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棍僧救唐王确有其事吗?
传说中的少林寺的十三棍僧真的存在吗?他们是否救过当时还未曾登基的李世民?如果不曾得到他们的相助,为何李世民在成为大唐皇帝后对他们恩宠有加呢?
少林寺原本是翻译佛经的清修之地。自从传说中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少林寺后,这里的僧众除了每日禅修,还开始研习武术。住持寺庙的高僧还邀请天下武功高手来到少林寺传授僧众武艺。从那时起,少林寺的优良传统不仅仅是传习佛经,还加上了自成一体的少林武学,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保护寺院不受外界侵扰的僧兵队伍。
在隋朝时期,少林寺僧兵从来没有引起过当权者的重视,在朝廷眼中,毕竟只是少许懂得舞枪弄棒的僧人,而且仅仅局限在寺院范围内,并不会对社会局势造成什么大影响。出于对少林寺悠久历史的尊重,隋文帝还将洛阳与少林寺之间的柏谷坞赐给少林寺。这个地方在洛阳城郊外十五里,距少林寺约五十里,地势险要,是连通各处官道的必经之地。
得了这处田产,少林寺便安排一些僧人前去种植、打理,为寺庙增加了可观的收入。未料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一直被视作兵家必争之地的柏谷坞渐渐不复往日宁静,少林寺也身受其扰。
唐高祖李渊称帝的第二年,王世充在洛阳称帝,立国号为郑,企图与李唐王朝分庭抗争。李渊哪里容得自己的卧榻之旁还有人酣眠,立誓要铲除王世充。
王世充也知道自己的军事实力不足以与唐朝抗衡,于是精心安排了战略部署。鉴于柏谷坞的重要地理优势,王世充将之定为军事要塞,改为州,派侄儿王仁则带军驻守,与自己拥兵坐镇的洛阳城遥相呼应。
少林寺眼睁睁地看着本属于自家的千亩良田被糟蹋改造成了军事基地,少林寺的僧人莫说继续耕种、打理,就连在此地停留都不可以。兵荒马乱多年,少林寺的施舍已日益稀少,几乎就全仗着寺庙田产自给自足,勉强养活全寺上下老老少少数百口。如今,良田被占,这不仅给少林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军队驻扎离寺庙如此之近,一旦战争爆发,全寺的僧众与古老的建筑物都可能被殃及,到那时,损失恐怕就不是田产的收成所能计算的。可面对十几万强悍凶残的军队,区区几百人的僧众纵然武艺高强,也难以反抗。何况寺庙中的大部分僧人都以修习佛法为主,真正修炼武艺的僧兵少而又少,不过数十人而已。一番权衡之后,少林寺住持劝阻了跃跃欲试的僧兵们,请他们少安毋躁,暂且忍耐。
这一忍就是足足两年的时间,僧兵们将无尽愤恨和不满统统投进一招一式的练习之中。他们相信住持所说的:“合适的机会终将到来,我们一定能赶跑不义之师,收回寺产,恢复少林寺内外的安宁祥和。”
公元621年,少林寺僧众门听闻唐高祖李渊派出大军前来讨伐王世充,都认为这正是他们等待多时的大好机会,于是密切关注着唐军的一切行动。
当时,秦王李世民是这支讨伐大军的统帅。正值青年的李世民此前已经为李唐王朝打了无数大胜仗,这一次,他也是胸怀帷幄,信心满满。初始,李世民也确实一帆风顺,过关斩将,将王世充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可惜,好景不长,就在王世充已兵败如山倒之际,突然间插进了一个窦建德,这个农民起义出身的草莽首领率兵十余万赶来增援王世充。这一下,原本简单的战局变得复杂而艰难,一块唾手而得的胜利果实转瞬间竟变成了费牙难啃的硬骨头,这令李世民措手不及,不幸打了一场败仗。
和内心焦急的李世民比起来,少林寺里也有一群急得团团转的僧兵,眼看唐军即将剿灭王世充,却突然陷入了僵局。僧兵们再也忍无可忍,决定出其不意,助秦王李世民一臂之力,早点结束这场战争。
4月27日的这一天,少林寺僧兵经过数日精心准备,正式行动起来。那么,到底有多少僧兵参与了这项秘密行动呢?史书上对此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惟一留下的只有十三位主要参与者的身份与名字,他们分别是少林寺上座善护、少林寺住持志操、都维那惠、寺僧昙宗、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僧满、僧丰。通过这份或许并不准确的名单,我们可以看出少林寺此举确实经过慎重考虑,出动的应当全都是僧兵中的精英。
他们已预先联络好王仁则手下的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一举夺取了州城。王仁则得到紧急通报,还没有回过神来,志操、昙宗率领僧兵犹如神兵天降,出现在他面前,三五下便制服了他身边的护卫,将其五花大绑,打开城门,送至李世民营帐前。
突如其来的大好消息令李世民喜出望外,立即派将领入驻州城。同时亲率大军围击窦建德军队,在武牢关狠狠打垮了其主力,并生擒了窦建德。失去了有利军事屏障和强大外援的王世充知道自己气数已尽,只得宣布投降。李世民终于胜利完成了此行的任务。
为了感激少林寺僧兵的鼎力相助,李世民派下属李安远持秦王令前往少林寺,赐诸位僧人僧袍各一袭,除了归还柏谷坞的田产,还特别赠送了一具水碾。李世民特别赏识僧兵们高强的武艺,除将昙宗封为大将军外,其余僧兵“时危卿作将,事定复为僧”,意思是在危急时刻,他们就是投身沙场的将士,和平时期他们的身份仍是普普通通的僧人。
虽然,少林寺僧兵们并非像传说中的仅仅手持棍棒就抓获了王仁则;更没有像传说中那样深入险境营救身陷囹圄的李世民。再者说,即便真得救出了李世民,那营救的也只是秦王,而非唐王,毕竟那时距李世民登基称帝还有不少年头。更何况,历史上李世民并没有孤身前往危险的敌后方,以致陷入危险之中。
可无论世间与历史怎样传说,少林寺僧兵在李世民打败王世充的战役中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决定性作用。也正是从那时起,少林武学逐渐为天下习武之人所追捧,而少林僧兵在李世民的许可下,不仅成为可以饮酒的特殊僧人,也成为历史舞台上一枝独秀的奇特队伍。
私自出境取经的三藏
当玄奘决心往西方取经时,并没有获得唐太宗的同意,而是私自前行,他一路究竟跋涉了多少里程?前后经历了多少磨难,才最终取得真经回国?而且得到了大唐举国上下的热情欢迎?
唐朝建立之初,西部疆界极不安宁,朝廷下令禁止国民越境。可偏有位高僧一心要往遥远的西方取经,他就是玄奘和尚,也被称作唐僧或三藏法师。
玄奘出自名门望族,原名陈炜。他出生前,已有一个哥哥出家当了和尚。在他不足十岁时,父母亲先后因病过世,他便跟随哥哥到洛阳净土寺学习。当时佛门规定,七岁以上孩子出家只能当小沙弥,不具备正式僧人资格。玄奘惠质灵心,接受能力非常强,又酷爱学习与思考,很快便成为寺里的佼佼者。
他十三岁那年,恰逢隋炀帝派官员郑善果去洛阳剃度僧人,名额有限,且十八岁以下小沙弥不在推荐之列。玄奘并不甘心,一直站在考场外等待,郑善果注意到了门口眉清目秀的他,随口询问了几句,当听到玄奘说学习佛法的缘由是“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传承如来佛法,将之发扬光大。郑善果被打动了,破例为玄奘剃度,从那一天起,年少的陈炜正式拥有了玄奘这个法号,远离了俗家的姓氏和一切牵挂。
隋朝的灭亡,打破了寺庙里的宁静,玄奘和和哥哥先后辗转来到长安和成都修行。随着年龄的增长,玄奘佛学修养超越了不少修行多年的高僧,声誉日盛。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跟随几名商人一路向长安行去,沿途的所见所闻,令他感到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仍很深重。可是,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大众平和而安宁呢?现有的中原佛法中似乎找不到令他满意的答案。
玄奘再次抵达长安时,唐太宗登基不久,长安城显现出一派和睦安定的气象。在此期间,玄奘遇到了一个影响他命运的人,那是一位来自天竺——即印度——的高僧。玄奘在倾听他讲解佛法时萌发了到佛教起源地天竺去寻求真经的念头。
一开始,玄奘希望获得朝廷的支持,便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一起上书,请求西游取经。朝廷考虑到当时的边境状况,“有诏不许”,其他僧人都纷纷退缩,只有玄奘打定主意并暗中着手准备。他不仅开始学习较为通用的梵文,还锻炼身体、购买物资。终于在二十八岁那年,随着离开长安的饥荒队伍顺利地迈出了远行的第一步。
可以说,玄奘是偷偷摸摸离开长安的,唐太宗并不知晓此事,所以也就没有传说中结拜为御弟,还赐与其袈裟和禅杖,并亲自为其饯行的事情发生。不过,和传说相符的是,玄奘自打离开长安的那一刻就决心:取不到真经决不回头。
抱着这个坚定的信念,他来到了凉州,也正是从这里,才真正开始了他曲折而艰难的万里取经之路。当地的最高官员李大亮得到密报,说有个长安来的僧人想出关去西方,言语中颇为怀疑其真实用意,于是李大亮马上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
玄奘在当地高僧的帮助下,悄悄潜行到了玉门关外的瓜州。经过一番打听,他才知道想要穿过玉门关已经很难,更难的是还要穿越五座烽火台,一旦被驻守的士兵发现,就可能被乱箭射死。即便侥幸通过,还要穿越绵延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大沙漠,才能抵达西边第一个国家。
就在玄奘为如何穿越一道道险关而苦恼时,遇到了一个叫石槃陀的胡人,请求玄奘为他授戒。在交谈中,玄奘流露出西行之意。没想到石槃陀主动提出随他同行,并安排了一匹识途老马当玄奘的坐骑。这匹瘦瘦的赤马虽不及传说中的白龙马那般俊秀有神通,但确实成为玄奘西行路上不可或缺的忠实伙伴。
当他们两人就快到抵达第一座烽火台时,石槃陀变得躁动不安,几次在夜晚想提刀杀死玄奘。原来按照唐朝律法,协助偷渡的人也会被处死。石槃陀担心玄奘一旦被驻军抓住就会连累到自己,因而起了杀心。玄奘早已洞悉他的想法,郑重承诺说即便自己被抓受到酷刑,也绝不会供出他。石槃陀这才打消了恶念,与玄奘告别回瓜州去了。
从此,艰难的西行路上只剩下玄奘与毫无怨言的老瘦马。夜幕降临时,玄奘终于来到第一烽下,为什么他不趁夜晚绕行而过呢?原来附近百里之遥只有烽火台下有水源,这也是朝廷派兵在此驻守的原因。纵然玄奘轻手轻脚,还是被驻军发现了,远处射来一箭,险些射中他的膝盖,接踵而来的几箭,也都是射向他的腿部,显然是警告止步。玄奘赶紧大喊:“我是来自长安的僧人。”牵着马走向烽火台。守卫校尉王祥听闻面前这个灰尘满面的僧人竟是大家以为早已回去的玄奘,大为惊讶。一番深谈过后,王祥被打动了,决定支持玄奘继续西行,还为他指明了一条生路,第四烽的校尉是自己的亲戚,到时报上王祥名字,一定会顺利放行。
果不其然,玄奘顺利地通过了第四烽,避开了第五烽,直接进入了绵延的大沙漠。在这一片死寂的无人地,玄奘无意中打翻了水囊,四夜五天没有一滴水,几乎濒临死亡。就在他奄奄一息的危急关头,老瘦马带他找到了沙漠中珍贵的水源,也带他走出了沙漠,来到西方的第一个国家——伊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