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孙斯摆出一副得意的面孔,俨然以胜利者自居。
孔子怀着满腹冤屈,悻悻而归。
次日清晨,鲁定公命令季孙斯亲自把公孙云言接至宫中,敬为上宾。收下美女和良马,并拿出黄金二千两,作为对齐君的回敬,又重谢了公孙云言。
公孙云言立即起程回国复命。
且说鲁定公将八十名美女接进后宫,仿佛馋猫见了鲜鱼。起初,他想把她们全部留在宫中,又怕季孙斯嫉妒,便送给他二十名。自此鲁定公朝夕同舞女相处,宴享歌舞,狂狎无度,一连三天不升朝理政。
孔子的心碎了。他恼怒、愤恨,一连三夜未曾入眠。他梦寐以求的理想破灭了。他深知鲁定公再也听不进他的话,不能重用他了。他不知如何是好,终日闷在家中,面壁苦思。
学生们七嘴八舌,对鲁定公和季孙斯的作为说长道短。
子路气愤地说:“老师,主公和相国被那些女乐迷住了,鲁国没有强盛的指望了。我们离开鲁国,到别的国家去吧。”
孔子用失神的目光望着他说:“仲由,要沉住气。主公和相国也许会回心转意的。明天就是鲁国的郊祭日,如果主公派人给我们送郊祭的东西来,我们还有被重视重用的可能;如果不派人送来,就说明主公不会再重用我们了,到那时只好离开鲁国了。”
鲁国的郊祭沿用周制,从未间断过。郊祭就是祭天,地址设在城南沂水北岸,用土筑了一个高坛。按常规,郊祭结束后,要把用过的祭品,如猪肉、羊肉之类的东西,分送给文武百官,既体现君侯对臣属的关怀,也表示苍天对人们的保佑。
孔子希望把自己的全部才能用在辅佐鲁定公治理鲁国上。因此,他望眼欲穿地期待着鲁定公能派人给他送郊祭的东西来。他一直盼了三天,也没有人给他来送。他毅然决定出走。
夜深了,孔子依然不能入眠。微弱的油灯火焰有节奏地跳跃着,照在他憔悴的面孔上,显得更加苍白了。他长吁短叹,操起琴,边弹边唱:
采摘甘草在首阳之巅,
人的假话千万不能信。
赶快听信忠言劝告吧,
编造的假话怎么能当真!
亓官氏一直在他身旁陪伴着。他为鲁国的兴衰担忧,亓官氏则为他的身体担忧。眼见得他的面孔一天天消瘦,眼窝也越陷越深,她担心他会支撑不下去。孔子唱到伤心处,动了感情,眼眶里含着热泪。亓官氏在一旁看了,也偷偷抹泪。
孔子放下琴,起身对亓官氏说:“夫人,如今主公接受了齐君的厚赠,多日不理朝政。我要离开鲁国了。”
亓官氏比孔子显得更衰老,鬓发苍白,满脸皱纹。她声音沙哑地说:“你这前半生终日东跑西颠,始终不能实现远大抱负。我担心你到其他国家也不一定能得到好报。”
经亓官氏这么一说,孔子的心情更加沉重了。面对诸侯割据、崇尚武力的冷酷现实,他却硬要恪守周礼,无异于让黄河水倒流。但是,他的信念是异常坚定的。他想顺着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尽管这条路是那样不合时宜,他丝毫也不灰心,对亓官氏说:“历程再艰难,道路再坎坷,我也要按照周公的礼制做下去!”
亓官氏太了解他的脾气了,知道劝说也没有用,便帮他收拾衣物。
他挑选了一些竹帛,准备随身携带。刚刚和衣卧倒在床上,学生们又来了。
子路进屋就问:“老师,你拿定主意了没有?我们何时起身?”
冉耕用草棒拨掉灯芯上的炭花,望着孔子的脸说:“老师,天下之大,难以琢磨,到哪里是个归宿呢?”
孔子充满自信地:“周公制定的礼乐万世适用,永远不会泯灭。眼下被人摒弃,皆因各路诸侯崇尚武力所致。我不相信普天下众多君侯中,就没有一个知音者。”
闵损说:“老师,人生在世,往往好心不得好报。此行需要选择一个施行仁政的国君。”
孔子说:“眼下,我的心绪烦乱,只想离开鲁国,至于哪里是个归宿,尚需亲自寻觅。”
颜路说:“老师,我家境贫寒,需要做些生计养家糊口,不能随你远游了。颜回虽不聪明,倒也乐于学习,你把他带走吧,免得使他怠惰了学业。”
孔子问:“你们哪个愿意随我远游?”
子路说:“我去!”
接着是学生们愿意随他出游的一片响应声。
孔子有些激动了,用模糊的眼睛望着学生们说:“明天早晨便动身,你们各自回家与家人道别,收拾东西去吧!”
学生们一一施礼告辞。
孔子说:“仲由、冉求,你们身为相国的家臣,就不要随我出游了。”
子路着急地说:“老师,你曾经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和季氏说话不对味,办事不对路。我正好趁此机会离开相国府。”
孔子深情地点了点头。他非常喜欢子路。尽管子路粗鲁、幼稚,有时还带些孩子气,但是他诚实、豪爽,那颗善良正直的心就像美玉一样闪闪发光。孔子自从收下了他,便把他视为知己。加上他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孔子、照顾孔子,使孔子既感到温暖,又感到踏实。
冉求说:“老师,相国大人终日沉浸在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之中,全不把国事放在心中。我也早就想离开相国府了,让我跟随你出游吧。”
孔子又点点头。
目送他们出了庭院,孔子仍然毫无倦意。他的心事太多了。他又想起了周公。每当想起周公,他就感到心里充实,浑身是劲。他还常常梦见周公,当他遇到困难时,周公总是像慈父一样谆谆教诲、循循善诱。
夜深了,万籁俱寂。他独自一人走出家门,心不由己地向太庙走去。黑暗中,只能看到太庙的轮廓。它是那样宏伟、庄严、典雅、肃穆。高大的柏树和桧树宛如威严的武士,守卫着庙宇,守卫着周公塑像,守卫着那神圣不可侵犯的礼乐和典章制度。早春的夜晚,天气变化无常,把那暖气和冷气有间隔地送到人间,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孔子没有心思去思考这其中的奥妙和道理,只想进庙拜谒周公塑像。庙门紧闭,他不便打扰守庙人,见不到周公的尊容又不甘心,只好默默地回想着昔时见到的形象。
突然一声乌鸦叫,栖息在柏树和桧树上的众多鸟儿一阵乱鸣和飞腾,令孔子毛骨悚然。他想,原来这自然界也是瞬息不得安宁啊。各占枝头就是了,何必无事生非,相互侵扰呢!
这时,一盏灯笼从西边缓缓而来。走近一看,正是守庙人。此人年近七旬,须发皆白,老态龙钟,见到孔子,口词不清地说:“夫子,天到这般时候还不安歇,莫非有什么事吗?”
孔子说:“老人家,我在家中一时睡不着觉,猛然想起周公的恩德,便来到这里拜谒,本来不想打扰你,不料你也不曾安歇。”
老人说:“人老了无用,我昨日已用完了灯油,白天忘记买,方才是到女儿家灌灯油的。这孩子倒也孝顺,留我在那里吃喝到如今。”
孔子说:“你老有所安,乐享天伦,也称得上是个自在人了。”
老人好像猜透了孔子的心事,用灯笼照着他的脸端详了一番,感叹道:“知足长乐啊!”
孔子把子嗣之事看得很重,孔鲤娶亲多年,未曾生子,这也成了他的一大心事。经老人这一说,又勾起了他的烦恼。不过,他很快又从这种烦恼中摆脱了出来,笑着说:“老人家,既然你的兴致这么高,我们一同去参拜周公何如?”
老人愣住了,半天才说:“夫子,自从老朽看守这太庙以来,前后有几十年了,可从未有人夜间来拜谒过。你夜间来拜谒,莫非……莫非……要出远门吗?”
孔子惨然一笑,不作回答。
老人说:“随我来!”
两人来到正殿,站在周公塑像前,静默了许久。孔子此时心情复杂极了,觉得既亲切、兴奋、宽慰,又羞愧、沮丧、悲伤。他从周公遗留下来的典章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治理国家的本领,却不能尽情地施展这些本领。个性刚强的人,最大的苦恼莫过于不让他一展雄才。孔子望着周公慈善的面容,有诉说不完的苦衷。他庄重地大礼叩拜毕,再深情地望周公塑像一眼,那颗破碎的心一阵剧痛,眼泪夺眶而出。
守庙人在一旁看了,默默地陪他伤心落泪。
孔子从殿堂走出来,仍然不停地回头看,仿佛在忍受着同亲人生离死别的煎熬。他致谢过老人,走上大街。月牙跳出了山冈,爬上了屋脊,大地又披上银光。耳畔传来了靡靡之音,他颇觉奇怪,定睛一看,已经来到了宫殿旁。他分明命令双腿走回家中,不知为何走错了路径。后宫内传出来的《康乐》声越来越高,令他感到憎恶,便迈着大步返回了家中。
亓官氏静坐在油灯旁等候他,面前摆着一堆衣衫。她双眼呆滞地望着他,不知道说句什么话才能宽慰他的心。等到他和衣躺在床上,亓官氏用试探的语气问:“一定要出走吗?”
孔子说:“方才我到太庙去,回来路过宫廷时,听到宫廷里面还在歌舞呢。人只要走上邪路,深陷泥潭,是很难自拔的。看来那些齐国女乐要毁灭鲁国了。我再留在鲁国,连心肺也会气炸了的。”
次日清晨,学生们纷纷来送行,室内、庭院挤满了人。孔子对学生们说:“我此番出游少说也得三五年,你们要刻苦学习,切莫荒废了学业。”又转身对孔鲤和孔忠说:“我走后,你们要好生照顾母亲。”
孔鲤和孔忠说:“孩儿定然孝敬母亲,你放心地走吧。”
老槐树上的麻雀跳跃着、呜叫着,搅得孔子越发烦躁不安。他检点了一遍装上马车的行装,对学生们说:“我该走了。”
子路问:“老师,我们此番出游到哪里去呢?”
孔子毫不掩饰地说:“我的宗旨是克己复礼,使天下所有的人皆归仁焉。无非是到处寻觅知音,实行周礼。哪里有知音,我们就到哪里去。”
众人甚觉茫然。
子路说:“我的妻兄在卫国充当卫君的近臣,我们先到他那里落落脚如何?”
孔子沉思片刻,说道:“卫国离鲁国较近,先到那里也好。”他毅然决定到卫国去还有许多原因:一是,卫灵公已在位三十八年,局势比较安定。二是,卫国的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如史鱼已经死了,蘧伯玉也老了,自己有被卫灵公重用的可能。
子路拿鞭在手,说道:“此番长途跋涉,我为老师驾车。”
冉求说:“礼、乐、射、御、书、数六科,求最擅长的是御,师兄,还是让我为老师驾车吧!”说着,夺过马鞭,就要赶车。
子路把孔子扶上车,学生们俯首施礼,低声啜泣。
马车出了西门,径直朝卫国而去。正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孔子一步一回头地看都城。他为鲁国即将衰落的厄运惋惜,也为自己没有办法挽回这种局面而伤心。
随他出游的除了子路和冉求以外,还有闵损、冉耕、冉雍、颜回、子贡、宰予、宓不齐等三十多人。孔子坐在自己的车上,其他人有的坐在子贡的车上,有的跟在后面步行。
师徒一行正走着,忽有一人从后面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众人看时,乃是鲁国乐官师己。
师己来到孔子面前,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双眼含着热泪说:“大司寇,你不能走啊!要设法让鲁国强盛啊!”
孔子望着他白晰的脸庞,无可奈何地说:“主公自从接受了齐君的馈赠,只知玩乐,不理朝政。长此下去,鲁国必然衰败。我何尝不想留在父母之邦,奈何主公和相国容不得我啊!”
师己说:“是啊,你没有错。这次出走不能怪你。我不过是为国家着想。但愿你不管到了哪里,时时刻刻想着鲁国。”说完,放声大哭起来。
孔子把眼泪咽下肚去,说道:“先生保重!我上路了。”
师徒重新登路,连行数日,来至一座山下。
子路说:“老师,到了鲁国国界。”
孔子忙说:“停车!”待马车停稳,他跳下车,望着面前郁郁葱葱的青山,浮想联翩。他看过、登过的山太多了。每次感受都不相同:登峄山时,怡然自得;登泰山时,踌躇满志。眼下,他只想去寻找那通往实现周礼的康庄大道了。一群山鸡咯咯叫着,从茂密的树林中飞到青石板上,相互追逐着、奔跑着,又从青石板上钻进树林中。这情景令孔子羡慕,心想,何时自己才能这样无忧无虑呢?接着,他又暗自打消了这种念头,说什么也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回头东望,鲁国都城早已被群山挡住了。他悲愤交加,对子路说:“仲由,给我拿过琴来,让我唱首歌宽宽心吧。”
子路拿过琴,放在他面前。
他席地而坐,拨动琴弦,唱道:
那些女子的口,
逼得我不得不出走。
上了美入计的当,
难免有破败之忧愁。
何必伤心落泪,
悠哉游哉去度我的春秋!
学生们听了这歌声,一个个感到揪心裂肺般的难受,潸然泪下。
孔子停住手,站起身,朝东方深施一礼,登车赶路。
这一日来到卫国境内,师徒们没精打采地缓缓前行。走进一个小集镇,孔子忽然高兴,学生们也顿时欢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