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舒化鲁说:管理学十大公理: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图解
10675400000004

第4章 绪论管理学公理体系的研究思路(4)

(2)定律。它是揭示公理命题之中的存在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命题,这就是说它是构成特定公理的一个内容,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揭示描绘公理所含盖存在之间关系的性质和规律。它也是一种经验归纳,相比公理的命题,其所揭示描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相对具体。这类命题归纳越全面,管理实施的措施就越清晰。其所判断界定的存在之间的关系也必须是能通过证伪检验的,并且也必须能经得起证伪检验。如果证伪检验否定了命题所判断界定的存在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管理学研究的完善,发现并弥补了原有的漏洞。

(3)定理。它是从公理和定律这两类命题中引申出来的新命题,但其内容也是对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存在之间关系的性质和规律的揭示和描绘。它与公理和定律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经验归纳抽象得到的,而是由公理和定律这两类命题中引申出来,是能通过已有公理和定律论证其逻辑真实性的命题。但其所判断界定的存在之间的关系也必须通过证伪检验。如果检验证伪否定了其真实性,该修正的就不仅仅是其定理本身,而且要反思由以引申出定理的公理和定律并修改完善,即通过补充假设,完善已有公理和定律。

另外,还有从公理、定律和定理推导出来的命题,这就是推论。它不是独立的命题,其内容也直接是管理学所涉及领域的具体存在之间关系的判断。如果公理、定律和定理命题所判断界定的关系为真,它所界定的事物关系在推导过程中没有漏洞,其所揭示的关系也就一定为真。并且其所由以推导的公理、定律和定理命题某一内容被检验为假时,并不一定导致其推论为假,而仅仅直接由检验为假的命题推导得出的命题才可能为假。推论的多少也不确定,它是根据管理活动的分析判断需要进行的。

根据D·希尔伯特所分析确定的公理体系的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3个基本要求,管理学的公理体系应该包含十个方面的公理。根据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十个方面的公理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包括人性本质和意志行为两个公理,它们是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共有本质特性的概括。

管理学第一公理:人性本质公理。

管理活动包含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有进入这一关系的双方都知己知彼,即对于对方和自我的本质特性都有所认知和把握,才能避免和减少进入这种关系后对于对方的误解,使这种关系得以延续和稳定。就人的本质特性分析,二者之间并没有任何不同,也正是这种同一性,给了双方理解对方的方便。中国文化中诸如“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推己及人的哲理警句,就揭示了这种关系的内涵。也正是这一原因,人性本质公理,就成了管理学的第一公理。这一公理包含六个定律,每一个定律又具体地揭示了人性本质中一个方面的内涵。而通过他人做好工作,又是以他人为之付出努力与否的行为选择为前提的。所以管理学必须首先明确人的意志指向规律,这就是由这一公理及其定律引申出来的意志指向定理。

管理学第二公理:意志行为公理。

通过他人做好工作,必然包含有他人意志行为的形成和改变,因为做好工作的努力必须是其意志行为本身,不可能不经意的一个趔趄就把工作做好的。所以必须分析归纳人的意志行为形成过程及其演化关系。不把握人的意志行为形成过程及其演化关系,管理活动就仍然没有针对性。所以,它就成了管理学的第二公理。这一公理包含五个定律,每一个定律又具体地揭示了人的意志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环节的内容。为做好工作付出的努力,有大有小,大的努力就必须有较高强度的意志支撑。所以,管理的实施必须有对应于人的意志强度形成规律的定理。这就是由这一公理及其定律引申出来的意志强度定理。

第二组包括五个公理,其内容是对管理活动的本质和过程的概括和界定。

管理学第三公理:管理介入公理。

管理活动面对的是独立于管理者之外的主体性存在,要通过他的努力做好工作,也就必须改变其意志行为的方向和方式。这就是介入其意志行为的形成过程,分析归纳管理介入其意志行为形成过程的规律。否则管理活动仍然只能作无头苍蝇一样的瞎撞乱碰。所以,管理介入公理是管理学的第三公理。这一公理对于应意志行为公理命题所揭示的意志行为形成过程的五个环节,有五个定律,每一个定律又具体地揭示了对人的意志行为形成过程有效地介入的具体规律。管理介入就是对被管理者意志行为形成过程的嵌入,管理者通过这种嵌入,直接影响和改变被管理者的意志行为方向和意志强度。管理者的这种有效嵌入的规律,也就是由这一公理及其定律引申出来的管理途径定理。

管理学第四公理:管理成事公理。

管理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他人做好工作,究竟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的,或者说要达成这一目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并且不仅仅是必要条件,而且一定是充要条件。这就是这一公理要归纳概括的内容。它直接是对管理学第一个层次的探索研究的概括。所以,管理成事公理被列为管理学的第四公理。这一公理包含六个定律,每一个定律又具体地揭示了通过他人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在这一公理中解答的是通过他们做好工作的充要条件,管理者是否为被管理者创造了充要条件,这就容易区别管理责任了。所以,这里有由这一公理及其定律引申出来的管理责任定理。

管理学第五公理:系统思考公理。

保证通过他人做好工作的充要条件,并不是抽象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如何把握这种不同,以及如何在把握其不同的基础上达成通过他人做好工作这一目的,这就要求通过系统思考来弥补个人感知的局限。如何系统思考,这就是该公理要归纳概括的内容。而要保证通过他人做好工作又无法超越这一点,所以,系统思考公理列为管理学第五公理。这一公理包含六个定律,每一个定律又具体地揭示了系统思考的一个具体的规定性。管理活动所寻求的价值是效果,如何保证效果,这直接与管理活动的系统思考程度相关,所以在此有管理效果定理。

管理学第六公理:情境构筑公理。

管理并不是发号施令,不是大棒指挥,而仅仅是通过构筑能让被管理者有所感触的情境来诱导影响其行为选择。之于这种情境该如何构筑,其中有哪些规律可循,这就是情境构筑公理要做出的解答。相对于主体性存在的他人,没有情境构筑,就不可能有管理的实施。所以,情境构筑公理列为管理学第六公理。这一公理包含六个定律,每一个定律又具体地揭示了情境构筑的一个具体的规定性。管理活动的内容可全部概括为构筑能让他人有所感的情境,这也就是对管理职能的界定。这就是管理职能定理。

管理学第七公理:管理交易公理。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主体性存在,管理者无法超越交换关系而把其意志体现到被管理者的意志行为中去。这直接是对管理活动本质的概括,管理活动应该有的态度以及实施的思路都在这其中。所以,它被列为管理学第七公理。这一公理包含六个定律,每一个定律又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揭示了如何达成管理交易关系持续稳定的规律。管理交易公理概括归纳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平等交易关系,如何保证交易平等,这就有了诚信约束定理。

第三组包括三个公理,其内容是对管理工具及其效能规律的概括和界定。

管理学第八公理:权力积聚公理。

作为管理者一定有一个权力的印记,这就是他拥有他人价值需求满足的资源。没有权力,空口白牙说空话,就无法让人调整其行为选择而把工作做好。因此,探索解答如何积聚权力的答案也就被列为管理学第八公理。这一公理包含四个定律,每一个定律又具体地揭示了权力积聚作用的内在关联关系。可权力如何才能在嵌入被管理者的意志行为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也就是探索归纳权力效用实现的规律。所以在此有权力效能定理。

管理学第九公理:组织凝聚公理。

在更多的情况下,管理者都不是一对一地对被管理者的意志行为形成过程进行嵌入调整,而是一对多,并同时一对多,这就必须运用组织这一管理工具,即通过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对等关系来嵌入被管理者的意志行为形成过程。这就要探索回答如何积聚组织凝聚力的问题,组织凝聚公理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揭示和概括。因此,它被列为管理学第九公理。这一公理包含六个定律,每一个定律又具体地揭示了组织凝聚作用的内在关联关系。组织的权利义务如何才能在嵌入被管理者的意志行为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也就是探索归纳组织效能实现的规律。所以在此有组织效能定理。

管理学第十公理:文化诱导公理。

要让他人调整改变其行为选择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调整改变其意识观念。人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很难放弃改变行为选择以追随顺从他人,因而文化就成了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它会通过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渗透而改变他人的意志行为方向。所以,文化诱导公理被列为管理学的第十公理。这一公理包含九个定律,每一个定律又具体地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文化诱导作用的内在关联关系。但文化如何才能在嵌入被管理者的意志行为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也就是探索归纳文化效能实现的规律。所以在此有文化效能定理。

管理学的这十个公理彼此关联,相互映照,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共同揭示管理活动有效实施的规律。意志行为公理是对人性本质公理的展开,而管理介入公理又直接与意志行为公理契合对接的。管理成事公理在对前三个公理的综合的基础上确立了通过他人做好工作的条件。系统思考公理则直接契合管理介入公理的要求,对管理实施的三个工具等公理的内涵进行了设定。情境构筑公理不仅综合了前五个公理的关联关系,而且直接与人性本质公理契合。对于主体性存在,除了通过构筑能使之有所感的情境之外,别无管理活动存在。管理交易公理直接与意志行为公理照应,揭示了管理的本质。权力积聚公理、组织凝聚公理、文化诱导公理三者直接与管理介入公理照应,揭示了管理介入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

八、管理学的研究线路

有了前面的讨论,现在可以总结一下管理学研究的路线。

管理学研究的路线可归纳为12个环节的内容:

(1)管理学研究的起点,定义研究对象,即对管理这一特定的人类社会活动进行定义。管理学不首先定义管理,研究什么必然方向模糊。

(2)定义研究对象,引出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明确管理学研究探索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现在好多似是而非的内容都挂在管理学名下,从所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以及我国历年公布的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指导大纲就可明显发现这一点,有些内容根本与管理学不占边,却划在管理学的学科之中。

(3)分析确定管理学的研究主题,这是对管理学研究的内容进行结构化分解和细化,其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应该从这里引出。管理学的下级学科划分混乱、相互交叉重叠,也都与这一研究的落后相关。

(4)构建管理学的公理体系。这是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必须完成的工作,它是构成管理学这个一级学科的基础。可惜现有的管理学原理研究都只是在做重复的工作,把所谓的管理职能过程嚼去嚼来,从法约尔到现在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5)归纳管理学的公理、定律,推导管理学定理的命题内容,这就是对公理体系中的每一个公理、定律和定理的命题内容进行概括分析,保证任何一个命题都为真。管理学的下级学科研究丰富多彩,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的理,甚至争论多年也没有结论。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统一的大家一致认同的公理、定律和定理统一其理。

(6)对公理、定律和定理的命题进行证伪分析,这就是在已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检验,即时发现公理、定律和定理的命题失真的内容。如果没有公理、定律和定理的概括,也就没有其证伪检验。而如果没有公理、定律和定理的证伪检验,也就没有其发展。

(7)对公理体系结构进行证伪,这就是在对命题内容进行证伪的基础上,对公理体系本身的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不断进行检验分析,即时发现公理体系有违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的内容,并调整补充完善。

(8)修正完善公理、定律和定理的命题内容,这就是在对公理体系证伪的基础上,对公理、定律和定理的命题内容中存在的漏洞,即时进行修正完善,保证不与经验事实相违。

(9)完善优化公理体系结构,这就是对管理学的公理体系的内在结构,在学科本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补充,以保证其体系的完整、完善,能准确地为其下级学科的研究探索提供支持。

(10)反思管理学的研究主题,这就是对管理学的主题,包括下级学科的科目设置进行调整,减少重叠交叉,保证适应管理活动实践的需要。

(11)反思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这就是对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进行再审视分析,并结合关联学科的发展进行补充,保证其全面性和完整性。

(12)反思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本身,这就是对管理的定义进行再审视分析,并结合关联学科的发展进行补充完善。

管理学研究的12个环节,可作为一个完整的循环,它则直接是管理学范式的建立、完善、优化、发展的一个完整过程。但也可以把其中的第6、第7、第8、第9四个环节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循环,即把管理学的研究探索局限于管理学公理、定律和定理的命题的证伪和修正和完善上。如果其研究仅仅局限于公理、定律和定理的命题证伪和修正、完善小循环,其成果也就仅仅是在管理学原有范式的范围内发展完善;如果其研究覆盖整个过程的12个环节,其成果就是管理学范式的修正和发展。前者是保证整个学科的原有构架,仅仅在这个构架之内进行研究探索,这可定义为管理学的研究发展。后者则是突破已有的学科构架,对整个学科的范式创新,这可定义为管理学的研究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