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会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有些人因为自卑而畏缩,越是自卑,气场越弱,对于外界事物怯于表达自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越想超越自卑,强气场越是不足,结果演变成自暴自弃,最终往往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
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绝对自信的人、永远自信的人并不存在。无论自身素质水平如何,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无论落到何种困境,无论竞争对手如何强大,都对自己有绝对必胜把握的人是极少见的。
所以,成功的人拒绝自卑,因为他们知道,自卑会把自己的气场拖垮。一个人若被自卑所控制,其气场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创造力也会因此而枯萎。
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却是从另一种自卑走向成功的。格林尼亚出生于一个百万富翁之家,从小过着富足的生活,养成了游手好闲的富家公子习性。而他自己,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当然,尤其是女人。
风流成性的他终于遭到重大打击。一次午宴上,他对一位从巴黎来的美貌女伯爵一见倾心,像见了其他漂亮女人一样追上前去。此时,他只听到一句冷冰冰的话:“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满身铜臭气的人挡住视线!”女伯爵的冷漠和讥讽,使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羞愧难当。突然间,他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那样惹人讨厌,油然而生的自卑感使他感到无地自容,真想找个地缝把自己埋进去。
他满含泪水地离开了家,只身一人来到里昂,在那里他隐姓埋名,发愤求学,进入里昂大学插班就读,并谢绝一切社交活动,整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他的钻研精神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菲得普·巴尔教授的器重。在名师的指点和自己长期的努力下,他发明了“格式试剂”,发表了二百多篇学术论文,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1912年度诺贝尔奖。
维克多·格林尼亚后来反省说:“因为从小家境富裕,每当自己有任何好成绩时,家人都会为我自豪和骄傲,而其他人则认为那是因为我的家境好,从来都没有人会认为是我自己的努力。渐渐地,我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不知不觉开始自卑起来,总是拿着家里的富裕来满足自己。直到听到女伯爵的那句话,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让人讨厌,甚至连自己也厌恶自己。后来我仔细反省,终于了解到,如果能正确地对待内心的自卑感,我一定能靠着自己的力量,获得别人真正的肯定。”
因为人大体上能客观地认识到每个人的天赋资质和实际能力有着天壤之别,也能够正确地掂量出自己的分量。即使在这个领域得心应手,非常自信,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也未必一定是赢家。有些人,可能曾经很自信,但接触环境一变,参照物一变,原来拥有的自信可能荡然无存,强气场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自卑。
所以,自卑的人,想要获得强气场,就必须正视自己的内心,正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想清楚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价值来提升气场。
贪欲让你的气场走极端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气场,有人气场强,有人气场弱。不论是气场强还是弱,都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改变气场,但是如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贪欲,那么这种贪欲就会让你的气场走了极端。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不希望获得荣誉,但这种获得应该是建立在既自尊而又尊敬他人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为了满足虚荣、为了某种贪欲,对他人造成伤害和冒犯。因此,真正懂得维护生命尊严的人,真正懂得珍惜荣誉的人,必须从虚荣中超脱,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气场走极端。
《荀子·宥坐》中有这样的记述: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向里面倒水吧!”
弟子们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
孔子感叹说:“唉,哪里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问:“有什么保持满的方法吗?”
孔子回答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功劳遍及天下,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盖世,要用胆怯来保持它;富足而拥有四海,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抑制并贬损自满的方法呀。”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欲望的问题。在很早以前,人们已经就慢慢地意识到了,欲望是一个好东西,不断推动人类进步,不断满足个人一个又一个愿望。过度的欲望则是为了满足虚荣。所谓虚荣,就是追求表面上的光彩,是一种极力掩盖自身不足的心理表现和夸张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让自己的气场强大起来,得到大家的认同。可是,无休止的欲望或者不切实际的欲望,也会带给我们更大的灾难和痛苦,无休止的欲望甚至会让我们的气场走了极端。
多少人因为无尽的欲望而损害了自己原有的气场,甚至有人为了满足贪欲,铤而走险,最终做出让自己后悔不已的事。当心中满是好逸恶劳的念头时,人们的脚步也会开始走偏,直到错误造成,这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下面这个例子,就是聪明的非洲土著利用猴子的欲望来抓猴子的方法。在一个树洞里放一个坚果,这个树洞的大小正好是猴子握住坚果的尺寸。不久,猴子就会伸爪去抓取。前爪抓满坚果,就无法从树洞里缩回来,但即使有生命危险,它也不肯放开到手的东西,只好束手就擒。然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你的欲望就是你的陷阱。
故事说的是猴子,同时让人联想到人类。坏的欲望会让人的气场走了极端。有时候如果人们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确实会带来一定的伤害,人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成为了欲望的奴隶。正如一句话说,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我们可以成为欲望的主人,而不是任由它控制。
无休止的欲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人在后天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贪婪是一切祸乱的根源,不论做人处事,都必须戒慎。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远离贪婪的诱惑,将心态放平,只有这样才能轻松面对得与失的考验,平静地对待生命的每一次跌宕起伏。只有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有着合理的欲望,一个人的气场才不会走极端。
因此,当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处处想着怎么在他人身上占点小便宜,必然会遭到他人的鄙视;拓展事业的时候,也不能够好高骛远,如果不能脚踏实地,不能本着诚信的原则慢慢扩张,那么事业也不会长久。欲望是把双刃剑,适当的欲望会为你开辟道路,助你成功;过度的贪欲会让你事业受阻,甚至会让你的气场走向极端。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因此最开始的蜈蚣可以爬得和蛇一样飞快。有一天,蜈蚣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竟然跑得比它还快,心里极其不舒服,便愤恨地说:“哼!脚越多,当然跑得越快。”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说道:“你已经有了和蛇一样的速度,脚不适合你,还是不要的好。”
蜈蚣很不高兴,对上帝说:“羚羊、梅花鹿都有脚,都跑得很快,我就是想要。”
上帝无奈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往身体贴,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下来。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飞出去啦!”
但是等它一开始要跑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噼里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往前走。
蜈蚣本来想走得更快,可到头来,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这个故事说明,过度的欲望让蜈蚣再也无法体会曾经健步如飞的感觉,而人的心里一旦产生过分的欲望,终有一天,也会超载,其结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托尔斯泰曾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人的气场也会正。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欲望越多,就越容易招来祸害,同时气场就会倾斜,甚至走向极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为欲壑难填而被“贪婪”置于死地。
一间蜂蜜工厂的仓库里,洒了很多蜂蜜,吸引了许多苍蝇来吃。而且因为蜂蜜太香了,它们都舍不得离开。不久,这些贪婪的苍蝇都因脚被蜂蜜粘住而飞不走了。因为太贪心了,苍蝇赔上了生命。
人类亦是如此,过度的欲望,会使人的气场走向极端,甚至会使人失去生命。
有一个财主非常狡猾奸诈,到了年底的时候,他不愿意付工钱给他的仆人,有个仆人已经很多年没有拿到工钱了,可是,这个财主压根就不想给他一分钱,同时还不想损害自己的名誉,也不希望被人称为“吝啬”的财主。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对这个仆人说:“明日一早,你尽管向前跑,只要在日落之前绕一圈回来,你能圈到的土地就全部送给你。”
这个仆人一直梦想着要从地主那里要回工钱,可是一直苦于没有办法,此时,听到财主如此一说,简直欣喜若狂,他心想:这一回,我终于可以拿到工钱了。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开始了圈地之旅,他往前跑着,发现这片土地真广阔,他恨财主的吝啬,同时又羡慕财主衣食富足的生活,他想:只要我尽可能地多圈一些土地,那么,我就能像他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他拼命地向前跑,时间一点点流逝,他所跑过的土地越来越多,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看着太阳逐渐西沉,他又加快了脚步。后来,他简直像发了疯的野兽一样在土地上狂奔。就在太阳西沉的那一刹那,他终于绕完一大圈返回原地,但是,他也因此而累死了。
欲望无止境,任何欲望的结果只有两种,成功或失败。因此,决定欲望能否实现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条件是否具备成功的可能,超出个人的条件就是贪欲,贪欲过多,就会导致气场走极端。无限制地扩充欲望,就是心机算尽,恐怕最后也会功亏一篑。
嫉妒会扭曲你的气场
嫉妒常常会导致中伤别人。所谓妒忌就是怨恨别人、诋毁别人等消极的行为。嫉妒往往是和心胸狭隘、缺乏修养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修养,那么他的气场就会很弱,一旦产生妒忌,不但不会有助于气场的提升,反而会扭曲自己的气场。
嫉妒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情感。嫉妒心人人都有,适当的嫉妒能够使一个人发奋,有益无害,但嫉妒心过重会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个人气场的发展和提升。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嫉妒是因攀比和不平衡心理导致的虚荣心理。这样的人表现得对物质生活极度虚荣。虚荣心较强者,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就会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中伤,甚至不惜违法犯罪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所以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妒忌可以有,但是要适当,不适当的妒忌就会把一个人的气场扭曲,把嫉妒者引向歧途。
众所周知,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犯病时经常会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这样的姿势显得比平时更加美丽,更加妩媚。
当时,村子里还有一个女人,叫做东施,样貌平凡,有一天,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东施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吸引众多人回头观看,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皱着眉头,但是弄巧成拙,这样矫揉造作的样子使她更难看了。
结果,富人看见东施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穷人看见东施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和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的东施,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因其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
人生在世要有争取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超出这种追求,就会产生妒忌,不适当的妒忌只会扭曲一个人的气场。有人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心存嫉妒的人总是闷闷不乐?亚里士多德回答说:那是因为他有双重的痛苦:一是他自己的失败,二是别人的成功。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脸就是脸面,就是面子。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气场受到歪曲。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其《快乐哲学》一书中写道:“嫉妒心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适当的妒忌,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奋发向上,直到成功;不适当的妒忌就会让人心理变态,甚至会使自己的气场扭曲。
有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就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那个人高兴不已。但他细心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我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了;更要命就是如果我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么那个本来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家伙就同时得到两个绝色美女……他想来想去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哎,你挖我一只眼珠吧”。
上面这个人明显的就是心胸狭隘,看不得别人比自己有一点点好。宁可自己受到损失,也希望别人受到比自己更大的损失,才能安心。因此,有了妒忌,就会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对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打击排挤,不仅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四面树敌,丧失协同配合的合作伙伴或互帮互助的朋友和同事,而且害人终害己,免不了毁了自己的事业。
心胸狭隘的人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别人任何比他强的方面都成了他嫉妒的缘起。缺乏修养的人会将嫉妒心理转化成消极的嫉妒行为,妒忌也扭曲了他的气场,会严重地破坏他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