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直打正着
10220000000020

第20章 世界最大的邮购俱乐部诞生 (1)

1955年3月的一个雨夜里,我正在书桌上埋头于金斯的企划案时,电话响了,我被门卫告知外面有两名访客。由于我并没有约什么人,因此我请门卫再帮我确认一次,之后门卫表示他们的确是来找我的,不过他们并不愿意透露身份。我直觉认为,一定是业务员要来推销什么产品,因此我决定起身打发他们离去。

来者是两名40出头、穿着十分体面的访客。当我询问他们的来意时,他们说要进了我的办公室才愿意告诉我。当他们进了办公室之后,他们说想问我几个问题,并且表示我一定会对他们的来意感兴趣。

令我感到十分惊讶的是,他们以十分专业的口吻询问我一些有关邮购俱乐部的事情。他们也问及我的教育程度、文稿撰写能力,以及对于文学、艺术、音乐相关知识的了解。从他们不疾不徐的询问方式及询问内容可以发现,他们是有备而来的,只是我实在不知道他们真正的动机是什么。

最后他们站起来与我握手并准备离开,他们表示下一次还会再登门拜访。此时我感觉自己被设计了,因此心里并不怎么舒服,不过我也猜不出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几天之后,其中的一位打电话给我,想跟我在下午约个时间再见面。这一次我希望能够搞清楚他们到底想做什么。

他们一开始就要求我不要过问他们的身份,我说这不太可能,因为如果我们谈的是一桩生意的话,我势必要向我的老板汇报。如果这只是私人访谈的话,我希望他们能尊重我知情的权利。不过他们似乎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想跟我讨论他们公司发生的一些问题,但是他们不希望有人将这些事情泄露出去。

最后他们终于向我表明了身份,原来他们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总裁詹姆斯·康克林(James Conkling)与执行副总裁戈达德·利伯森(Goddard Lieberson)。他们首先向我致歉,因为他们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才隐瞒身份。他们与原先合作的全国代理商与经销商谈判破裂,使得他们整个唱片的经销渠道出现了空前的危机。他们得知史蒂文森的“世界音乐宝藏俱乐部”经营得不错,而且“每月一书俱乐部”、《读者文摘》,以及其他大型的邮购公司也频频致电各大唱片公司,想洽谈买断邮购唱片的权利事宜。他们拿出一份《告示牌》杂志(Billboard)给我看,头版标题为《邮购俱乐部痛宰唱片公司》。

因此,他们极欲想出应对的策略。因为他们有意进入邮购俱乐部这个市场,但是他们希望暂时不要让原先合作的销售商、代理商,以及竞争对手或新闻界得知此事,尤其是有关他们和我们这个邮购广告代理商谈论合作事宜的内容。

此外,他们也强调,希望这次的会议仅止于他们与我个人之间,与马克斯韦尔·萨奇姆公司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们提议先给我30天的时间做他们的咨询顾问,如果执行的成效还不错,他们会考虑让马克斯韦尔·萨奇姆公司成为他们的广告代理商。不过,如果执行后的成效不佳,他们会付给我5000美元的酬劳并终止一切关系。但我仍然希望向我的老板萨奇姆完完整整地报告此事,我相信他也会支持我接下这个秘密的案子。双方达成共识之后,在这30天期间,我没向任何一个人透露过此事。

左右为难

不过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另一个难题,那就是我手头上仍然有些史蒂文森的案子在进行着,而史蒂文森长期以来就是以击垮这些大型的唱片公司为目标。因此,身为一个代理商,基本上我们是不可以同时替利益彼此冲突的客户进行广告企划工作的。而且,我与史蒂文森的合约在先,基于道德原则,我应该向他报告过才行。

这使康克林和利伯森觉得相当为难,因为史蒂文森也是美国唱片业协会的会员之一。他对于重量级的会员所知甚详,而且他与“每月一书俱乐部”的核心人物有着良好的关系,一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进入了这个市场,势必会对他们的业绩造成重大的冲击。

这真是左右为难,我想也许我只要告诉史蒂文森,我接下担任一家大型唱片公司的顾问一职,至于公司名称与工作性质则无可奉告。我请史蒂文森协助保守这个秘密,尽管他没有任何义务要这么做。我也希望康克林和利伯森能够体谅史蒂文森的立场,因为一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也进入了邮购音乐俱乐部的市场,对史蒂文森的公司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

由于种种的问题浮上了台面,因此他们决定回去再考虑考虑。其实,如果我站在他们的立场来看,谁会愿意将自己的计划事先告知其他竞争者呢?就算他们答应了,我对史蒂文森也很难交代,虽说像哥伦比亚这种大公司进来抢攻这个市场是迟早的事。不过这对我自己而言可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只是一时之间我还不知道该如何加以利用。因为一旦哥伦比亚或是其他的大型公司进入市场的话,我的大客户之一——“世界音乐宝藏俱乐部”将最先遭到冲击,这使我又再度犹豫起来。

几天之后,他们又打电话来,希望我能到他们的办公室一谈,我毫不考虑就答应了。大约是晚上7点左右,我到了位于第七大街799号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总部。大厅里挂满了许多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知名艺人的海报。这就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一个全世界成长最快的唱片公司,而他的母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则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广播电视网。

当我进了利伯森的办公室之后,他非常亲切地招呼我坐下。我们闲聊了几分钟,他告诉我他们目前正在评估几个可行的方案,而我是执行方案的最佳人选。他说,如果我执意要先向史蒂文森报告此事的话,他们愿意作这个尝试。只要我能够说服史蒂文森,那么这个案子就可以马上开始进行。我对他们的这项决定大吃一惊,此时心中所有的阴也一扫而空。因为对我而言,能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合作真是莫大的荣幸!

第二天早上,我向老板萨奇姆详细地说明此事,说我需要先得到史蒂文森的许可,才可以替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工作。萨奇姆最后答应了我的提议;毕竟,我们一起工作了8年,他相信我的决定。

然后我去见了史蒂文森,我告诉他我考虑接下一个大公司的企划案,但是依约我不可以透露任何相关的信息。这是一个与唱片俱乐部有关的广告案,不过如果没有他的许可,我就会放弃。他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已经一起奋斗了这么久,他相信我所作的一切决定。唯一的前提是,他希望不要因此而损害他们公司的权益,以及我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他希望我们的关系能持续保持下去。

初步规划

我回到办公室之后打了个电话给利伯森,告诉他一切都没有问题了。晚上,我们又见了一次面,不过这一次除了他们两个人之外,还有一位执行秘书。我们马上就切入了主题。

他们首先向我表明,最近他们有一项与各地代理商合作的计划,因为这些代理商担心,一旦像哥伦比亚、胜利(RCAVictor)和神殿(Capitol)这些大型的唱片公司,决定与“每月一书俱乐部”等邮购俱乐部合作的话,绝对会对他们造成十分严重的打击。因此,他们两人要我评估下列几项方案的可行性各是如何。

1.如果可能的话,他们可以协助旗下的7000家代理商成立唱片俱乐部。

2.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代理权出让给“每月一书俱乐部”之类的独立代理商,再从中抽取佣金。不过如此一来,原来的代理商势必无利可图。

3.利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本身庞大的资源,自己成立唱片俱乐部。不过如此一来,该公司旗下的代理商可能会强烈抗议,后果难以预料。

康克林似乎较倾向于第一种方案,不过利伯森则认为第三种方案比较适当,而一旁的执行秘书则沉默不语,露出忧郁的神情。因此,他们希望听听我的意见,这是一个可能会影响这个产业的重大建议,而我正参与其中。

不管康克林和利伯森之间的意见有怎样的分歧,可以确定的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进入唱片俱乐部市场的决心是不会变的。不过也许会遭到来自代理商与唱片灌制公司的报复,所以这必须从长计议才行。我知道过去“每月一书俱乐部”成立时,已经饱受各地书商的反对,通过法律诉讼与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等动作,直到数年之后风波才逐渐平息。“每月一书俱乐部”只是向各出版社买书,就已风波不断,更别提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是业界数一数二的主要唱片灌制商,所造成的影响与争议势必更为剧烈。

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想成立一个俱乐部,这对我而言,就像是在尼亚加拉大瀑布泛舟一样刺激,这使我整整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才整理出来可能的发展雏形。我在建立组织架构上花了许多时间,因为我认为唯有实现理清哥伦比亚唱片的销售结构与代理商之间的关系,以取得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充分信任,才有可能在稍后的阶段进行彻头彻尾的改组。

第二天早上我给利伯森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我希望在30天结束之前替他们作个简报。不过我需要协助,我希望他们能允许我们公司的资深艺术总监埃德·瑞可塔(EdRicotta)来帮助我。利伯森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并且表示拭目以待。因此,我和瑞可塔开始一起想办法来说服一些零售商支持哥伦比亚成立唱片俱乐部。

1955年4月初,我依约向利伯森报告我对未来规划的初稿。我告诉他,根据我的评估,成立一个唱片俱乐部的做法绝对是利大于弊。一个成功的唱片俱乐部对于整个唱片产业有着正面的意义,而唱片也可以像书籍一样,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法,使其成为一系列的畅销唱片。在此之前,我对于图书俱乐部的选书与书店的畅销书之间的关联性,已经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我发现书店的畅销书未必能成为图书俱乐部的选书,但图书俱乐部的选书往往能跃升为书店中的畅销书。例如说,图书俱乐部在报章杂志上以“三本一块钱”的广告手法来吸引新会员的加入,结果绝对会冲击到书店相关书籍的销售情形。图书俱乐部每年在广告上面投下了大笔的资金,相形之下,一般出版商所编列的广告费用就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情形在唱片市场一样有可能发生。若唱片俱乐部将一些默默无名的唱片专辑利用广告的手法打得震天响,这对于唱片公司本身或是其代理商而言,都具有很大的威胁。所以今天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能够做的就是,趁其他主要竞争者尚未进入此一市场之前,尽快地抢占商机。不过关键就在于,如何取得代理商的认同与支持。

因此,我在简报中建议成立哥伦比亚唱片代理商专辑俱乐部。对外,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可以宣称由于代理商的要求,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将率先替零售商成立一个邮购俱乐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将设一个总部来负责所有俱乐部的相关业务,并且以广告的方式,建议一般消费者就近加入相关代理商所成立的俱乐部成为会员,而各地的代理商俱乐部则向总部负责。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会提供一些免费的优惠措施吸引新会员入会,总部统筹负责建立会员资料库和所有的收款与邮寄业务,而代理商则从中抽取营业额的20%作为佣金。由于他们没有存货囤积与其他的杂项支出,因此20%的佣金所带来的实际收益比以往要多。而且,只要会员每年续约,那么这种收益是相当稳定的。

这只是个初步的构想,而我们的第一步是必须想想,如何才能让邮购的流程简单而有效,这样对代理商会有更强的说服力。因为通过这个制度,就没有营业时间的限制而可以进行24小时的运营,而且就算会员搬家,也不会影响到这种主顾的关系。

争取内部认同

利伯森对这样的计划感到颇为满意,不过他认为这样的条件对于代理商而言似乎太优了,因此他建议我再将完整的计划,和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业务部门的相关主管作个报告。这使我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业务部的高级主管不见得会支持这个提案,特别是掌管经销网络部分的主管哈尔·库克(HalCook)。因为所有的经销商与代理商都是他的客户,而且其中部分的人甚至与他私交甚,所以他可能会站在代理商的立场来质疑提案的可行性。当我走进简报的会场时,我心里已经有了几个腹案,想到库克也许会这样炮轰:“这个提案简直是一派胡言,我反对”,我不自觉地紧张了起来。不过假设他们能认同我的想法,我想我的命运将从此改观。对于35岁的我来说,能进入哥伦比亚这么一个大公司工作,真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好机会。

当我站上讲台准备进行简报的时候,我一直注意着库克的反应。在简报进行的同时,我发现库克数度地陷入了思考,尽管大多数的主管一致认为这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起死回生的大好机会,可是对库克来说,这却是一场职位保卫战。当简报结束后,大多数主管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而库克最后也开口说道:“我不敢相信自己会这么说,不过这真是个很棒的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