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四)
10513900000002

第2章 现代航空人物(1)

中国第一个飞行家——冯如

1909年9月21日,中国旅美华侨冯如,在美国奥克兰派得蒙特山附近的平坦空地上,驾驶一架有动力的飞机试飞成功,取得了飞行高度4.57米、飞行距离为804米的成绩。9月Z日,美国引日金山观察者报》曾以《东方的莱特在飞翔》为题,报道了“天才的中国人冯如自己制造飞机,并装上自制的发动机进行试飞”的经过,并作出了“在航空领域中,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的高度评价。冯如集研制飞机和驾驶飞机于一身,因而我国的航空史学界称他为中国第一个飞行家。

冯如,字九如,1883年12月15日生于广东省恩平县。12岁时赴美国当童工,夜间学习英文,后在一家工厂当工人。白天他在工厂从事繁重的劳动,夜间努力攻读有苯机械学方面的书籍屈过几年的潜心研究,他在机器制造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1906年,冯如在旧金山与当地华侨和亲友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7年,在冯如主持下,广东机器制造厂在奥克兰成立,开创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事业——研制飞机,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1909年9月制成一架可以载人的动力飞机。尽管这架飞机在第一次试飞时坠毁,但这并没有使冯如灰心,反而促使他继续探索改进之法,经历了6次失败后,终于在第7次制成了一架性能良好的双翼机,并于1911年1~2月间,在奥克兰多次作飞行表演。表演中,创造了时速为105千米的新记录,并在1130米高度上飞行了35千米。孙中山先生当时也在美国,在参观了冯如的飞行表演后,在冯如的飞机旁对着冯如和广大侨胞发表谈话时,第一句就是:“我们中国有杰出的人材”,对冯如的飞行成就大加赞许,并鼓励他回国为祖国同胞月盼。

1911年3月,冯如回到祖国。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冯即投身革命,剔口广东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队队长。这支飞机队虽因筹备不及,未能参加北上作战,但却增强了革命军的声势。

1912年8月Z日上午,冯如在广州燕塘大操场作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坠地失事而受重伤,经医院抢救无效而不幸牺牲。

冯如牺牲后,广东军政府陆军司下令表彰其首创中国航空事业的功绩,说“冯如以聪慧之姿,习飞行之术,殚精竭智,极深研几,不期初次试验,遽遭伤死,当从优抚恤,以慰前烈,俾旌来者。”并经临时大总统批准,按少将级军官阵亡例,拨款银元10130元抚恤其家属,并将其事迹宜付国史馆。

冯如死时年仅说29岁,葬于广州黄花岗72烈士墓陵园内,碑文正面镌字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

第一位仪表飞行员——杜立德

1928年前,全世界的飞行员们,都是凭着自己的一双肉眼,从空中歪头扭脖,目视地面,完全依靠道路山川等地标来判断飞机的位置和状态。一位美国陆军航空兵中尉飞行员,却另辟蹊径,寻求在不良天气条件下看不见地面时的飞行方法,这就是日后所称的仪表飞行(俗称盲目飞行)的方法。这个中尉飞行员就是后来于1942年4月18日,为扭转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劣势,第一次领队轰炸日本东京的大名鼎鼎的詹姆斯·杜立德中校。

杜立德于1917年开始学习飞行,在以后的10年中,他不仅掌握了卓越的飞行技术,还获得了马萨诸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博士学位。由于其卓越表现和资历,1928年8月,杜立德担任了飞行试验中心主任。这个中心由美国盖根亨航空基金会提供资助,设在纽约长岛的密契根机场。其中一项计划,是研究飞机如何在雾中飞行,杜立德便是这一研究课题的主角。

杜立德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购进一架结实可靠的NY—2型军用教练机。当时一般飞机上只有磁罗盘和转弯倾斜仪,都不能作仪表飞行。因为仪表飞行是在看不见天地线和地标的情况下,完全依赖仪表来判断飞机的状态和位置。经过反复研究,他决定在飞机上安装一个航空地平仪和一个陀螺方位仪。航空地平仪用以看出飞机相对于地平线的倾斜角和俯仰角,陀螺方位仪则可测出飞机的偏航角。这两种仪表经美国斯皮雷陀螺仪器公司一年多的研究,终于成功地安装在飞机上。至今这两种仪表仍然是多种飞机的标准装备。

另一问题就是高度表。当年的气压高度表,只能指示高度的近似值,一般都有30~60米的高度误差,空中飞行尚可,用于着陆则根本不行。杜立德又多处访问,终于找到一个名叫柯斯曼的年轻人,他发明了一种极为灵敏的高度表,可以精确地测出距地面2—3米的真实高度。杜立德亲自试飞.后,认为这种高度表性能确实好,便大加推荐。此后,柯氏高度表也名扬世界。

上述3种仪表经逐次试验改良之后,杜立德终于认为准备就绪,便在1929年9月34日,作了世界上第一次“盖罩”仪表飞行。杜立德飞后座,用帆布将座舱完全盖上,看不见天地。为保险起见,另一名飞行员坐前座,明舱,但预先讲明,非到十分必要时,不得动舵杆。

这次飞行试验成功了,杜立德在自己的飞行日记上,对这个次划时代的飞行记述如下:“……我把飞机滑出停机线后,便盖上了黑色的布罩,平时熟悉的地形地物全然不见了,只有沿着无线电波束,转到跑道头,对准起飞方面。起飞后继续爬高,到300米改平,然后向左作180度标准转弯,沿航线飞行数千米后,再向左作180度转弯,这时飞机已到达位于机场以西的电台左方,对正电波讯号,于是开始缓慢地下降,到离地面60米时拉平,保持高度直到通过机场东面的扇形信标。自此点起,便一秒一秒地接近地面。当然,不管预先如何练习,最后进场和落地仍然不大利落。这次飞行,从起飞到落地,一共花了15分钟。这一段平凡的记载,却是有史以来一架飞机完全依靠仪表,独自完成的。”

第二天,美国各大报刊,都在显著的位置报道了这次飞行。有的报刊评论说:这次试验使航空世界的安全飞行向前迈进了伟大的一步。

航空全才包德温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有一位航空全才,开始他是一名跳伞家,后来是飞艇制造家兼飞艇驾驶员,再后是飞机制造家兼飞行员,最后又当了气球制造家。他的一生与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人类航空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这个人就是托马斯·斯柯特·包德温。

1854年6月30日,包德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帕美亚城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不幸,父母都在内战中身亡,致使他从小就独自谋生,送报纸、点路灯、推销旅行书刊等他都于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个马戏团演员,便开始了他的杂技生涯,专攻秋千和走钢丝。他能在横跨两栋大楼之间的钢索上走来走去。19岁时,他曾在太平洋岸边约230米高的两岩之间,作过走钢索表演。

19世纪80年代,包德温开始表演乘热气球升空的节目。不久,他又想出花招,表演从热气球上跳伞降落,这在当肘简直是一个十分大胆、不可思议的惊险特技。1887年的一天,在旧金山公园上空,面对3万多观众,包德温从约300米上空伞降。这项惊人的表演,由当地电车公司主办,门票由电车公司收,付给他的报酬是高度1英尺(约0.3米)1美元。在那时,这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了。几个月后,他在伊利诺斯州的昆西城,创造了约1370米高度的气球跳伞新纪录。全城仕绅感其行动之惊人,共同集资做了一枚特大的纯金质奖章相赠,奖章上还镶有6颗重量为半克拉的钻石,另外还送了一个500美元的红包。

包德温在美国国内高空跳伞的名声大振后,便带着他的一球一伞开始作环球旅行表演。他先到英国,几周时间里,便赚得8万美元和一枚钻戒。后到欧洲大陆各地表演,收益更丰。随后到日本、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等地表演,至1891年回到美国时,他已成为百万富翁。

回美国后,他着手开办一个气球飞行和跳伞学校,以培养更多的气球飞行员和跳伞员。1897年,他从跳伞队伍中退休,时年43岁。总计他一生跳伞800欢,没有发生过严重摔伤事件,可谓大幸。

1900年,包德温定居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城,从事他早已向往的飞艇事业。他根据自己两次环球旅行的经验,以及自学的有关飞艇的知识,自投资金从事飞艇的制作试验。开始几年,他差不多耗尽了全部积蓄,飞艇还是没有飞起来。于是他又想出一个花招,自制一个大气球,用绳索牵住,送人上天去玩,卖票,1美元一张,用赚来的钱又继续研制。皇天不负有心人,至1g)4年,他造的飞艇终于飞起来了,取名“加利福尼亚箭”号,飞艇上装有汽油发动机,似螺旋桨带动前进。当年,在圣路易斯万国气球博览会上作了表演。飞艇远比气球壮观,而包德温的飞艇又比其他参加者性能优越,因而获得2.5万美元的奖金。由于在圣路易斯的成功,给他带来了新的国际声誉,国际航空联合会决议,授予他第一号飞艇驾驶员执照。美国陆军部认为飞艇可用于军事,又与他签订合同,由他监制军用飞艇,第一艘飞艇取名“SC—1”,即通信部队第一号的缩写。

陆军部于1908年8月22日正式接收“SC—1”,并派包德温为机长、柯蒂斯为机械员正式试飞。“SC—1”有一全长为30米、直径为6米的椭圆形气囊,内装560立方米的氢气。下面悬挂一木制敞开式机身,装一台34马力(1马力=735瓦特)4缸发动机(由柯蒂斯负责制造),带一副旋转直径为3米的螺旋桨。飞艇最大速度为35千米/小时,巡航时间为2小时。除两名乘员外,还可携带70千克货物。当时处于和平时期,美国陆军没有定制第二艘飞艇的计划。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海军从战争需要出发,又请包德温设计制造了另一艘为海军月敝的飞艇。

早在1907年,在莱特兄弟的飞机启发下,包德温又将注意力转到制造固定翼飞机方面。他和柯蒂斯共同设计制造的飞机,称为“白翼”号。这是一种翼展为10米的双翼机,使用一台24马力的4缸发动机。这架飞机的先进之处,在于设计安装了飞机的副翼。包德温自驾这架飞机飞行,并教会了柯蒂斯。以后柯蒂斯成为美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10几年中,美国军用飞机大都出自柯蒂斯之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气球又在战争中被广泛运用于防空、侦察等方面。包德温又转为研究气球的生产和运用,直接服务于军事需要,并担任过美军通信兵部气球队队长。战争后期,他又担任设在俄亥俄州阿克龙市的“固特异”公司气球生产部主任,负责制造用于军事韵气球和软式飞艇,这种“阿克龙”式软式飞艇在海上攻击潜艇中曾立下战功。

1923年,这位航空全才逝世。

传奇人物米高扬

在世界的航空史上,有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还在空军学院读书时,他已经研制出了他的第一架飞机;他领导的设计局,研制出了令敌胆寒的系列战机。二战时,这种飞机使已到达了莫斯科城外的纳粹德国空军,再也难以跨雷池一步;在朝鲜战场上,它也让一向自傲的美国人领教了它的厉害;冷战时期,作为华约组织的主战飞机,它使北约空军不敢轻举妄动。就是在当今灿若群星的飞机家族中,米格式仍然是其中璀灿夺目的一颗!

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就是前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工程技术兵上将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他创建的米格飞机至今仍在世界航空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米高扬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出生于贫寒的农民家庭,生活的艰难使他过早品尝了劳动的艰辛,而父亲的卑逝让他早草失去了父爱。他当过工人,参过军,历经磨难方得以进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就在他已研制出“米格”飞机时,他还有过飞机被停止生产的苦闷经历。然而,在困难面前,糊没有退缩,并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在飞机设计道路上敢孜不倦地求学。他后来研制的米格—15,米格—19,开辟了世界航空史的新纪元。

斯大林格勒的白蔷薇莉丽亚

莉丽亚·利特维亚克是二战中苏联头号空中女英雄,也是大战中战绩最为显赫的王牌女飞行员。在她不长的战斗生涯中,单独击落纳粹德国飞机12架,另外还与战友共同击落4架。

莉丽亚出生于1922年8月18日,1936年考入莫斯科航空俱乐部,两年后结业。后来她进入地质专修班,曾任地质教员,参加过北部地区的考察。在赫尔松飞行学校毕了业,莉丽亚又重返莫斯科航空俱乐部并担任了教官。德军入侵后,著名女飞行员马林娜·拉斯科娃征召女飞行员。莉丽亚毅然报名,成为防空军第586女子歼击机飞行团的一名战斗机驾驶员。在该团,莉丽亚经常驾驶雅克—1战斗机拦截飞往伏尔加河沿岸轰炸的德国轰炸机,取得了初战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