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结果决定一切
10119100000007

第7章 R1【Result】:结果定义(2)

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管理者是员工的客户,上级是下级的客户,上级布置工作时,如果出现不清楚的地方,责任在下级。

从执行的道理上讲,如果有工作布置不清楚,责任也在下级。道理很简单,什么叫清楚?如果执行者不清楚上级布置的工作内容那如何执行?所以如果执行方不清楚,应当主动去沟通清楚,老板就是下级的客户。总经理们是如何对待客户的,员工就应该如何对待老板。

如果员工每件事都要老板这样布置:讲清楚给每一个员工过生日的标准,是否需要参考员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和级别,需要花多少钱,需要如何布置环境,需要给这位员工什么纪念品,每件事老板都这么交代,做老板的还不累死?

[1]人们用SMART来形容一个有效的计划目标,该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明确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chievable】,实事求是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制的【Time-bound】。--编者注

公司为什么给你付薪

我们为什么要把结果承诺作为4R执行力系统的起点?因为执行本质上就是要结果,这种本质却又源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商业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一个员工无论多么努力,如果提供的是不可以与客户交换的价值,那么这样的努力就毫无意义。

下面是美国著名员工激励专家鲍伯·尼尔森在《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一书中虚拟的一封信,该书被许多公司用作员工培训的核心读本。

我们很愿意把这封信推荐给大家。

亲爱的员工:

我们之所以聘用你,是因为你能满足我们一些紧迫的需求。如果没有你也能顺利满足要求,我们就不必费这个劲儿了。但是,我们深信需要有一个拥有你那样的技能和经验的人,并且认为你正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最佳人选。于是,我们给了你这个职位,而你欣然接受了。谢谢!

在你任职期间,你会被要求做许多事情:一般性的职责,特别的任务,团队和个人项目。你会有很多机会超越他人,显示你的优秀,并向我们证明,我们当初聘用你的决定是多么明智。

然而,有一项最重要的职责,或许你的上司永远都会对你秘而不宣,但你在任职期间要始终牢牢地记在心里。那就是企业对你的终极期望--永远做非常需要做的事,而不必等待别人要求你去做。

是的,我们是聘你来工作的,但更重要的,是让你为了公司的最大利益而随时随地思考、运用你的判断力并采取行动的。

如果此后再也没有人向你提及这个原则,千万别误以为它不再重要了或者我们改变了看法。我们有可能是在处理繁忙的日常业务、在应对没有止境的操作变化、在种种争分夺秒的活动中抽不出身来。我们日复一日的工作实践或许会让你觉得这个原则已不再适用了,但是,不要被这种表象所蒙蔽。

一刻都不要忘记企业对你的“终极期望”。在你和我们的雇佣关系存续期间,让它始终伴随你左右,成为你积极主动工作的一盏指路明灯,时时刻刻鞭策着你思考和行动。

只要你是我们的员工,你就拥有我们的许可:为我们共同的最佳利益而积极主动地行动。

在任何时候,如果你感觉到我们没有做对事情,没有做对我们大家都有益的事情,请明白地说出来。你拥有我们的许可:有权在必要的时候直言不讳,陈述己见,提出你的建议,或是质疑某项行动或决定。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定会认同你的看法,或是必然改变我们现有的做法;但是,我们将始终乐于倾听,在你看来什么将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我们所追求的成效和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一种自助、助人的成功经验。

如果你想寻求对既有工作程序的改变,你必须先努力了解既有的工作流程是如何运作的【及其原因】。先努力尝试着在既有的体系下开展工作,但如果你觉得这些体系需要改变,那就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们。

对于这封信所表达的主题,欢迎你随时和我以及公司中的其他成员展开讨论,或许我们都将因此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终极期望。

你的真诚的经理 敬上

又及:像其他许多很好的建议一样,终极期望也是简单不过的常识。但是,不要把听起来简单,等同于做起来简单。请将这一原则铭记在心,并有效地贯彻到你的工作中。一旦你明白了终极期望,你就必须在每日的工作中加以实践。再也没有比接受这个挑战对你获得工作、事业以及人生的成功更至关重要的了。

读完这封信,相信你和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企业的终极期望,不仅仅是要求员工完成任务【老板告诉你的事情】,而是要求员工主动做出结果【需要做的事】。

第三、“结果”是什么

“结果三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结果

市场经济下,劳动力是一种商品,我们的工资或收入就是劳动力的价格。从本质上讲,员工和公司之间是一种商业交换关系,员工拿结果和公司交换薪酬。

既然我们每天靠“结果”与企业交换收入,那么,“结果”这种商品必须符合商品的基本属性。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下“商品”有三个最基本的含义:

第一,商品必须是有价值的劳动产品,而有没有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有没有人“要”。

第二,商品必须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例如农民种的粮食,留给自家吃的不是商品,拿出去卖的才是商品。这表明产品在明确交换规则下才成为商品。

第三,交换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客户愿意为此付多少钱,所以产品必须可以量化,不可量化就不可交换。

因此,作为一种商品的“结果”,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客户化--客户要的,才是结果;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第二个要素是量化--可量化的,才可交换。

第三个要素是实物化--只交换结果,不交换过程。

所以,我们每天做事的时候,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这三化:

客户化--我们努力使产品和服务更为优质,但这些是客户要的吗?所以,企业不要自以为是,要与客户多沟通。

量化--我们如何让客户看到实实在在的结果,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果?

实物化--没有任何借口,只讲功劳,不讲苦劳。

以终为始的管理:只交换结果,不交换过程

【案例】

领导让小王去买书,小王先到了A书店,书店老板说:“刚卖完。”之后小王又去了B书店,营业人员说已经去进货了,要隔几天才有。小王又去了C书店,这家书店根本没进过这本书。快到中午了,小王只好回公司,见到领导后小王说:“跑了三家书店,快累死了,哪儿都没有。”

领导看着满头大汗的小王,欲言又止……

分析一下这个案例,你觉得小王对领导的这种回答是不是结果呢?领导到底要的是什么?是要他跑几个书店吗?其实,买书只是任务。买到书或者找到其他的替代解决方案才是结果。“跑了三家书店,快累死了,哪儿都没有。”这种结果仅是员工的个人努力,并不是客户真正要的结果,是不能用来交换的,不是真正的结果。

“实物化”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客户之所以愿意花钱,那是因为员工给客户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结果,客户不会愿意花钱去购买员工的辛苦过程,尽管员工的辛苦过程对他自己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尽管他的辛苦过程对未来提供结果很有帮助,但此时此刻,客户关注的只是你为他提供了什么?公司不是学校,也不是训练场,公司不会把你提供结果的过程当成你的成长过程而为你埋单。

公司就是公司,公司可以提供专门的培训来帮助你成长,但公司不会把你提供结果的过程当成是你学习的过程,如果你犯下了错误,如果你不提供结果,那你就需要为你的错误、为你的“没结果”负责。

事实上,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所有结果的价值都体现在“交换”中。

工作的结果:用来交换个人的薪酬、福利、机会、个人发展……

生意的结果:用来交换公司的利润、销售额、客户尊重、客户忠诚……

睡觉的结果:用来交换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

学习的结果:用来交换渊博的知识和人生阅历……

我们在工作中,要时时刻刻问自己:我提供的结果,客户【外部客户或者内部客户】愿意购买吗?他们愿意花多少钱购买?我今天所做的结果???公司愿意用相当于我一天薪水的价格来购买吗?当我代表公司服务客户的时候,客户愿意购买我的服务吗?

有人也许会问,结果并不是由我们控制的,当我们的确无法超越客户需求时,我们该如何做?

答案是:提供替代的解决方法,不允许说“不可能”,尽可能地找替代方法,培养想方法的习惯。

【案例】买火车票的故事

每逢节日,铁路客运就非常紧张,旅游胜地更是如此。

五一节,公司要派10个人去青岛参加一个展会。根据公司规定,去青岛只能坐火车,而且必须保证晚上休息好,第二天到青岛就可以开展工作。

4月27日【预售火车票的第一天】一大早,公司就派刘平去火车站买车票。过了很久,刘平满头大汗地回来了,说:“售票处人太多了,我挤了半天,排了3个小时才轮到我,但是窗口的所有火车票,包括软卧、硬卧、硬座都卖完了,没办法,我只好回来了。”

再细问,刘平什么都不知道了,老板非常生气,将刘平训了一顿,说他真不会办事。刘平感到很是委屈,心想,明明是公司规定了必须坐火车,我辛苦了一早上,售票处的确是没票了,为什么还要怨我?

老板又派张雄去火车站看看,张雄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回来,他的回答是:火车票确实卖完了,我调查了其他一些方法,请老板决定:

·买高价票,每张要多花100元,现有15张。

·如果找关系,我有一个朋友在火车站派出所,可将10人送上车,但晚上没地方休息。

·如果中途转车,北京到济南有×趟,出发时间是××,到达时间是××;济南去青岛有×趟,出发时间是××,到达时间是××。

·如果可以坐飞机,××日有×班飞机,时间分别是……

·如果可以坐汽车,包车费用是×××元。豪华大巴每天有×次,时间分别是……票价××元。

对比一下刘平与张雄的做法,差别在哪?张雄虽然也没有买到车票,但因为他用结果导向来思索问题,并且在买不到车票的同时,主动提供了替代解决方案,这样,只要老板决定采取哪一种方法,结果是不是就出来了?

第四、执行的入口:做结果,不要做任务

警惕结果陷阱之一:“好态度=好结果”

对于执行而言,态度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有好态度,才会有好结果;态度对了,你就成功了50%。

但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好态度=好结果”却是一个陷阱。道理很简单,既然企业和员工之间是商业交换关系,企业付给员工薪酬,员工提供企业所需的价值【结果】。那么,请记住,在这里,员工是用结果和公司交换,而不是用态度。

【案例】

某公司有一个青年叫小李,非常勤奋,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交给他的工作总是能很好地完成。有一次公司推广一个新项目,急需印制2000份宣传册,但是负责印刷的生产部人员请假不在,公司人手又不够,小李就主动请缨,要求负责宣传册的印制工作。

他首先找了三家设计公司,进行了询价和比较,最终挑中了一家。接下来的几天,他忙里忙外,不断地在印刷厂、设计公司和本公司之间协调各项事务,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2个小时,宣传册终于印刷完工了。

可是交付后发现,宣传册有错误,这时,时间已经非常紧张,只好加速重新印制装订宣传册,为此公司损失了1.5万多元。