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曾国藩兵书
10670900000006

第6章 曾国藩疏奏、书信兵法思想(5)

公元前564年,晋悼公时,晋以治闻名。晋伐郑,郑求救于楚。楚军昼夜兼程,想趁晋军不备,借暗夜掩护,直至晋军营门,使晋军无法出营列队。晋军面对不利局势,丝毫不乱,于营内从容平灶掩井,排列阵势,并以“二一分四军”之法对付楚军,使楚军疲于奔命。楚军本想出其不意进攻晋军,以造成晋军内部慌乱,却被晋军从容瓦解。

公元383年,前秦王荷坚以90万军队攻晋,时东晋总兵力不超过15万,局势危急,朝野震动。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竟从容出游,照常会见亲朋好友,并命谢玄和他下棋。之后,又独自出游,当夜方归。但在这平静之中,他看到了秦军的上下离心,将士厌战。于是,沉着果断地调兵遣将,大败秦军。唐代大诗人李白诗赞:“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惊慌必失措。君心摇则臣心动,将心摇则军心动。自古谋略家都把镇定持重、处事不惊视为修养要则。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个社会团体,莫不须励精图治。只有严治,才能使恶人畏惧,防止动乱;只有久治,才能国泰民安,人心归向。唯有以治待乱,才能获致胜利。

八训练之道

【原文】

若夫训练之道,则无视乎皇上精神之所属。臣考本朝以来,大阅之典举行凡二十余次。或于南苑,或于西厂,或于卢沟桥、玉泉山。天弧亲御,外藩从观,军容一肃,藩邪破胆。自嘉庆十七年至今,不举大阅者四十年矣。凡兵以劳而强,以逸而弱。承平日久,京营之兵既不经战阵之事,又不见蒐狩之典,筋力日懈,势所必然。伏求皇上于二一年之后行人阅之礼,明降谕旨,早示定期。练习三年,京营必大有起色。外者营武,势难遽遍,求皇上先注意数处,物色将才,分布天下要害之地。但使七十一镇之中,有十余镇可为腹心,五十余万之中,有十余万可为长城,则缓急之际,隐然可恃。天子之精神一振,山泽之猛士云兴,在我皇上加意而已。昔宋臣庞籍汰庆历兵八万,遂以大苏边储。明臣戚继光练金华兵三个人,遂以荡平倭寇。臣书生愚见,以为今日论兵,正宜法此二事。谨抄录乾隆增兵,嘉庆、道光减兵三案进呈。伏乞饬下九卿科道详议。斯道甚大,臣鲜阅历,不胜悚惶待命之至。谨奏。

【注释】

天弧:天子。

蒐狩:本意为打猎,尤其是大规模的围猎,后常用于指军队检阅或作战。

遽遍:短时间普遍做到。

长城:这里代指中坚力量。

缓急:指突然发生的事变。

隐然:无形之中。

庞籍:北宋大臣。单州成武(今山东)人。曾为延州知府,有力抗过西夏的侵扰。后为宰相,实行裁兵措施。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著名将领。他募金华矿工3000人加以训练,成为战胜日本海盗的戚家军骨干。

倭寇:日本海盗。

九卿科道:清代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侍,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司、宗人府、銮仪卫为九卿。这里指有关部门官员。科道:都察院六部衙门。

斯:追。

【译文】

至于说到训练的道理,那全靠皇上御驾观看,以提高军队的士气及评估训练的成果。据臣下的考察,大清立国以来,已经进行20多次大规模的阅兵典礼。有的在南苑,有的在西厂,或是在卢沟桥,或是在玉泉山举行。检阅时天子亲自御驾观看,外地藩镇都随同前往。整肃的军容,使外邦藩镇们震慑。但自从嘉庆十七年到现在,已有40多年没有进行过这样大规模的阅兵典礼了。大凡军队以劳动而强大,因安逸而弱小。太平时间长了,京城军营的官兵既没有经历打仗的阵势,又没有见过阅兵的仪式,意志体力都日益松懈。请求皇上3年之后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典礼,请明传圣旨,及早规定日期。训练2年,京城的军队必然大有起色。至于外省军队,势必难于短时期内普遍做到,请皇上先注意从各地物色将才,将他们分派到全国的要塞地方。只要在全国71个镇中选10多个镇作为心腹,在50多万军队中选出10多万作为中坚力量,那么,在突然发生事变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依靠。皇上精神振奋了,天下猛士必然会云集而至,这只要皇上重视就行了。北宋大臣庞籍裁减庆历年间8万兵,边关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明代名将戚继光训练3000金华兵,便可以扫平倭寇。依我一介书生之愚见,现在谈论军事正适合效法上述二人的做法。因此,我很恭敬地抄录乾隆皇帝增兵和嘉庆、道光皇帝裁兵的三个方案呈上。请求皇帝命令各部大臣详细评议这件事。这事关系重大,本人阅历又浅,只能惶恐地等待皇上圣裁。谨此专呈这份奏书。

【心得】

当大清王朝岌岌可危的时候,曾国藩幻想用皇帝亲自检阅军队的行动来挽救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他认为只要皇帝精神振奋了,什么事情就都好办了。如果事实真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大清帝国也不会在他死后30多年便灭亡了。

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还算幸运,因为他毕竟还捞到了显赫的名声。“文死谏,武死战”,这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是一个通例。刚直敢言的谏官不是受刑罚就是被砍脑袋。正直博学的司马迁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手上受了宫刑,这并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罪,而只是提了几条和皇帝不同的意见。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官是包拯,他胆子大到在朝廷上激烈争辩,甚至把唾沫溅到了仁宗皇帝脸上。但仁宗居然没有治他的罪,还勉强接受他的意见。这很令那些鼓吹中国封建社会也有“民主”,也有“权力制约”的人自豪。可是我们要问:为什么独独包拯有这样的幸运?一来仁宗时代已经危机四伏,再不清除积弊难免有宝座动摇的危险。当然,我们不否认他是有所作为的一位帝王,不然也就没有“庆历新政”了。从包拯本人看,他对宋家王朝忠心耿耿,尽管他言辞激烈,却很留意说话的分寸,绝不会使仁宗下不了台阶。比如他在弹劾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时,知道仁宗迷恋贵妃,不愿因接受众大臣的意见使她伤心,于是婉言提出是否将张尧佐调出京城外任,以缓和舆论,使仁宗既保住了面子又缓和了君臣间的尖锐冲突。然而包拯也并非事事挺身而出,当苏舜钦等人因为在宴会上发表过于激烈的言论,牵连到一大批改革派人士而获罪时,包拯只是冷眼旁观,不久就提出请调外任的请求,以回避朝廷里的紧张对立。

中国文化是一种礼教文化,而礼仪的规范是详上而略下:臣对君的礼节周详而繁琐,而君对臣应守的礼则简略而疏阔。其他如子对父的礼、生对师的礼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这种礼教文化形成的传统就是:对于大众而言,只有义务,没有权利。这与古希腊把法律当作公民权利的维护者的传统正好相反。智者吕哥弗隆曾说:“法律只是人们互不侵犯对方权利的保证”,拉丁文的:“Jus”一词既表示法律,又意指权利。而在中国,就是崇尚“法”的法家也不谈个人权利,他们将国家的权力(实际上是君权)视为“公”,而把个人权利视为“私”,认为“立法令者,以废私也”。

九论兵

【原文】

安庆之围也,林翼计曰:“用兵之道,全军为上,得地次之。”今日战功破敌为人,复城镇为下。古之围者必四面无敌,又兵法十则围之。若我兵困于一隅,贼必以弱者居守,而旁轶横扰,乘我于不及之地,此危道也。然不围城则无以致贼而求战,故分三军,一军围,二军战。

【注释】

安庆之围:清军将领曾国藩、胡林翼奉兵合力围攻太平军占领的安庆,采取围而不攻、静待时机的策略,使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的速战速决战术屡屡受挫,最后城陷军灭。

林翼:胡林翼(1821—1861年),字贶生,号润芝。道光十六年进士。后充江南副考官,并任湖北巡抚。攻克武昌后赐头品顶戴。死后谧文忠。

用兵之道,全军为上,得地次之:用兵的原则是,能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而占领土地则差一些。

十则围之: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他。

旁轶横扰:从旁包围,左右夹击。轶:袭击。

不及之地:来不及防守的地方。及:达到。

【译文】

在讨论包围安庆的时候,胡林翼一献计说:“用兵的原则,是以战胜敌军为上策,占领土地则次之。”现在评论战功应该以歼灭敌人为最大功劳,而以收复城镇为次。古时候的包围战,都是四面没有敌人的。兵法上说,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如果我军被围困在一个角落,敌人肯定以次要力量防守,而以兵力从旁包抄形成左右夹击之势,将我军置于死地,这是最危险的了。但如果不包围安庆城就不能调动敌人与我们作战。所以应该将兵力分为三部分,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包围安庆城,用三分之二的兵力进攻敌人。

【心得】

曾国藩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含义极深。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作为率军作战的将领,必须要重视智慧和谋略的运用。

计谋又称“点子”,周朝的姜子牙、春秋的管仲、秦汉的张良、三国的孔明都可以称作古代军事领域的点子大师,他们的高度智慧使其在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业,不仅成为中国众所皆知的名人,也受到国外有识之士的高度赞誉。

诸葛亮出兵祁山,一举夺取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和冀城,并收降了姜维,正准备大举伐魏,不料马谡在街亭失守,魏军扼住了汉中要塞,诸葛亮征魏大计受挫。诸葛亮对街亭失守十分痛惜,挥泪杀掉了马谡,并决定撤兵回国。

为了防备魏帅司马懿的追击,诸葛亮派关兴、张苞到武功山一带设疑兵,命姜维率领大军先行,诸葛亮亲自断后。姜维率军离开后,诸葛亮正准备启程,探马便报告司马懿已经带着魏军逼近了。蜀军主力已离开,城中只剩下几千名伤病士兵和几十名文官,情况十分危急。

诸葛亮同司马懿多次较量,深知他用兵谨慎而多疑,便吩咐部下不要惊慌,告诉大家他自有妙计退敌。

诸葛亮让士兵们撤去城头的旗帜,大开城门,又让几名老兵在城门口扫地,自己则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司马懿到了城下,见到这种情景,弄不清楚诸葛亮用的是什么计,恐怕设有伏兵,忙下令退兵。

司马昭不以为然地说:“诸葛亮一定是身边无兵将了,他这么做是为了迷惑我们,我们应该攻进城去。”可是司马懿已经多次吃过诸葛亮用计的苦头,疑心其中必定有诈,便急急退了兵。

诸葛亮见魏军人马已经走远,便带领人马迅速地撤退了。过了不久,司马懿回过神来了,又命令部队掉头往回赶。等他们到了城下,早已不见诸葛亮的踪影。

在经济领域内同样需要好的点子。时间就是金钱,其实一个好的主意等同于金钱。高明的点子常常带来巨额的财富。综观那些中外著名的经营家,他们往往也是功夫高深的点子专家:李嘉诚在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初期购买土地的点子,为他成为香港首富奠定了基础。曾宪梓将“金狮牌”领带改为“金利来”的点子不仅避免了客户的忌讳(香港话“狮”与“输”音近),而且使他创造了世界名牌,从一介书生变成香港富豪。

反之,一个坏的主意却可以使人前功尽弃:全球饭店业大亨希尔顿正经营旅馆之后开厂。后来他听说在德克萨斯州开采石油可以发财之后,鬼迷心窍地放弃了自己熟悉的行业,跑到德州去冒险。到了那里才发现凭他那2.7万美元要投资石油业简直是痴心妄想。这个鬼点子使他失望之余,不得不到一家连桌子上都睡满了人的三流旅馆过夜。于是这才重操旧业,在那里买下地皮,开了希尔顿旅馆,从此奠定了他辉煌事业的基础。如果他当初死守那个开采石油的点子,也许将会一贫如洗。

十统领湘勇张道运兰禀职

营与吉中各军击贼获胜由【原文】

各营稳扎稳打,自然立于不败之地。与悍贼交手,总以能看出他的破绽为第一义。若在贼者全无破绽,而我昧焉以往,则在我者必有破绽被贼窥出矣!该道身经数百战,于此等尚宜留心细察也。

【注释】

统领湘勇张道运兰禀职营与吉中各军击贼获胜由:张运兰为曾国藩副将,领过湘军骨干老湘营,为镇压太平军的骨干分子之一。同治三年死于赴福建任按察使的途中。张运兰统领老湘营和吉中各营在吉安附近与太平军作战,是清咸丰六年至八年间的事情。

悍贼:指敌军强悍,不易打败。悍:强悍。

昧焉:冒冒失失,糊里糊涂。

道:即张运兰。【译文】

各营军队稳扎稳打,自然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与强悍的敌人交战,第一要紧的是要看出他的破绽。如果敌人完全没有破绽显露,而我们还冒冒失失地前去交战,那么,我们必定会有破绽被敌人看出。张运兰虽然身经百战,但对于这一点还是应该细心审察。

【心得】

在这篇短文中,曾国藩论述“结硬寨,打死仗”的军事原则,推崇对敌作战首先应注意如何先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再乘敌之隙的谋略思想。他指出必须“稳扎稳打”,以看出敌军的破绽,趁对方没有设防,或者兵力薄弱,或者不及救援,或者没有准备之时,突然进击。

要耐心地等待敌之“隙”,积极地寻找敌之“隙”,巧妙地创造敌之“隙”,以便我方乘隙而入,大败敌人。

曾国藩所说的“看出他的破绽”与孙武所说的“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进冲其虚”、“乘人不及”、“攻其不守”,以及孙膑所说的“必攻不守”等都是乘敌之隙的表现方式。

敌人犯错误,造成“破绽”、“虚”,我方可等待机会利用之。更重要的是我方应积极创造敌之“虚”。兵者诡道也,刻意制造敌之错误,制造各种假象,掩盖我方真相,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陷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使我方得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争取胜利。

公元989年7月,宋太宗命令定州路都部署李继隆发镇、定二州军护送千辆运粮车,支援宋威虏军。辽朝裕悦耶律休格获悉,便率精骑数万前来迎击。北面缘边巡检尹继伦率步骑千余巡行塞上,遇到辽军,但耶律休格却丝毫不以为然,径直向李继隆大杀过去。尹继伦对部下说:“辽将视我如鱼肉一般,骄傲懈怠。他若能获胜而回,就会乘胜赶我北去;不胜,也会牵制于我,侵害我们。为今之计,我应卷甲衔枚暗袭其后。乘敌只顾前攻,忘记后备之隙,战而胜之,我可自保;即使不胜,也是忠义。岂能束手待毙?”部下听罢,个个摩拳擦掌。尹继伦下令秣马厉兵;天黑以后,率部各持短兵器暗暗追随于辽军之后。追赶数十里后,天尚未明时到达唐州徐河,追上辽军。当时辽军正在吃饭,尹继伦当机立断,率部出其不意地从背后杀来。辽军惊恐万分,乱作一团,一员大将当即毙命。耶律休格此时大惊失色,便“弃匕箸走”,又为“短兵中其臂”,骑马狂逃。辽兵因此更加混乱,争相溃逃,自相踏践死者无数。李继隆与镇州副都部署范廷召,奉部追击,越过徐河十余里,大获全胜。定州副都部署孔守正亦奉所部击辽军于曹河之斜村,斩辽帅大盈等。

这是宋军利用敌将之误而战胜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