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前幕后
10230100000005

第5章 文臣武将 (2)

恰好此时李世民大败薛仁杲,班师回朝。李渊下令李密前往迎接,在李密看来,这似乎是一种暗示:“看看我大唐威武之师吧,你李密还有什么英雄气概可言?”

李渊不动声色的冷遇,一次次残酷的精神折磨,让李密忍无可忍。他终于恍然大悟,口口声声“大弟”相称的唐高祖根本没有一点诚意,恐怕日后更会找个机会灭掉自己,以绝后患。

李密决意不再坐以待毙,便借口说不忍享受安逸生活,愿重返山东集合以前的部下,帮大唐拿下洛阳。这一举动大概正符合了李渊的期望——只有李密行动起来,才能找到杀他的借口。

李渊极为爽快地答应了李密的请求。当长安城被远远地甩在身后时,策马飞奔的李密快意大笑,以为自己重获自由之身,可他又怎能想到,自己此一去,奔赴的竟是死亡之约。

就在李密带领部众将要出关时,却接到李渊命令,让他留下一半兵马在华州驻扎。此际,李密叛唐之心已昭然明示,李渊派来监视的张宝德在第一时间密报回朝。李渊下旨给李密请他一人急速回京,说有重要任务委派。心存怀疑的李密觉得事情不妙,便杀死了使者,一面攻打城池作为立足之地,一面和忠诚旧部联系,希望他们起兵响应自己。可没想到,不过短短数日,他便在熊耳山遭遇大唐将领盛彦师的伏击,猝不及防,所率部众被唐军一举歼灭。

时年三十七岁的李密被盛彦师就地斩杀。消息传到长安,唐高祖心中松了一口气,为示警告,他命人将李密的头颅带至长安展示,也为了安抚众多降唐的瓦岗军将士,他最终下令厚葬李密。出殡之日,瓦岗军将士们无不一身缟素白衣,默默落泪,还有不少人悲痛欲绝,恸哭至口吐鲜血,却无一人埋怨李渊。至此,李渊才真正收服了这些瓦岗军将士的心,后来,他们为大唐王朝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勋,这或许就是李密之死带给唐高祖李渊的最大收益。

第一位被整饬的重臣

大唐时期贞观元老之一的褚遂良曾经位高权重,作为唐太宗的托孤大臣,他能辅助年少的高宗,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为何在多年之后受到一个女人的打击报复而客死他乡呢?

褚遂良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应该说,褚遂良之所以能在前期的政治生涯顺风顺水,书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唐初期书法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后起之秀,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并自成一系。

公元638年,李世民视同老师的大书法家虞世南逝世,这令他特别伤心,甚至叹息道:“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这时,恰好魏徵将褚遂良推荐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看到他在书法上的出色才华,即刻命其为“侍书”。李世民即位后,曾不遗余力地广泛收集王羲之的真迹法帖,当时的人都争先恐后地送来各种作品来领赏,为此,唐太宗感到很头痛。而褚遂良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熟悉,可以丝毫不差地鉴别出真伪,因此他成为当时鉴别法帖的不二人选。褚遂良的这一才华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大欢心,很快就将其提升为谏议大夫,并兼任知起居事,遇到大事,唐太宗也不忘询问褚遂良。

至于唐太宗对褚遂良的真正感情如何,有凭据为证。他曾对长孙无忌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由此可以看出对褚遂良的信任和赞赏。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病于床榻的太宗在弥留之际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随后又安抚太子李治说:“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就这样,褚遂良和长孙无忌成为太宗的托孤大臣。

李治继位后,先是提升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可以说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但是,褚遂良不知道,即将登上政治舞台的这个女人,在后来的日子里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并最终以凄凉的结局收场。

公元640年左右,年幼的武曌通过选秀进入唐太宗的后宫,被封为“才人”,当时是第五等妃嫔,地位并不显耀。没过多久,她就凭借出众的美貌和才情崭露头角,不仅得到了年老太宗的注意和喜爱,同时也得到了年轻太子李治的爱情。公元654年,已经是高宗的李治对武曌独宠有加,封其为“昭仪”,并生出了废皇后、立武氏的想法。由于武曌颇有手腕,因此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但在这些支持声中并没有褚遂良。

在这场立谁为后的斗争中,褚遂良和另一位托孤大臣长孙无忌处于同一战线上,他们都反对废除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而另一方面,武昭仪也在给高宗施加压力,所以,尽管遭到了大臣的反对,高宗仍然一次次地将此事提出来商讨。

一次,高宗又下诏令长孙无忌、李勣、李密、于志宁、褚遂良等人进宫。颇有政治头脑的李密知道这是个关乎生死的议题,稍不小心就会引来大祸,因此声称不舒服,没有前往。

高宗问道:“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皇帝和皇后的任务在于将李氏之国家传给子孙,因此朕准备立武昭仪为皇后,众位卿家意下如何?”

在来到大殿的四个人中,于志宁由始至终都保持着沉默,于志宁出身名门,曾担任过太子太师的要职。当年,他曾当面批评过太子承乾操行不良,不过,由于太宗本来就不怎么疼爱承乾,所以那次直谏不会有生命危险。这一次则完全不同,他似乎嗅到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危险气息,一旦站错了队伍,日后绝难逃脱严厉的处罚。常年混迹于官场的李勣也同样深诣明哲保身的原则,他在脑中很快进行了一下盘算,最后决定跟于志宁一样,沉默是金。

这时,长孙无忌看了看褚遂良,他们早已说好相互呼应,只要有一人出头,另一人马上附和。于是褚遂良当即站出来奏道:“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崩殂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更不会这么快就忘记。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因此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更何况,武氏曾经伺奉过先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若后人得知此事,将会做何感想?臣的这些话已触怒了陛下,所以臣甘愿领死。”

说完,褚遂良将笏置于阶前——笏是官员手执之物,将它放下表示辞职——一头向墙上撞过去,他的额头当即就裂开了,血流如注。

高宗见状暴怒不已,他喝道:“闭嘴!还不快退下!”

而武昭仪为了早点得知商讨结果,在四人进宫之前就已在旁边的帘后端坐。褚遂良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把利剑,插入了她的心里,尤其是那句“武氏曾经伺奉过先帝”,不禁令她想起了自己在尼姑庵苦苦度日的凄惨情形。念及此,她简直怒不可遏。高宗听了这些话也不好受,这个家伙倚老卖老,当众揭自己宠幸父亲旧人的老底,让自己这个皇帝的面子往哪儿搁?

这时,早已按捺不住的武昭仪在帘后厉声叫道:“何不杀了这个丑八怪!”

在武则天运筹帷幄的一生中,这是她仅有的一次失态,即便后来听到骆宾王痛骂自己,她也是笑脸相迎,很少喜怒形于色,由此可见褚遂良当时的言语多么尖锐。

长孙无忌闻言当即站出来阻拦:“万万不可!褚遂良即使有罪,亦不得加以刑罚,此乃先帝遗命。”

原来,唐太宗曾留下遗言:在他死后,褚遂良即使有罪,也不得处以极刑。有了这个保护,褚遂良应该不用担心触怒皇帝而大胆进谏了。

“确实有此规定。”高宗踌躇地说。坐在帘后的武昭仪则板着脸,不置可否,褚遂良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

不过,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而改变,尽管褚遂良以死相谏,仍然挡不住武氏登上皇后的宝座。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皇后之位慢慢演变成两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争夺,不再是后宫中两个女人之间的争位战了。其中一个集团是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为代表的“关陇集团”,这些显赫家族之间的关系是以相互联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另一个则是山东集团,他们出身低微,有些是商人,有些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朝廷的变化令这些早已对贵族豪强不满的他们找到了机会,他们公开表示支持武昭仪做皇后。两派之间的斗争没过多久就结束了,取得胜利的是草根阶级——山东集团。

公元655年,武昭仪被册封为皇后,而被她视为眼中钉的褚遂良在第一时间就被赶出了朝廷,奔赴遥远的潭州任都督。公元657年,她将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更远的广西,同年,褚遂良被卷入中书令来济、侍中韩缓的谋反案,彻底身败名裂。

晚年的褚遂良在绝望之中给高宗写了一封信,恳请他看在昔日的情分上饶恕自己,但结果仍是无济于事。公元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死去。

纵观褚遂良的一生,他是贞观元老,为大唐的兴盛立过功,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博闻广记,是一个人才。不过,他在政治上却毫无天赋,而且思想迂腐。很多人都认为武则天整治褚遂良完全是出于私心报复,其实并不尽然。

褚遂良并非人们想像中的那样正直和大公无私。在太宗末期,他曾陷害前宰相刘洎,导致刘洎被冤杀;在担任官职期间,他曾强占民田,而百姓们对此极为气愤。不过,他的这些斑斑劣迹都在武则天的打击报复下显得黯然失色了。

狄仁杰解梦

不可否认,狄仁杰作为则天朝的宰相,对整个朝廷的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才能和正直也是武则天非常赏识的,那么,他到底对武则天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呢?

公元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多次指使相好的大臣上奏,请求立武家子弟为太子。而狄仁杰、李昭德等人则上奏恳请武则天还政于庐陵王李显,他们说此举是顺应民心,但这两个提议都没有为武则天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