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0477100000022

第22章 鸟类沙龙(1)

史前潜水冠军——黄昏鸟

黄昏鸟是中生代白垩世带牙齿鸟类的主要代表。它体形似流线型,脚如桨一样,显然是黄昏鸟黄昏鸟的化石发现于美国堪萨斯州的白垩纪地层中。黄昏鸟的个体很大,大约有15米长,它的上、下颌骨都长有牙齿。

黄昏鸟的后肢强壮,在踝部横向扩展可以有力地游泳划水;翅膀几乎完全退化,仅剩有肱骨;胸骨没有龙骨突。这些构造特征表明黄昏鸟是一种潜水鸟一种潜水鸟。翼小而脚特别大,胸骨扁平无龙骨突,嘴很长,颌上生有向后弯曲的牙齿。它显然是成功的适应白垩世海相生活环境的食肉鸟类。它的第一件化石标本是美国耶鲁大学马适发现和研究的。1872年研究报告发表后,曾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这是继始祖鸟发现不久后又一重大发现。黄昏鸟的地质时代比始祖鸟稍晚些,它的形态构造较始祖鸟更进步,而且已经特化为适应海洋生活的潜水鸟。从脚大而翼小等性质判断,其潜水能力还相当强。它给当时科学界探索脊椎动物进化增加了新的希望,同时也更引起了神创论和进化论之间的激烈争论。

黄昏鸟化石迄今已发现7属13种之多,分布广泛,但大多数产自北美的海相沉积中,尤其产于美国堪萨斯的西部地区。当年马适为了采集黄昏鸟化石,经过印第安人集居区时,曾与当地印第安人发生了一次十分危险的争斗。在经过充满敌意的印第安人区时,他精心设计了一套探险的计划,才幸免于难,顺利返回。第一次采集的黄昏鸟标本不多。第二年马适再次到该地去采集黄昏鸟化石。他接受去年的经验教训,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联合护卫队。这一次收获很好,采集到完整的骨骼化石,给科学界带来了探索的希望,因为早期鸟类多少反映出其爬行类祖先的痕迹。

关于黄昏鸟,这里还有很有兴趣的事实。前面已说过它是海生鸟类,但近几年人们不断在陆相沉积中发现了它的化石。首先是在英格兰,其时间与始祖鸟生存的时代相差无几。发现最多的还是在加拿大境内的陆相地层中。近几年北极地区也在陆相沉积中发现了黄昏鸟的化石。由此可以看出黄昏鸟这类早期鸟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很不相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而分布较广。

更有趣的是,在加拿大还发现了黄昏鸟的幼体化石。有人推测,黄昏鸟可能性格孤僻、群居生活,在海边或海中鸟屿上活动,也可以到淡水区寻找新的生活领地,在那里筑巢、生育。因其幼体化石在北纬69°发现,有人认为黄昏鸟在孵化期可能集群北迁,像现生的许多海生水鸟一样,孵化期集体迁徙,在某一岛屿上生育,繁衍后代。

尽管黄昏鸟是最早的潜水鸟类,但从形态解剖特征看不出它与现生潜水鸟类种系发生亲缘关系。然而,其骨骼构造上仍表现出与潜水鸟和鹈鹕等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后脚趾具有特殊的潜水适应性,滑水时可以旋转,同时脚趾上也可能具瓣蹼。另外,它们还有一条长而窄的腰带,有短的股骨和长的胫跗骨等。尽管黄昏鸟具有某些与现生潜水鸟类构造相似的性质,但它已是潜水型鸟类在进化过程中灭绝的一个支系。很明显的事实是:黄昏鸟选择了与中生代海相爬行动物相似的生活环境而与现代鸟类不同。由于它特殊的构造而自成一亚纲:齿颚亚纲,意思是带牙齿的鸟类。

为船只护航的海鸥

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前后左右都可看到鸥群跟随,在浪花间飞舞,像为船“护航”一样。所以海鸥成为渔民、海员以及在海上旅行过的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一种海鸟。

海鸥的身体呈灰白色,有的种类头部是黑色的。它们对各种环境都有着非凡的适应能力,大多集中在温带和亚温带水域,在寒冷的两极也有分布。

海鸥的食谱很广,食性很杂,海中各种生物都是它们的食物。船只航行时,翻起的水流将海底的食物带到水面上,海鸥便乘机取食,这就是它们“护航”的原因。

每年夏季,食物丰富的时候,海鸥便开始筑巢、产卵、进入生殖期了。它们将巢建在岸边峭壁上。雌鸥每次产卵2~3枚,然后双亲共同孵化。大约1个月左右,小海鸥便出世了。小海鸥生长得非常快,1个月后它们羽毛丰满,能独立觅食了。

人类对海洋的污染对海鸥的危害很小。相反,倾入大海的垃圾为海鸥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使海鸥的数量增多了。

鸟中强盗——军舰鸟

军舰鸟的翅膀十分强健,双翼展开竟有两米多长。所以它的飞行能力特别强,技术很高雄性军舰鸟还有一个巨大的可膨胀的颈袋超,可以不停地飞2500千米,可以说是鸟中的飞行冠军。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甚至可以在12级台风中飞行,并能保持平稳。它的飞行本领很强,在海面上捉鱼的本事也很大,但它却不爱自食其立,只想“拦道抢劫”。

最受欺负的是红脚鲣鸟。繁殖时期,成年鲣鸟一刻不停地捕食来喂养下一代,但军舰鸟却从天而降,用翅膀凶猛地拍打它们,逼迫鲣鸟交出食物。

军舰鸟真是海鸟中不讲理的强盗。

卧地为巢的金

许多种鸟在进入繁殖期后都要精心选择造巢的地点,仔细地挑选营巢的材料,耐心地构筑“爱的小屋”,而科一些种类的父母在这方面却很“不负责任”。它们的巢非常简陋,金就是这类鸟中的一种。

金和鸽子一般大小,但十分美丽,身上的羽毛以深黑色为基调,背侧的羽毛密密地点缀着金色的斑点,显得高雅大方。额上一道宽宽的白色条纹,经颈部一直延伸到胸侧,与白色的翅膀边缘连在一起,在黑色羽衣的映衬下分外鲜明。金的外表华贵,它的巢却异常简陋。

金在我国以北繁殖,常常在沼泽地附近的沙土地上造巢。它先用脚在沙地上挖出一个浅坑,然后趴在坑里,身体不停地活动,把沙坑压成一个浅碗状的凹坑,然后再从附近找一些苔藓、地衣以及乱草,杂乱地围在凹坑的周围,巢就算造好了。

你也许会奇怪,这么简陋的巢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其实不用担心,经过自然选择的物种总是有好办法来适应生存环境。金一般要在巢中产下4-5枚卵,而以4枚最为常见。这些卵呈乳白或黄褐,并且杂有绿色、黑褐色和黑色斑点,与周围的沙地、鹅卵石、苔藓、地衣和枯草等自然景物浑然一体,极难被发现。在繁殖期,雌雄鸟常在巢附近上下翻飞,它飞行很迅速,翅膀扑动很快,当要降落到地面时常做出快速、螺旋式下降的动作。但是当人或其他动物走近它的巢时,它却显出迟迟疑疑的样子,好像不能飞,只是在地上行走,快而敏捷,当人或动物追击一段距离后,它又会突然飞起,可是这时离巢已经很远了,使巢摆脱了危险。

冬季,我国福建、广东、云南、海南岛以及台湾等地有金越冬。在迁徙时。它们常常3-5只甚至20-30只集成一群,偶尔也会有100只以上的大群,路过我国许多地方,常出现在海岸、河川、稻田等处,喜欢捕食昆虫,许多危害农业的害虫都是金的美味佳肴,因此金是一种益鸟。

金也是鸟类飞翔中的一最,它创造了长距离连续不停飞行的纪录,在北美洲北部繁殖的金,向南飞越大约3200公里,到南美洲的阿根廷东部越冬;在阿拉斯加两岸和西伯利亚东北繁殖的金,沿着我国海岸线南飞,或者先到夏威夷,然后再南飞,要经过4000公里的长途飞行才能到达它的越冬地。

在我国,金眶也是一种常见的鸟,它的个体比较小,也没有金那么华丽,身上的羽毛以沙灰色、白色为主,在眼周有一圈鲜黄色,所以叫金眶。金眶的巢更简单,只在沙滩砾石间挖一个7厘米大小的小凹坑,不用任何巢材,在里面产下4枚卵,卵的颜色和斑纹与周围的环境很相像,也很不易被发现。

水边安家的野鸭

野鸭也是脚踏实地在地面上造巢的种类,它的巢虽然也十分简陋,但比起鸟就好得多了。

野鸭实际上是十几种鸭类的俗称,像绿头鸭、针尾鸭、绿翅鸭等等。绿头鸭是我国最普通的一种。雄鸭的头和颈是翠绿色的,闪烁着金绿色的光泽,颈基部有一圈白色的领环,与灰褐色的胸背截然分开。翅膀上有一块蓝紫色的斑块,光彩夺目。因为这块斑闪闪发光像镜子一样,所以被称为翼镜。雌鸭没有雄鸭这么漂亮,头和颈是黑色的,身上也是黑褐色,并密布黄褐色的“V”形斑,这样的体色在草丛中很难被发现,雌鸟翅膀上也有耀眼的翼镜。

绿头鸭是水中的游禽,它的巢就建在岸边的草丛中,或者水中芦苇等水生植物的基部。有些时候,绿头鸭也会把巢建在离水源较远的灌丛或杂草丛生的地方。在比较干燥的地方,绿头鸭先用嘴在地上掘一个小坑,用脚掌踩实,用身体压整,成一个凹碗状,再在里面铺垫一些柔软干燥的细草和羽毛,巢就造好了。在水边或芦苇根部造巢时,它先把草踩倒,折断,再找些枯枝,细草茎,铺垫成一个盘状的巢。雌鸭在窝里要产下8-11枚卵。卵是白色的,稍微带一点淡绿色,比家鸭的蛋要小一些。雌鸭开始孵卵时,腹部会脱落大量黄褐色的绒羽,在巢的四周围成一圈。当雌鸭要外出觅食时,就把绒羽堆在卵上,像盖上了一层棉被,可以保持巢中的温度,而且膨松的羽毛的颜色和周围环境斑杂在一起,使巢不易被天敌发现。

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就把绿头鸭驯化成了家鸭。在差不多同时,古埃及也开始饲养家鸭了。中国养鸭较多的长江流域,培育出许多品种,它们的外形,羽色都和绿头鸭非常相像。著名的北京鸭,也是由绿头鸭白化,并在长期驯养过程中逐渐选育来的。绿头鸭数量很多,迁徙和越冬时常常集成很大的群体。据说有时候一枪就可以打下十几只来。

其他种的野鸭,像针尾鸭、绿翅膀、罗纹鸭、斑嘴鸭、赤膀鸭、花脸鸭等等,都是肉味鲜美细嫩的狩猎鸟。它们的巢也和绿头鸭的相似,放置在地面,粗糙而简陋。但并不是所有的野鸭都这样,赤麻鸭、翘鼻麻鸭的巢就造在洞穴中。这两种野鸭个体都比较大,羽色也十分鲜亮。它们常常在河边、海岸挖一个土穴或在悬岩石壁的洞穴中做巢。有些时候也会利用野兔、狐狸等废弃的洞穴,在这些洞穴中垫些干草、芦苇以及羽毛等,因此有些地方又把翅鼻麻鸭叫掘穴鸭。

因陋就简的原鸡

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原鸡的分布范围没有野鸭和鸿雁那么广。在我国仅云南和海南生活着这种鸟。原鸡与现在的家鸡非常相似,只是体型较小一些。雄鸡十分美丽,头、颈、后背一直到腰都是鲜艳的金黄色,闪闪发光,深绿色的尾羽闪耀着绿色和紫色的金属光泽;栗色的翅膀有蓝绿色和紫色斑块;腹都黑褐的色调与背侧的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头顶鲜红的肉冠,时常昂首挺胸,引吭高唱,显得神气极了。与雄鸡相比,雌鸡就暗淡多了,没有亮丽的色彩和灿烂的光泽,隐匿在丛林中极难发现。

原鸡是一夫多妻制的鸟类,一只雄鸡常常可以和两只雌鸡结成“夫妻”。每当进入繁殖季节,雄鸡显得格外好斗,决不允许其他雄鸡进入,一旦发现有侵略者,它会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决斗,直到入侵者狼狈而逃为止。当地的老乡常常利用原鸡的这一特性,把捉到的原鸡放入笼子里,作为诱鸟放在野外,把其他雄鸡引来以便捕捉。雄鸟在繁殖季节叫得非常频繁,常常在山坡或空旷的草地上“喔喔”地啼鸣,与家鸡的叫声很相似。云南南部的当地老乡因其声好像在叫“茶花两朵”而把它称为“茶花鸡”。

原鸡的巢也非常简陋,常常建在大树根旁的地面上,或突起的大石下,它先在地面上用脚挖一个浅浅的凹坑,踩实压平,在里面铺上一层枯树叶,就算把巢造好了。造巢的树叶都取自周围地表的落叶层,要是不仔细看,还真分辨不出巢的位置。巢造好了,雌鸟要在巢里产下4-8枚蛋,有时候也能产下11-12个。蛋的形状和颜色与家鸡蛋很相像,呈淡棕色。蛋壳表面光滑而细腻,但要小一些,这些蛋要经过20天左右的孵化,小鸡才会出壳。

小鸡刚孵出不久就能自己找食物吃,一周左右便可以飞上树了。尽管如此,它们仍然与妈妈形影不离。当母鸡找到好吃的食物就会“咯咯”地叫小鸡来吃。遇到危险,小鸡就会马上躲到母鸡的翅膀下,幼小的动物似乎都知道母亲的身边最安全,而母亲总会勇敢地面对一切危险。此时的公鸡也会常常和它们一起活动,帮助它们觅食,但一遇到惊吓,雄鸡往往最先逃跑,显得很没有“男子汉气。”

原鸡在远古时就被驯化成了家鸡。达尔文曾经提出中国的家鸡是由印度传来的。但是我国著名的鸟类学家郑作新教授,通过对史前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鸡骨的鉴定,以及对甲骨文和古籍的考证,证明了我国的家鸡和鸭、鹅一样,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自行驯化的。

与鼠为邻的白顶

许多种鸡类、鸭雁类、鹤等大型的鸟都把巢建造在地面上,有许多小型的鸣禽也把巢建在地面上,像许多种鹀、一些柳茑、百灵、云雀等都是这样,但是它们的巢比起鸡、鸭、雁等的巢就要精致得多了。它们的巢大多都呈浅杯状,杯壁由苔藓、草茎或者松针等编成,紧凑而整齐。里面垫有禾草、兽毛等柔软保暖的材料,这些巢都隐蔽在草丛中和灌木下的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