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
1049600000061

第61章 “民营企业中的主人翁意识”

告诉天下老板一个“小秘密” —尽管已经所剩无几,但你们手里依然有两张可有效提升员工“主人翁意识”的“王牌”。现今的很多老板都在感慨员工“主人翁意识”的缺失。他们觉得如今“世风日下”,要想让现在的员工把公司当成“家”一样去爱,真是难上加难。他们变得越来越“怀旧”—想当初“计划经济”的时候,虽说一个月才几十块钱工资,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那叫一个高昂!那时的人可真是“爱厂如家”了。可如今这年头,真是“时不我与”啊!情急之下,很多老板干脆重新拾起老国企的“传家宝” —为了提升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中搞起了“情操”与“觉悟”教育。

什么?“情操”与“觉悟”?没错,你的耳朵没问题,是这两个词。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特“熟悉”又特“生分”的感觉?如果你都有这样的感觉,那么这种“情操”与“觉悟”教育到底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实,说句公道话,几十年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情操”与“觉悟”教育,是曾经取得过显著的成效。但是,那是有几个前提的。首先,那时的人们都在“国企”,也就是所谓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作。既然是“全民所有”,就是说大家都是“所有者”,都是“老板”,都在为“自己”干活,那么哪怕每个月只能挣区区几十块钱,也依然会相对容易地产生“主人翁意识”。

其次,那时的“国企”是“企业办社会”。员工的一切,包括生老病死、孩子上学、住房等问题都来自于企业。那时,拥有一个“单位”,对于一个社会人而言,就意味着拥有全部“生活”,因此也不可能不做到“爱厂如家”。最后,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员工对企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与“心灵归属感”,发自内心地将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那种“为企业甘愿两肋插刀”的“主人翁意识”绝对是玩“真格儿”的。说到这儿,事情就很清楚了。为什么现如今的“情操”与“觉悟”教育毫无意义呢?我们一起来捋一遍思路:问:现在的员工是否拥有对企业的“所有权”?答:除了极个别的企业高管外(他们也许会享受到所谓“股权激励”的待遇),绝大部分员工没有。所以,傻子都知道老板做“情操”与“觉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他自己好。问:现在的企业是否还在“企业办社会”?答:除非老板疯了,没听说过现在的老板有给员工“分房子”的。问:现在的员工是否拥有对企业的“依赖感”与强烈的“心灵归属感”?答:除非是老板的亲戚,地球人都知道干上两三年还不辞职的员工是少数。把话说到这份儿上,还有弄不明白的人的话,我就只能“无语”了。

但是,即便如此,也不用把事情想得过于悲观。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采取“情操”与“觉悟”教育这种方法固然“贻笑大方”,但只要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依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就一定有办法做到。实际上,尽管已经所剩无几,但现今的老板们手里依然有两张可打的“牌”。首先,即使没有“所有权”,只要手里有“裁量权”,依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刺激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所谓“裁量权”,就是“主动做工作”的权利,“自己说了算”的权利。国外有个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们发现在“生活保障”、“物质待遇”这些因素以外,对员工满意度以及员工的工作动机与激情影响最大的要素就是“裁量权”。只要拥有对自身工作的“裁量权”,员工就会感到工作起来很刺激、很过瘾,就能真正做到把公司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一样看待。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这就好比是一个大宅子的总管,虽然这所大宅子的“所有权”和他没什么关系,但他却可以做到“尽心尽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手里有着极大的“裁量权”。

俗话说“有权才会有责,有责才会尽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想方设法强化员工的“心灵归属感”。现在的企业要想通过“企业办社会”的方法来赢得员工的“心灵归属感”已经完全没有可能。所以,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其实,想赢得中国人的“心灵归属感”一点都不难。我们中国人最信服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只要你尝试着做员工的理解者、支持者、关怀者,尝试着做他们的“知己”,不愁你的员工不会为你“两肋插刀”,更别提什么“主人翁意识”了。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员工太“挑剔”、太“难伺候”,而是如今的老板们中间“明君”实在是太少,多少人都在企盼遇见“明主”。所以,只要你好歹“表现”一下,就会立马招来一大片“表忠心”的主儿。现在正是好机会。其实,这两张牌都是“性价比”极高的牌 —既不费劲儿,效率又“奇高”。前者的秘诀无非就是“放权”,既省了老板的力气,又可以让别人“浑身是劲儿”地为你干活;后者的秘诀无非就是“嘴甜点儿”、有点“眼力见儿”。别那么在乎老板的“臭架子”,只要能换来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你就吃不了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