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105600000026

第26章 填补代沟的妙计

“我感到十分失望,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跟我作对?为什么越大越不听话?”许多家长都这样抱怨。于是,老年人失望,年青人苦恼,这便是代沟问题了。

是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服饰的喜好、选择朋友、道义及政治信仰、生活目的、个人习惯,等等,都与父辈有一定的差距甚至背道而驰,这是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但是,许多家长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拿出家规或权威来要孩子顺服,结果是矛盾加深,冲突加剧。怎样使你和孩子之间保持一个健康的关系,双方既可发展各自个性,又可继续保持互相尊敬、互相爱戴、互相友好的关系呢?这里有几个指点迷津的谋略供你参考。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史记》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孙子兵法》写成后,被吴王任命为将的孙武有一天被吴王召见,吴王希望看看用宫中美女来实际操练兵法的效果。孙武就挑选了180名宫女,并任命吴王的两位宠姬为队长。操练开始后,孙武详细地交待了约束和号令,然后拿出象征军令的铁钺,发出号令,击鼓前进。但是,宫女们却大笑不已,并未照令行动。孙武严肃地说:“约束不明,号令不熟,这是将的责任,再来一次!”再加以详细说明,后击鼓。这一次,宫女们依然如故,笑而不动。“约束不明,号令不熟,这是将的责任,可是这两样已经很明确了,却没有动作出来,这是队长的责任!”孙武如此说道,并下令对两位队长处刑。台上校阅的吴王见爱姬即将被斩,大为惊讶,下令制止:“我知道你能用兵啦!没有这两位爱姬,我食不知味,希望不要斩首!”可是孙武却说道:“我已经受命为将,一旦率领军队,君命就不接受了!”于是将两名女队长斩首,再任命新队长,下令操练。这时候宫女们动作与号令丝毫不差,谁也不敢再出声音。于是,孙武向台上吴王报告:“训练结束!大王现在可以亲自试一试,只要一声号令,就是赴汤蹈火,她们也在所不辞!”

这个历史故事一方面说明了军中无戏言、军令如山倒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特殊性。孙武深明这个道理。

如果一个军队有多人指挥,七嘴八舌,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个将军如果没有绝对的指挥权而受制于别人,也达不到严明纪律、指挥军队取胜的保证。为君王者往往并不亲临战场,不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而随心所欲地指挥,只能导致失败。因此,孙子强调,君王必须给将军以绝对的权力,在军中即使是君王的话也可以不听从,给将军以独立处事的权力,这样,将军才会审时度势、不遗余力地去争取胜利。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用在教子上也是别有意义。代沟的产生往往与父母的强硬意志和不让孩子独立处事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和子女之间会很自然地出现一些矛盾与冲突,小到生活琐事,大至价值观念,家长会觉得孩子总要和大人的意志背道而驰。比如,男孩子居然会喜欢留长头发、女孩子爱穿紧身衣,对流行音乐如痴如醉,交往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并不看重学习成绩,相信宿命论,等等,简直和上辈人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格格不入,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

于是,家长苦口婆心地试图劝说子女改变这些行为,子女却往往对此退避三舍,家长转而使用说教、指责等其他手段时,子女又会产生抵触感。

当家长绝望之余,搬出最后的武器——权力和权威时,他们恐吓、限制子女,惩罚子女,然而,等待他们的仍然是悲剧的结果,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之后,干脆不与家长讨论或交谈,而导致孤独、撒谎、甚至有时离家出走。这种种现象在家庭中和两辈人之间常常发生,令家长和子女都深为苦恼。有效的补救方法就是使用“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策略,家长完全可以洒脱些,让孩子独立地处理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海洋中磨炼和选择。现在的家长普遍的毛病就是管得太多太宽了,总是要求孩子要这样或那样。其实,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时代也在不断地前进,审美观或价值观都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就应该让孩子有所选择,有独立判断和决定的权利。像孙武那样,能够“君命有所不受”,才能训练出好的军队,孩子既然已拜将在军,父母又不干预,那么他就必然要承担起一切责任和后果,在独立自主的过程中作出选择,修正并完善自己。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然过程,也是父母最明智的消除代沟的方法。

用其所长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这样写道:“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说明了人的素质不一样,各有长短,善于运用所长的人才可以成就大事,而勉强地用其所短,必然会事倍功半。这就是扬长避短,不要装模作样,要堂堂正正地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样才有个性魅力。

为什么说用其所长是填补代沟的方法呢?在两代人的冲突中,大人往往以长辈的身份要求小辈要服从他们的意志,理由是他们积几十年的经验,吃盐多过你吃米,初出茅庐的小字辈再有能耐也赶不上他们的经验。基于这种思想,大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自以为是的经验主义怪圈中无法自拔。而年轻人则认为时代发展了,老一套已经过时了,上一辈没有理由要求我们照老规矩办事,于是便各执己见,互不让步。这样的冲突轻则互相回避,重则分崩离析,结果都是互相伤害了对方。如果大家能运用“用其所长”的策略,长辈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年轻人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世界,那么,彼此就会发现对方的魅力和缺陷,就容易取得宽容和理解。

平等对话

长期以来,父母总是习惯于对子女发号施令。在孩子小的时候,也许对父母的权威很慑服,唯命是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性的发展,孩子慢慢地对父母不那么敬畏了,对他们的命令也不那么一丝不苟执行了,甚至对父母的发号施令产生了反抗心理,做出反抗的行为。这令父母们大为吃惊和愤怒。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敢于对父母持这种其前辈在过去决然不敢的态度?为什么孩子这样不懂事、没有半点感激心?甚至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哀叹。

是什么使孩子变成这样呢?孩子到底有没有错?其实,当代的民主气氛已经深入人心,孩子一出生就浸染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孩子们敢于抗拒强逼他们屈从父母权力的任何企图,他们决不屈服于暴力和强制手段。

建立在父母与子女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教育方法不失为最佳教育方法,会产生极大的教育效果。当家庭所有成员之间具有和谐而充满善意的相互关系时,任何家庭冲突都可以顺利地得到解决。要想达到这一境界,首先家长要学会平等对话,把孩子看作是和自己一样具有个性的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不要居高临下,对孩子发号施令或试图强迫他做某件事,或者喋喋不休地说教,必须放弃那种迄今为止尚为某些父母津津乐道的、徒劳无益的陈腐观点和凭借权力的教育方法。

记住:孩子是和你站在同一地平线上,尽管他思想尚未成熟,生活尚未能自立,对父母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感,但是,孩子在精神和人格上是和父母平等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时时处处注意不诉诸权力,应该鼓励孩子表现出应有的行为举止,而不是强行要求。应该用自己的有分寸的态度和幽默感使孩子愿意接受你的意见。这样,在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代沟就不会明显,差距就会缩小,冲突也就减少了。

三省其身

《论语》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吾日三省吾身”,为许多人奉为座右铭。它提醒人们要注意反省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每天临睡前静下来回想白天的所作所为,可以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在未来的日子里尽量减少重蹈覆辙的机会,并继续发扬好的行为。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应该经常地三省其身,检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效果。因为孩子的每一成长过程对于父母而言都是一门新的课题,始终面临着新的问题,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父母从人子女变为家长,从来没有做家长的体验和经验,只能从别人、老一辈或书本上问接地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然而每个孩:子都是个性不一的,绝对没有照搬硬套现成的和具体的方法,因而便决定了父母必须现学现炒,摸索出一套对自己孩子行之有效的办法。摸索便意味着碰壁,意味着可能犯错误,家长就必须三省其身,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子过程中的得与失,使孩子能更健康地成长,决不要得过且过,做个糊涂家长。

三省其身可以使家长及时地发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差距,不断地进行思想上和行为语言上的交流,减少造成代沟和冲突的机会。有的家长总是高高在上,与孩子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高墙,有的家长与孩子能达成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前一种家长只能靠权威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孩子容易和他造成冲突,家庭中的代沟很明显。后一种家庭民主气氛很浓,父母与子女像朋友般平起平坐,家庭中的代沟就不明显。同为家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家庭气氛,造成不同的后果呢?这与父母的修养和教育方法密切相关,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能跟自己促膝交谈,家庭有个和谐温馨的氛围呢?那么,父母就应该三省其身,经常地检视自己的行为和教子方法,找出差距,减少犯错误的机会,放弃权威,与孩子平等对话,美好的日子就会指日可待了。

个性魅力

汉高祖刘邦在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天下时,在形势恶劣的情况下,得到韩信等名将的支持,终于成就霸业;三国时期的刘备,本是个无能之人,终于能独霸一方,割据称雄,也是由于奇才诸葛孔明的鼎力支持。

为什么这两位君主均能在逆境时得到名臣大将的追随和支持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个性的魅力,《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即是说刘邦具有仁的本质,能够爱人,喜欢将财富与别人分享,且豁然大度,不摆君主架子;而刘备呢,也是“宏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遗风”,单是三顾茅庐,在当时封建社会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可见,刘邦和刘备的过人之处都在“仁爱”、“喜施”

和“宽厚”上,这种个性特征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使别人愿意为他们效劳。

刘邦和刘备得天下也给家长教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在家庭冲突和代沟问题上,家长如果能宽厚、仁爱、不摆长辈架子,那么子女在这种气氛下也不会故意和父母过不去,会以合作的态度来解决问题,人性都是相通的,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都能感受到父母的个性魅力。我认为,代沟的产生主要原因来自家长,家长如果能够克服和抑制发号施令的欲望,改变强行命令的作风,不与孩子进行权利之争,不以老观念看待事物和子女的喜好,以宽厚的心来容纳孩子的新观点,以仁爱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新行为,与孩子们展开平等的探讨,那么,代沟就能消除,冲突就会化解。

不耻下问

孔子历来主张人们要不耻下问,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实践的。

不耻下问不但能求知识增见闻,而且能填补代沟,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这听起来有点玄虚,但只要深究一下也就明白了。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天然关系决定了彼此的地位不同,父母始终是在上面居高的角色,而子女永远改变不了在下面受支配的地位。但这种关系并不等于居高者在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和见闻都比居下者强,应该是各有千秋。父母有相对丰富的人生经验,却囿于保守和固执,对新生事物、新观点、新方法比较难接受;而子女一出生就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很善于接受新的东西,喜欢用新思维去思考世界,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甚至超前。因此,子女在这方面的信息和见解往往多于并高于父母,这是不可否认的,也由于这个原因产生了代沟。有些明智的父母能够意识到这点,放弃居高者的架子,不耻下问,向子女请教,子女也乐于向父母学习,两代人互补长短,共同探讨,那么代沟产生的可能性就减少,家庭就有民主而温馨的气氛;那些固执己见的父母不屑于或羞于向子女请教,认为是有失身份,子女没有与父母平等交流的机会,于是大家便我行我素,难以沟通,绝不妥协,结果就造成了代沟和冲突,造成紧张的家庭气氛。

这是一个很显浅的道理,但是,说易做难,尤其是对家长,要放弃架子,不耻下问,向子女请教,恐怕真需要一点勇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