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荀子进取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488700000042

第42章 正论(4)

“现在宋先生却不是这样,他独自用委曲容忍来整饬自己,想一个早晨改变历来的道德原则,他的学说一定行不通。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用捏成团的泥巴去填塞江海,让三尺长的矮人去驮泰山,立即就会跌倒在地,粉身碎骨了。诸位中与宋先生相好的,还不如去制止他,否则将来恐怕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原文】

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故率其群徒,辨①其谈说,明其譬称,将使人知情之欲寡也。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目不欲綦色,耳不欲綦声,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佚。此五綦者,亦以人之情为不欲乎?”曰:“人之情,欲是已。”曰:“若是则说必不行矣。以人之情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

“古之人为之不然。以人之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故赏以富厚②,而罚以杀③损也,是百王之所同也。故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愿悫之民完衣食。今子宋子以是之情为欲寡而不欲多也,然则先王以人之所不欲者赏,而以人之所欲者罚邪?乱莫大焉。今子宋子严然④而好说,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⑤,然而说不免于以至治为至乱也,岂不过甚矣哉!”

【注释】

①辨:通“辩”,动听有理,此用作使动词。②厚:财富多。③杀:减少。④严然:同“俨然”,庄重的样子。⑤曲:乐章,指韵文。文曲:泛指文章。

【译文】

宋钘先生说:“人的本性,要得很少,但现在的人却都认为自己的本性是想要很多,这是错误的。”所以他率领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学说说得动听有理,把他的比喻称引说得明白清楚,想要使人们懂得人的本性是要求很少。

回答:“这样的话,那么先生也认为人的本性是眼睛不想看最美丽的颜色、耳朵不想听最悦耳的音乐、嘴巴不想吃最好的美味佳肴、鼻子不想闻最好的气味、身体不想追求最大的安逸?这五种极好的享受,先生也认为人们的本性是不想要的吗?”

他说:“人的本性,是想要这些享受的。”

回答:“如果这样,那么先生的说法就一定行不通了。认为人的本性是想要这五种极好的享受而又并不想要很多,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认为人的本性是想富贵的但又不要钱财、是喜爱美色的但又讨厌西施一样。

“古代的人做事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想要多而不希望少,所以用财富来奖赏,用减少财富来处罚,这是各代帝王所相同的。所以上等的贤才以天下的税收作为俸禄,次一等的贤才以一国的税收作为俸禄,下等的贤才以封地内的税收作为俸禄,忠厚老实的百姓能保全穿的吃的。

“如果宋先生认为古代这些人的本性也是想要少而不想要多,那么古代的圣王是用人们所不想要的东西来奖赏而用人们想要的东西来处罚吗?没有比这更混乱的了。现在宋先生一本正经地珍爱自己的学说,聚集门徒,建立了师生教学关系,写成了文章,但是他的学说不免把治理得最好的情况看成是最混乱的情况,岂不是错得很厉害了吗?”

【鉴赏】

荀子认为社会上流行着一些谬论,所以在本篇中把它们逐条列出,然后以公正的议论来批驳它们。

这种驳论式的文章体现了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对韩非写作《难》篇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们都厌恶那些不学无术、靠玩弄词藻来自夸的人。所以荀子专门写下了《正论》来一一驳斥他们的学说。

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各个学派的士人纷纷着书立说、游走于七国之间,推行自己的治国理论。

荀子主要列举了其中的几家加以批判,包括“主道利周”、“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汤、武不善禁令”、“尧、舜擅让”、“尧舜不能教化”、“太古薄葬”,特别是对宋钘先生的“见侮不辱”、“人之情,欲寡”等论点,荀子对此进行逐条反驳,清晰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其实宋钘先生的论点也有它合理的成分,不能一概地斥为胡说八道,但是相对于荀子这个以儒家为正统思想的人来说,宋钘的学说确实有离经叛道的嫌疑。无怪乎荀子在自己短短的几篇论着中,多次把他作为批判的对象了。

【精典事例】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中,特别是《秋水》、《逍遥游》等篇体现了他的观点。他的文章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

庄子名周,蒙人。他年轻时曾做过漆园小吏,但很快便放弃仕途,隐居而专心于学问着作。

楚威王时,他听说庄周颇有贤德之名,便派遣使者去重金礼聘庄子,并答应给予庄子楚国相国之位。

面对楚威王厚礼丰爵的对待,庄子并没有欣喜若狂的表现,反倒心境平和地以戏谑的口气对使者说道:“对世人而言,千金之金,确实是贵重无比的利益,卿相之位,更是尊崇至极的高位。但是,人们难道就不曾见过用以祭祀的牺牲吗?一头牛被精心饲养了几年时间,最后被精心装饰起来送人大庙之中。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哪怕是为了自保,也力不能逮了。你还是赶紧离去吧,免得破坏了我的清静。”

使者害怕无功而返,难以向楚王交代,又不厌其烦地劝进庄子,致使庄子深感不快,不得不再次坦言相告:“我宁可在僻陋的市井乡村中怡然自得,也绝不会为虚无污浊的世俗之事所羁绊。你再费口舌,只会增加彼此的不快。终身不仕是我矢志不渝的人生目标,你还是赶快离开吧。”使者无奈,只好识趣地离去了。

后来,庄子的妻子不幸死了,庄子蹲在地上,一面敲着瓦盆,一面唱歌。有个邻居觉得庄子太无情了,于是把他告到惠子那里。惠子批评庄周说:“结发妻子与你形影相伴这么多年,你对她的死非但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这是很不对的。”

庄子回答:“宇宙间本来就没有生,也无所谓形和气,以后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生又变而到死,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一样。现在我的妻子正安然地回到宇宙这个大自然中去,我为什么要为她伤心痛苦?”

惠子哑口无言。

庄子一生着述颇丰,尤其善于为文,从而流芳后世。在当时,庄子崇尚自适自乐的人生态度,不肯与王公大人同流合污,自是合于情理。

子产是孔子比较欣赏的郑国宰相,他不相信鬼神,把郑国治理得非常好,是历史上难得的洁身自好的大臣。

春秋末期,郑国的宰相是子产。他善于执政,把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深得民心。他的执政之道就在于刚柔并济,把握住高压和怀柔两种政策的最佳尺度。

当时,许多大国都觊觎郑国。子产认为,郑国要求得生存,当务之急是加强国力。于是子产一面提倡振兴农业,另一方面为确保军事费用,决定征收新税。

一时间,民怨四起,对他恨得咬牙切齿,甚至有人还密谋杀害他。他的家人和朋友都纷纷劝他改变主张,朝中大臣也站出来反对他的政策。

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子产没有丝毫的动摇。他力排众议,义无返顾地继续实施既定的政策。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着想,即使牺牲我自己的名利也在所不惜。

如果虎头蛇尾,我苦心竭虑想出来的兴国之道就会付诸东流。我决心一如既往地贯彻我的政策。老百姓的责难只是因为我的政策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明白的。”子产这样对别人解释。他不改初衷,面对责难仍然坚持己见。

过了几年,农业的振兴计划收效甚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军队也逐步强大起来,足以抵抗外来的入侵。郑国在诸侯国中逐渐树立起不可动摇的地位。

子产的政策并不都是如此“刚硬”,他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就表现得非常“宽容”。

郑国为了大力培养知识分子,在各地普遍设立了称之为“乡校”的学校。但是许多对当政者不满的人就利用乡校传播与统治者相反的观点。若任其发展,就会不利于民心安定,对统治也造成威胁。因此,许多大臣提议关闭乡校。

子产却不以为然,反驳道:“如果那些人聚集在乡校谈论政治,我们可以听取他们好的意见,不断改良我们的政策,这样看来,不是一件好事吗?”

子产借用了一个比喻,继续说:

“人们的言论就好比是河川里的水一样,如果我们钳制他们的言论,就如堵塞河水一样。尽管暂时控制了,不久那些不满就会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堤坝和堰塘终将被冲毁。与其这样,还不如疏通流水,引导它们畅通无阻地流出来,这样不是更合适吗?”

从此以后,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

由于子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在他为政期间,郑国国泰民安,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绵里藏针,柔中存刚是成功的为人之道,刚柔并济是行之有效的处世手段。治理国家同样如此。

子产深知,如果君主严刑厉法,过于苛刻,就会使人们畏而远之;如果太宽松,就会使臣子骄纵跋扈,不易驾驭。

所以必须恩威并济,把握好时机和火候,正如老子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