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氏毕竟是个粗人,听到孔子这么说,问道:“若果真如此,你可敢发誓不将我在这里集结兵马的事情告诉卫君。”
孔子说:“我眼下正要去陈国。”
公叔氏问:“若一旦到了帝丘呢?”
孔子说:“我等不提及此事也就是了。”
公叔氏大步流星地走到孔子面前,并向他伸出了毛茸茸的黑手。
孔子一向鄙弃犯上作乱的人,袖手不动。
公叔氏伸手等了一会儿,见孔子不肯伸手,窘得面红耳赤,吼道:“你敢戏弄我!”说着就抽出了宝剑。
孔子微微一笑说:“先生何必如此性急呢?”
公叔氏把宝剑插进鞘内,态度稍为温和地说:“如此说来,你肯同我击掌盟誓?”
孔子点了点头,伸出了右手。
公叔氏迫不及待地伸出手,狠狠地拍在孔子手上。
击掌拉钩本是少年儿童戏耍时的一种盟誓办法,眼下公叔氏居然用起这一套来,羞得孔子无地自容,冷冰冰地问:“公叔先生,如今我可以带领弟子们上路了吧?”
公叔氏愣了一阵子,转过身对众喽罗高声说:“孩儿们,散去吧!”
等他们走开,孔子急忙命学生们套车上路。闷闷不乐地朝前走了十多里路,来到一个岔路口,孔子忽然对颜刻说:“赶快绕路返回帝丘!”
颜刻不解地问:“老师,我们不是要到陈国去吗?”
孔子说:“我的主意又变了。”
颜刻只好朝右边的一个岔路拐去。
走了一程,公良孺发现走错了路,赶到前面说道:“老师,我们走错路了。”
孔子说:“我知道。眼下我又不想到陈国去了。”
公良孺说:“敢问老师,我们到哪里去呢?”
孔子说:“回帝丘。”
这时,子贡也赶到前面来了,问道:“老师,为何要回帝丘呢?”
孔子说:“我要将匡地和蒲地发生的事情告诉卫君。”
子贡感到奇怪,疑惑地问:“老师一向讲究一个‘信’字,为何刚刚同人家订立了盟约,就要违约呢?”
孔子说:“这种在逼迫之下订立的盟约,同君子之交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当然可以不遵守。即使老天爷知道了此事,也是不会责怪我的。我不去将各地的骚乱之事告诉卫君,让他尽快发兵剿灭这些叛逆势力,又怎能推行周礼呢?”
子贡知道无法改变孔子的主意,只好重新登车,默默地跟在后面向帝丘行进。
回到帝丘,孔子带领学生们投奔蘧伯玉家。
蘧伯玉闻讯,喜上眉梢,慌忙整衣出迎。
两人挽手走进上房,分宾主坐定,蘧伯玉问:“夫子此次去而复返,莫非要在卫国长住下去吗?”
孔子叹息道:“丘本想带领弟子们到陈国去,不想尚未出卫国,就遭到恶人的欺凌,先有匡地的公孙戍把我当成了阳虎,一直围困了五日。后来到了蒲地,又遇上公叔氏准备起兵谋反卫君,把我当成了奸细,是我佯称不泄露其阴谋,才放我离开了蒲地。”
蘧伯玉重新打量孔子,感叹道:“自古贵人多劫难,想不到夫子离开帝丘不到半月时光,竟然遭到如此多的凌辱。可见世风恶化,人心叵测。这样下去,如何得了啊!”他停了片刻,问道:“夫子这次返回帝丘,有何打算呢?”
孔子沉思再三,说道:“丘此次返回帝丘,一想将匡地和蒲地的事情告知卫君,二想借贵国一处宝地暂住一时,待探听到周围各国的情形,再作道理。”
蘧伯玉满脸堆笑地说:“如此说来,就请夫子和弟子们暂住鄙人家中吧。寒舍虽然简陋,客室倒也充裕。”
孔子尚在犹豫:“这事……”
蘧伯玉说:“夫子不必推辞了,你住在寒舍,鄙人也好随时向你请教啊。”说完,立即吩咐下人打扫客房,准备晚宴,为孔子一行接风洗尘。
当夜,孔子和蘧伯玉促膝交谈,从夏朝讲到商朝,又从商朝讲到周朝,海阔天空,无所不讲,一直谈到深夜,才各自回房安歇。
孔子一心想的是如何铺平通往他自己设计的那座宝塔的道路。经过在卫国遭受的几次磨难,他感到要想恢复周礼,实现周武王和周成王执政时期的盛世,似乎越来越难了。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觉得人的本性起初都是善良而美好的,那些作恶多端的只是私欲过重,逐步陷入泥潭的。
这一夜他通宵未合眼。治理中都时的情景和做鲁国大司寇时的所作所为始终都在鼓舞着他。他非常自信,认为总有一天定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知道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于是决心从辅助卫灵公平息内乱开始,将通往恢复周礼的路石一块一块铺下去。
第二天用过早饭,他立即登车进宫,去拜见卫君。卫灵公在内宫郑重其事地接待了他,并且首先开口道:“夫子去而复返,乃寡人和卫国黎民之幸也!但愿夫子久居敝国,辅助寡人!”
孔子皱紧眉头,声音低沉地说:“丘此次返回帝丘,正是为了卫国的治理大计而来。”
卫灵公闻听此言,急忙引颈垂坐,侧耳细听。
孔子说:“丘离开帝丘,本想去陈国,不料在匡地遭到公孙戍的围困,在蒲地又遇上公叔氏企图举兵谋反君侯,丘才改变了主意,绕道来此向君侯禀明。君侯应该召集左右二司马,共商讨伐叛臣逆贼大计。”
卫灵公久久不吭一声。他想,公孙戌是王孙贾手下败将,如今龟缩在匡地,谅他洗脸盆里也翻不了船。公叔氏身居蒲地,靠近晋、楚两国,远离帝丘,恰好是抵御晋兵和楚兵骚扰的一道屏障,尽管他声言要进犯帝丘,其实是成不了什么气候,危及不到卫国安全的。
孔子等了许久,卫灵公才漫不经心地说:“此事尚需从长计议,待以后慢慢商定对策吧。”
面对卫灵公,孔子心中又掀起了波澜。他感到莫名其妙,身为一国之君,听到叛臣和贵族谋反,竟然无动于衷,真是咄咄怪事!是感到惧怕,是认为无所谓,还是另有打算?他反复琢磨,也猜测不出卫灵公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情,只好告辞出宫,返回蘧府。
蘧伯玉看见他满脸愁云,深知他的心情,终日陪他谈天论地,说古道今。这使他心里感到无限的温暖。他时常眼望苍天叹息,恨世间像蘧伯玉这样理解自己的人太少了。
自从重返卫国后,他把颂扬唐尧、虞舜、成汤、夏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功绩当成了教授学生们的重要内容,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弥合他精神上的创伤。这年冬季,他一直客居在蘧伯玉家中为学生们授课。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春,一天,孔子正在结合《礼》讲解周公的功德,突然有南子的使臣来访。他定睛一看,原来是公孙余假,不禁暗自骂道:“这等奸佞小人有何面目来见我!”他恨不能躲将起来,却又做不到,只得勉强应酬道:“公孙大人来此有何公干?”
公孙余假施礼道:“主公夫人深慕夫子大名,想当面请教!”
孔子一听,犹如洪水猛兽袭来,不知所措地说:“这个……”
还没容得他仔细思考,公孙余假便催促道:“请夫子即刻登车进宫,免得主公夫人久候!”
对于孔子来说,这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不去吧,怕南子怪他不懂礼仪;去吧,跟这样的女人相见,又怕辱没了自己的名声。他低头思虑,左右为难。心里七上八下,乱作了一团。在公孙余假再三催促下,想不出拒绝的借口,他只好违心地应从了,唤来子路,驾车进宫。
南子住的深宫雕梁画栋,透棂木窗上露出糊窗的白绢方方点点,门前鹅卵石铺的路面上色彩斑驳,路两边的多数花草已开始吐蕾含苞。
公孙余假进屋跪地,禀报道:“启禀主公夫人,孔夫子奉命来到宫前。”
从室内传出了南子娇滴滴、脆爽爽却又充斥着矫揉造作味道的声音:“快快宣他进宫!”
公孙余假既是向孔子传令,又是向南子复命,高声说道:“请孔夫子进宫!”
在这一瞬间,孔子想得很多很多。他能猜得出,作为一个宠姬,南子在卫灵公心目中所占有的位置。她和卫君朝夕相处,既可以忠主谏君,也可以谗言惑主。君纳谏则能广采文武百官之良策,招贤纳士,轻赋节财,民富国强,周礼可兴;主受惑则必然一意孤行,堵塞言路,导致国弱民穷,众叛亲离。想到这里,他觉得这倒是个奉劝南子、再让南子奉劝卫君的好机会,听到传呼,便按照他一贯奉行的礼仪,屏住呼吸,低头垂手,目不斜视,趋步进宫,跪拜道:“鲁国孔丘拜见主公夫人!”
南子坐在内室,是从暗处向明处看,透过悬挂在门楣上的五色珠帘将孔子的身影和容貌看得一清二楚。心想,怪不得他是那样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原来气度非凡啊!她端详着孔子,慢慢站起身,轻扭纤腰,还礼道:“久闻夫子英名,今日有幸一见,总算一慰夙愿。请夫子平身!”
孔子听着她身上玉佩的丁东声,尽管看不见,倒也能想像出她是一副何等的神态,周身的服饰又是何等的奢华。他是谨守古礼的,站起身来,仍然目不斜视地望着地面说:“孔丘不才,承蒙夸奖。未知主公夫人有何见教?”
南子说:“我听说你治理中都一年,便使全邑面貌大变,周围各国都仿效你的做法。任鲁国大司寇时,更使鲁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不知夫子用的什么妙方?”
孔子说:“那都是因为鲁君圣明,才使黎民顺服。我不过为鲁君兴教化、推礼仪做了一些事情而已。”
南子想,主公若得这样的人辅助,定可使卫国很快强盛起来。随即问道:“夫子可愿为振兴卫国效力吗?”
孔子一听,顿时眉头舒展,眼睛闪亮,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卫国也是周天子的天下,丘怎能不尽心效力呢!”
南子说:“待我向主公禀明,荐举夫子,未知夫子意下如何?”
孔子说:“丘之所以离开鲁国,就是为了为各国君侯献计献策,以期早日恢复周礼。若卫君能够率先推行礼制,则内乱指日可平,外患很快可除。黎民百姓有了安定的住所,就会男勤于耕,女勤于织。卫国就会大治。到那时何愁各诸侯国不仿效呢!”
南子说:“夫子志向远大,难能可贵!”说到这里,她突然怔住了。暗自思忖,孔子到卫国以来,虽然没有可疑之处,但是他毕竟是鲁国人,会诚心诚意辅助主公吗?即使采取得力的措施使卫国强盛起来,他会不会谋反主公,取而代之?何况他一旦知道了公孙余假与我私通之事,局面又将如何呢?她的心猛烈跳动起来,整个胸膛像被木槌敲击着一样,连手心都浸出了汗水。她费了好大劲才使自己镇静下来,喃喃地说:“夫子暂且请回,待我向主公禀明,为夫子谋求一个合适的职位。”
孔子深施一礼道:“丘告辞了。”
南子也起身还礼,又传出了玉佩的相互撞击声,清脆、悦耳。
孔子退出内宫,心情欢畅,长舒一口气,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出宫廷,登车返回蘧府。
子路闷闷不乐地赶着马车。回到蘧府,他没好气地质问道:“老师,你是何等尊贵、何等受人崇敬的人!南子是何等下贱、何等受人鄙弃的人!你怎么能低三下四地跪倒在她面前呢?”
孔子知道子路误解了自己的用意,心平气和地说:“仲由,在我众多的弟子中,你是最了解我的一个人。难道你对我的为人处事还有什么疑惑吗?”
子路搓着脖颈,低头不语。
孔子接着说:“南子的作为我一清二楚。我此次之所以接受她的邀请前去拜见:其一,她是一国之夫人,我等寓居卫国,若不前往,便是失礼;其二,她是卫君宠姬,一旦向卫君荐举我等,卫君定然依允;其三,倘有时机,我尚可借古喻今,使她痛改前非……”
子路打断了他的话,不以为然地说:“只怕老师的作为,未必得到世人的理解啊。一旦传扬出去,与老师的名声不利。”
孔子说:“真金不怕火炼,君子何惧谣言!”
子路说:“话虽如此说,我总觉得老师此举还是太失身份了。”
孔子再三解释和申述,子路始终不能理解,急得孔子发誓道:“我实在是不愿去拜见她。怎奈她派人来请我,这是不得已的行动啊!假如我说的不是实话,老天爷也饶不了我!老天爷也饶不了我啊!”
子路渐渐恢复了信任的神情,急忙帮助孔子料理杂务。
孔子的心境平静下来以后,仍然日复一日地教授学生们。不过,南子答应向卫灵公荐举他的话,一直回荡在他的耳畔。他是那样梦寐以求地盼望着恢复周礼,而要恢复周礼,就必须首先从君侯开始。他按照自己设计的蓝图和途径,孜孜不倦地奋斗。过了十多日,尚未听到卫灵公的任何动静,他只好再一次放弃了自己的奢望。
一天,孔子正在给学生们讲《乐》。他一边讲,一边唱,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忽有卫君使臣到,孔子眼睛一亮,充满了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