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同往事
10512100000176

第176章 梁启超―时代的过渡者(3)

梁启超与清王朝的公开叫板,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

1894年3月,乍暖还寒。梁启超携夫人李惠仙第三次来到北京,准备第二年的会试,住在了粉房琉璃街的新会会馆。

这一年是甲午海战炮声隆隆的一年,也是满朝文武、举国上下争相比试谁马屁拍得更响的一年。为了给慈禧太后过六十岁生日,一个寿辰庆典就挥霍掉了这个国家一年国库总收入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梁启超随康有为进京参加会试,他依旧住进了新会会馆。此时,北洋海军的重要军事基地旅顺口被日军攻占,京师门户洞开,朝廷上下一片混乱。4月15日,关于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亿白银的电报传到北京,犹如一个抛向举子的大马蜂窝。梁启超一把戴上急先锋的肩章,联合广东、湖南两省100多名举人,率先上书都察院。梁启超力言不能割让台湾的呼声,像一匹引出狼群的头狼的嘶嚎,福建、四川、江西、台湾、贵州、直隶、山东、山西、云南、河南等省的举人紧随其后举行上书请愿活动。

康有为见"士气可用",随即写下一万八千字的《上皇帝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抗战、变法。

梁启超拿着南海先生所作,自己用36个小时誊写的《上皇帝书》,连日到达智桥松筠庵的谏草堂,在18省1300名举人当中传阅讨论。5月2日,梁启超又发动了更加声势浩大的请愿上书活动。请愿队伍长达数里地,都察院门前被车马堵得水泄不通,台湾举人罗秀慧更是涕泪横流,他们无法忍受"来时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大岛,归去已赔给了倭寇"的耻辱。

"公车上书"是来自中国知识阶层在国难当头,集体向清廷递交的一份战书。"公车上书"虽然在顽固势力的阻挠下最终失败,但这个"失败"比"成功"更有分量。

这次会试,本可各列三甲的梁启超,因主考官徐桐把梁启超的试卷当成"无君无父"的康有为的卷子从中作梗,结果名落孙山。而此时的梁启超早已不把会试放在心上,他把目光投向了比科举更高远的地方--天子的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