“三共同”对生活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主体我的意识和行为进行塑造实现的。或者说,文化作为一个大的信息束集合,这些信息束,根据其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可分解为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三个不同的信息束子集。所谓价值观念,就是自我意识的存在,就是主体我对他大脑里的规律信息、现境信息和前景信息的归纳整理形成的事物行为评价标准;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意识逻辑的存在,就是主体我对其大脑里的规律信息、现境信息和前景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所遵循的逻辑;所谓行事习惯,就是超意识行为的存在,就是主体我在面对现实时不通过意识反应的行为,是模式化行为的固化。反过来说,如果由众多信息束构成的一定集合,没有界定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的信息束,这个集合无论信息束的规模有多大,内容多么丰富,也都不能称作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以文而化,形式是文,作用是化。文是其实体,化是其功能。所谓化也就是同化改变接触这一文化的人的思想行为。如果没有体现为怎么进行判断的价值观念、怎么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怎么进行活动的行事习惯的信息,也就不可能有化的作用。

并且只有当一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的信息束为社会组织全面认同和广泛遵循时,它才能实现化的作用。这就是在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的这一社会组织内部,由它对各个成员个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施加影响,进行重塑,改变调整成员个人与之不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如果在价值观念上没有共识,持有不同价值观念的成员个人与其他成员之间难免因真善美的判断标准不同而发生矛盾和冲突。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往往就是由此造成的。如果在思维方式上不相统一,拥有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个人与甚成员之间难免在思维判断的立场方法上发生矛盾和冲突。党内不同派别之间的分歧往往就是由此造成的。如果在行事习惯上不相一致,带有不同行事习惯的成员个人其他成员之间难免在人格认同上发生冲突。新婚夫妇之间的矛盾往往就是由此造成的。

在不同的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往往是通过人际联系的相互作用——矛盾与磨合、冲突与协调、对立与和解的反复而达成的。在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之间的矛盾与磨合、冲突与协调、对立与和解的过程中,不一定是谁战胜了对方而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强加于对方形成的,而是由其所显示的功利作用决定的。被反复证明有助于共同的利益,当然也有助于每一个成员的利益的实现和发展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就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成员个人和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接受和遵循,并最终发展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根据意志指向定理,任何一个人,只要身心健康,他的任何一个行为,其意志目标都只是指向最大限度地保证自我肯定目的的达成和主体性受损风险的避免。人们在认同何种价值观念,遵循何种思维方式,因袭何种行事习惯的选择判断上,所依的标准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保证自我肯定目的的达成和主体性受损风险的避免。相对于任何一个主体我,其功利的内容都可归结为自我肯定目的的达成和主体性受损风险的避免。尽管在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往往是通过对立双方力量的对比的压迫和被压迫,一方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强加于另一方实现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武力征服带来的文化统一就是如此。但是,在功利作用上具有优势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最终会以被征服者的文化同化外来征服者的文化的形式达成统一。汉文化对于蒙古文化和金文化的同化作用就是如此。在同一社会内部也是如此。不同的社会成员个人之间,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往往也可能通过对立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形成的压迫和被压迫实现,即一方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强加于另一方。但这种圧迫仅仅只能起一时的作用,就长期而言,最终取得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具有更大功利作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

所以,相对于一定社会组织,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的功利作用越大,就越是能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这就是文化本质的“三共同”集合定律。

五、“三共同”之间的关联关系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三者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

首先,价值观念设定思维方式。作为个人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定判断标准的价值观念,不限制思维判断的逻辑线索,但会对思维判断的立场和角度进行设定,如果已经认定对方为假恶丑,就只会从批判的立场以假恶丑的角度去认知,所能看到的也就都是假恶丑。这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所看到的世界都会涂有与眼镜相同的颜色。这不是世界本身具有这种颜色,而是这种颜色被涂向了世界。是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也就会给所面对的世界涂上与这种价值观念相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这也就是人性本质公理中所讲的自我设限的限制。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还应该加上一句,观念决定思路。

其次,思维方式沉淀为行事习惯。行事习惯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思维判断的逻辑线索和立场方法固化,行为选择一再重复,就导致行为模式化,形成超越当场意识的非意识行为。当主体我在反复面对某一相同相似的情境时,自然会想到原有的有效应对方式方法,并依之采取行为。当这种反复积累到一定次数时,它也就变成了应对这特定情境的行为方式的固定模式。一发现是相同相似情境,就会不由自主地作出模式化反应。骑车和开车的随机应对行为就是如此。它一经形成,就让人不再作有别于已有有效应对方式方法的思考探索,而直接沿用曾经被证实为有效的应对方式方法。并且这种模式化的应对方式方法,还不仅仅依赖于主体我反复重复过的经验,如果刺激强烈,往往一次性的经验就会形成模式化应对方式方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这种模式化地应对行为的典型。

再次,文过饰非修正价值观念。作为个人行为中超越当场意识的选择的行事习惯会反制于作为个人思维判断的逻辑线索和立场方法的思维方式。屁股决定大脑,对已有的行为方式不加深思地进行辩解,越是辩解已有的并且习惯的行为,就是越是否定与这一行为相对立的价值观念,让已有的价值判断标准服从已有行为本身。这就是人性弱点的文过饰非,让人为了为已有行为进行辩解而暗自修改调整已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定判断标准。刚愎自用的人也会认为不耻下问是美德,当他粗暴而习惯性地否定他人的意见而遭受质询时,他则会反驳说对方的修养层次有限,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不耻下问是美德的观念一下就改变成向圣贤求问才是美德。

同时,它们又会逆向发挥作用。价值观念会修正改变被自己认定为不良行为的行事习惯,当一个得知当众扣鼻子是不雅习惯,他就会逐渐改掉。行事习惯中模式化行为会束缚思维方式,而仅仅依行事习惯的现实进行思维。抽烟有瘾的人总会找到所谓的益处,坏处反倒都被忽视掉了。思维方式会修正与由其思维方式思维得到的不同价值观念,即由已有思维方式证实为错误的价值观念,他也就会放弃或改变。

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三者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三者之中也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顺向作用的关系,因为从众无居的人性弱点会更加强化,而逆向的作用则较弱。即共同的价值观念决定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思维方式决定共同的行事习惯的作用,要远大于共同的行事习惯反作用于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思维方式反作用于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力度。从众无居的人性弱点直接使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三者成为有向的线形传递关系,从众的特征就是放弃反思。而没有反思也就没有共同的行事习惯对于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反作用。

六、文化结构的层次要素定律

作为文化构成细胞的不同信息束之间存在有不同的关联关系,使文化的信息束集合,不仅可分解为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行事习惯三个子集。而且从功能结构上分析,还可分解为由核心层的价值观念,理论层的科学技术和伦理哲学,实体层的流程标准、管控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及表象层的语言艺术和形象艺术等九个子集构成的一个结构层次清晰的整体。在这里的层次则是从功能结构进行的定义,而要素则是从信息束的作用方式进行的归类。通过这种归类,可清晰地界定各构成要素诱导作用的发挥方式。

(1)价值观念子集。汇入这个子集的都是有关事物和行为评价判断标准的信息束。它是基于人们大脑中已有的规律信息、现境信息和前景信息所形成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价值的,什么才有更大的价值,什么是必须注重的判断,是文化所覆盖社会的成员进行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分辨判断标准,它回答的是应该与否的问题;二是更为真、更为善、更为美的比较判断标准,回答的是取舍与否的问题;三是在情感上执着于何种真善美的判断标准,它回答的是坚持与否的问题。这个子集的信息束在内容上是高度概括的,其数量规模相对较小。社会成员都认同并遵循行事,它也就成了文化所覆盖社会成员进行行为选择的总则。

(2科学技术子集。汇入这个子集的都是有关人物关系的信息束,所体现的是人们大脑中所有有关事物发展规律的信息束以及由这些信息束所形成的思维判断的逻辑规则和立场方法。其作用是对价值观念子集中有关人物关系的内容进行论证检验说明,通过对价值观念中人物关系的性质进行分析,发现矛盾,修正完善。其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事物发展规律本身,这是超越主体我的意志而对于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联系的归纳;二是基于事物发展规律而形成的对于世界进行思维判断的逻辑规则和立场方法。

(3)伦理哲学子集。汇入这个子集的都是有关人际关系的信息束,所体现的是人们大脑中所有有关社会发展规律的信息束以及由这些信息束所形成的思维判断的逻辑规则和立场方法。其作用是对价值观念子集中有关人际关系的内容进行论证检验说明,通过对价值观念中的人际关系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矛盾,修正完善。其内容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规律本身,这是超越主体我的意志而对于人类社会的各类存在之间的普遍必然联系的归纳;二是基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形成的对于人类社会的各类存在进行思维判断的逻辑规则和立场方法。

(4)流程标准子集。它也就是广义上的行为规范。汇入这个子集的都是有关人物之间和人际之间的行为活动要求的信息束,所体现的是价值观念的真善美价值判断要求和事物发展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在其行为上的具体化。其内容有两个:一是在人物关系上的行为选择标准,这是在人对物的能动作用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具体行为要求;二是在人际关系上的行为选择标准,这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具体行为要求。它在企业等组织的管理过程中,是对组织运行过程中的成员行为方式的界定,包括参与组织运行过程并承担职责和义务的行为方式的界定。

(5)管控制度子集。汇入这个子集的都是有关成员个人遵循共同价值观念的要求和严守行为规范与否的奖励和惩处约定信息束,所体现的是对遵循共同价值观念的要求和严守行为规范的认同、倡导、鼓励,以及对相违行为的警告、劝阻和惩戒。其内容有两个:一是对应于行为规范的流程标准,明确违与非违的界限,以及对于严格遵守者的奖励和对违背行为的惩罚,这是针对有具体明确标准的行为的奖罚诱导。二是对应于共同价值观念的要求,明确违与非违的界限,以及对于严格遵循者的奖励和对违背行为的惩罚,这是针对只有价值理念上的原则性规定,没有具体明确标准的行为的奖罚诱导。它在企业等组织的管理中就是对违规行为的问责管控制度,它在社会管理中也就是法律法规。

(6)伦理道德子集。汇入这个子集的都是有关引导成员个人遵循维护社会和谐关系的信息束,所体现的是为维护社会和谐关系,对保证和促进社会和谐关系全面达成的行为的倡导、鼓励,以及对相违的阻碍行为的劝阻和声讨。其内容有两个:一是对应于理想社会的行为要求,明确的是美与丑的行为界限,以及对于高尚美德的倡导和鼓励。二是对应于和谐的社会关系应该有的道德规范,明确的是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以及对于不道德行为的劝阻和声讨。

(7)风俗习惯子集。汇入这个子集的都是有关社会组织共有行为和仪式程序约定的信息束,所体现的是社会组织共有的模式化行为,以及对顺从的倡导、鼓励和对违背的质询和否定。其内容有两个:一是对应于公共福利积累的共有行为和仪式程序,明确的是成员个人对社会组织应该承担的超职责义务,以及对于不承担超职责义务行为的改变引导;二是对应于稳定强化社会联系的共有行为和仪式程序,明确的是成员个人对社会组织应该有的超职责义务行为,以及对于不选择超职责义务行为的改变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