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修身经
10374800000004

第4章 修德——修身之本(4)

【译文】大致说来,富贵人家的习气是礼物上表现得厚重,但情意上却显得淡薄,打发别人送礼慰问的多,而自己亲自到场的少。

【简析】曾国藩经营十年,他的家也渐入富贵了。富贵人家的礼要符合他们的身份,然而曾国藩观察到的却并非这样,而是礼物厚而情意薄,使人多而亲到少。他的确担心自己的家快要礼崩乐坏了,但是他并不放弃,仍以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人这种正在滋生的坏习气。

节为德魂

自好之士,多讲气节,讲之不精,则流于傲而不自觉。风节,守于己者也;傲,则加于人者也。

【译文】洁身自好的士人,多讲气节,但若是讲得不妥当,就流于傲而自己并没有觉察。风骨气节是自己所把守的,傲却是加在别人身上的。

【简析】气节与傲慢常常只有一步之遥。不过,这仅仅是从表现形式来说的。通过形式窥探其内心,则有霄壤之别:前者守于己,后者加于人。守于己者守的是洁身自好,守的是气节风骨;加于人者加的是黄金身价,加的是螃蟹蛮横。

临难有不出挠之节,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

【译文】面对危难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气节,面对财物有不贪不恋的清廉操守,这样才有威信。

【简析】气节的表现主要在临难临财之时。平时在小难小财面前修炼得好,一旦在大难大财面前就会表现出顽强气节与清廉操守来。逆夷据地求和,这是大难当头,曾国藩的回答是:“卧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就是气节,一种民族气节。

思夫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当孟子之时,苏秦①、张仪②、公孙衍③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之势,而孟子不为所摇。真豪杰之士,足以振厉百世者矣!

【注释】①苏秦:东周洛阳人,鬼谷子弟子,战国时纵横家,善长外交、游说,主张各国合纵对抗泰国。②张仪:?一前309年,魏国人,鬼谷子弟子,战国时纵横家,善长外交游说,主张秦国分化其他诸侯国,各个击破。③公孙衍:公孙策,名衍,号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人,战国时纵横家,善长外交游说,主张合纵抗秦。

【译文】我想人们都被名誉、利益所左右,尤其是被形势所左右。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苏秦、张仪、公孙衍这些纵横家们,可以说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的气势,可是孟子却没有被他们动摇。这真称得上是英雄豪杰,他的品德完全可以振奋激励百世后人。

【简析】纵观战国时期,苏秦、张仪、公孙衍、孟子都在游说各国,但外交家们仅以一时之利害相陈,孟子却以长远的仁义相谏,外交家们当上了几国的宰相,孟子则始终是一位哲人。不过,历史偏爱孟子,偏爱的正是孟子的气节。

自度才能浅薄,不足谋事,唯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君父,即借以号召吾乡之豪杰。

【译文】自知才能浅薄,不能够办成大事,唯独将不要钱不怕死六个字,时时刻刻作为自己的誓言,以此面对鬼神,面对朝廷,也借此号召我家乡的豪杰。

【简析】岳飞有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曾国藩既是文臣,又是武将,因此既不要钱,又不怕死,其气节何其之壮!正是他有如此豪壮的节操,才能呼风唤雨,感动湘楚大地,威震东南半壁。

凡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适足以欺世盗名。

【译文】凡喜欢称誉厌恶底毁的心思,也就是普通人患得患失的心思,在这一道关口上打不破,那么一切学问才智就只能用来欺世盗名。

【简析】喜誉恶毁,患得患失,是气节修炼的大碍,人有此碍在身,还修什么节呢?曾国藩在道德修炼当中,每每刺刀见红,箭箭都不虚射,不仅是智慧超人,更是诚意惊人。

处大位大权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少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扬耳。

【译文】有大权高位而又有显赫名声,自古以来有几个人能善始善终呢?总应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分,那么晚节才可以渐渐收场。

【简析】通晓历史的曾国藩深知高官大宦能善终者不多,随着时移世易,自己也面临着如何保住晚节的严峻考验。因此推让权位不是虚与周旋,而是真情实意。曾子说的“止于至善”告诉曾国藩,到了至善之时,就要知止了。将权位让之减之,正是知止的表现。

余寸心坦坦荡荡,毫无疑怖。人谁不死,只求临终心无愧悔耳。

【译文】我一颗心坦坦荡荡,毫不恐惧,人哪一个不死,只求得临终时心里没有愧悔罢了。

【简析】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曾国藩一不要钱,二不怕死,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自然也就坦坦荡荡了。可以说,坦坦荡荡就是气节修炼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一种精神状态。

贵德近圣

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有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人圣!

【译文】天下一切事物如果去加倍磨炼修治,都能使它改变本来的性质,呈现出很漂亮的样子来。更何况是正在不断学习的人呢?只要能够日新月异地不断更新、不断有所长进,把工夫下到一定的程度,还愁不能使自己的气质改变,脱离平庸的境界,而进入圣贤的行列吗?

【简析】读书能变化气质,超凡入圣,这是曾国藩独特的自我体验,也是曾国藩人生观中最闪耀的亮点。当然,这读书是真读书,全为自己而学;这磨治,也是真磨治,全为入圣而为。

大圣固由生知,而其平生造次克念精诚,亦迥异于庸众。闻《韶》①尽善,则亡味至于三月;读<易》寡过,则韦编②至于三绝。文王则如见于琴,周公则屡人于梦,至诚所积,神奇应焉。

【注释】①《韶》:传说中的虞舜时代的乐曲名。《论语》中记载: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②韦编:指用皮条把竹简编联起来。孔子研究《周易》,翻来覆去地读,曾多次磨断了皮条,称为韦编三绝。

【译文】大圣人固然由于天生的智慧,而他一生即便匆忙也能信念精诚,这也是大不同于常人。听到《韶》乐的尽善尽美,以至于三个月不知肉香;读《易经》能少犯过错,以至于连接《易经》竹简的牛皮绳三次断掉。孔子在琴声中依稀见到文王,在睡梦中每每会见周公,这就是至诚的信念累积下来,神奇的现象就相应出现了。

【简析】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由于信念精诚。曾国藩研理学,治湘军,也算是至诚所积,在自我修炼上步步入圣,所以才取得出神入化的效应。

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①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②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啐面,孔、颜③、曾④、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⑤、白⑥、苏、陆⑦之趣也。

【注释】①程子:指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宋洛阳人。程颐,1033 -1107年,字正叔,程颢胞弟。二程均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②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师曾参,著《中庸》,其学说经孟子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为述圣。③颜:姓颜名回,字子渊,前521-490年,鲁国人,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弟子,后世封为复圣。④曾:指曾参,字子舆,公元前507-前437年,鲁武城(今山东嘉祥)人,著《孝经》、《大学》、《曾子十篇》,孔子的弟子,儒学的正宗传人,追封为宗圣。⑤陶:指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365-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⑥白:指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772-846年,下部(今陕西渭南)人,唐代伟大诗人。⑦陆:指陆游,字务观,号放翁,1125-1210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译文】自古以来的圣哲,胸怀都极为宽广,至于他们的德行中可以与天相通的约有四方面:踏实坚定地修身而生出睿智,是程子的学说;至诚感动神灵而获得先知先见,是子思的训诫;安贫乐道而身体滋润健康,是孔子、颜子、曾子、孟子的心态;欣赏自然清闲吟咏而做到精神恬适,是陶渊明、白居易、苏轼、陆游的意趣。

【简析】综观古圣先贤,无论是学说,还是言语,是心旨,还是意趣,其共同之处都是胸怀宽广。学他们,不拘泥于某一细碎言与行,而是着重学习他们的胸怀,学习他们的高尚道德。

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余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礼、乐、政、刑、仁、义、忠、信,其所言者也,虚无清静、无为自化,其所不言者也。吾人当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苟子①之道自克,其庶为闻道之君子乎!

【注释】①荀子:名况,约前313-前238年,赵国人,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有《荀子》32篇留世。

【译文】圣人有些事发表看法,有些事不表态。积累善德的家庭必定会有余庆,这是圣人说的;万事由命运的安排而不由人做主,关于这点,圣人不发表意见。礼、乐、政、刑、仁、义、忠、信,这些都是圣人说的。至于虚无清静、无为自化,圣人不发表意见。我们应当以圣人不发表意见的那些作为本体,以圣人所说的作为使用;以圣人所不发表意见的存在心中,以圣人所说的当作自身行为的勉励;以庄子之道来自我怡悦,以荀子之道来自我监督,如此或许可称为懂得大道理的君子了!

【简析】学圣人先学做君子,学做君子就要以庄子重道的豁达来熏陶自己,按荀子崇礼的严厉来磨练自己。郁于古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停留在当时的那种水平,圣人也有难以言清的问题,如天命的问题,虚无清净,无为自化的问题,懂得一些基本精神就行了,还是将能言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就是向圣人靠近了。

圣人之不可及处,在尽性以至于命。尽性犹下学之事,至于命,则上达矣。当尽性之时,功力已至十分,而效验或有应有不应,圣人于此淡然泊然,若知之若不知之,若着力若不着力。此中消息,最难体认。若于性分当尽之时,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学,则以淡如泊如为宗,庶几其近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