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前幕后
10230100000009

第9章 后宫佳丽 (2)

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开源节流,宣布“降封宗室,削减封王”,降大部分宗室郡王为县公,有功绩的少许人没有降,这引起了诸多封王的不满。十二月,义安王李孝常起兵谋反,长孙安业也非常积极地参与进去。随即,李孝常等人被诛杀,就连长孙皇后的族叔长孙顺德也因为“与孝常交游”受到牵连,最后被朝廷除名。然而,在如何处置长孙安业的问题上,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发生了少有的分歧。

按照律法,作为主要谋逆策划者的长孙安业已触犯了十恶不赦的律条,应当处以极刑,也就是说必须杀头谢罪。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一直保持缄默,或许是出于公事公办的原则,也许是对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多少有些怨恨,才不愿替他求情。唐太宗也早就知晓他们兄妹之间的旧事渊源,遂决定按照律法处置长孙安业。

长孙皇后听说后,赶紧跑来劝阻,流着眼泪对唐太宗说:“长孙安业所犯下的罪过,万死也不能宽赦。但他以前对我不好的事情天下人都知道,若现在对他处以极刑,世人就会说,我是凭着陛下的宠爱趁机报复哥哥,这反而会拖累朝廷、拖累陛下的清名!所以,求陛下饶他不死吧!”

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唐太宗终于网开一面,放长孙安业一条生路,只是将他流放到岭南。不知长孙安业在侥幸逃得一死之后,是否对长孙皇后的仁慈有了真正的认识,但无论如何,他都应该感谢这个妹妹,没有拿同样的冷酷无情来报复他。

而作为一个女子,除了具有以德报怨的宽厚胸襟,对家族荣耀与利益的捍卫也是长孙皇后自认必须担起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说,她也许对长孙安业并没有多少兄妹情谊,只是出于对皇帝丈夫名誉和家族利益的考虑,她必须做出保护长孙安业性命的选择,但她的做法也确实赢得了世人广泛的赞许。也正是由于她有着不凡的睿智与政治感悟,才成为唐太宗一生最挚爱的女人,成为世人赞扬的贤德皇后。

狠心杀夫的女人

当韦氏跟随丈夫被流放到异乡时,她心心念念的就是重返京师、掌握大权。她眼看着婆婆武则天混得风生水起,以为这一切不过是因为她手中握有权力,倘若自己也能掌权,定然不会比她差,甚至更优秀。多年后,她重新当上了皇后,并将皇帝丈夫和国家大权牢牢握在手中,那么,她如愿以偿了吗?

人的野心总是一步一步扩展起来的。当年,身份低微的武则天随时面临着被迫出家的命运,所以她觉得自己一定要爬得更高,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危。后来她做了皇后,却发现皇后贵为国母,仍然无法保证自己不受到威胁,尤其在经历了一场险些成功的废后计划之后,于是她想爬得更高——当皇帝。

可是自古以来,皇位都是传给太子的,从来没有哪个皇帝会将皇位传给皇后,所以这时候,武则天发现,自己的几个儿子是自己通往帝王之路的绊脚石,必须一一搬开。大儿子病死后,行动力极强的武则天很快解决了二儿子,现在轮到三儿子李显了。

李显原名李哲,两位兄长先后被废之后,他被立为太子。不过,他显然没有两个哥哥和弟弟聪明,面对野心勃勃的母亲,他不仅不懂得收敛,反而更加张狂。很快,他的举动就惹恼了宰相和太后,二人经过谋划,最后一把将已坐上皇位的中宗李显拉下来,贬为庐陵王。

这瞬间的变化对李显来说,是从天堂堕入地狱,对他的妻子韦氏来说也同样如此。两个月的皇后生涯让她品尝到了权力的味道,她让丈夫提拔自己的父亲,丈夫很快就答应了,韦氏对此非常满意。但这个时间过于短暂,她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就要将其拱手相让,而这个抢夺她胜利果实的人是她的婆婆。

当年,武则天为儿子亲自挑选媳妇,结果挑中了韦氏。说起来,韦氏对武则天的感觉很复杂,起初是感激,继而是佩服,最后是仇恨。

在跟随丈夫四处流放的那些年,韦氏吃了不少苦头,她对武则天的仇恨也越来越深。武则天对李显和韦氏一直很忌惮,为了防止他们长居一地会发展势力来对抗朝廷,于是令他们在荒僻的房州(今湖北十堰房陵县及青锋镇一带)住了一年后又迁往均州(今湖北十堰市),在均州过了两年又被勒令搬回房州。经过几年的折腾之后,武则天觉得他们的锐气应该消磨得差不多了,也就允许他们长居房州了。

但是,韦氏从来都没有彻底绝望过。李显是个非常软弱、没有主见的人,在流放的过程中,他很容易就陷入绝望之中。韦氏常常发现他坐在一个地方发呆,面无表情、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某处,韦氏见了总是又担心又害怕:“这个窝囊的丈夫是自己惟一的希望,他可不能有什么差池,否则自己这辈子都难以翻身了。”想到这里,她走过去握着丈夫的手,笑着对他说:“不要胡思乱想了,母后不会对我们怎么样的。她要是真想动手,又何必让我们四处跑来跑去这么麻烦呢?朝廷如果有什么动作的话,这里也肯定会发生变化的。退一万步说,就算死,还有我陪着你,你怕什么?更何况现在的处境还远未到那一步呢!相信我,一定会有转机的。你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打起精神,养好身体,不要等好日子来了的时候却没福气享受了。”

听了韦氏的话,本来灰心丧气的李显总算有点信心了,看着韦氏脸上坚毅的神情,李显忽然觉得日子也不是那么难熬了。韦氏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每次武则天派人来考察他们,都是韦氏跑前跑后地出面周旋打点,度过了不少难关。

一天,李显和韦氏去拜访附近感德寺的慧范大师,夫妻俩一路走一路欣赏沿途的风景。只见不远处有一片树林,林中间或闪出鲜艳的野花,李显的心情也开朗起来。忽然,他来了兴致,弯腰捡起一枚石子,半开玩笑半是祈祷地对韦氏说:“如果我还能重获帝位,不再过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枚石子就不要落地。”

说完,他用力将石子抛向空中。韦氏听他这么一说,也来了兴趣,于是扬起头看那枚石子究竟落到了何处。这本来是李显闲着无聊,又对前途感到茫然时的无心之举,谁知偏有凑巧,抛起的石子被路旁一棵长得枝繁叶茂的大树挡住,没有落到地上。李显见了欣喜万分,韦氏也笑逐颜开,认为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吉兆。

来到寺院后,他们将这件事告诉了慧范大师。慧范大师见二人高兴的样子,便也赞同地说:“看来王爷复位只是早晚的事。”

两人听了这话更是高兴,回到家后还兴奋了好一阵子。尤其是韦氏,她听到这话后,心中的希望前所未有地大了起来,那股渴望权力的火花也越烧越旺,隐隐发出一股不可遏止的势头。夜晚夜深人静时,她遥望着京师的方向,既像鼓励又像发誓一般地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会回去的!总有一天那个皇位是我的!总有一天谁也伤害不了我!”

李显也是彻夜未眠。第二天,夫妻二人再见面时,都觉得今天自己和对方都跟往日不太一样了。两人相对无言,默默依偎在一起。过了好半晌,李显才紧握着韦氏的手说:“倘若我真有重见天日的一天,定会满足你所有的要求,决不禁止。”

韦氏听得出来,丈夫此时说这句话是非常真诚的,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承诺,韦氏感动极了,她重重点了点头,回握着丈夫的手。

不过,没多久,他们就听到武则天自立为神圣皇帝的消息,并接二连三地将李姓皇室子孙关进大狱,有的则被砍头。这些消息传到房州后,李显和韦氏顿时忘了上天的暗示,吓得魂飞魄散,整日夜不安眠。每当听到朝廷又派了使者前来,李显就吓得面如土色,以为是母亲派人来下诏赐死。

其实,世界上最可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时时刻刻生活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中,死亡并没有出现,但它仿佛又随时都可能到来,这种恐惧足以将一个正常人逼疯。李显并不是个坚强的人,他有好几次失去了生存的勇气,曾撞墙自杀,但都被韦氏及时救了下来。

韦氏劝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们常说福祸无常,只要活着,就永远都有希望,说不定形势很快就会发生转变,为什么要将自己送上死路?”

李显觉得她说得也有道理,只要没有逼到最后关头,就不如赖活着,这样一想,他又安定下来,提醒自己一定能熬过去。

扬州叛乱时,徐敬业为了师出有名、名正言顺,竟然打出了“匡复中宗”的旗号,于是武则天一面派大军前往平叛,一面又派侄儿武三思前往房州,察看李显的动静。临行前她嘱咐道:“只要发现有异,即可见机行事。”

在这个生死关头,韦氏使出了浑身解数,恳求武三思在武则天面前说好话,放过自己和李显,武三思没有失言。公元698年,在宰相狄仁杰的力劝下,武则天终于派人将他们接回洛阳,并立李显为皇太子,这时,李显已被流放了十五年之久。

事情总是这样难以预料。五年后,武则天卧病在床,张柬之等大臣率军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就这样,中宗在失位二十年后,又重新登上皇帝宝座,韦氏也如愿以偿,恢复了梦寐以求的皇后身份。

她深知,想要保证自己的安全,远离曾经的那种逃亡生活,惟一的办法就是牢牢抓住大权。当年,武则天之所以能将他们赶下台,不就是因为她手中有权么?韦氏一向认为:自己丝毫不比武则天差,她所具备的隐忍、勇气和手段,自己也有。

如今,韦氏重新当上了皇后,她自然就会效仿婆婆武则天的一切行为,她幻想着:也许自己能成为第二个女皇帝。

于是她开始参政、干预国家大事、拉帮结派、包养男宠、打击武则天重用的大臣、近乎疯狂地享受奢侈的生活。李显在重新当上皇帝后,尽管也欣喜异常,但长期提心吊胆的日子让他习惯了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不像韦氏那么肆无忌惮。

由于当初对韦氏有一份承诺,所以无论韦氏如何嚣张滋事,李显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愿办,甚至后来买卖官爵,他也没有过问。

不过,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公元710年,一个地方小官燕钦融上书指责韦皇后淫乱后宫、干预朝政,中宗便亲自召他进京询问,没想到韦氏指使党羽将燕钦融当众摔死。这一下,李显终于露出了很难看的脸色。

韦氏察觉到了丈夫对自己的不满,她担心自己从此大权旁落,这可是她这辈子最害怕的事,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不受威胁,她终于狠下心肠,将曾经同甘共苦的丈夫毒死了。韦氏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恐怕就是效仿自己的婆婆武则天,成为继她之后的第二个女皇帝,她以为丈夫死后,再也没人辖制自己了,将这个江山纳入囊中是指日可待的事。遗憾的是,她有着和武则天相似的勇气和果断,却没有武则天的学识和心胸,最后必然是输得一败涂地,白白落得后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