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说,凡是先处于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比较安逸,后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比较疲劳。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己来上钩的,是以利益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得前来的,是以危害相威胁的结果。所以,敌人休整得好,能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给养充分,能设法使它饥饿;敌人安处不动,能设法调动它。
【解读】
唐代军事家李靖从自己的实战经验出发,体会孙子军事思想的神妙之处为:“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李卫公问对》卷下)这是很有独到见解的。这是因为,能否取得战争的制胜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能否取得战场的主动权、控制权。要不要打,怎么打,在什么地方打,以什么方式打,朝着什么预定的方向打,战场上的这些主动权如果能完全控制在我方手中,那就在实际上控制了战争局势;是我们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是被敌人所调动;是我们拨动敌人的算盘珠,而不是跟着敌方的指挥棒被动应付。这样指挥作战,胜券早已稳操在我方手中。
那么,如何来“致人而不致于人”呢?孙子在这段仅有一百多字的论述中,讲了许多非常管用的掌握主动权的方法:
一是调敌法。
交战双方处于敌对的立场上,双方又互相封锁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调动敌人,如何去拨动敌人的算盘珠,如何让敌人的行动跟着我方的指挥棒转?这就要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巧用调敌法。在这里,孙子入木三分地指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战争是为了争利,现在我方主动以利益诱之,敌人就会赶来争利;反之,在某一方面明显造成对敌人的威胁,敌人为避免吃亏,也就势必不得不跑来。这样,一手用胡萝卜“制敌所利”,一手用大棒“制敌所害”,就能在战场上主动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了。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实施《势篇》中提出的引敌而歼之的战术:“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至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意思是说,善于调动敌人的指挥者,先要造成给敌以可乘之机的假象,让敌人跑来争利,然后设伏兵歼灭调动过来的敌人。古今中外这种引敌而歼之的战例是很多的。公元618年9月,西秦主薛仁杲率军围困唐之泾洲,骁骑将军刘感婴城固守,城中粮尽,危在旦夕。唐长平王李叔良奉命驰援泾洲。薛仁杲获悉后,突然声言粮尽,引兵南去。同时,又遣高摭城人伪向李叔良请降,李叔良利令智昏,即命刘感前往高摭受降。刘感离开了自己固守的据点,率兵进至城下,高墌人闭门不纳,方知上当,急令步兵先行撤离,自己率精兵殿后。只见城上连起三烽,薛仁杲率军疾驰而下,围歼刘感于撤离途中,刘感兵败被俘。
二是待逸法。
孙子认为,凡是先处于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安逸而从容,后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而被动。以逸待劳、以主动攻被动,自然就在战场上处于优势。公元1639年7月,张献忠率起义军由湖北房县向西转移。明军总兵官张任学命中军罗岱配合左良玉追击。左良玉以罗岱为前锋,自率主力跟进,追至房县以西80里的罗猴山。正当明军饥饿疲惫登山之际,事先埋伏在这里的起义军四面杀出,将罗岱部全歼。左良玉率主力到达后,也被义军击败。明军军符印信尽失,丢弃军用物资十余万,士卒死万人,大败而归。
三是扰敌法。
所谓扰敌法,就是在调动敌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削弱敌方的优势,让敌人从逸变劳、从饱变饿、从安到动,一句话,让敌人由“实”变“虚”,而我方则乘“虚”而入,给予致命一击。春秋时,吴玉阖闾向伍员询问攻打楚国的方略,伍员回答说:“楚国执政的人多而又相互违背,没有谁敢承担责任。如果组织三支部队对他们突然袭击,又快速撤退。我们的军队进攻,他们的军队都会出来应战,他们出来,我们就退回;他们回去,我们就出击;楚军在路上一定疲于奔命。这样屡次突袭、快撤,使他们疲劳,用多种方法使他们失误,我们就可以率领三军继续进攻,一定能取得胜利。”阖闾听从这个建议,派出三支吴军去骚扰楚军,楚军被动应付,疲于奔命,最后终于被吴军击败。
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用于商战,对于夺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激烈的竞争中,明智的经营者绝不跟着对方的指挥棒转,与强者争一时之高下。如果对方推出一种市场看好的新产品,自己也马上去生产同类产品,看上去是针锋相对,实际上自己已落后一步,已被别人所调动。面临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以逸待劳,待竭制人。即先避一避对方的风头,待对方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开始下降之时,然后再乘其颓势,乘隙进攻,推出自己的新产品去压倒对方。例如瑞士的机械手表长期争雄世界,然而时间长了,这种机械手表的弱点暴露也更加充分。精明的日本商人乘其颓势,推出新型的电子石英表,一下子攻破瑞士机械表市场。当日本的电子表打开手表市场新局面后,香港的钟表商又避高就低,以中低级产品进入了更多消费者手上,从而后来居上,再领手表行业的风骚。
为敌之司命
出其所不趋①,趋其所不意②。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差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③乎微乎,至于无形,神④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⑤。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⑥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⑦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⑧也。
(《虚实篇》)
【注释】
①出其所不趋: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即击其空虚的意思。②趋其所不意:进军于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③微:微妙。④神:神奇、深奥。⑤司命:命运之神、主宰者。⑥攻其所必救:攻击敌人必然要救援的要害之处。⑦画地而守:在地上画个圈就能守住,比喻非常容易。⑧乖其所之:改变敌人的行动方向,把它引向别的地方去。乖:违背、背离,这里是改变的意思。之:往,到。
【译文】
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的空虚之地,进军要攻向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不劳顿的,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防守的地区。进攻而必然取胜的,是因为攻击敌人不设防(或不易防)的地方:防守而必然巩固的,是因为扼守敌人不进攻(或不易攻)的地方。
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怎样防守:善于防守的,能使敌人不知怎样进攻。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一点声息。这样,就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前进而敌人无法抵御的,是由于冲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退却而敌人无法追击的,是由于行动很快,敌人追不上。所以,我若求战,敌人即使深沟高垒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这是由于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战,即使在地上画个圈而防守,敌人也无法和我交战,这是因为我设法改变了敌人的进攻方向。
【解读】
“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为敌之司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为敌之司命”,当然能神机妙算,牵着敌人的鼻子转,把强的拖弱,把弱的拖垮。“为敌之司命”,就必须知彼知己,掌握战争规律与敌方心理,料敌机先,让敌人被动地跟着自己的指挥棒转。在这一方面,孙子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用兵方略:
一是出其不意。孙子认为“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这就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只有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到听不出一点声息,弄得敌人不知怎样守好,也不知怎样攻好,就能“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要进则进,要退则退,忽进忽退,进退由我,将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出祁山,战败曹真后,急忙下令全军拔寨撤退。杨仪不明其中原因,问诸葛亮说:“今天我军大胜,挫败魏兵锐气,何故退兵呢?”诸葛亮解释道:“我军缺少粮草,利在速战。现在魏军坚守不出,对我十分不利。魏军虽说战败,但实力犹存。如果他们以轻骑袭我粮道,我军不能运粮,那时就无法撤回。因此,我军要乘曹真刚刚战败,不敢轻易进攻之机,出其不意,乘胜退兵。”于是,蜀军诸将收拾本部人马立即撤退。待曹真知道诸葛亮退兵时,蜀军撤退已经两日,想追赶也来不及了。
二是攻其不守。孙子说:“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这些论述实际上都围绕了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避实而击虚”。以我之实击敌之虚,自然百战百胜;攻敌不守,冲敌之虚,自然攻而必取,不可抵御。公元219年,当关羽在樊城与曹军大战之时,吴将吕蒙奉命进攻荆州,他见荆州沿江烽火相连,兵马严整,知有防备,就托病返回建业,推荐还不出名的陆逊作右都督,代他镇守陆口。陆逊上任后,为了进一步麻痹关羽,立即给关羽致信,夸耀关羽功高威重,可以与晋文公和韩信相媲美,而自己则是一名无能书生,诱使关羽把注意力集中在曹军一方。关羽果然无视陆逊,调动所有兵马,全力围攻樊城。这时吕蒙把战船装扮成商船,全军身着白衣悄悄溯江而上,在掐断荆州沿江烽火警报系统后,突然袭击,夺取了防守薄弱的荆州。
三是攻其必救。孙子说:“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攻击敌人必然要救援的要害之处,就能把坚守深沟高垒的敌人调动出来,放弃原来的有利条件而不得不与我交战。例如,公元前353年,齐将田忌根据军师孙膑的建议,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不直接救援正被魏军围攻的赵都邯郸,而向魏都大粱进军,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赵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四是乖其所之。这是在另一种特殊情况下所使用的调动敌人的奇策。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这里的关键是“乖其所之”,即设计动摇对方将帅的进攻决心,从而改变敌军的进攻方向。例如公元209年,孙权率军围攻合肥,曹操派张喜领兵前往援救,时间很长还未到。扬州别驾蒋济向刺史提出建议:“假装收到张喜的书信,声称四万步骑兵即将到达,派主簿去迎接张喜。”另派三名信使携带写有这一消息的书信,去通知城中的守将。有一个信使顺利地进入合肥城里,其余两个信使被孙权的部卒捉获。孙权相信了这个假情报,为了防止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赶快烧毁围城的器械,引军退去。
孙子提出的“为敌之司命”的各种奇计妙策,运用到商战中也往往能收到奇效。战国时周人白圭就运用近似于“攻其不守”、“冲其虚”等原则来经商,形成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八字经营方针。当市场上某种商品过多时,他不去推销:这种商品,而是乘其价格下跌时买进。而当市场上缺乏这种商品,“物稀为贵”时,他就卖出去。用这一办法,白圭很快成了当时的巨富。现代商战中人们总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廉我转”的经商原则与白圭的八字经营方针是一致的,也是孙子兵法的活用。日本索尼公司之所以兴旺发达,就在于它开拓出了一系列的日本或世界首创的电子产品。这些新产品人无我有,没有竞争对手,可以“攻其不守”,获得巨额利润。40年代末,磁带录音机还未被日本人所知晓,索尼公司申请了在日本生产录音机的专利权,在日本首先生产磁带录音机。打开了日本巨大的录音机市场。该公司在1952年又购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的晶体管专利,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马上乘虚而入占领市场。到1955年,该公司一年的毛利润已达250亿美元。随后美国买主们也为索尼公司的晶体管收音机所吸引,索尼在美国设立了分公司。以后索尼公司的实验室和工厂又开发出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首创产品,如晶体管调频调幅收音机、五英寸晶体管电视机等等。这些新产品一上市,就受到顾客的热烈欢迎,并且因没有竞争对手而在销售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索尼的成功经营之道,再次证明了《孙子兵法》是现代企业家必备的商战圣典。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故策①之而知得失之计②,作③之而知动静之理④,形⑤之而知死生之地⑥,角⑦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⑧。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⑨,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⑩,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虚实篇》)
【注释】
①策:策划、筹算。这里指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和判断。②得失之计:作战计划的优劣。③作:动作,这里指挑动。④动静之理:指敌人行动的规律。⑤形:示形诱敌。⑥死生之地:指敌人所处地形的有利或不利情况。⑦角:角力、较量,这里指试探性进攻。⑧有余不足之处:指敌人兵力部署的强弱虚实情况。⑨深间:深藏不露的间谍。⑩错胜于众:指将胜利摆在人们面前。错:通“措”,放置的意思。形:形态,这里指作战方式。战胜不复:作战方法灵活多变,每次取胜的方法都不重复。
【译文】
根据情况分析判断,可以弄清楚与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故意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敌人活动的规律;示形诱敌,可以摸清敌人所处地形的有利或不利;试探性的进攻,可以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强弱虚实。
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程度,能使人们看不出一点形迹。这样,就是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窥探我方的虚实;即使有很聪明的人,也想不出对付我方的办法。
把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战法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弄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人们都知道我方取得胜利的作战方式,但不懂得我是怎样根据敌情灵活运用这些作战方式而取得胜利的。所以,每一次作战胜利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适应敌情的变化使作战方式变化无穷。
【解读】
有形与无形、真相与假象,它们之间的变化与转换,是奇正战法与虚实辩证法的具体表现。李靖认为:“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李卫公问对》卷上)“形兵之极,乃至无形”,更把奇正相生、虚实转化的辩证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假象示人,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引敌生误,然后击之。又如,以强示人,我反不攻;以弱示人,我却攻之;示形于南,反攻其北;声响在东,而击其西;搞乱敌人,引其中计,中了计也不知道中在哪里。这就把示形与藏形的诡道用活了。所以孙子说:“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达到这种变幻莫测、出神入化的程度,我方就能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运用形兵之术时,孙子要求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形之而知死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