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师徒十多人来到一个集镇,看见满街是人,孔子一时兴奋,赞叹道:“原来卫国也是很繁华的啊,在这小集镇上竟有这么多人!”
一路上,学生们第一次看到了孔子的笑脸。于是,也都兴奋起来。
冉求问:“老师,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
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想办法让他们富裕起来。”
冉求又问:“一旦富裕起来以后,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开办学堂,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
当时卫国是个小国,早在公元前659年卫文公执政时,齐桓公曾率各诸侯国士兵帮助他兴建过宫室。这便是《定之方中》那首诗所歌颂的内容。孔子认为,卫国虽经卫文公治理,逐渐强盛起来,但在当时列强争霸的形势下,仍然是个受人怜悯的小国。因此,看到小集镇有那么多人,便感到吃惊,心情开始变了。他知道只是默默地走着,学生们会感到疲劳,就想法和他们攀谈。从富国教民谈到设教授徒。他觉得冉求聪明、稳重,也有从政的才能,只是学习不够刻苦,便启发他说:“求啊,我并不是生而知之者,是通过学习才获得了知识。”
冉求着实聪明,一听这话就领悟到老师不是凭空发感叹,而是针对自己的弱点而言,瞪着两只有神的大眼睛望着孔子辩解道:“老师,不是我不喜欢你的学问,是我太愚笨,没有力量学好啊。”
孔子说:“假如真是力量不够,走到半路便会再也走不动了。在我看来,眼下你却好像还没向前走呢!”
这句话打中了冉求在学习上的要害,他没法狡辩了。默然走了一阵,问道:“老师,你此番被逼迫离开鲁国,难道没有什么怨恨吗?”
孔子望着前方的蓝天,叹息道:“此番出走,是我自己的主意。我既不怨天,也不尤人。凡事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怨恨就没有了。不然,冤冤相报,怨恨则会越积越深。我谁也不怨恨哪!”他嘴里虽然这样说着,心中那股酸楚苦涩的味道却没法用语言来形容,连说话的声音都带出了悲伤。
子贡想调节调节这种沉闷的气氛,下车跑到孔子车旁说:“老师,我们停车歇息一会儿吧!”
孔子点头同意。
子贡扶孔子下车,问道:“老师,你此番离开鲁国,打算怎么办呢?”
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做到:国有道则鼎力相辅,国无道则远避他乡。人生在世,必须有个追求,切不可昏昏然度春秋,茫茫然无所适从。我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去奸佞,除邪恶,平欺诈,息战争,恢复周公制定的礼制,实现天下为公的美好理想。我此番离开父母之邦,就是去寻求实现这种理想的途径啊!对于一个无所追求、不知自己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
冉耕一向少言寡语,听到这里问道:“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很愿意和学生们交谈,听到冉耕发问,心里一乐,微笑着说:“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小人则宽以律己,严于待人。”
闵损听得有了兴趣,也从后面走过来问道:“老师,君子对于事业应持什么态度呢?”
孔子用惊喜的目光望着学生们,他觉得他们渐渐成熟了。于是认真地说:“君子对于事业,以合乎时宜为原则,用谦逊的言语谈论它,用诚实的态度对待它,依照礼制实行它。”
子路问:“君子也有怨恨吗?”
孔子说:“君子所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本事,不怨恨别人不了解自己。”
子路颇不服气,露出了诧异的眼神。
孔子只好补充说:“若说君子也有怨恨,那就是无所建树,空忙一生,不被人们称颂。”
师徒数十人交谈着,重新登车赶路。不知不觉之中,早已来到卫国都城帝丘东门外。孔子望着卫国都城,心中又是一阵酸楚。
冉求忽然禀报道:“老师,前方有一顽童挡路,不知何故?”
孔子用目一望,只见那童子十一二岁,长发披肩,穿一身粗布衣衫,黝黑的圆脸蛋上沾满了灰尘,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略带怒气,打着手势让他们绕道而行。孔子好生奇怪,急忙命冉求停车。他跳下马车,走到童子跟前,问道:“你这童子,挡住我们的去路,却是为何?”
那童子神气十足地说:“我看你言行斯文,倒像是位有学问、有涵养的人。但是,你为何分不清是非呢?”
孔子越发奇怪,一时不知如何回话好。
那童子问:“先生来自何方,姓什名谁,要到哪里去?”
孔子心想,小小年纪,居然摆出这副气派,不免暗自发笑,说道:“我乃鲁国孔丘。”
那童子反反复复地打量着孔子,将信将疑地说:“久闻孔子是位无事不懂的圣人,你怎么不通情理呢?”
子路沉不住气了,冲着那童子没好气地说:“你……”
孔子赶快制止他说:“仲由,不得无理!”又问那童子:“请问,我怎么不通情理?”
童子指着大路说:“你来看,我在这里摆了一座城。请问夫子,应该车让城、绕道而行呢,还是应该城让车、搬掉城池?”
孔子低头细看,面前果然用湿土筑了一座小小的城池,四个城门上各有一座城门楼,城中央有一座宫殿。孔子侧目看那童子,他的神情越发得意非凡。孔子自语道:“果然是座城池。应该车让城、绕道而行。”遂命冉求从旁边把车赶过去。
那童子赞叹道:“果然名不虚传,的确是位读书知礼的圣人!”说完,跪倒在孔子面前:“晚辈拜见夫子!”
孔子双手将他扶起,问道:“请问你姓什名谁?”
童子说:“我姓项名橐。”
孔子问:“可是卫国人?”
项橐说:“正是。”接着又问:“夫子此番来卫国,是路过呢,还是长住?”
孔子心中无数,不知如何回答好,只得慢慢摇了摇头。
项橐毕竟是小孩,十分贪玩,无心同他攀谈了,继续筑城玩耍。
孔子由子路引路,径直来到颜浊邹门前。这是一所深宅大院,院墙用石头垒成,显得古朴、自然。
颜浊邹闻讯,慌忙出迎。他五十多岁,高身材,四方脸,身着一套旧官服,笑声朗朗地说:“不知夫子光临,有失迎迓,望乞恕罪!”
孔子抱拳施礼:“丘率弟子打扰,望大人勿怪!”
颜浊邹说:“夫子光临,顿使寒舍生辉!不必客套,快请上房叙谈!”
孔子率学生们走进上房,依次落座。
颜浊邹也是快人快语,当下问道:“夫子此番光临,是路过呢?还是……”
子路愤然说道:“鲁君无道,接受了齐君的厚赠,把老师给逼出来了。”
颜浊邹皱紧眉头,不解地问:“礼尚往来,人之常情。何以生这么大的气呢?”
子路说:“他若赠送金银和珍宝,倒也不足为怪。谁知他偏偏赠送美女呢!”
颜浊邹恍然大悟,重新打量过孔子一行,自言自语地说:“这就难怪了。”他低头沉思片刻,满脸带笑地说:“寒舍虽然简陋,但客房甚多,你和爱徒们就住在这里吧。鄙人也好随时向夫子请教。”
孔子欠身说道:“孔丘远离故土,正是人地两生,承蒙大人收留,万分感谢!”
颜浊邹说:“夫子的英名四海皆知,明日早朝我便奏明主公,请他重用夫子!”
这番话正合孔子心意,微微一笑,算是作了最中肯的回答。
颜浊邹即刻命令管家准备宴席,为孔子一行接风洗尘。
次日早朝,颜浊邹把孔子客居家中之事详细启奏一番。
卫灵公听后大喜道:“孔子乃当今名扬天下的圣人,不请自来,正是天助寡人也!他眼下正遭厄运。寡人若重用他,他定然为卫国效力。未知众爱卿意下如何?”
文武百官对孔子来卫国的真正用意尚不了解,不便明确表态,只好用沉默代替回答。
卫灵公也感到自己的决断似乎太轻率了点,便改口说:“也罢,暂时先不封他官职也好。不过,他既然舍弃鲁国,来到卫国,寡人就应该对得起他,就按照他在鲁国任大司寇的职位发给他俸禄吧。”
三日后,卫灵公果然派使臣给孔子送来了俸禄。孔子不胜感激,当即进宫致谢。
卫灵公自以为是礼贤下士的开明君侯,闻听孔子来到,急忙出后宫迎接。
孔子旅居异国,得到如此高的礼遇,受宠若惊,深施一礼道:“孔丘承蒙君侯错爱,无功受禄,着实惭愧!”
卫灵公年近古稀,身体瘦弱,笑着说:“夫子才华出众,辅助鲁君治理鲁国,成绩卓着,是名扬天下的圣人。今日屈居敝国,乃卫国之荣幸也。”说着,挽起孔子的手进入后宫。
进宫落座后,卫灵公吞吞吐吐地问:“夫子在鲁国官为大司寇,职位何其高!权力何其大!而今自动弃官不做,未知夫子作何打算?”
孔子一本正经地说:“丘以为,人生在世,不必去为没有职位而发愁,而应该为没有任职的本领去发愁;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我所追求的是真理。只要早晨能得到真理,让我当天晚上死去,我也死而无憾了。”
卫灵公说:“卫国自从先祖文公大治以来,历经成公、穆公、定公、献公、殇公、襄公六代,始终没能强盛起来。寡人虽年事已高,仍有图强的雄心,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敝国强盛起来呢?”
孔子用心听着,觉得卫灵公的口气虽大,却似乎毫无信心,便含含蓄蓄地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必须怎样办,也没规定不准怎样办,只要怎样恰当,便怎样办好了。”
卫灵公似懂非懂,勉强一笑。
孔子深感话不投机,只好起身告辞。回到颜府,一农夫模样的中年人慌慌张张地来到他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地问:“你……你可是无事不知、无事不晓的孔圣人吗?”
孔子愕然,忙问:“你有什么事吗?”
农夫说:“我的一头耕牛同邻居家的耕牛在城外抵角,足足顶了一个时辰,不分胜负。我们用什么办法都分离不开,再持续下去,必定两败俱伤,特来请求圣人给出个主意。”
孔子说:“带我去看来。”
子路急忙套车,甩着响鞭朝南门奔去。出了城门,远远地望见许多人在围观。两头黄牛头顶头,角抵角,腿已深深地陷进了土地中,一直僵持着,谁也不肯服输。
孔子跳下马车,走近黄牛身边观察了一番,突然高声说:“快取一盆凉水来!”
一个户主飞快地到附近一农户家端来一陶盆水。
孔子接盆在手,走到两头黄牛旁边,正正当当地把水泼在两头牛的头上。这突如其来的凉水,把黄牛的眼睛泼花了,双双抛弃对手,转身向后跑去。
户主感谢孔子,百姓赞叹孔子,一时间,孔子成了卫国朝野上下街谈巷议的人物了。
从此,卫国人有什么疑难事情,常来请教孔子。孔子客居颜府,除了教书,无所事事,非常热心地帮助他们。
一天,孔子正在同学生们讲诗习礼,忽有两个童子吵嚷着来见。孔子颇觉奇怪,举目一望,其中一个是项橐,正待发问,项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晚辈拜见夫子!”
另一个小孩见状,先是一愣,然后也纳头跪拜:“文静拜见夫子!”
孔子端详着他们充满稚气的脸,揣度着他们为何而来,说道:“请站起来说话!”
两人腾地站了起来,互不服气地用怒眼望着对方。文静还朝项橐吐吐舌头,扮了个鬼脸。
孔子忍俊不禁,赶快以袖掩口,问道:“你们因何争吵?”
项橐说:“我说早晨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晨的太阳大。他硬说正晌午的太阳离我们近,特来请求夫子评断。”
文静争辩道:“就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嘛,因为中午的太阳光热。不信你去试试,有一堆火在这里,你离它远热呢,还是离它近热?”
项橐也有他的理由,说道:“同样一件东西,离你远大呢,还是离你近大?”
两人争论着,相互噘起了不服气的小嘴。
孔子也被问住了。这是他从没想过的事情。他在原地站着,思忖来思忖去,嘴角挂上了笑纹,肯定地说:“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离我们一样远近。”
项橐和文静异口同声:“那么,为什么……”
孔子摆手打断了他们的话,解释道:“早晨,太阳刚出山,被地面的雾霭笼罩着、遮挡着,它的光芒减弱了,人们的眼睛能够清楚地看到它的轮廓,因而,显得离我们既近又大。而到了午时,雾霭早已被驱散,太阳的光芒四射,照得人们睁不开眼睛,不敢直视它,因而显得既远又小。”
项橐和文静由衷地笑着,欢欣雀跃地走了。
在孔子的学生们看来,这是个没法回答的问题。然而他却巧妙地答上来了,不但项橐和文静满意,学生们也都满意。
孔子孜孜不倦地钻研礼、乐、射、御、书、数,拼命地主张推行仁政,就是为了使鲁国强盛,进而影响其他国家,达到恢复周礼的目的。而眼下他不得不远离故土,到异国来寻求推行仁政的途径。他深深地陷入了痛苦之中。他盼望着鲁定公和季孙斯能够尽早回心转意,派人把他接回去,重新重用他。他一直盼了两个月,始终不见鲁国来人。
其实,鲁定公的心情也很矛盾。孔子离开鲁国的当天,他便知道了。当即把季孙斯宣进后宫,说道:“爱卿,寡人收下齐君的馈赠,把大司寇气走了,如何是好啊?”
季孙斯得到二十名美女,终日同她们如胶似漆,早把相国的体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社稷的安危,黎民的疾苦,更不在话下。听到鲁定公问话,心不在焉地说:“大司寇生在鲁国,长在鲁国,读书知礼,深明大义,定会千方百计报效鲁国。主公放心,他迟早会重返鲁国的。”
鲁定公说:“寡人有心派人将他追回,爱卿意下何如?”
季孙斯说:“主公,大司寇一向刚愎自用,眼下派人去追他,他必定不归。倒不如让他到其他国家碰碰壁,受一番挫折之后,他就会不请自回。”
鲁定公说:“他辅助寡人与齐君会盟,表现得有胆有识;用他的办法治理国家,也迅速得治。将这样的人才逼走了,我担心给后人留下笑柄和骂名啊!”
季孙斯揉着额头沉思了一会,然后说:“主公,大司寇因女乐而走。俗话说,心病要用心药医,解铃尚须系铃人。主公要想请回大司寇,这最首要的一件事是将女乐退还齐国。”他瞅着鲁定公,只见鲁定公的面部肌肉不停地抽搐着,便加重语气说:“请主公定夺吧!”
鲁定公一直陶醉在女色之中。听歌,观舞,成了他生活中的第一要素。让他把整日陪伴自己的这些如花似玉的美女退还齐君,犹如摘他的心肝。他长吁短叹了一阵,有气无力地说:“也罢,就让他自动归来吧。”
季孙斯忐忑不安的心,好比一块重石落了地。
从此,孔子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越来越小,渐渐被遗忘了。
再说卫灵公见到孔子的确是个出色的人才,由爱慕逐渐滋生了重用他的念头。一天早朝罢,卫灵公陪伴着爱姬南子在花园内观花赏蝶。这是一个颇为宽大的花园,当中是水池,紧挨水池后面是一座用各种怪石垒砌起来的假山。曲径盘绕,繁花争艳。假山周围种植着各种花草。南子年近四十,穿一身水红色绫罗裙衫,高高的发结上插着一枚碧玉簪。苗条的身段,一步三扭,瓜子脸上镶嵌着一双多情的眼睛。她随手摘下一朵鲜红的玫瑰花,娇滴滴地递给卫灵公。
卫灵公正在想着孔子,对南子的举动似乎没看见,尽管顺手接住了花朵,却丝毫没有给她插在头上的意思。
南子有些生气了,噘起樱桃似的朱唇,用白嫩的纤手摇晃着卫灵公的胳膊,拖着她特有的嗓音说:“主公,给小童插上呀!”在当时,国君的妻子称夫人,她对国君自称小童。
这甜丝丝、酸溜溜的声音,令卫灵公感到浑身痒抓抓、麻酥酥的,如同处于梦境一样,用痴呆呆、傻乎乎的目光望着南子。
南子“扑哧”一声笑了,笑得那样的惬意、开心。
卫灵公把手中的鲜花放在鼻下闻了闻,醉意盎然地说:“夫人!寡人给你戴在头上。”
南子软绵绵地依偎在卫灵公怀里。
南子看着他半傻半呆的样子,从心里产生了一种厌恶感。她想,凭着自己如花似玉的美貌,是应该嫁给一位美男子的。谁知苍天偏偏不遂人意,硬将自己许配给这样一个干瘪的老头子!虽说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却好似一朵鲜艳的玫瑰花插到了粪土堆上。每每想起这些,她就产生一种厌烦、憎恶感,那颗轻如浮萍的心就飘然飞走了,留下的只是一具类同木偶似的形体陪伴着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