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
10231600000003

第3章 万事由天莫苦求 (3)

梦惠之墨一担

身在监牢的唐伯虎,此时心情是何等苦恼,我们没有经历过也不敢妄言,但用文言词句表达,那肯定是:肝肠寸断!悔恨不止。

此刻的唐伯虎落下了眼泪,他觉得对不起死去的父母,死去的妻儿和妹妹,因为,他辜负了他们。这个时候,他忽然想起了三年前的福建之行。他忽然理解了“九鲤湖祈梦”的实质,猜出了梦神给自己的忠告;更理解了祝允明、文徵明在临行前的种种忠告。人在逆境中往往喜欢胡思乱想,唐伯虎也不例外。“九鲤湖祈梦”就是其中之一,它发生在1496年(弘治九年)。

福建九鲤湖祈梦,发端于唐代中后期,到了宋代祈梦成为时尚,何氏九仙也就成为了我国民间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司梦神,同时也是被唯一公认的梦神。

唐伯虎之所以前往福建祈梦,主要原因是受好朋友都穆的影响。好友都穆因为生于贫困之家,科举不利、年龄越来越大却一事无成而非常着急。因此,一听说九鲤湖祈梦灵验无比,便求一位姓黄的朋友代他去祈梦。

他为何不自己去?原因很简单,没有路费去不了福建。为此,他便托那位姓黄的朋友带着内装他要对梦神说的话的锦囊,前往福建的时候拜祭拜祭。后来,黄姓朋友替他祈得了6个字“在何处?嵯峨高”。

唐伯虎、文徵明、张灵等一干才子,和都穆一起猜呀猜,可最终仍是猜不透神仙的葫芦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位何姓巡抚看到了都穆的文章大加赞赏,由此,都穆由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一跃而成为路人皆知的才子高人。

原来,“在何处”所指仍然是指继续走科举之路,进入官场,都穆和唐伯虎等人这才明白前一句三个字所指。

后来,“嵯峨高”也明白了,因为在唐伯虎等人算来,1495年(弘治八年),都穆乡试中举。阅卷老师乃是山西人高士达,他在山东做官,都没离开“山”即太行山,嵯峨就是山嘛!更重要的是梦连贵人姓什么都说了出来。

其实,祈梦这种事情完全是巧合,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胡猜乱扯。然而,由于自幼不喜欢八股文,唐伯虎对能否考好心中的把握还是不大。都穆的祈梦“灵验”后,唐伯虎兴高采烈地前往福建。

唐伯虎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为功名事祈梦九鲤湖。在梦中,他看见一位身着金盔金甲的壮汉,手持万千墨斗朝着唐伯虎走来。唐伯虎刚开口要询问:“大仙儿何事?”那将军却突然间不见了。正在他狐疑之际,一阵寒风吹到耳边,他打了个喷嚏,醒了……让他搜尽肝肠的梦语,如今在狱中参透了。他虽然离那象征着文坛领袖的万千墨斗很近,但却无法捕捉到。这就是说“状元”“科举”终究是一梦难圆。他明白了,才子未必和科举有缘。而那个金甲将军就是去年差点儿杀死他的指挥使。对,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因此,唐伯虎决定保持沉默,一切听天由命。

差点儿杀死唐伯虎的指挥使是怎么回事?

原来,唐伯虎中了解元后,受一位权贵的邀请赴宴,他在酒宴上忘乎所以,技压群儒,文惊四座,惹得众多红颜垂青。可巧,有一位指挥使的女儿看中了唐伯虎,尾随他到了一个胡同,将一个纸团扔给了他,私约他次日晚在林中相聚。

唐伯虎为人诙谐,尽管人近而立却仍有些孩子气,把玩良久之后,便把纸条随便扔到一边睡下了,可巧被一位刚认识的朋友来到看见了这张纸条。他捡起来一看欣喜若狂,忙顺手牵羊而去。而第二天,唐伯虎再次赴宴,因为吟诗作对煞是高学,这一高兴便忘记了赴约。回到客栈后,因为酒宴上的豪饮,他迅速进入了梦乡。

当晨夜的寒风吹醒他的那一刻,他才想起忘了昨夜的约会。他立刻飞身上马,向着记忆中的约会地狂奔,然而离约会地尚有一里时,他便看到前方灯火通明,哭声咒骂声此起彼伏。围观群众不敢上前,都离着老远,那时不时地还有兵士走来走去。

唐伯虎连忙询问,有好事之徒绘声绘色地告诉他:“哎哟,这可了不得了。指挥使大人的女儿去偷情约会,不想被知道了。指挥使大人勃然大怒领兵到了这里,不管三七二十一提剑就杀了那两个人。哎呀,真是太狠了。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放过。”

唐伯虎听罢,先是惊惧之后便是狐疑。惊惧的是幸好不是自己,狐疑的是被杀死的两个人是谁?莫非还有另外一对儿痴情男女?好心情被打乱之后,唐伯虎回到了客店。这时,他才发现,他的那位好朋友正好不在,自己的那张纸条也不在。顷刻间,他有了一种预感:也许是那位朋友拿走了纸条冒名顶替而去。

果然,后面的情节被他猜中了。果然是朋友被杀,而自己险些丧命。人的命,天注定,既然上天早就注定我有此一难,多说无益多说无益。唐伯虎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低着头坐在了牢房内。

然而,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吗?

2.弊案罗生门

身在牢房的唐伯虎,显然并不知道“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说法,因此他只能长叹一声:“时也,命也!”他听说过几天就要和告发他买考题的好朋友都穆对质,他也听说徐经已经招供了,但他觉得这些都与自己无关。他根本不知道考题是什么!自己只不过去了几趟主考家。一是为了拉交情,毕竟以自己的才学日后肯定会和他同朝为官,此时拉些关系日后也好办事;二是去请他为自己的伯乐梁储写些东西;三是陪徐经拜访官宦人家。

至于都穆,唐伯虎相信朋友的品德,他绝不会害我!

身在牢中的唐伯虎,托起了锁链,那上面沾染着自己的皮肉和鲜血。“衙门口冲南(难)开,有理没钱别进来!”这句话的真谛,唐伯虎在被关押两个月后真切地理解了。若不是苏籍官员们相助,恐怕自己早已经被狱卒打死了。据同号的人说,若不给钱,在饭里给你加些沙石那还算客气的,找个机会把你狠揍一顿,或者关进一些有强悍狱霸的牢房关照一声,把你整治残了都算轻的。

听着这些话语,唐伯虎的心和身都在颤抖。若不是在朝为官的同乡吴宽托人捎话,唐伯虎的皮肉之苦会更甚,即使如此,这里的遭遇让唐伯虎20多年后都惊惧不已。还写下了“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惊得他浑身是汗。

“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说得很清楚,唐伯虎受了很大的屈辱和折磨。什么原因使他有此一难呢?这还要从他的性格说起,正如我们常人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我冤呀!李东阳、程敏政等人的家中,我确实经常去,但到那里只是聊天,向老前辈们请教学问,从来没有探听过什么考题。即使徐经真的打探了考题,与我何干!又听说,是都穆告发了我,可能吗?不可能的,他是我的好朋友。时也,命也,怪不得旁人!”

此刻身处在牢房的他和当年的楚霸王项羽有些相似,高叫着“时不利兮骓不逝”、“天之亡我”。唐伯虎可能不会意识到,即使没有朋友的背叛与告发,他终将会与官场无缘,因为他的个性太强。

至于许多人所说的“风流”,其实是个不算问题的问题。诸如娶了九个妻子、寻八美、唐伯虎点秋香等风流韵事,基本全是后世托名所为。

唐伯虎最致命的缺点还是为人狂放不羁,而且文艺气质太深。文艺家显著的特点就是孩子气、脾气暴躁、极强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吹嘘。

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他才经常和徐经一起拜访高官显贵。他高度的自我认同,使他认为早晚要登天子堂,何不趁现在搞好关系?然而,就在二人的高曝光率下,一团乌云也压城而来。正如后来唐伯虎给文徵明的信中所说“墙高基下,遂为祸的。侧目在旁,而仆不知;从容晏笑,已在虎口”。

当唐伯虎顶着“解元”之名来到北京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会元”、“状元”必属于唐伯虎。如若成真,唐伯虎将成为明朝第三位“连中三元”的大才子。然而,命运却使他又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他因为“考题泄露”被抓进了监狱,时间是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唐伯虎经历的挫折与苦难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辉煌。假若他真的“连中三元”,他可能和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其他17位“连中三元”的才子一样,淹没在茫茫人海中。如今,除了骨灰级的历史爱好者外,还有谁知道张又新、崔元翰、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等人的名字?“连中三元”如何,“连中四元”又如何?清朝顺治年间的王玉璧号称“武四元”,而今又有多少人知晓?

在狱中,唐伯虎也在反思着自己,他太招摇了!他忘记道家老子的至理名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他更忘记了民间俗语的教诲“出头的椽子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