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5年,赵国的赵太后刚执政不久,秦国便发兵来进攻。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提出必须以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发兵相救。但是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坚决不允。赵国危急,群臣纷纷进谏。赵太后坚决地说:“从今日起,有谁再提用长安君作人质,我就往他脸上吐唾沫!”大臣们不敢再说了。
有一天,老臣触龙要面见赵太后,赵太后认为触龙一定是来劝说自己用长安君当人质的,她真的摆开了吐唾沫的架势。没想到触龙慢条斯理地走进来。见了太后,关心地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来见您,我担心太后的身体不舒适,今天特地来看望。怎么样?您的饭量没减少吧?”太后答道:“我每天多吃粥。”触龙又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也渐好。”赵太后听触龙的每句话都不提人质的事,怒气也渐渐消了。两位老人亲切地攀谈起来。
谈着谈着,触龙向赵太后请求道:“我的小儿子叫舒祺,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爱这个小儿子,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中当一个衙士。”太后眼睛一亮,赶紧问触龙:“他几岁了?”触龙答:“15岁。他年岁虽小,只是我想趁我在世时托付给您。”赵太后听到触龙这些爱怜小儿子的话,觉得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说:“真想不到你们男人也爱怜儿子啊!”触龙说:“恐怕比你们女人还胜一筹呢?”太后不服气地说:“不会的,还是女人更爱儿子。”
触龙见时机已到,于是把话题引申一步,说:“老臣认为您爱儿子爱得不够,远不如您爱女儿那样深。”太后不同意触龙的这个说法。触龙解释道:“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想当初,您送您女儿远嫁燕国时,虽然为她的远离而伤心,抱着她哭,可是又祷祝她不要返回,希望她的子子孙孙相继在燕国为王。您为她想得这样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太后信服地点了点头。触龙接着说:“您如今尽管赐给长安君许多土地、珠宝,如果不使他有功于赵国,您百年之后,长安君能自立吗?所以我说,您对长安君不是真的爱护。”触龙这番话阐明了对儿女要从长远着想,才是真爱的道理,说得赵太后心服口服。太后立即吩咐给长安君准备车马礼物,送他去齐国当人质,催齐国出兵。齐国很快就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触龙劝说赵太后,是运用以迂为直策略的典范。
这种“以迂为直”的策略,在正面“强攻”不下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灵活有效的办法。因为它把明确的目的性与战术的灵活性结合起来,避对方所长,攻对方所短;进攻的路线又带有隐秘性,并符合对方的心理需求,所以容易在对方戒备不严的情况下,逐步诱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迂回进攻的几种方法
一般来说,直言快语是人的真诚所在,是受欢迎的,但有时候的效果并不佳,在言来语去中会碰到各种钉子,轻者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造成不可预知的麻烦。这个时候便不能“直肠子”,而应该想办法兜个圈子,绕个弯子,找个路子,避开钉子。
一、用事实兜圈子
一天晚饭后,几位青年人去拜访某教授,而教授明天出差,要早点休息,但碍于情面,不置对方于尴尬的处境,不好直言辞客。谈到夜深,教授接过青年人的话题,委婉得体地说:“你们提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A城参加一个学术会,准备就这个问题找几位专家一块聊聊。”几位青年都是聪明人,也是敬重长辈的人,立刻起身告辞,诚恳地说:“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还要出差,耽误您休息了。”
顾及情面,有些话不便直说,可以用事实兜圈子。
新媳妇看见小姑穿上一件新的羊毛衫,猜想是婆婆买的,也想要一件,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高声对小姑说:“嗬,从哪里买来的羊毛衫,真漂亮!”婆婆见她夸羊毛衫,知道她喜欢,也知道了她的意思,于是在一旁答话:“从对门商场买的,刚到的货。我先买一件,让你们穿上试试,要看中了,下午再买一件,让你们俩一人一件。”
当然,如果在娘家面对亲生母亲,这位年轻的媳妇就大可不必兜圈子。
二、用道理兜圈子
陈毅任上海市市长的时候,干部实行供给制,为了不给国家增添负担,想劝岳父回老家。顾虑直接提出,老人容易产生误解,陈毅同志就绕了个弯,先问老人家共产党好还是国民党好。当老人家说出国民党任人唯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时,陈毅同志说:“说得好,所以国民党要倒台……那您喜欢不喜欢您的女婿也这样?”老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决定回老家去。
与对方观点不相同时,不直接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巧妙地先以事明理,再以理论事,使对方否认自己的观点,就是用道理兜圈子。
有一位年轻的姑娘与一位小伙子相爱,姑娘的好朋友善意地劝她说,那位小伙长相平常,不够理想。姑娘笑着回答说:“谢谢你对我的关心,你讲的是事实,但是我欣赏这样的一句话:‘憎恨常常和美貌住在一起,不要太草率地追求着美貌。’恩格斯说,爱情要以互爱为前提。”
三、用模糊语言兜圈子
有人问文艺理论家:“你对当前争论最大的某某演员是怎样看的?”理论家回答:“过去我与某某素不相识,直到前不久开会时听了她的发言才算认识了她。关于某某的争论我不了解,无从谈起。只觉得对于像她这样的优秀演员,我们一定要珍惜,不应过多地苛求。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人文环境不好,文化的营养很不足,在这种条件下,能够达到这样的表演艺术水平,太不容易了。我们应充分敬重她,不要苛求我们的演员。苛求,是一种罪恶。”
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或不便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对方,这时就可以用模糊语言来应对。
在医院里,一位患有严重疾患的病人问医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还有康复的希望吗?”医生回答:“你的病确实不轻,但是经过治疗,安心养病,慢慢会好的。”
假如有人问你:“某某小说写得很不错,你认为怎样?”你可以回答“还可以,不过我更喜欢×××的小说”;
妻子在星期天说一起去看话剧,如果你不愿去,你就可以问去看电影如何。
对某人对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而你又一时说不出谁是谁非,这时就要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含蓄地回避。
四、用情感兜圈子
相爱的人之间不应该过于兜圈子。但是,人们不会轻易改变已经明确表示的态度和立场,为了达到说服人的目的,我们仍然不妨先把自己的观点藏起来,再和对方兜兜情感的圈子,待到事理通畅明白,再稍加点拨。
意大利知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其对采访对象挑战性的提问和尖锐、泼辣的言辞而著称于新闻界,但是,绕弯子的提问方式也是她取胜的法宝之一。在采访西方评论界认为专横、残暴的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布托的时候,法拉奇不是直接问他“据说您是个法西斯分子”,而是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据说您是有关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拿破仑的书籍的忠实读者”。
从实质上讲,这个问题同“您是个法西斯分子”所包含的意思是一样的,而转化了角度和说法的提问,可以会使采访对象放松警惕,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
某青年教师想接姨妈来城里治病,但不好直接对妻子说,担心妻子不同意,弄得不快活,于是这一天早早回家做了一锅红枣饭。妻子下班回来,端起碗就高兴地问:“这枣真甜啊,哪来的?”丈夫说乡下姨妈捎来的。妻子不无感慨地说:“姨妈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枣来!”丈夫说:“那还用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妈把我抚养大的嘛!”妻子说:“她老人家这一生也真够辛苦的。”稍停,丈夫忽然叹了口气,说:“听捎枣的人说,姨妈的老胃病又犯了,我想……”不等丈夫把话说完,妻子说出了丈夫想说还未说出的话:“那就接来呗,到医院好好治治。”
这位教师的目的就这样达到了。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年除夕赊了一只猪头,刚下锅,又被屠户要了去转手卖了高价。为此他一直记恨在心。直到后来到山东范县做官,还特别规定杀猪的不准卖猪头,自己吃也要交税,以示对屠户的惩罚。夫人感到不妥,一天,她把一只老鼠吊在房里。夜里老鼠不住地挣扎,郑板桥一宿没睡好觉。他埋怨夫人,夫人说她小时候好不容易做了件新衣裳,被老鼠啃坏了。郑板桥听后笑了:“兴化的老鼠啃坏了你的衣裳,又不是山东的,你恨它是何道理?”夫人说:“你不是也恨范县的杀猪的吗?”
郑板桥的夫人通过比照,用情感兜圈子,然后画龙点睛,终于说服了郑板桥。
绕开对方的避讳点
20世纪30年代,美国费城电气公司的威伯到一个州的乡村去推销用电。他来到一位老太太门前没想到吃了个“闭门羹”,威伯再次叫门,门勉强开了一条缝,威伯说:“对不起打扰您,我这次并不是来推销用电,而是来买几个鸡蛋”。
老太太消除了一些戒备,把门开了一点,探出头来怀疑地望着威伯。威伯继续说:“我看见你喂的多明尼鸡种很漂亮,想买一打新鲜鸡蛋回城。”
听到这些,老太太态度温和了许多,和威伯聊起了鸡蛋的事情。但威伯指着院子里的牛棚说:“老太太,我敢打赌,你丈夫养的牛赶不上你养鸡赚钱多。”
老太太被说得心花怒放。长期以来,她丈夫总是不承认这个事实。于是他把威伯视为知己,带他到鸡舍参观。威伯边参观边赞扬老太太养鸡经验丰富,并说,如果能用电灯照射,产的蛋会更多。老太太似乎不那么反感了,反而问威伯,用电是否合算。当然,她得到了完满的解答。两个星期后,威伯在公司收到了老太太交来的用电申请书。
威伯以迂为直,解除老太太戒备,智取说服成功。
在论辩过程中,有时有意避开对方的讳忌点,绕道而行,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从而消除对方的敌意和不满,一见时机成熟,话题一转,马上抛出自己真正的命题,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的时候,对方已经不自觉地向你的观点投降了,这样解除对方戒备,能够巧达说服目的。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顺着对方的心理趋势进行论辩。顺着对方的心理趋势,很重要的是以对方的认识基点为起点。不管对方认识如何,它总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使用此法最忌讳的是一开始就提出分歧观点。
二是要积极主动地表示对对方的认同和肯定。在论辩时,对对方的谈话中表现出来的观点,只要是同意的,就应立即作出表示赞同的反应,但不宜太直接、太露骨。辩者要表现得若无其事,和对方谈些他们感兴趣的事,使自己的诚恳感情渗进对方意识里。要巧妙寻找话题,要适时适度赞美,通过你的发挥,对方与你的共同点得到了强调,有助于抵消对立的情绪。
过去,某县来了一个新县官。当地一个财主李百万听说这个县官也姓李,就想借同姓去巴结巴结他。他以为,有了李姓的县官做靠山,就再也不怕十疤子这样的穷鬼捣乱了。于是,他送了很多礼物给县官,还送了一块大金匾,上面写着“树大根深”四个字。
收到礼物,李县官非常高兴,特意叫人把这块大金匾挂在县衙的大厅上。
农民十疤子得知此事后,跑到县衙大厅里,几扁担把那大金匾砸了个稀巴烂。
李县官大怒:“大胆刁民,为何砸烂我的金匾?”
十疤子说:“老爷,你刚上任,为何就挂起这贪赃枉法的招牌?”
“此话怎讲?”李县官听了大吃一惊,连忙问道。
十疤子说:“你知道‘树大根深’的意思吗?我们这地方有句人人都爱说的话:‘树大荫死百草,根深吃瘦四方!”’
李县官一听,气得大叫起来,心想,李百万这小子竟敢挖苦嘲弄本官,败坏本官名声,我非得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不可!于是,县官马上下令:“把李百万给我捆来!”
在这个故事中,十疤子之所以只有一句解释就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它使用了公理论证的辩论方法。他以当地人常说的“树大荫死百草,根深吃瘦四方”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作为论据,推导出“树大根深”是暗指新县官贪赃枉法、搜刮四邻百姓的结论。刚好碰上这个愚蠢的县官,一句便激怒了他,使他轻易相信了十疤子的“歪理”,并惩罚了李百万。
在辩论中,辩论者常常要“摆事实,讲道理”。而事实总是个别性的东西,道理则是一般性的东西。那么,一般性的原理怎样从个别性的事实中产生出来呢?只有通过对个别性的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才能得出。所以,归纳推理已成为辩论者广泛运用的逻辑方法之一。作为一种辩论技巧,归纳证明既可以通过具体的事实来说明某个道理。运用具体的论据来支持某个论题,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事实,从中归纳出一个与原论题相矛盾的结论来,从而驳倒原论题。
有时候,利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进行劝辩,做到按普通程序所做不到的事情。
当年,方尚书做官不久,皇帝令他还乡祭祖。方尚书想,自古以来,衣锦还乡是最荣耀的事,要是能为父老乡亲们带点礼物,岂不是锦上添花?
那么,带什么礼物呢?方尚书左思右想,没想出一个好办法。
动身之前,收拾书籍行李时,方尚书无意间看到一张湖南地图。于是,他有了一个好办法。
次日,皇帝上厕所时,看见苍蝇在厕所的墙上聚成五个大字,他觉得很稀奇,不禁念出声来:“湖南免山粮。”
皇上的话音未落,就见方尚书从厕所角落里蹿了出来,跪到皇帝面前,恭恭敬敬地说:“谢主隆恩。”
正在出恭的皇帝吓了一大跳,解释说:“寡人照字而念,非朕本意。”
方尚书道:“君无戏言。”
皇帝无奈,只得下旨道:“免湖南山粮。”
原来,方尚书先悄悄溜进御用厕所,用蜜糖在墙上写下五个大字,然后藏了起来。待时机一来,他就闻声而出。
湖南自古是“七山一水两分田”,这一年,“蒙主隆恩”,免了山粮,老百姓个个欢喜。
在这个故事里,方尚书用“君无戏言”这个封建社会的“公理”进行巧辩的。皇帝自己也不得不带头维护这个公理,所以,方尚书给乡亲们送上了一份大礼。
由于这种方法使用时一般都把公理作为论据进行辩论,所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辩论者必须善于挖掘包含在复杂事物中的这些公理,因为大多数公理都是暗含的,都是涵蕴在具体的道理之中的。
有道是“有理不在声高”。有时候,在辩论的过程中,声嘶力竭的高呼未必就能起作用,而心平气和、娓娓道来的常情说理却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就人的判断来说,都能接受人类社会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般道理准则,这就是所谓的“人之常情”。
逻辑上,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在巧辩中针对对方的无理主张,故意曲解某一词语的意思,巧妙地换成另外一种意思,可出其不意地驳倒对方。
遁词和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有所不同。偷换论题是已经对论题进行了论证,而在论证过程中用其他论题偷换了原论题;遁词则是一开始就避开原论题。
《战国策·魏策四》中记载: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御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这个南辕北辙的人的议论,是地地道道的遁词诡辩。人家和他谈的是:你到楚国去,为什么朝北走?他对此避而不谈,却大谈什么“我的马好”,“我的路费多”,“我的车夫本领高”,这些都与原论题毫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