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战争局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对苏联十分有利,英、美军队加强了西部战场的进攻,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又能使苏军得到源源不断的物资援助。从1月到11月苏军展开了对德国法西斯的十次反攻。苏军和盟军东西两线对德军的夹击,使得德军面临覆灭的危险,同时德国的各同盟国纷纷宣布退出战争,轴心集团全面崩溃,使得战线迅速向德国境内推进。
将战场推进到境外
纵观1944年的战争局势,不论是国际局势还是国内各个战场的局势,都对苏军十分有利。
1943年德黑兰会议的成功,英、美军队加强了西部战场的进攻。1944年6月6日,美、英和加拿大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成功地实施了大规模的登陆,终于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使得希特勒德军腹背受敌。与此同时,同盟国军队肃清了北非的德、意法西斯军队,控制了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局势,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中国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展开了局部反攻,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美、英则在太平洋战场上重创日军,削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这样,日本已失去了进攻苏联的能力,使苏军解除了对德、日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
在形势对德军不利的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下令东线战场的德军转入战略防御。与此同时,希特勒还要分出兵力对付英、美军队即将发起的西线战役。为此,希特勒把198个德国师、6个德国旅和其他轴心国、仆从国的38个师、18个旅部署在东线的苏德战场上;把64个师和1个旅用于防御英、美军队在西线的进攻上;把38个师和2个旅部署在意大利。更重要的是,德军前线官兵已疲惫不堪,而且厌战情绪日益增长,士气日益低落。
德军公开的雅科夫在集中营越狱时被枪杀的照片。1944年,在苏德战场上,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德军的总兵力已不足500万人,而苏军兵力已达到650万人,并且苏军的潜在兵源非常雄厚。随着战争的继续,苏军在这方面的优势将更加突出。在武器装备方面,苏军随着军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同盟国的有力支援,火炮已超过德军的70%,飞机则超过德军的170%。苏军拥有实力强大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另外还有活跃在敌占区的近百万游击队。更重要的正如斯大林所说“红军已经成了最强大和最有经验的现代化军队。”经过战争的考验,苏联红军将士士气高昂,愈战愈勇。
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又使苏军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援。因此,到此时,苏军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兵力、兵器实施大规模的进攻战役。
1944年初,苏德两军之间的战线,由北向南大体上从拉多加湖南岸,经斯摩棱斯克,南下沿第聂伯河为界。这条战线以西的列宁格勒州、白俄罗斯、第聂伯河西岸的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等广大地区还在德军占领之下。因此,将德军驱逐出苏联国门,解放苏联的全部领土,是苏军1944年的主要作战任务。
还在1943年11月7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就在第309号命令中规定了苏联武装力量在1944年度的基本任务:
红军与红海军现在绝对能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完全肃清苏联境内的德国侵略者。
斯大林元帅在1943年末至1944年初的冬季战役总结中进一步强调说:
现在的问题,就是要肃清我国全部领土上的法西斯侵略者,并恢复苏联由黑海到巴伦支海的全部国界。
……
可是,我们的任务不能只以把敌军逐出我们祖国境内为限。现在德军正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一样,不得不爬往自己的洞穴——德国边境去医治创伤。可是,这只受伤回到自己洞穴去的野兽,仍然是很危险的野兽。为使俄国和盟国免遭奴役的危险,就必须跟踪追击这只受了伤的德国野兽,一直追到它的洞穴里,直到把它完全打死为止。
也就是说,苏联红军不仅要把法西斯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国土,而且也要把西欧各国人民从德国法西斯的奴役中拯救出来。苏军最高统帅部的目标是:在1944年里把法西斯德军全部赶出苏联领土,进而把战争推向国外进行,迫使德国的仆从国退出战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最高统帅斯大林的英明领导下,苏军从1944年1月中旬开始,从北起巴伦支海、南到黑海大约4,500公里的战线上,连续对德军及其仆从军实施了10次歼灭性的打击,即著名的“十次打击”。
1944年1月14日至3月1日,苏军对德国侵略者实施了“十次打击”中的第一次。这一次战役即列宁格勒一诺夫哥罗德战役。1943年,苏军虽然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打开了通往内地的道路,但并没有完全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威胁,即德军仍有重新封锁围困列宁格勒的可能。
向中国东北进军的苏军部队。为了彻底解除德军对苏联这座第二大城市的威胁,歼灭战场北翼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所辖的8个集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和远程航空兵配合支援下,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展开强大的攻势。
苏军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解放了一大批城市,解除了法西斯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900天的封锁。“第一次打击”的结果,苏军突破了德军长期构筑的防御工事体系,向西方和西南方推进了150~250公里,把德军赶到了波罗的海沿岸,共歼灭德军3个师,击溃23个师,使德军损失10万余人。不仅如此,这次战役还动摇了法西斯德国在芬兰及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的地位。1944年1月初,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2月至3月在第聂伯河右岸地区对德军再实施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这就是苏军1944年度的“第二次打击”计划。
“第二次打击”的战场距“第一次打击”的战场有1,500公里之遥。希特勒原以为在乌克兰春季泥泞时节,苏军难以实施大规模作战,于是准备在这个期间休整自己的部队。然而,希特勒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低估了苏军的作战力量。苏军坚决执行了最高统帅部“决不给德军以任何喘息机会”的作战方针,及时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两次打击方向的急剧转移,弄得德军统帅部措手不及。
在最高统帅的统一指挥下,苏军乌克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方面军在北起萨尔内以西、南至第聂伯河口1,300多公里的宽阔正面地带、东起第聂伯河、西至喀尔巴阡山山麓500公里的纵深地带全面展开进攻,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在北翼配合行动。1月24日,“第二次打击”正式拉开战幕,到3月底基本结束,个别地区的局部战斗持续到4月中旬。这次战役是苏联的一次战略性进攻,苏军在战役中投入的力量大,战果显著。双方激战的结果,苏军击溃德军66个师,全歼其中的10个师1个旅,解放了整个第聂伯河右岸的乌克兰地区。苏军在400公里的正面上攻击到国境线,使得战争开始转移到敌占国的领土上。苏军进入罗马尼亚国境,引起了德国的东南欧各仆从国的惊慌。德军惨遭失败后,希特勒恼羞成怒,撤销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和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的职务。
为了彻底解除德军对苏军整个南翼的威胁,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的“第三次打击”分敖德萨和克里米亚两个战役进行。希特勒认为,如果丢了克里米亚和敖德萨,德国就将失去巴尔干这个重要的石油、原料、兵源补充供应基地,因而花了很大力气在此固守。
从3月26日到4月14日,苏军实施了敖德萨战役。3月28日,敖德萨战役正式打响,经过4天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在160公里长的战线上的坚固防御,挺进了60~70公里。与此看,如果德军能够控制克里米亚,就可以牵制苏军的大部分兵力,并且严重威胁到沿黑海海岸向西进攻的苏军侧翼和后背,从而限制了苏联黑海舰队的作战行动;此外,克里米亚半岛拥有许多德军飞机场,德军的飞机可以从这里起飞去袭击苏军南线防御地区,轰炸苏联城市。从政治上看,德军可以凭借克里米亚保持和加强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政治影响。
苏军在克里米亚的进攻非常神速。战役打响后,经过两天激战,苏军就推进到克里米亚辽阔的草原地带,把德军逼退到了海边。三天后,苏军又一鼓作气地攻下了刻赤和刻赤港。被逼退到海边的德军龟缩在塞瓦斯托波尔坚固的防御要塞里,试图负隅顽抗。4月16日,苏军进抵德军防御要塞的外围;5月7日,苏军发起了决定性的攻势。经过三天的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内外两线环城工事,于5月9日夜间冲进城内。这样,德军吹嘘的牢不可破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体系,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就被苏军的强大攻势彻底摧毁了。在此布防的德军被全部肃清,苏军成功地夺回了这个黑海最重要的城市。
苏军对德军实施的“第三次打击”共歼灭德军12个师,并将克里米亚和敖德萨从德军手中夺了回来。至此,苏军在南翼战线上进一步强有力地打击德军的条件已完全成熟,苏军开始把战争移向苏联国境线之外。
解放保加利亚
1944年6月,美、英联军在法国北部成功地实施了诺曼底登陆战之后的第三天,苏军最高统帅部下达了对德军的“第四次打击”的指令,即展开了卡累利阿战役。
卡累利阿地峡位于列宁格勒北部、芬兰东部,南部分别与拉多加湖和澳涅加湖相连。在这次作战中,苏军实施了两个战役一个是列宁格勒方面军右翼部队在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的继堡战役;另一个是卡累利阿方面军左翼部队在拉多加湖区舰队和澳涅加湖区舰队配合下,在南卡累利阿实施的斯维里河-彼得多扎沃茨克战役。
整个战役从1944年6月9日开始至8月9日结束,历时两个月整。双方交战的结果,苏军向前推进了160~250公里,再一次摧毁了德国、芬兰联军威胁苏联西北部和列宁格勒的强大基地,进一步改变了苏德战场北翼的战略局势,并迫使芬兰于9月初退出战争,从而减轻了对苏军北翼的威胁,同时也为苏军以后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斯大林嘴叨烟斗在办公。白俄罗斯对于苏、德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德军统帅部试图不惜任何代价,依托完备的防御工事和天然森林、沼泽地区,死守此地。因为保住了白俄罗斯,德军远程航空兵仍然可以对莫斯科一带构成威胁,并且可以保证全线德军的协同作战。反之,德军不仅在华沙至柏林的这个重要方向会很快受到苏军威胁,而且整个战线正面就会被苏军分割开,这对德军今后的作战行动大为不利。对苏军而言,解放白俄罗斯,对于迅速进入波兰、攻占东普鲁士和开辟通往德国本土的捷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于1944年6月23日开始实施对德军的“第五次打击”,即展开白俄罗斯战役,战役代号是“巴格拉季昂”。
斯大林为制订进军白俄罗斯的计划而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他征求了所有司令员的意见,时而分别与司令员们单独讨论,时而与他们共同商量。他频繁地同各个方面军和最高统帅部的代表们进行联系,有时一天要给他们打好几次电话。总参谋部对作战计划作了具体的修改,每次修改都要征得斯大林本人的同意。在局面已经扭转,红军节节胜利、捷报频传的情况下,他作出一项特别的决定,要求红军将士们现在不要低估敌人而要格外地小心。他的心情也同样很急切,想把德国人赶出去,把他们消灭在德国的国土上。但是他不允许放松准备工作,也不允许那种会导致冒险行动的过分乐观情绪。
白俄罗斯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从6月23发起进攻到8月29日结束,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苏军歼灭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击毙或俘虏德军官兵54万余人,战线向前即向西方推进了600公里,这次战役不仅解放了整个白俄罗斯共和国、立陶宛共和国的大部分领土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领土,而且还解放了波兰东部的国土。这也是苏军在卫国战争期间所获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不仅促成了苏、德战场局势的进一步改观,大大改善了苏军进攻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西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条件,而且苏军还进抵东普鲁士边境和维斯瓦河,占据了有利于以后在波罗的海、东普鲁士和波兰进一步发动进攻的重要阵地。
1944年7月13日至8月29日,苏军对德军实施了“第六次打击”,即“利沃夫一桑多梅日”战役。当“第五次打击”战役激烈进行的同时,由科涅夫指挥的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南部同时发动了新的攻势。这一攻势的目的是利用白俄罗斯战役节节取胜的有利战机,歼灭乌克兰西部的德军,为此后向波兰进攻创造条件。
这次战役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战斗行动多样化,各种战役机动样式得以广泛运用。在战斗中,苏军航空兵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7月14日至31日的17天里,苏联空军就出动飞机3万多架次,连续不断地打击敌人。此外,炮兵在战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军以每公里正面达250门的火炮密度,压制住了德军纵深约10~15公里的防御地带,保障了步兵作战部队的突破和纵深战役的同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