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491600000029

第29章 大意失荆州(2)

益重汉轻局面的形成,不仅仅由于刘备与张鲁的个人品质不同,也不仅仅由于刘备集团与张鲁集团力量强弱的不同,还在于从南面益州进攻汉中,要比从北面进攻关中容易。第一,蜀中通往汉中的交通道路是通畅的。马超被曹操打败后,从凉州逃往汉中。刘备派李恢与马超联络,马超又率兵投降刘备。李恢、马超等人这样顺利地往返于蜀中和汉中之间,可见两地的交通畅达。第二,蜀中与汉中来往的险关要隘被刘备掌握着。那时候,白水关是陕、甘入蜀的孔道,而这个关口被益州刘备所据有。刘备早在从葭萌南下攻成都前,就先杀掉刘璋驻白水关的两员大将,占据了关头。刘备南下后,留下中郎将霍峻守葭萌,控制白水关。张鲁派其手下杨帛招诱霍峻,要与他共守葭萌,霍峻坚决拒绝,说:“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杨帛只好退去。

刘备占领益州,也促使曹操加快了占领汉中的步伐。曹操知道,刘璋据有益州,不会吃掉汉中,而刘备据有益州,汉中就危险了,因为刘备毕竟不同于刘璋。早在刘备还未成事时,曹操就认为,天下英雄唯有刘备与自己,如今这个英雄不仅在赤壁占了上风,而且跨有荆益,紧逼汉中了。所以,在建安二十年(215)即刘备占有益州的第二年,曹操就匆匆忙忙地对汉中进行征伐。

曹操此次出兵,虽然遇到不少困难,最终还是降服了张鲁,抢在刘备前面占有了汉中。杨暨说,曹操占有汉中是“天祚大魏”,这种天命观虽不足信,但曹操出兵汉中也确实占了有利时机。第一,曹操已经解决了关中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第二,刘备虽占有益州,孙权却在其东面挑起了荆州争端,刘备不得不回兵东下解决荆州问题,没有时间顾及汉中。

在曹操征伐汉中时,最有意思的是张鲁的态度。这位汉宁太守闻听曹操到来,便留下弟弟张卫镇守阳平关,自己逃往巴中。当阳平关失守后,他的功曹阎圃问他怎么打算时,张鲁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此时,张鲁心中恨透了刘备。在他看来,若不是刘备占有益州,曹操也不会前来夺汉中,他的汉宁太守就可以继续做下去。现在这种局面,完全是刘备据有益州所致。张鲁的这种心态,也正说明了刘备占有益州,益汉平衡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益重汉轻的局面。

益州人杨洪对汉中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

对于刘备来说,张鲁占有汉中,不过是卡在咽喉中的一小根鱼刺,他只要用力一咳,就可以把他去掉。现在,曹操据有了汉中,就如同一个巨人用一双有力的手扼住了益州的喉咙。

这种政治军事形势表明,刘备与曹操之间势必要有一场殊死的汉中争夺战。

就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来说,刘备本来应该在占领成都后立即占领汉中。

然而,应该做的事却没有做。这倒不是因为刘备、诸葛亮等人没有想到,而是因为他们当时还无力顾及。

建安二十年(215),也就是刘备占有成都的第二年,孙权便派人前来讨还荆州。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荆州是关系到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地,当然不能拱手相让。但如果要就“荆州到底该属于谁”的问题弄个明白,显然于时不宜,弄不好还会使得联盟破裂。于是,刘备便含混地答道:“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刘备说“当以荆州相与”,意即“把荆州给您”,刘备用“与”而不用“还”,显然不承认荆州是从孙权那里“借”得的。而且这个“与”是有条件的,即取得凉州,而凉州究竟什么时候取得,当然谁也说不清楚。

孙权见刘备借口推托,便出兵武力争夺。刘备也不示弱,急忙率兵回到荆州。看来,荆州到底该归谁所有,必须要弄个清楚了。

鲁肃曾邀关羽相见。双方各驻兵马百步之外,只带佩刀单独相会。鲁肃对关羽说:“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关羽说:“乌林之役(即赤壁之战),左将军(即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双方各说各的理,看来只有武力解决问题了。

也就是在孙权、刘备为荆州的归属问题箭拔弩张之时,曹操却乘机出兵汉中。为了尽快解决荆州问题,回兵保卫益州,刘备不得不对孙权做出较大的让步,以湘水为界,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划给孙吴。当刘备解决了荆州问题,赶回益州时,曹操已经打败张鲁,占有了汉中。

在争汉中这个问题上,曹操比刘备快了一步。刘备晚一步的原因,是荆州问题的掣肘。刘备占领成都后的形势,是张鲁北据汉中,孙权东攻荆州。刘备一向认为张鲁是个“自守之贼”,在荆州火烧眉毛的危急时刻,自然要东保荆州。诸葛亮是赞成刘备回救荆州的,因为荆州一旦有失,两路夹攻中原的计划就将成为泡影。当汉中形势吃紧时,诸葛亮又是赞成以湘水为界与东吴中分荆州的。因为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做出较大的让步,可以降低荆州再起争端的可能性,使荆州基本上获得稳定。第二,虽然又让出了荆州两郡,但却保存了南郡这个北争襄樊的重要基地。第三,可以腾出手来专力解决汉中问题。

假如没有孙、刘之间的第三次荆州之争,诸葛亮会不会建议刘备尽快对汉中张鲁动手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第一,在诸葛亮“隆中对”中,就规划了这样一个战略:在跨有荆益之后,一旦天下有变,派一上将军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刘备则率主力出秦川,两路合击中原。而要出秦川,汉中是必经之路,必得之地。

第二,诸葛亮在规划天下三分时,就对刘备分析益州说,“刘璋暗弱,张鲁在北”,看到了张鲁对蜀中的威胁。

第三,在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选中了法正作为辅佐刘备取汉中的人选。法正早为刘璋属下,因助刘备取益州有功,被任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成都在蜀郡之内,法正担任这两个职务,是“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任蜀郡太守后,对于以前曾给自己点滴好处的人无不报恩,对于与自己有很小仇怨的人无不报复,甚至还擅自诛杀了几个中伤诋毁他的人。有人不满法正的过分行为,找到诸葛亮,对他说:“法正在蜀郡太骄纵,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诸葛亮回答:“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诸葛亮为什么不肯抑制法正?人们历来有各种猜测。

有人说,诸葛亮对法正的态度,是“失政刑矣”。

有人说,诸葛亮不抑止法正,是借鉴袁绍手下审配与许攸不和致使许攸背袁投曹的教训。

也有人说,诸葛亮是以褒中有贬的方式委婉地转达对法正的警告信息。

上述猜测均没有触到诸葛亮不抑制法正的根本原因。诸葛亮不抑制法正,不仅由于法正功大过小,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法正是个对攻占汉中有重要作用的人。诸葛亮与法正虽然在喜好和崇尚方面有所不同,但却能从大局出发与他亲善相处。诸葛亮认为法正有奇谋妙智,又对益州和汉中情况很熟悉,是对收复汉中巩固益州能起重要作用的人才。事实证明,法正在后来协助刘备取汉中时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当时诸葛亮对法正不能容其小过而对其进行抑制,就不会有后来法正的积极表现。

根据以上三点理由,我们认为,在取得益州以后,诸葛亮不是没想到汉中,只是荆州问题的纠缠,使他腾不出手去实施计划。

无论如何,孙、刘的第三次重分荆州,使得刘备在争夺汉中问题上比曹操晚了一步。当刘备率兵赶回益州时,曹操已经攻下汉中,张鲁放弃了郡治南郑(治今陕西南郑东),退到了賨人的聚集地巴中(今嘉陵江、渠江上游一带)。曹操继续向三巴地区进军,賨人部落酋长朴胡、杜濩、任约纷纷降曹。曹操任命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任约为巴郡太守。

偏将军黄权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刘备认为黄权说得很对,便以黄权为护军,率众到巴中迎接张鲁。然而刘备并不知道,张鲁早就恨透了他,明确表示宁降曹,不降刘。早在阳平失陷时,张鲁就欲降曹操,他的功曹阎圃劝他说:“您这时投降是由于被逼无法,肯定不为曹操所重,不如随从杜濩退到朴胡那里抵抗一阵,这样可被重视。”正是由于阎圃的劝说,张鲁才没有立即投降。当黄权领兵来到巴中时,张鲁早已成了曹操的座上宾了。

黄权虽未迎到张鲁,却攻破了杜濩、朴胡诸军,收复了三巴地区。曹操听说三巴又失,派大将张邰率军复人巴中,开至宕渠蒙头、荡石(均在今四川渠县东北)。刘备派出张飞前去抵御。双方在宕渠对峙了五十多天,谁也吃不掉谁。后来张飞采取出奇制胜的策略,让手下和张邰继续对峙,自己却率领一万多精兵从另外一条路去截击敌军,一下子把张邰军截成两段。巴中多山,山道险峻狭窄,张邰军首尾不得相救,被打得七零八落。张邰丢掉马匹,进入山中,与手下十多人走小路才得以逃生,然后收拾残部退回南郑。

经过宕渠之战,曹军势力退回汉中,三巴地区复归刘备所有。

曹操虽占据了汉中,但却无意对益州大举用兵,他只是在三巴地区作一些尝试性的军事行动,稍有不利,便立即停止。在曹操看来,占领汉中的目的,不是为了进一步灭蜀,而是为了防止刘备抢先占有汉中,威逼关中。因此,曹操出兵汉中,是带有防御性的军事行动。但曹操内部有些人不明白曹操的心思,他们主张不仅要占领汉中,还要进而进兵益州。曹操的司空仓曹掾刘晔就说:

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怊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曹操的丞相主簿司马懿也劝曹操说:

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刘晔、司马懿的建议不是没有道理。据说当曹军占领汉中后,严重威胁到益州,民众曾惊恐不安。

但是,作为一国之主的曹操,不能不想得更深更细一些。吃过赤壁之战苦头的曹操,是从曹、刘、孙三家的关系来看待征蜀问题的。刘备虽与孙权为荆州问题兵戎相向,但刘备能很快挥军回蜀,说明荆州问题已经解决,孙刘联盟并未破裂。如果出兵伐蜀,刘备毕竟不是刘璋。他不但有益州之险,而且有天府之富,荆益之众,关张之勇,诸葛法正之智。万一与刘备胶着于西线的战斗,而孙吴在东面发动大规模进攻怎么办呢?

曹操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就在曹操占领汉中的这年八月,孙权与刘备解决完荆州问题后,孙权便配合刘备在东线对曹操发起了一次攻势,目标是合肥(治今安徽合肥西北)。曹将张辽、李典据城抵抗,将孙权击退。张辽率军追击,双方在逍遥津北发生一场恶战。东吴将凌统拼死抵住曹兵,掩护孙权乘马上渡口津桥。当时,桥南已被破坏,一丈多宽的地方没有桥板,孙权的部下让孙权在马上持鞍缓控,又在马后狠狠抽了几鞭子,那马一跃过桥,孙权才得以脱险。合肥之战曹军虽取胜,曹操的心情却不能轻松,因为孙权随时有可能再次发动攻势。他下决心占据汉中,暂缓取蜀。就在这年十二月,曹操把镇守汉中的任务交给了夏侯渊、张邰二人,自己回到了邺城。

刘备夺回了三巴地区,也没有立即进攻汉中。刘备、诸葛亮深知,他们在汉中的对手已经不是张鲁,而是曹操。夺取汉中决非轻而易举的事,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巴山的草经历了两度枯荣,蜀中的水经历了两个春秋。岁月的流逝可以冲刷掉人的某些记忆,岁月的磨砺可以使人的某些欲望渐渐淡化。

然而诸葛亮却时时记挂着占据汉中,他占领益州北大门的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淡化,而且越来越强烈。他经常和刘备、法正等人商议进取汉中的大事,做着各种必要的准备。

建安二二十二年(217),孙吴将军鲁肃去世。消息传来,诸葛亮心中非常悲痛。他和鲁肃的交往,早在赤壁之战前就开始了。他认为,鲁肃是孙吴政权中有远见、识大体的政治家,他以独有的敏锐、热诚、执着,维护着孙刘联盟。诸葛亮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友而悲伤,在遥远的成都亲自为他举哀。悲痛之余,他的心中又掠过一丝忧虑:接替鲁肃屯兵陆口的吕蒙,会不会像鲁肃那样顾全大局,与关羽和好相处呢?如果东面荆州万一出事,曹操又在北面扼住益州的咽喉,益州的安全将如何保证呢?他深深地感到了夺取汉中、巩固巴蜀之事的紧迫。

法正也有同感。他找到刘备劝道:“曹操一举攻下汉中降服张鲁,不能乘机进兵益州,而是留下夏侯渊、张邰镇守汉中,自己急忙回到北方,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曹操智慧不足力量不够吗?不是!是由于他内部忧患的逼迫使然。我认为,夏侯渊与张邰的才干谋略,不能胜任独当一面的需要,我们如果出动全军前去讨伐,必定可以攻克汉中。攻占汉中之后,广兴农业,积聚粮食,观察形势等待时机,最好的结果是可以推翻曹操,尊奉汉室;其次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疆扩土;最次也可以固守要害,作持久的打算。这是天赐良机,我们不可失掉啊!”

法正的建议与“隆中对”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自然得到了诸葛亮的赞同,也自然会被刘备采纳。刘备立即做了如下部署:诸葛亮镇守成都,刘备亲率大众征汉中,法正随从参谋军机,赵云、黄忠、魏延、张飞、马超、吴兰等主要将领全部从征。

曹操、刘备争夺汉中的战役开始了。

刘备将军队分作两路,一路由张飞、马超、吴兰率领,直抵武都,进屯下辨(武都郡治所,治今甘肃成县西北)。这一路军进入陇右,起着牵制曹军、配合汉中主力的作用。特别是马超,自幼生长在凉州,有羌人血统,甚得羌胡之心,威震陇右之地,由他出任主将,有利于策动武都、陇右氐羌及旧部反曹。果然,马超等至武都以后,氐人酋长雷定等率七部万余落反曹响应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