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前幕后
10230100000035

第35章 掌权宦官 (1)

被皇帝暗杀的宦官

他是一个身体残缺的宦官,但他同时也是拥立皇帝登基的功臣,为了表彰他,代宗封其为司空兼中书令,后来甚至称其为“尚父”。对一个宦官来说,他似乎已达到了权力的顶点。但他为何又与皇帝突然反目呢?不再听话的皇帝又会如何处置这个当年于他有功的人呢?

从安史之乱开始,宦官就日渐得势。有的被封王爵、位列三公,有的还染指军权。肃宗在位时,曾设立了观军容使,是一个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专门由宦官中的掌权者担任。而李辅国正是其中得利的一个。

李辅国出身卑贱,他长相丑陋,粗通文字,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阉进宫做了宦官。起初,他是在太子东宫喂马,这原本是个毫不起眼的差事,倘若一直这么下去,李辅国恐怕会在这个职位上终老一生。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辅国力劝当时的太子即帝位,这就是后来的肃宗。肃宗当上皇帝后,感念李辅国的忠心拥戴,为其赐名“护国”,后又改为“辅国”,并为其加官晋爵,李辅国从此官运亨通。他从太子管家一路高升,后来居然还成了兵部尚书和博陆郡王。肃宗不仅将军政大事托付给他,还让他一手委派地方节度使,宰相及朝中大臣的面圣都必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就连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这时候,李辅国手中的权力已经不可小觑了,一路高升的结果是让李辅国产生了更大的野心,他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

肃宗登基后,代宗李豫被立为皇太子,但当时的皇后张良娣有自己的打算,她想废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儿子。不过,她的亲生儿子兴王早夭,定王还很年幼,再加上李豫刚刚收复了两京、平乱有功,所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肃宗病危后,张皇后觉得时机成熟了,便私下召见太子李豫说:“李辅国一直掌握着禁兵,手中的权力太大,他心中所惧的人恐怕只有我和你。我已收到消息,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勾结了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诛杀他们!”

李豫虽然心里明白李辅国权势过大对自己也是一种威胁,但眼下父亲病重,不是恰当的时机,于是他回绝道:“父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向他奏告,如果我们自行诛杀李辅国,父皇一定会震怒,于他贵体不利,依我看,此事还是暂缓再说。”

听了他的话,张皇后觉得太子靠不住,于是马上召来肃宗的次子越王李係入宫商议。面对张皇后的建议,李係一口应承下来,他当即命亲信宦官段恒俊挑选了二百多个强健的宦官,并给他们一一配备了兵器,准备择日动手。

没想到的是,李辅国早已在宫中安排了诸多眼线,很快他就得知了此事。李辅国当机立断,他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李豫入宫探望父皇,然后假传太子之命,带领禁军将越王及其亲信全部抓住,关进大牢。惊慌失措的张皇后逃入肃宗的寝宫躲避,但李辅国毫不放松,他带兵追入寝宫,强行将张皇后拖出去。

就这样,在宦官李辅国等人的拥立下,太子李豫登基做了皇帝。他即位后,便将张皇后废为庶人,不久赐死,余党则全数伏诛。李辅国因拥戴有功,代宗封其为司空兼中书令,后来甚至以“尚父”称之。说起来,也只怪李辅国没有自知之明,他要是能多读一点书,自然就会了解,历史上所有曾被尊为“尚父”的人,最后都没什么好下场。

但李辅国想不到这一点,他得意万分,从此以功臣自居,狂妄跋扈,渐渐的,他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了。或许他认为,这个皇帝是自己一手推上去的,要不是自己神机妙算,他哪能这么顺利就当上皇帝呢?由此可见他没什么本事,就应该都听自己的,要不然咱就再换个听话的皇帝。想到这里,李辅国越发得意,他甚至对代宗说:“陛下只要在宫里待着就行,外面的事就交给老奴!”

对于李辅国日渐嚣张跋扈的行为,起初代宗是一再忍让,他考虑到毕竟李辅国帮助自己登上了皇位,但没想到李辅国越来越胆大妄为,他渐渐忍无可忍了。尽管他每日见到李辅国都笑眯眯地尊称其“尚父”,但了解代宗的人都知道,他对谁越客气,谁就该倒霉了。

代宗并没有马上处置李辅国,他采取的方法是“离间计”。当时,另一个宦官程元振对李辅国非常不满,因为在拥立皇帝的过程中,程元振也立下了不少功劳。但事情成功之后,自己却没有像李辅国那样一步登天,反而处处被李辅国压制,看其脸色行事,程元振的心里便渐渐有了些想法。他暗想:只要抓到李辅国的把柄,将他整下台,他的位置就是自己的了。他的这个心思后来被代宗发现了,于是代宗利用二人之间的矛盾,稍微挑拨了几下,程元振果然更加起劲地对付起李辅国来。而李辅国如今得意忘形,做事完全没有顾忌,要被人抓到小辫子也是很容易的事,就这样,在程元振的帮助下,代宗顺利地罢免了李辅国的行军司马和兵部尚书职务。

李辅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不知道曾经那个需要自己帮助的小皇帝如今是怎么了。很快,他又收到代宗下达的令其迁出皇宫的命令。李辅国害怕起来,他上表请求让位,代宗高兴极了,马上顺水推舟地罢免了他的中书令职务。不过,为了对其加以安抚,他又进封李辅国为博陆王。李辅国不知代宗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他在入宫谢恩时,曾气愤而委屈地说:“老奴已经伺候不了陛下了,还是让老奴到地下去伺候先帝吧!”代宗闻言面不改色,仍然对他安慰不已。

现在,李辅国从云端一下子跌进了地狱,他变得一无所有了。本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辅国已经不会对代宗造成任何威胁了。但不知是受了程元振的怂恿,还是代宗始终对自己以前曾低三下四的姿态不能释怀,尽管李辅国已是个无用之人,他仍然派了一个大内高手潜入李辅国的卧室,将其杀死,并砍下他的脑袋和一条胳膊,然后做出是被盗贼打劫了的假象。

事发后,代宗却又出面哀悼,下令追捕盗贼,还派使者慰问其家属,追赠李辅国为太傅。李辅国下葬时,代宗还专门令人刻了个木头脑袋安上去。

虽然代宗认为这件事办得人不知鬼不觉,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所以,尽管有些人认为代宗是个仁厚之君,但仍有不少史学家觉得他是个阴鸷之主,做事阴狠毒辣,是个不折不扣的笑面虎。

谁杀了程元振?

作为代宗时期的三大宦官之一,毫无疑问,代宗对他是最为仁慈的。尽管在东窗事发后,代宗不得不惩戒他,但也仅仅是解除了他的职务,令其放归田里。不过,由于他不懂得见好就收,最后被人暗杀。直到如今,也没人知道,究竟是皇帝下令杀了他,还是其仇家下的手。

曾权倾一时的大宦官李辅国倒台之后,程元振很快就取而代之,成为代宗皇帝的另一个新宠。

和李辅国相比,人们更怕程元振,因为他的手段比李辅国强了不知多少倍,而代宗对听更是言听计从。自程元振上台开始,被他整治或死在其手中的官员是数不胜数,就连那些在战场上杀敌都不会眨一下眼睛的大将,面对程元振时,都不免心惊胆战。

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他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可以说对保住李氏江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安史之乱时,是他率兵平定了叛乱,所以,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他都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肃宗即位后,郭子仪就担任了副元帅,后被升为中书令。代宗登基后,他依然担任着同样的职位。令人奇怪的是,程元振和郭子仪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冲突,但他似乎就是看不惯郭子仪,多次在代宗面前嘀咕。

最近一段时间,郭子仪老是觉得皇帝看自己的眼神不太对劲,上朝时,总觉得有一束目光粘在自己身上,偶尔偷看时就发现,皇帝正用一种既疑虑害怕又若有所思的眼神盯着自己。回到家后,他左思右想,越想越坐卧不安。可不是嘛,李辅国是什么人?最后又是什么下场?他可是扶皇帝登上皇位的人,最后还不是被杀掉了,更何况,他是一个宫中的太监,手中并没有掌握兵权,皇帝都对他如此忌惮。而自己手握重兵,尽管保卫的是他李家江山,但自古以来,掌有军权的大将们不都是皇帝最忌讳的对象吗?另外,当朝的开国皇帝就曾是前朝的大将,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倘若自己再不谨言慎行,夹着尾巴做人,恐怕日后的结局难以预料。

想来想去,郭子仪都觉得不安,最后他下定决心:“在下次上朝时,一定得主动要求陛下解除自己的兵权,不管陛下如何安抚也不能松口。”不过,郭子仪没想到的是,本来自己这一招有点试探的意味,结果代宗二话没说,当即就爽快地同意了。郭子仪闻言顿时淌下一身冷汗,他暗道:“好险!陛下答应得如此痛快,想必早已按捺不住了,幸亏自己主动提出来,遂了他的心。否则等他开口时,恐怕就没什么好果子吃了!”

事实上,程元振之所以在代宗面前编排郭子仪的不是,不过是因为他猜测出了皇帝的心思,然后加以迎合而已,懂得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正是一个太监固宠的法宝。

既然连久经沙场的大将都忌惮程元振的手段,那么其他不太听话的大臣们,自然逃不出他的手心。襄州节度使来瑱进京担任宰相时,程元振设计让他背上了与贼合谋罪,致使其被流放,并在中途被赐令自杀。接着,在程元振的威逼下,同华节度史李怀让也愤然自杀。从此,各藩镇对程元振恨得咬牙切齿,无不想除之而后快。

程元振在代宗身边时,常常会截挡下面送上来的奏折,结果延误了很多军机大事。

吐蕃进攻时,没多久就占领了西北数十州,然后大举东进。守卫的将领们纷纷向朝廷告急,程元振都不向代宗上报。等到了十月份,吐蕃攻打泾州时,当地的刺史不仅不抵抗,反而在献城之后成为吐蕃的向导。当这群人浩浩荡荡地过了邠州,代宗才收到消息。他还来不及做出决定,吐蕃又攻下了奉天和武功。在这种情况下,代宗只得匆忙命雍王李适和郭子仪前去抵抗。

郭子仪受命时,长安已经没有可以调遣的士兵,他只好临时招募了二十骑,从长安奔赴咸阳。到了咸阳后,郭子仪数次派人向朝廷请求增援,结果都被程元振拦住了。吐蕃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非常神速地逼近了长安。无奈之下,代宗只得下令让诸道节度使前来救援,但是,因为有了来瑱被程元振迫害的先例,就连李光弼这样的重臣,都不敢轻易来援。最后,代宗狼狈万分地逃离了长安,跑到宦官鱼朝恩的神策军中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