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舒化鲁说:管理学十大公理: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图解
10675400000049

第49章 管理学第十公理:文化诱导公理(1)

一、文化诱导公理的内涵

文化就其发展形成的过程分析,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文化,二是组织文化。所谓社会文化就是成员关系相对疏松的社会组织,包括国家、民族等,其成员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相互交流沉淀,并一代一代传承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行事习惯的总和。所谓组织文化则是成员关系相对紧密的社会群体,由其领导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倡导和示范形成,并且可自主进行构建和改造的成员大多数人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的总和。二者的共同点,也就是文化的本质,其内涵都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构成的。二者的不同点有三个:一是在形成的过程上不同,社会文化主要是由历史自然沉淀形成的,而组织文化则可通过自主规划设计后建设形成;二是其稳定性不同,社会文化很难在短期内发生大的改变,而组织文化则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建设实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比如在两至三年的时间里实现质的改变;三是可选择性大小不同,体现为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的社会文化,相对于其成员只能接受,无法逃避,而组织文化却可通过用脚投票进行选择,不能容忍和接受特定组织文化完全可以通过退出的方式进行选择。

管理就是交易,但因为管理行为主体往往相对于行为作用对象,具有明显的优势,他手中握有某种权力,组织也直接是他操控的工具。所以,这一交易在价值上是难以达成对等的,甚至只有到了行管理行为作用对象对不公平交易已忍无可忍,管理交易关系面临破裂时,才发现公平的不在。所以,如果没有形成以互利共赢、平等友好为核心价值观念的文化,管理交易很难在等价基础上实现。但文化作为管理工具,本身主要不是用于约束管理实施中的不等价行为的,而是由它独立地对管理行为作用对象发挥作用。否则它就不可能具有管理工具的作用。

就其本质而言,文化就是信息,尽管信息不等于文化,但文化必须是信息本身。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文也都只是信息的存在。只不过它不是单一孤立的信息,或者一个信息束,而是由众多相互关联的信息束构成的集合。这就是说文化的构成细胞直接是信息束。所谓信息束,就是有相对边界的信息本身,是能从其它信息中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独立传播的信息。它可以是一条信息构成的,也可以是多条不具有独立存在和传播功能的信息构成的。没有这一本质的认知,文化也就难免被神化为不可捉摸的神物。

在文化的信息束集合中,就其信息束相互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又可分解为核心层的价值观念,理论层的科学技术、伦理哲学,实体层的流程标准、管控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表象层的语言艺术和形象艺术9个构成要素等不同的信息束子集。它使构成文化的信息束在内在结构上呈扩散型分布,构成人的行为事物判断标准的价值观念处于核心的地位,其它要素对应逐渐具体化展开。最外层的是表象层,即是由可视、可听、可触摸的具体存在构成的要素。并且构成文化的信息束如果不能以这样的形式展开,其化的作用也就难以落实。对他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的改变调整,只能是和风细雨的潜移默化,暴风骤雨的强迫压制,相反只会导致成员个体的逆反心理而弱化原已形成的共识。

工具是使用者的创造物,所以,对于文化的细胞构成、“三共同”和层次结构等三个特性的把握运用得越完整,就越能自主地构建所需的文化,进而发挥其管理工具作用。而文化作为管理工具,其作用却是通过六条途径实现的:

(1)观念灌输。这就是通过反复说教,把希望对方应该有的理念信仰和价值观念灌输给对方,使之认同接受,并在对事物行为的选择判断过程中遵从。

(2)理论征服。这就是通过构建一套经得起批判检验的理论体系,让对方无法否认拒绝,直接用逻辑的力量征服对方。

(3)规则约束。这就是通过双方交流沟通,确立约束对等的行为规则后,相互监督遵照执行,并通过让人把规则作为预期的根据,稳定行为主体的预期。

(4)习惯顺从。这就是先通过强制性约束,使之形成所需的行为模式,并把这种模式化的行为变成习以为常的习惯,形成近乎本能反应的超越当场意识的行为。

(5)榜样示范。这就是运用人所共有的行为模仿的心理机能,通过强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榜样,用榜样引导带动,以改变其行为选择。

(6)艺术感染。这就是通过具有振撼力和强大共鸣作用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语言、典型行为、典型背景,对人的心理形成冲击,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持久作用于被管理者,使之不知不觉地改变调整自己的行为选择。

所以,在一定社会群体中,这六条途径越畅通,文化的诱导作用就越大。要保证文化的诱导作用,也就必须保证这六条途径畅通。

二、文化构成的信息束细胞定律

文化绝不是铁板一块的物质,在构成上就像生命有机体由细胞分裂生长构成一样。生命有机体是由有生命的细胞生长构成的,而细胞又是由没有生命的元子构成的。有生命的细胞脱离生命有机体,它的生命一般很难长期维持,死后又还原为没有生命的元子。文化的构成细胞就是可独立存在和独立传播的信息束,文化也直接是由相互关联的信息束构成的集合。而信息束却又是由不能独立存在、独立传播的信息和信息片断构成的,能独立存在和独立传播的信息本身就是由单一信息构成的信息束。共同构成信息束的多个信息,就像生命有机体的构成元子一样,没有生命,脱离其存在的特定背景就无法理解、无法传播复制。

生命有机体的消亡最后一定是细胞的消亡,但细胞的消亡却不是生命有机体的消亡,细胞的生死代谢每时每刻都在生命有机体内发生。生命有机体的成长、壮大是细胞在有机体内分裂生长的结果,生命有机体的衰微、消亡,也是细胞在有机体内衰弱和消亡的结果。文化也是如此。其发展、壮大则是信息束通过复制传播在集合内更新和汇集、增长的结果,其衰微、消亡则是信息束失去复制传播能力而从集合中隐退、消失的结果。

信息束的复制传播能力的消失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化所覆盖的社会内部消失,也就是它被这个社会抛弃、忘记。二是对外复制传播能力的消失,也就是它不为外部社会认知、认同,封闭在小社会之内。在任何一种文化的内部,在任何时候都有一定信息束处于组合演变和进入隐退的过程中。一定文化的消亡,也就是这一文化所汇集的信息束的消失,一定信息束的组合演变和进入隐退的发生仅仅体现为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不是这特定文化的消亡。

构成生命有机体的细胞在其体内的存在和分裂、增长的运动也都是有序的,骨骼细胞和骨骼细胞按确定规则聚积在一起,按一定规则分裂、增长,肌肉、神经、肾、肝、脾等不同类细胞也都是按确定规则聚积在一起,按一定规则分裂、增长,否则就是有机体的构成畸变和消亡,让人谈之色变的恶性肿瘤也不过是不按规则分裂、增长的结果。构成文化的信息束在其集合内也有其特定的顺序结构规则。这种顺序结构规则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作为个人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定判断标准的信息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子集,即个人价值观念子集。二是作为个人思维判断的逻辑线索和立场方法的信息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子集,即思维方式子集。三是作为个人行为中超越当场意识约束的行为指令信息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子集,即行事习惯子集。四是社会或组织成员个人相同的个人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定判断标准的信息束、思维判断的逻辑线索和立场方法的信息束和行为中超越当场意识约束的行为指令信息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子集,即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行事习惯,这就是文化。

正是因为所有这些信息束都可相对独立地存在和复制、传播,所以,构成文化的“三共同”的信息束集合才能通过信息束的更新转换实现演化和发展。因此,信息束作为文化构成细胞其数量规模越大,其内容就越丰富。构成文化的信息束数量规模越大,本身就是信息内容的丰富完备,同一信息在量上是无法积累的。元素为0的子集,就是没有意义的集合。细胞越多,集合的内涵越丰富。集合的内涵越丰富,就越是能从细节方面对生活在这一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施加影响。信息束相互关联关系越紧密,其复制传播能力就越强。所谓信息束相互关联,也就是在内容或形式上存在种种联系,比如形式相似、时空相继、存在相依,就会让人从一个信息束联想到另一个信息束。所以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就意味着一则信息束的复制传播能带动相关联的其它信息束的复制传播。这就像女士买腰带一定会想到搭配什么样的裙子、裤子一样。集合中信息束的复制传播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对生活在这一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施加影响。因为信息束的复制、传播是以信息内容的被接受为前提的。所以,构成文化的信息束的数量规模和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二者越大,其文化诱导作用就越大。这就是文化构成的信息束细胞定律。

三、文化的发展演进过程分析

文化是由相互关联的信息束构成的集合,所以可直接称之为文化的信息束集合。但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新信息束的不断形成和进入,也有原有信息束的退隐和消亡。所谓新信息束的形成,则是其社会内部通过对不同信息束之间的关联关系的认知,创新形成了新的信息,或者是通过对不同信息束的不同构成部分与其它信息束的不同构成部分重新组合编排,创构形成了新的信息。所谓新信息束的进入,则是从原有文化所覆盖的社会之外传入的新信息束。所谓原有信息束的退隐消亡,也就是原有文化中的一些信息束因为不再有人关注而渐渐被遗忘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这一过程就是文化的发展演变。其过程可通过对社会成员与特定信息束之间的六种关系的界定清晰地描绘出来:

(1)认同充分关系。这也就是对于某些信息束,社会组织成员的大多数,甚至是全部都认同接受了。这类信息束是构成文化的主体,没有它,也就没有文化可言。文化集合就像一个储水池,信息束就是池中的水。因为这类信息束是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的,所以都会高度关注其内涵、意义,并且遵循其所包含的指令要求行事。这类信息束的复制能力处于旺盛期,所以直接是构成文化“三共同”的信息束。水溢则水池变大,水减则水池变小,水枯则水池消失。这类信息束的增长,也就是文化的强盛发展期。这类信息束的消减,也就是文化的衰微消亡期。

(2)部分认同关系。这也就是对于某些信息束,仅仅有部分社会组织的成员认同接受了,而大部分成员没有认同接受。这类信息束直接是文化发展变化的源泉,没有它,也就没有文化发展可言。相对于文化集合这个储水池,这类信息束就是不断注入池中的水。尽管这类信息束仅仅被部分社会成员关注和认同、遵循,但因为已经有了部分人的认同和遵循,所以其复制能力是处于上升时期,是正在进入文化“三共同”集合的信息束。水溢、水减、水枯都直接取决于它。这类信息束的增长,也就是文化的快速演变发展期。

(3)有所认知关系。这也就是对于某些信息束,仅仅有少数社会成员,甚至是个别人认同接受了,绝大多数成员没有认同接受。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也都是先觉觉后觉,先知诲后知的过程。认同接受这些信息的人可能就是先知先觉者。它直接是文化发展变化源泉的水脉,没有它,文化发展变化的源泉也就干枯了。久旱泉细、泉干就是这个道理。相对于文化的信息束集合这个储水池,这类信息束就是不断注入池中的水的本源。尽管这类信息束仅仅有极少数人关注和认知,复制能力也有限,但它或许会成为文化“三共同”集合的构成元素。水溢、水减、水枯都间接取决于它。这类信息的增长,也就是文化的演变发展的酝酿期。滚滚长江也是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

(4)毫无认知关系。这就是超越于人的感知和理解范围的现象,没有人认知它,甚至没有人关注它。这类信息完全处于未知世界之中,是混沌的一片,没有人想象,也无法想象。这类信息与文化的信息束集合的关系就像大海与水源的关系一样。地球陆地上的水都与大海相关,或者是地脉相通而形成的地下水,或者蒸发由云到雨通过空气输送形成的地面水。没有大海也就没有陆地上的水。毫无认知的信息,就是大海,所有被认知信息都是始于对它的关注和探索。

(5)开始遗忘关系。这也就是现有社会组织的大多数成员认定某些信息束所对应的存在与自身的存在没有关联关系,或者不真实,所以不再关注和传播复制它了。一定信息束,如果没有人传播复制它,它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作用就终止了。它直接是文化发展变化的吐故,不吐故就无以纳新,也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可言。相对于文化的信息束集合这个储水池,这类信息就是正从池中不断漏出的水,但不排除被回收再利用的可能,即在新的时代可能被重新发掘其意义后再次回到文化的信息束集合中来。

(6)全被遗忘关系。这也就是对于特定信息,现有社会组织的全部成员都认定它是与自身的存在没有关联关系的谎言,日长年久,也就没有人能再记起它们的存在。它们已经丧失了复制能力,彻底退出了文化的信息束集合,它们不再对社会成员有什么影响。相对于文化的信息束集合这个储水池,这类信息束就是已从池中漏出而且已经流走的水,它不再与水池存在关系,也永远不会回到文化的信息束集合这个水池中来了。

这六类信息,由毫无认知的信息,到有所认知的信息,到部分认知的信息,到充分认知的信息,到开始遗忘的信息,到全被遗忘的信息,是顺序演化。这种演化也就是文化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四、文化本质的“三共同”集合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