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说的孔大夫,姓孔,名悝,是蒯聩的外甥。蒯聩逃跑后,实际上是他辅助辄把持了卫国的大权。他为了扩大势力,提高声望,便想结交社会名流,听说孔子答应要让子路担任蒲邑宰,十分满意。
再说孔子召来子路,把孔悝要请他任蒲邑宰的事说明。
子路噘起嘴说:“老师,您不在卫国做官,弟子也不在卫国做官!”
孔子说:“我年事已高,再去操劳政事,恐怕力不从心。你则不然,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当仁而不让于师,你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子路只好从命。
他整点好行装,到蒲邑赴任前,来向孔子辞行。
孔子问:“眼下,我赠送马车给你呢?还是赠送几句话给你?”
子路眨巴着诚实的眼睛说:“弟子喜欢聆听老师的教诲,就请赠送几句话给我吧!”
孔子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做官首先要使自己成为黎民的榜样。”
子路说:“您讲详细点行吗?”
孔子说:“要勤奋谦谨,永远不要怠惰政事!”
子路还嫌不足,仍然用渴求的目光望着他。
孔子说:“做邑宰能够直接接触黎民百姓。做得好时,一邑的百姓会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你。因此,你一定要关心百姓的疾苦,预防水旱灾害的发生,教他们懂仁义,知廉耻,男耕女织,安分守己。如果能使一邑之中没有一个无业游民,那么你的政绩就十分显着了。一旦遇上诉讼案件,要细心查访,秉公审理,切不可刚愎自用,滥施刑罚。”
子路跪拜道:“老师的教诲犹如做官的准绳,由当铭记心中。还望老师闲暇时,能到蒲邑亲自督导弟子。”
孔子说:“仲由,你就放心地去赴任吧!我有了时间,一定去察看你的政绩。”
子路再拜道:“老师珍重,弟子赴任去了。”
过了不久,孔悝亲自到蘧府拜访孔子。寒暄毕,眉飞色舞地赞叹道:“夫子,您的弟子仲由到蒲邑后,扬善除恶,整修河渠,将蒲邑治理得大有起色。”
孔子听了,心中美滋滋的。
孔悝接着说:“卫国眼下缺一刑狱之官,夫子能否从弟子中再选一人呢?”
孔子头脑中一一闪过学生们的形象,一字一顿地说:“这刑狱之官,非同一般,必须是一位懂刑律、扬法纪、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人,方能胜任。”
孔悝说:“夫子门下尽是英才,何愁无人可选呢!”
孔子笑着说:“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只是此人身材矮小,相貌丑陋。”
孔悝显出十分通达的样子说:“古人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只要有才干,相貌丑陋,又有何妨!但不知夫子指的何人?”
孔子说:“姓高,名柴,字子羔,齐国人。”说完,将高柴唤至面前。
孔悝一看,浑身都凉了。只见高柴身高不及孔子肩膀,塌鼻子,小眼睛,根本不是他想像中的那种刑狱官的样子。心中不高兴,脸色也变了。
孔子看得清楚,用不容改变的口气说:“高柴,卫国现时缺一刑狱之官,我想让你去担任此职。你意下如何?”
高柴望着孔悝笼罩着阴云的脸色,把胸脯一挺,爽朗地答道:“但凭老师做主!”又转身对孔悝说:“还望大人多多指教和提携!”
孔悝有些吃惊,暗暗对自己说:“真是矬人出高声。看不出说话倒挺干脆利落,看样子是个精明强干的人。”问道:“未知先生何时赴任?”
高柴说:“请大人安排便是。”
“好!”孔悝的态度有些变了,“明日便去赴任如何?”
高柴答应了。
送走孔悝,孔子对学生们说:“弟子们,眼下卫国开始任用你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仁德,以便为实现周礼出力。”
学生们连声应诺。
且说高柴上任后,将狱中在押人犯看了一遍。突然有人从窗棂子里往外喊道:“大人,小民冤枉啊!”
高柴走过去,但见那人二十多岁年纪,浓眉大眼,虽然蓬头垢面,却仍旧能够显出俊秀的面容和善良的神色。他将青年人打量了一番,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有何冤枉?可从实对我讲来!”
年轻人鼻尖抖动,眼泪夺眶而出,呜呜咽咽地说:“小民姓成,名新。自幼和邻庄赵赖之女订婚。遭不幸小民父母早亡,家境贫寒,赵赖嫌贫爱富,撕毁婚约,将女儿许配给一个有钱的老翁。他女儿不从,逃奔出来,与小民相会。赵赖得知,诬告小民拐骗他女儿,遂将小民押进监狱。”
高柴目光犀利地瞪着他问道:“成新,你这些话可都属实?”
成新说:“句句是真。”
高柴说:“待我去查来。”说完回衙署,即刻派人将赵赖拘至堂前,喝问道:“赵赖,你可知罪?”
赵赖满面油光,跪下说道:“小人不知罪从何来?”
高柴厉声说道:“成新为何下狱?”
赵赖打了个寒噤,却又装着理直气壮的样子说:“因犯拐骗民女之罪。”
高柴声声紧逼地问:“你女儿起初许配何人?”
“成新。不不……不……”赵赖支撑不住了,他语无伦次地说,“许配给……”
“哼!”高柴把桌子一拍,“儿女的婚姻大事也可以当儿戏吗?”他向侍立在两边的衙役一招手说:“拖下去重打四十大板!”
衙役们答应一声,立刻举起了棍棒。
赵赖磕头如捣蒜地说:“小人该死!大人饶命啊!”
高柴声色俱厉地问道:“你招不招?”
赵赖说:“小人招,小人招!”接着将毁约赖婚、诬陷成新的经过一五一十说了个明白。
高柴让他在用白绫写成的供词上签了字,画了押,说道:“将赵赖押进牢房!”
赵赖苦苦哀求道:“大人,小人愿意将女儿许配给成新,求大人宽恕小人吧!”
高柴说:“此话当真?”
赵赖说:“小人愿意画押。”
高柴命衙役写下字据一方,让赵赖画了押。又传成新和赵女上堂。等他们双双跪倒在地,高柴说:“成新,赵赖已经同意将女儿许配给你,你意下如何?”
成新感激涕零地说:“小民虽然自幼由父母做主与赵女订婚,但是,我们两人情投意合。与赵女成婚不仅是小民的心愿,也是赵女的心愿。”
高柴又问赵女:“你同意吗?”
赵女连连点头。
高柴说:“赵赖毁约赖婚,诬陷成新,本应问罪入狱。本官念他认罪较好,又同意尔等成婚,特赦他无罪。”
赵赖再三磕头致谢。
高柴说:“你速速回家,为他们办喜事去吧!”
三人千恩万谢,再拜出衙。
从此,高柴一连处置了多起冤案、错案。卫国黎民感激不尽。孔悝对高柴也分外赏识。孔子更是兴奋不已。
时光荏苒,不觉又是冬去春来。这是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春季的一天,孔子唤来颜回,嘱咐道:“颜回啊,今春大旱,眼见得清明已过,也不知仲由在蒲邑怎样督民耕种。你代为师我前去蒲邑察看察看,也好让我放心。”
颜回领命,驾车到蒲邑。一路走着,展现在眼前的是土地龟裂,黄土飞扬。他正在害愁,猛见前方却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土地水渍渍、湿漉漉,一片盎然生机。他扬鞭催马,要到跟前看个明白。来到一条大河边,但见满河床都是人,忙着挖河引水,担土筑堤。他又喜又惊,停马下车,在河边看了许久。
这时,从河堤上走过一个人来,身高膀宽,步伐雄健,浑身是黄土,满面有污垢,惬意地笑着说:“哪阵风把师弟刮来了?快随我到衙署叙谈吧!”
直到这时,颜回才认出来人正是子路,惊叹道:“师兄为何糟践成这般模样?”
子路憨厚地笑着说:“今春大旱,土地无法耕种。我正在督导百姓挖河引水。”
颜回说:“天旱引水浇田,天涝挖渠排水,自古而然。今师兄不畏艰难,让这么多人前来挖河引水,不知用的什么妙方?”
子路显出心安理得的神色说:“蒲邑乃卫国的粮仓,若不能及时耕种,势必造成灾荒。我将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给这些挖河的百姓每人每天一份饭、一壶粥。因而,他们都心悦诚服地用力挖河引水。”
颜回脸色一沉,未加评说。回到都城,原原本本地向孔子陈述了一遍。
孔子听后,愀然变色道:“仲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当下唤来子贡,说道:“端木赐,你速去蒲邑,制止仲由用自己的俸禄向挖河的百姓供饭、供粥。”
子贡不解地望着孔子问道:“老师,这却是为了什么?”
孔子唉声叹气地道:“端木赐啊!你生性聪颖,对这其中的道理也不懂吗?蒲邑,乃卫侯的属地;卫国,乃周天子的属地。仲由既为蒲邑宰,一要时时想着颂扬卫侯之功,二要时时想着颂扬周天子之德。这才是上下有序啊!”
子贡听得似懂非懂,糊里糊涂地驾车到了蒲邑。
子路见了,分外高兴,有声有色地介绍自己亲自督导挖河引水之事:“蒲邑今春大旱,我正在让百姓挖河……”
子贡打断了他的话,神情严肃地说:“我今日正是领老师之命而来制止你的。”
子路一怔,气呼呼地瞪着眼睛,不服气地说:“仲由我为政清廉,想的是黎民百姓,督导挖河引水,为的是黎民百姓。老师为何不让我这样做呢?”
子贡说:“也许你的做法有些欠妥,若不服气,可去都城问老师嘛。”
子路腾地从座位上跳起,急不可待地说:“说走便走!请师弟稍候,我随你一起进都城,当面向老师问个明白。”
子贡说:“今日天色已晚,让我在这里住一夜,明晨再去都城吧。”
子路哪里沉得住气,忙说:“这等不明不白的,岂不憋煞我了!眼见得土地干成焦土,岂不急煞人啊!”
子贡含笑问道:“非立即走不可吗?”
子路说:“你要留就留下,反正有地方住宿,有地方吃饭。我是非立刻就走不可的。”
子贡取笑道:“这样做是否有点过于怠慢了客人?”
子路咧开厚嘴唇,饱含着歉意地说:“师弟,眼下引水要紧。待我督导百姓种好五谷,再专程到都城向师弟赔礼。”
子贡心中好笑,却装出不动声色的样子说:“何必先得罪人,再赔礼呢?”
子路说:“任你怎样怨我、恨我,我今日还是要到都城向老师问个明白。”
子贡“扑哧”一声笑了,连说:“好好好,我随你一起回都城。”
晚风吹,尘土扬,天低云暗。子路和子贡同乘一辆马车。望着满天的乌云,心中暗暗祈祷:“苍天,快降雨吧!快赐福给黎民百姓吧!”
夜色降临,乌云越积越厚。村落里点点灯火,代替了平日的星光。
两人说笑着,不觉进了城。来到蘧府,子路跳下马车,就去见孔子,劈头问道:“老师,蒲邑大旱,弟子用自己的俸禄为挖河的饥民买饭买粥,错在哪里?你为何不让弟子这样做?”
孔子板起面孔说:“你为黎民百姓着想,兴修水利,又用自己的俸禄接济饥民,本来无可厚非。”
子路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
孔子接着说:“不过……”他把这两个字说得很重,“你身为蒲邑宰,一定要时时、处处、事事想着君侯和天子。今蒲邑既有饥民,就应该奏明君侯,请求君侯大发恻隐之心,开仓放粮,赈济饥民。这样,黎民百姓便对君侯和天子感恩戴德,必然依照君侯和天子的旨意行事。而你用自己的俸禄接济饥民,无异于以小恩小惠笼络人心。黎民百姓感谢你,却不感谢君侯和天子。你平心静气地扪心自问一下,久而久之,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形?”
子路后悔了。
孔子加重了语气说:“久而久之,将使黎民百姓忘记君侯和天子的恩惠。到那时,你非但无功,反而有过了。因此,我才命端木赐去劝阻你。”
子路恍然大悟,羞惭惭地说:“弟子明白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官从政,这名分之事万万不可忽略。”
孔子激动地说:“世间万物中,惟有这上智与下愚不可更改。要使人们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地生活在世界上,就必须正名分。好比一个底大顶尖的宝塔,周天子在最顶层,高瞻远瞩,统揽天下大事。第二层就是各诸侯国的国君,上敬天子,下统大夫。再往下依次则是卿大夫,士和黎民百姓。”
子路自责道:“弟子的轻率举动,铸成了大错。怎么办好呢?”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眼下你已经明白了这正名之事,认识了自己的过错,若再能改正错误,也就没有错误了。”
经孔子这样一说,子路的内疚心理稍稍得到了宽慰,说道:“明晨弟子便奏明君侯,请求开仓放粮,赈济饥民。”
孔子听后,满意地露出了笑容。
子路问:“老师,假若卫君请您辅助他治理国家,您首先准备做什么事?”
孔子说:“那就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
子路觉得孔子似乎老糊涂了,直言不讳地说:“您怎么迂阔到这步田地!这又有什么可以纠正的呢?”
孔子生气地说:“仲由,你怎么这样鲁莽呢!作为一个君子,对于他不懂的,应采取保留态度,怎好乱说乱道呢?你可别小看这用词不当。只要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好。事情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兴盛不起来。礼乐制度兴盛不起来,刑罚也必然不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惶惶不安,手足无措。因此,作为一个君子,每用一个词,一定有他的根据,决不会马马虎虎瞎说一通。”
子路心悦诚服,还想问些从政的事情,猛听子贡在庭院中惊喜地喊道:“老师!”
孔子一怔。
子贡已经满面笑容地闯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