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舌而赞,并口而称。墙高基下,遂为祸的。侧目在旁,而仆不知;从容晏笑,已在虎口。庭无繁桑,贝锦百匹;谗舌万丈,飞章交加。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身贵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缋丝成网罗,狼众乃食人,马牦切白玉,三言变慈母。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整冠李下,掇墨甑中,仆虽聋盲,亦知罪也。当衡者哀怜其穷,点检旧章,责为部邮。将使积劳补过,循资干禄。而蘧篨戚施,俯仰异态。士也可杀,不能再辱。
《与文徵明书》
1.抚景念畴昔
漆黑的夜,发霉的稻草,沉重的镣铐,腥臭的躯体……这一切,本来都与才子无涉。然而,历朝历代的文学巨擘却多承受过如此劫难。
此刻的唐伯虎迷茫无助,他的书画不会让他有牢狱之灾,他的诗词虽有些放浪但也不至于让其身陷囹圄,能够让其大难者唯有人心。
但凡有冤者一进这个地方,总会高喊着:“我冤呀!”并且一喊就是几天几夜,尽管被打得皮开肉绽、尽管被连连呵斥,尽管同号的狱友不停地规劝与戏谑也不能阻止他喊冤。没几天,唐伯虎的嗓子就哑了甚至咳出了血丝。他不明白,自己不就是经常拜访“恩师”吗?自己不就是表现得“高调”了吗?难道凭这些就可以判定自己有罪?陷入沉思的唐伯虎想到了进京时的风光,更想到了死去的父母妻子儿子和妹妹。“父亲!母亲!我不孝呀!妻儿、妹妹我对不起你们!徵明、允明,我悔不该没有听你们的话呀!”
身在狱中的唐伯虎想得最多的就是逝去的父亲,他的悲伤痛苦有一大部分缘于他的“孝”。正是因为“孝”他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科举,也正是这种“孝”让他挺过了狱卒的鞭打。
数命人人殊,疾徐付甘节
无论一个人多么的离经叛道,当父亲在病榻之上拉着他的手诀别的那一刻,任何人都会流着泪,高声地说:“爸,我听你的,我听你的。”唐伯虎父亲去世的这一年,正是弘治六年(1494年),那时唐伯虎25岁。
唐伯虎的家族有着显赫的背景,从三国时期至隋唐时期这几百年间,唐家代代出高人,特别是唐俭,乃是李世民时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功劳之大、声名之盛令后世子孙骄傲无比。即使到了宋元时期,唐家虽然没有出现什么大人物,但也并非寻常人家。然而,唐伯虎这一支却很不幸运,包括他的父亲唐广德已经连续七代都是小市民阶层,更惨的是沦落为“五民之末”的商人。
因此,唐广德从唐伯虎一出生开始,就将改换门庭的希望寄托在了唐伯虎身上,好在伯虎年幼之时便展现了极高的天分。他请大画家沈周教儿子作画,之后尽其全力使其进入了最好的私塾。像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唐广德倾尽所有为唐伯虎提供学习的资料。就拿唐伯虎的藏书相比,就连官宦之后的祝允明、文徵明都为之叹服,惊叹于他的藏书之多、门类之全。可以想见,作为一个小酒馆的老板,没有辛勤劳动、起早贪黑,是负担不起如此巨大开销的。
唐伯虎也特别争气,16岁就考了个秀才第一,大名广播,人人为之赞叹。其后便开始和祝允明等人混迹市井,而且还成了青楼常客。唐广德为了将理想变为现实,为了让唐伯虎收心,便在其19岁(1488年)的时候为他娶了徐秀才的女儿,希望用贤儿媳徐氏的温柔彻底改变儿子的行为做派。然而,事与愿违,唐伯虎仅仅收敛了一年多后,便依然故我。
等待了几年之后(1494年),万念俱灰的唐广德发出了阵阵哭嚎:“还要让我为你做些什么?你才能听我的话!”想了许久,唐广德做了最后一搏——死亡。似乎冥冥中,父亲的死就是为了唤醒最后一条束缚在人类身上的灵符——孝。大凡父亲对待儿子的感情如山一般深沉、厚重,更遑论封建社会的父亲,严父慈母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准总结。父亲这座大山倒了,希望让唐伯虎这只贪恋地上食物的雄鹰能够展翅高飞,飞入那凌霄宝殿。
然而,代价太大了。唐广德一死,唐伯虎的母亲也跟着走了。一阵慌忙之后,伯虎的妻子和儿子相继病故,紧随其后被他嫁到外地的小妹也自杀了。如此之下,唐伯虎苦楚无处诉,反而更加行为怪诞,经常在青楼流连,还经常为青楼女子写诗作画,例如:《寄妓》
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风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
云笼楚馆虚金屋,凤入巫山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
《梨花》
一箱朱碧漫粉纭,独惜梨花一段云;病酒怜春两烛泪,夜深烧烛倚罗裙。
《佳人对月》
卸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
《旧人见负以此责之》
门外青苔与恨添,私书难寄鲤鱼衔;细摺红笺付鲤鱼,梧桐明月共踌躇;负心说是随灯灭,到夜吹灯试看渠。
上述4首诗,表面上看写得是对青楼娇娘的迷恋,甚至对她们的心理揣测都非常到位。然而,又有多少人对他的心理进行过揣测呢?他很可能只是在用酒和迷乱来麻醉自己,他有无穷尽的怨恨。用一种沉迷来敷衍凄苦。那个时候的唐伯虎刚刚25岁,从前由于有唐广德的辛劳,唐寅、唐申兄弟基本上衣食无忧,而唐广德的去世,则使唐家经济紧张了起来。唐伯虎一方面要面临养家的压力,一方面又对父亲的死心怀愧疚,纵情风月以逃避现实是很可能的。另外,唐申的身体和持家能力比他还差,这从他5年后远游前给文徵明的信可以窥之,他对自己的弟弟能否存活非常担忧,甚至少有的低声下气的求人周济。此种情谊,我们很难想象,5年前他会抛开忍饥挨饿的兄弟独自快乐。如果没有极大的恨(恨天地之不公、恨自己的不孝、恨自己的无能),他显然是做不出来的。
如果不是两个明白人及时出现,恐怕唐伯虎会一生鬼混至老。有些人会疑惑,父母死了他怎么能这样。也许,这仅仅是一种痛苦无法表达的发泄方式而已。唐广德希望他继续考取功名的愿望之所以能够达成,一定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好友文徵明的父亲文林,他见唐伯虎如此消沉,便写了一首《和唐寅白发》,其中写道:“铿寿今亦亡,回死有余烈。数命人人殊,疾徐付甘节。大冶范我形,坚脆任生灭。”人的命天注定,每个人的命都不同,你今天即使死了,又能怎样,看清了看淡了,想想自己以后的出路吧。自从唐广德死后,唐伯虎便把这位叔叔看作是第二位父亲。他的话,唐伯虎还是听的。
不久之后,祝允明这位唐伯虎的“精神导师”便来到他的面前,指着他的鼻子说道:“唐寅!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喝死你,一条是实现你父亲对你的期望,你看着办吧!”
好在唐伯虎经过沉迷之后,选择了后者。
寅稚冠之岁,跌放不检约
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唐伯虎加入到了万千考试大军中。1494年五亲俱亡,唐伯虎按照惯例守孝三年。之后于1497年进入府学参加提学考试(参加会试前的一种选拔考试。秀才要经过这一关名额选拔才可以参加乡试,之后参加会试)。而这时,恰巧碰上监察御史方志这位重德行轻才学的老进士(1487年考中),于是便将他和张灵一起取消了考试资格。而这时,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又帮了他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